郑惠芳:一个普通人汉江边的11年生命守护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带领队友值守2万小时,湍流急浪中救回40人

11月20日5时30分,武汉市硚口区云鹤小区还浸在夜色里,郑惠芳枕边的闹钟准时响起。她利索地起身、穿衣,进入厨房,下面条、熬米粥。不一会儿,一碗热乎的鸡蛋面就端到了孙女面前。随后,她小心翼翼地扶起半身不遂的老伴,一勺勺喂他喝粥。

家里琐事安排妥帖后,郑惠芳套上救援队队服,骑上电动车,背影融进江城初醒的街景。日复一日,在江边值守5个小时,是郑惠芳的生活常态。无论刮风下雪,还是烈日暴晒,她都不会缺席。2014年至今,她值守时间已超2万小时。一手照料家里的老伴和幼童,一手带领队友在汉江中救回40条鲜活生命,郑惠芳硬是以自己不足1.6米的身躯扛下了两头的重担。

江水边的生死,分秒必争

7月7日傍晚,江岸斜坡上的青苔润得油亮。两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并肩行走,忽然,脚下一滑,“扑通”两声,双双坠入湍急的江中,瞬间被水流裹挟,慌乱地扑腾。

“有人落水了!”呼救声直灼人心。值守的郑惠芳猛地站起身,一把抓起身旁的救生拉杆,循声狂奔而去。她眼里盯着江水中挣扎的两个身影,稳稳扎下马步,将救生拉杆奋力向离岸边更近的小伙递去。小伙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拼尽全力攥紧。闻声赶来的队员们拧成一股绳,一步步往后拖拽,最终将两名惊魂未定的小伙安全拉上了岸。

这样的惊险时刻,是郑惠芳值守生涯的寻常片段。她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危险信号。一次,郑惠芳目光扫过江面——身处江心的熊幼明脑袋在浪尖上忽沉忽浮,双手划水绵软无力,显然已是体力不支。

“不好!”快游上岸的郑惠芳猛地调转方向,奋力游到熊幼明身侧,一把将系在腰间的橙红色漂浮带扯到他面前,让他抓住。不敢有须臾迟疑,郑惠芳咬紧牙关,腰腹发力,硬生生拖着依附在漂浮带上的熊幼明游上岸。熊幼明得救的刹那,郑惠芳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久久说不出话来。

在汉江湾,总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忍不住上前搭话,追问郑惠芳:“天天在这值守救人,能拿到报酬吧?”她闻言,总笑意盈盈地摇摇头。

浪里白条的使命,义无反顾

郑惠芳曾是一名落纱工。车间里,她换纱、接头行云流水,练出了利落身手,而从小在汉江边长大的她,还有着“浪里白条”般的好水性。

1970年,学校组织学生去东湖游泳,15岁扎着麻花辫的她在水中舒展着身姿。突然,岸边传来急切的求救声,一名女同学正在水中挣扎。她迅速调转方向,双臂奋力划水,向女孩游去,抓起水中的救生圈,紧紧套在女同学身上,拼命拽向岸边。同学中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她也感受到一份从未有过的自豪。

这份偶然开启的侠义,竟成日后义不容辞的坚守。2020年8月的汉江边,6岁男童落水的扑通声,伴着16岁姐姐的哭喊,刺破了平静,岸边的郑惠芳的心一下子被揪紧。她脚步急促地冲上前,喊人拿救援设备救男孩,自己则纵身跃入江水中,托着女孩的后脑,小心翼翼地护着她的呼吸。经过10分钟的奋力拼搏,女孩得救了。当看到两个孩子都平安上岸时,家长握着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那一刻,她体味到人生的另一番意义:自己所为,不过寻常之举,却能让一个家变得完整。

2010年,郑惠芳在汉江中畅游,矫健的泳姿吸引了在江中训练的冬泳队员们的目光。她被热情邀请加入冬泳队。让郑惠芳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句爽快的应允,竟带起了一支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队伍。2014年,她着手组建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汉江湾支队,作为江岸1.5公里防线的“守江人”,肩负起队伍管理、救援训练与现场指挥等职责。

