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解放公园银杏进入最佳观赏期。(受访单位供图)

“揭榜挂帅”武汉特色菊花优质品种筛选及景观应用研究项目团队为青少年及市民普及菊花栽培、菊艺鉴赏。(受访单位供图)

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琵鹭在水面栖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江夏利用青龙山上已有的“森林防火隔离通道”和“森林防灭火水池”,加上水池连接通道,成为非防火期的漂流通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秋日的武汉,东湖之水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环湖百公里绿道如一条翡翠丝带,串起市民的欢歌笑语;街头巷尾,一方方精致的口袋公园里,孩童嬉戏,老人闲谈,桂香四溢。11月,武汉市第42届金秋菊展正以万千风姿扮靓全城,汉口江滩“凤凰振翅”菊花造型振翅欲飞,复刻的“保元里”牌坊唤起城市记忆,巴公房子、黄鹤楼、知音号等地标在菊艺中焕发新韵;中山公园内500余个品种的菊花与85盆精品盆景相映成趣。
“每年秋天来看菊展,就像和老朋友重逢。”在中山公园赏菊的陈爷爷感慨道。深植于城市肌理的人文情怀,正是武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缩影。
这幅“城园交融”的画卷,更印证着一份深沉的战略擘画。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作出重要肯定:“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这份肯定,既是对武汉过往实践的巨大鼓舞,也为这座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指明了前行方向。
时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武汉正式成为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这份成就,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1024座公园、2426公里绿道,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加快建设“湿地花城”美丽武汉,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武汉答卷。
百湖织锦
湿地之城绘就生态画卷
浩浩长江奔流,百湖明珠璀璨,千里碧波荡漾,万顷湿地生辉。武汉,这座伴水而生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生态禀赋,驱动着整座城市的绿色升华。
166个湖泊如明珠散落,165条河流纵横交错,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近四分之一,这是大自然赐予武汉最珍贵的生态财富。为此,武汉以立法先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创生态补偿制度。2025年6月,武汉正式通过《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以法治力量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城市行动的纲领,为湿地保护注入磅礴动力,指明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武汉方向,用最严格的法治守护一方碧水清波。
初秋的沉湖湿地,一群白琵鹭掠过水面,在晨光中划出优美弧线。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一场静默的生态复兴正在上演。保护区工程师冯江指着展板上的鸟类监测照片:“12年坚守,沉湖湿地记录到的鸟类从169种增加到301种,数量更是从2万多只增长到高峰期超过10万只。这里已经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重要的‘鸟类天堂’。”如今,25万只候鸟用翅膀为武汉投下“生态信任票”,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恢复至540只,占全国公布种群数量的21%,成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这背后,是武汉市强化政府领导、压实保护责任、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联动体系的坚定决心,更是健全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落实目标任务的有力印证。
科技赋能,让湿地保护更显匠心。武汉建成“空天水岸”智慧监测系统,如同为4万公顷湿地自然保护地装上天眼,实现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全天候、立体化监测。
50处小微湿地如翡翠般嵌入城市肌理,让市民推窗见水、出门遇景,实现了“湿地入城”的诗意栖居。从涨渡湖“水上森林”的梦幻景致,到东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从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到全市湖泊的生态治理,武汉正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绘就成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桃源。
“千万级人口大城可与自然共生共荣!”《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的由衷赞叹,道出了国际社会对武汉湿地保护实践的高度认可。
园中建城
一座特大城市的绿色涅槃
进入新时代,武汉经济总量攀升,人口持续涌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实现了逆增长:2011年不到9.5平方米,2024年已超过15平方米。武汉的绿色转型,是一场从理念到空间的深刻革命,从“被动修补”走向“主动规划”,从“土地优先”转向“生态优先”。
截至2024年底,武汉公园总数达1024座,构建起完整的“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五级体系,让绿色从城市的“点缀”升华为“基底”。
园博园的蜕变堪称“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这片曾经堆积了16年垃圾的场地,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3205亩的城市绿肺。“咱们这儿居然成了‘学区房’!”曾经饱受异味困扰的居民卫宝华,如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不仅荣获联合国“C40城市气候领袖奖”,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
与园博园同步,武汉还启动三环线生态隔离带建设。舵落口江滩公园、张毕湖公园、武丰闸湿地公园、黄龙山公园等45座城市公园,共同组成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绿色走廊。这些公园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原来是垃圾场、尘灰地、民房工棚,最终逐步生长为武汉的生态绿屏、公园环带和美好生活区。
在两江交汇的南岸嘴,这片被誉为“中国第一角”的宝地,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被极具远见地保存下来,成了城市核心区珍贵的“呼吸空间”,奔流千里的长江与汉江在此得以最舒展地“握手”。“青枝绿叶,空气清新,要是外地朋友想找个安静地方看看江,我一定首推这里。”晨跑的老武汉吴勇话语中满是自豪。蛇山的“还山于民”让“龟蛇锁大江”的雄浑景观重现市民眼前。这种留白、还绿、限高的坚守,展现了武汉超越短期利益的文化定力与生态远见。
绿水生金
生态价值激活城市动能
守护好绿水青山,更要让它成为造福一方的金山银山。武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大工程为抓手,通过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系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造“五个中心”,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改革破局,激活“绿色不动产”。在新洲区徐古街,村民们手持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喜悦与期盼洋溢在每个人心间:“这片林子守护了几代人,如今终于能变成‘绿色存折’了。”通过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汉着力破解“资源沉睡”难题,在明确集体林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为林地经营权流转颁证,推动“三权”分置、权能落地,并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国有企业和市场主体统一收储、规模化经营,让沉睡的林业资源焕发新生。截至目前,新洲区已完成1万余亩林地流转收储,预计40年流转期内将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超5000万元收益,真正实现了“兴林”与“富民”协同发展。
提质扩绿,筑牢生态安全基底。根据《“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武汉高标准编制并实施《武汉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23-2035年)》,规划建设45万亩国家储备林。目前,新洲区、东湖高新区等地已启动建设10万亩,通过科学补植香樟、楸树等乡土阔叶树种,优化森林群落结构,构建稳定混交林生态系统,显著提升森林防火防虫能力,推动森林资源从单一低效向多元高效转变,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产业融合,释放绿色经济效益。在江夏区青龙山林场,森林消防设施在非防火期变身探险漂流河道,欢笑声在山谷间回荡;闲置管理用房改造的天使咖啡馆里,咖啡香气与林间清风交织。龙之谷森林探险漂流项目月营业收入达500万元,预计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与此同时,武汉积极探索“储备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试点开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计划建设林下经济基地1100亩,预计带动500人就业。通过建立“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组织农户参与林地管护与采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叶子变票子”。
多元探索,开辟生态转化新路径。2016年,东湖绿道一期开放,便以“最美城市客厅”的姿态惊艳世人。2024年6月,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105公里环湖绿道终于“画圆成环”。资深跑友杨志彪在此奔跑了十年,是绿道成长的见证者:“绿道就像一位老友,每次来都有新的惊喜。”这条身处城市中心的世界级绿道,年接待游客超亿人次,成为拉动运动、文旅、消费的“黄金经济线”;蔡甸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碳中和林建设,形成“企业出资、基金会监管、林场实施”的创新合作模式。一期建设的124亩碳中和林,年碳汇量达144吨,在提升区域生态容量的同时,也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花漾生活
方寸之间见民生温度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武汉用扎实的生态实践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厚内涵,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百姓身边的幸福体验。
时值深秋,武汉市第42届金秋菊展如约而至。近七十载岁月流转,这场持续举办的秋日盛事已深深融入几代武汉人的生命历程。从祖辈携幼赏菊的传统,到如今全家出游的秋日仪式,它不仅是千余种菊花的绚烂绽放,更是武汉人共同的情感纽带。在沙湖公园,菊花与艺术装置相映成趣;在中山公园,菊韵与盆景雅意交融;在汉口江滩,菊景复刻城市文脉。这场跨越近七十年的金秋之约,早已超越单纯的园艺展览,升华为武汉重要的文化标识和民生工程,持续彰显城市温度、滋养市民精神。
驿站成网,织就社区绿色共同体。深入社区的500个绿色驿站,构成城市的“绿色神经末梢”。武汉创新推行“百名园艺师对口百个社区绿色驿站”机制,这里不仅是植物诊所,更是邻里交往、知识共享的公共客厅。“500座驿站就是500个绿色会客厅,大家共育花草、分享收获,邻里情在绿意中升温。”社工金珂伊道出其中温情。
公园有韵,承载全龄幸福时光。在沙湖公园,夜跑爱好者李冬辰用镜头记录城市朝晖夕阴,每月上千张照片在“沙湖摄友群”中流淌着对城市之美的共同热爱。遍布全城的口袋公园里,烽胜路的戏楼回荡着银发族的戏曲声,常青藤的蓝色鲸鱼滑梯承载着孩童的欢笑,青龙市集的森林音乐会成为年轻人的文艺聚集地。这些方寸之间的绿色空间,正成为服务各年龄段市民的开放式生活舞台。
二十年“两山”践悟,“千园之城”梦圆。从湿地公园的世界级标杆,到金秋菊展的全民共享,再到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武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互成就的必答题。
最美的城市,是自然与繁华相得益彰;最可持续的发展,是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
展望“十五五”,武汉的绿色叙事正开启崭新篇章。《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全面统筹“山、水、路、岸、产、城”空间关系,推动全域绿道网络基本成型。与此同时,东西山系山林步道项目正稳步推进,聚焦东湖绿心片区的七座山体,以野趣自然、低干扰为特色,通过完善路网、优化入口驿站,形成一条湖山相映、城林交融的生态廊道,让市民实现从城市街巷到森林景致的诗意穿行。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做城市园丁、建百姓园林”的赤诚之心,筑牢生态根基、优化城市品质、拓展绿色场景。
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武汉,这座人与湿地花城共生的城市,正从“千园之城”的坚实基础,迈向“城园一体”的更高境界。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价值充分涌流的未来城市图景,正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湖北日报)
发表时间:2025-11-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11月,解放公园银杏进入最佳观赏期。(受访单位供图)