家庭与守护的“平衡木”,生命至上

就在郑惠芳沉浸于救援一线时,生活的惊涛骇浪毫无预兆地袭来。2014年,孙女还未满半岁,相伴多年的老伴突发中风,母亲赖琴香也被糖尿病综合征缠上,卧床不起。

放弃值守的念头不是没有。一次,一名不顾劝阻贸然行动的女子意外落水,大家及时将其救下,女子脱险后拔腿就跑。那份善意被辜负的况味让郑惠芳的心里涌起异样的失落。“要不……就先停一阵吧?”这个念头冷不丁地在脑海里闪现。可父亲郑春桃那句“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坚持”总会适时响起,给予她力量。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这点委屈算什么?再说,自己救人也不是图感谢。”她一遍遍地说服自己: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懈怠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遗憾,这担子,不能卸。她把值守日程当成不可动摇的铁律,往往熬到深夜,才能短暂地喘一口气。

就在郑惠芳逐渐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时,命运又和她开了个玩笑。一天,郑春桃突然剧烈咳嗽,检查结果像一道晴天霹雳劈在她身上——喉癌晚期。一边是时日不多的亲情陪伴,一边是江边不容懈怠的守护,郑惠芳眼底泛起了红血丝。队友心疼地劝她歇歇,她却摆摆手推辞:“我摸透了这江水的脾气,再带你们一阵儿!”

每到下午4时多,江边的游人就会渐渐多起来。生病后变得沉默寡言的老伴,总会轻声提醒:“该去江边看看了。”她将提前做好的饭菜给家人们喂下,再匆忙地奔向汉江湾。父母终究没能熬过病魔,憾然离世。“想着每次出门前,两位老人都会跟我说‘去吧,江边需要你,我们等你回来’,我就感到有份力量在默默支持着。”

生命灯塔的传承,微光成炬

每逢年节,郑惠芳都会收到来自内蒙古的微信问候。那些带着草原暖意的文字,承载着跨越山河的深情谢意。

那是2018年3月19日凌晨3时,满洲里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夜色中疾驰,大多数乘客沉沉睡去。65岁的杜春江心脏病突发,重重倒在厕所门口。列车长焦急地在车厢里来回奔走,大声呼喊着求援。此时,刚从俄罗斯参加完冰泳大赛返程的郑惠芳,听到呼救声后一骨碌从铺位上坐起,冲了过去,立刻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叠放在杜春江的胸腔上,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知按压了多少下,奇迹发生了——杜春江发出一声微弱的喘息。6时40分,列车停靠四平站,120救护车迅速将杜春江转运送医。

列车长来电致谢,告知被救老人心梗合并胃大出血,赞郑惠芳“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2019年春节前,杜春江辗转找到她,激动地直呼“救命恩人”。

这场“生死救援”,被与郑惠芳同行的妹妹看在眼里。回到武汉后,妹妹也成为了守护生命队伍中的一员。她的妹夫、儿子也先后加入了汉江湾支队。

10月9日,队员李强华、邓万喜在急流中成功营救了落水女子严芳。他们说:“这份危难时刻的果敢担当,是受郑队长的感召。”

那次生死经历,也深深触动了熊幼明。被救后不久,他作出了一个温暖的决定——穿上与郑惠芳同款的值守队服。熊幼明眼神坚定地说:“是郑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它传递下去,守护更多人的平安。”

“生活的重负压不弯她的腰,更磨不灭她向善的光芒。”救援队队友高明说,言语中充满敬佩。

11月1日是郑惠芳70岁生日。她在汉江边,将两只胳膊高高向上举起,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手势,笑着比了个耶。她说:“日子忙起来才有盼头,再苦的日子也会品出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胡雯洁

责任编辑:李欢

郑惠芳:一个普通人汉江边的11年生命守护

发表时间:2025-11-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带领队友值守2万小时,湍流急浪中救回40人

11月20日5时30分,武汉市硚口区云鹤小区还浸在夜色里,郑惠芳枕边的闹钟准时响起。她利索地起身、穿衣,进入厨房,下面条、熬米粥。不一会儿,一碗热乎的鸡蛋面就端到了孙女面前。随后,她小心翼翼地扶起半身不遂的老伴,一勺勺喂他喝粥。

家里琐事安排妥帖后,郑惠芳套上救援队队服,骑上电动车,背影融进江城初醒的街景。日复一日,在江边值守5个小时,是郑惠芳的生活常态。无论刮风下雪,还是烈日暴晒,她都不会缺席。2014年至今,她值守时间已超2万小时。一手照料家里的老伴和幼童,一手带领队友在汉江中救回40条鲜活生命,郑惠芳硬是以自己不足1.6米的身躯扛下了两头的重担。

江水边的生死,分秒必争

7月7日傍晚,江岸斜坡上的青苔润得油亮。两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并肩行走,忽然,脚下一滑,“扑通”两声,双双坠入湍急的江中,瞬间被水流裹挟,慌乱地扑腾。

“有人落水了!”呼救声直灼人心。值守的郑惠芳猛地站起身,一把抓起身旁的救生拉杆,循声狂奔而去。她眼里盯着江水中挣扎的两个身影,稳稳扎下马步,将救生拉杆奋力向离岸边更近的小伙递去。小伙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拼尽全力攥紧。闻声赶来的队员们拧成一股绳,一步步往后拖拽,最终将两名惊魂未定的小伙安全拉上了岸。

这样的惊险时刻,是郑惠芳值守生涯的寻常片段。她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危险信号。一次,郑惠芳目光扫过江面——身处江心的熊幼明脑袋在浪尖上忽沉忽浮,双手划水绵软无力,显然已是体力不支。

“不好!”快游上岸的郑惠芳猛地调转方向,奋力游到熊幼明身侧,一把将系在腰间的橙红色漂浮带扯到他面前,让他抓住。不敢有须臾迟疑,郑惠芳咬紧牙关,腰腹发力,硬生生拖着依附在漂浮带上的熊幼明游上岸。熊幼明得救的刹那,郑惠芳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久久说不出话来。

在汉江湾,总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忍不住上前搭话,追问郑惠芳:“天天在这值守救人,能拿到报酬吧?”她闻言,总笑意盈盈地摇摇头。

浪里白条的使命,义无反顾

郑惠芳曾是一名落纱工。车间里,她换纱、接头行云流水,练出了利落身手,而从小在汉江边长大的她,还有着“浪里白条”般的好水性。

1970年,学校组织学生去东湖游泳,15岁扎着麻花辫的她在水中舒展着身姿。突然,岸边传来急切的求救声,一名女同学正在水中挣扎。她迅速调转方向,双臂奋力划水,向女孩游去,抓起水中的救生圈,紧紧套在女同学身上,拼命拽向岸边。同学中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她也感受到一份从未有过的自豪。

这份偶然开启的侠义,竟成日后义不容辞的坚守。2020年8月的汉江边,6岁男童落水的扑通声,伴着16岁姐姐的哭喊,刺破了平静,岸边的郑惠芳的心一下子被揪紧。她脚步急促地冲上前,喊人拿救援设备救男孩,自己则纵身跃入江水中,托着女孩的后脑,小心翼翼地护着她的呼吸。经过10分钟的奋力拼搏,女孩得救了。当看到两个孩子都平安上岸时,家长握着她的手久久不肯松开。那一刻,她体味到人生的另一番意义:自己所为,不过寻常之举,却能让一个家变得完整。

2010年,郑惠芳在汉江中畅游,矫健的泳姿吸引了在江中训练的冬泳队员们的目光。她被热情邀请加入冬泳队。让郑惠芳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一句爽快的应允,竟带起了一支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队伍。2014年,她着手组建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汉江湾支队,作为江岸1.5公里防线的“守江人”,肩负起队伍管理、救援训练与现场指挥等职责。

家庭与守护的“平衡木”,生命至上

就在郑惠芳沉浸于救援一线时,生活的惊涛骇浪毫无预兆地袭来。2014年,孙女还未满半岁,相伴多年的老伴突发中风,母亲赖琴香也被糖尿病综合征缠上,卧床不起。

放弃值守的念头不是没有。一次,一名不顾劝阻贸然行动的女子意外落水,大家及时将其救下,女子脱险后拔腿就跑。那份善意被辜负的况味让郑惠芳的心里涌起异样的失落。“要不……就先停一阵吧?”这个念头冷不丁地在脑海里闪现。可父亲郑春桃那句“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坚持”总会适时响起,给予她力量。

“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这点委屈算什么?再说,自己救人也不是图感谢。”她一遍遍地说服自己: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懈怠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遗憾,这担子,不能卸。她把值守日程当成不可动摇的铁律,往往熬到深夜,才能短暂地喘一口气。

就在郑惠芳逐渐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时,命运又和她开了个玩笑。一天,郑春桃突然剧烈咳嗽,检查结果像一道晴天霹雳劈在她身上——喉癌晚期。一边是时日不多的亲情陪伴,一边是江边不容懈怠的守护,郑惠芳眼底泛起了红血丝。队友心疼地劝她歇歇,她却摆摆手推辞:“我摸透了这江水的脾气,再带你们一阵儿!”

每到下午4时多,江边的游人就会渐渐多起来。生病后变得沉默寡言的老伴,总会轻声提醒:“该去江边看看了。”她将提前做好的饭菜给家人们喂下,再匆忙地奔向汉江湾。父母终究没能熬过病魔,憾然离世。“想着每次出门前,两位老人都会跟我说‘去吧,江边需要你,我们等你回来’,我就感到有份力量在默默支持着。”

生命灯塔的传承,微光成炬

每逢年节,郑惠芳都会收到来自内蒙古的微信问候。那些带着草原暖意的文字,承载着跨越山河的深情谢意。

那是2018年3月19日凌晨3时,满洲里开往北京的列车在夜色中疾驰,大多数乘客沉沉睡去。65岁的杜春江心脏病突发,重重倒在厕所门口。列车长焦急地在车厢里来回奔走,大声呼喊着求援。此时,刚从俄罗斯参加完冰泳大赛返程的郑惠芳,听到呼救声后一骨碌从铺位上坐起,冲了过去,立刻双膝跪地,双手交叉叠放在杜春江的胸腔上,开始进行心肺复苏。不知按压了多少下,奇迹发生了——杜春江发出一声微弱的喘息。6时40分,列车停靠四平站,120救护车迅速将杜春江转运送医。

列车长来电致谢,告知被救老人心梗合并胃大出血,赞郑惠芳“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2019年春节前,杜春江辗转找到她,激动地直呼“救命恩人”。

这场“生死救援”,被与郑惠芳同行的妹妹看在眼里。回到武汉后,妹妹也成为了守护生命队伍中的一员。她的妹夫、儿子也先后加入了汉江湾支队。

10月9日,队员李强华、邓万喜在急流中成功营救了落水女子严芳。他们说:“这份危难时刻的果敢担当,是受郑队长的感召。”

那次生死经历,也深深触动了熊幼明。被救后不久,他作出了一个温暖的决定——穿上与郑惠芳同款的值守队服。熊幼明眼神坚定地说:“是郑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它传递下去,守护更多人的平安。”

“生活的重负压不弯她的腰,更磨不灭她向善的光芒。”救援队队友高明说,言语中充满敬佩。

11月1日是郑惠芳70岁生日。她在汉江边,将两只胳膊高高向上举起,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手势,笑着比了个耶。她说:“日子忙起来才有盼头,再苦的日子也会品出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胡雯洁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