“揭榜挂帅”武汉特色菊花优质品种筛选及景观应用研究项目团队为青少年及市民普及菊花栽培、菊艺鉴赏。(受访单位供图)

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白琵鹭在水面栖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江夏利用青龙山上已有的“森林防火隔离通道”和“森林防灭火水池”,加上水池连接通道,成为非防火期的漂流通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秋日的武汉,东湖之水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环湖百公里绿道如一条翡翠丝带,串起市民的欢歌笑语;街头巷尾,一方方精致的口袋公园里,孩童嬉戏,老人闲谈,桂香四溢。11月,武汉市第42届金秋菊展正以万千风姿扮靓全城,汉口江滩“凤凰振翅”菊花造型振翅欲飞,复刻的“保元里”牌坊唤起城市记忆,巴公房子、黄鹤楼、知音号等地标在菊艺中焕发新韵;中山公园内500余个品种的菊花与85盆精品盆景相映成趣。
“每年秋天来看菊展,就像和老朋友重逢。”在中山公园赏菊的陈爷爷感慨道。深植于城市肌理的人文情怀,正是武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缩影。
这幅“城园交融”的画卷,更印证着一份深沉的战略擘画。2022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作出重要肯定:“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这份肯定,既是对武汉过往实践的巨大鼓舞,也为这座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注入了磅礴动力,指明了前行方向。
时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武汉正式成为中部地区首座“千园之城”。这份成就,不仅是量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1024座公园、2426公里绿道,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加快建设“湿地花城”美丽武汉,奋力书写着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武汉答卷。
百湖织锦
湿地之城绘就生态画卷
浩浩长江奔流,百湖明珠璀璨,千里碧波荡漾,万顷湿地生辉。武汉,这座伴水而生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生态禀赋,驱动着整座城市的绿色升华。
166个湖泊如明珠散落,165条河流纵横交错,湿地面积占市域面积近四分之一,这是大自然赐予武汉最珍贵的生态财富。为此,武汉以立法先行,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首创生态补偿制度。2025年6月,武汉正式通过《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以法治力量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城市行动的纲领,为湿地保护注入磅礴动力,指明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武汉方向,用最严格的法治守护一方碧水清波。
初秋的沉湖湿地,一群白琵鹭掠过水面,在晨光中划出优美弧线。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一场静默的生态复兴正在上演。保护区工程师冯江指着展板上的鸟类监测照片:“12年坚守,沉湖湿地记录到的鸟类从169种增加到301种,数量更是从2万多只增长到高峰期超过10万只。这里已经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重要的‘鸟类天堂’。”如今,25万只候鸟用翅膀为武汉投下“生态信任票”,青头潜鸭种群数量恢复至540只,占全国公布种群数量的21%,成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这背后,是武汉市强化政府领导、压实保护责任、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联动体系的坚定决心,更是健全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落实目标任务的有力印证。
科技赋能,让湿地保护更显匠心。武汉建成“空天水岸”智慧监测系统,如同为4万公顷湿地自然保护地装上天眼,实现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全天候、立体化监测。
50处小微湿地如翡翠般嵌入城市肌理,让市民推窗见水、出门遇景,实现了“湿地入城”的诗意栖居。从涨渡湖“水上森林”的梦幻景致,到东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从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到全市湖泊的生态治理,武汉正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图,绘就成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现代桃源。
“千万级人口大城可与自然共生共荣!”《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的由衷赞叹,道出了国际社会对武汉湿地保护实践的高度认可。
园中建城
一座特大城市的绿色涅槃
进入新时代,武汉经济总量攀升,人口持续涌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实现了逆增长:2011年不到9.5平方米,2024年已超过15平方米。武汉的绿色转型,是一场从理念到空间的深刻革命,从“被动修补”走向“主动规划”,从“土地优先”转向“生态优先”。
截至2024年底,武汉公园总数达1024座,构建起完整的“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五级体系,让绿色从城市的“点缀”升华为“基底”。
园博园的蜕变堪称“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这片曾经堆积了16年垃圾的场地,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生态修复,如今已成为3205亩的城市绿肺。“咱们这儿居然成了‘学区房’!”曾经饱受异味困扰的居民卫宝华,如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土地的涅槃重生,不仅荣获联合国“C40城市气候领袖奖”,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
与园博园同步,武汉还启动三环线生态隔离带建设。舵落口江滩公园、张毕湖公园、武丰闸湿地公园、黄龙山公园等45座城市公园,共同组成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绿色走廊。这些公园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带,原来是垃圾场、尘灰地、民房工棚,最终逐步生长为武汉的生态绿屏、公园环带和美好生活区。
在两江交汇的南岸嘴,这片被誉为“中国第一角”的宝地,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被极具远见地保存下来,成了城市核心区珍贵的“呼吸空间”,奔流千里的长江与汉江在此得以最舒展地“握手”。“青枝绿叶,空气清新,要是外地朋友想找个安静地方看看江,我一定首推这里。”晨跑的老武汉吴勇话语中满是自豪。蛇山的“还山于民”让“龟蛇锁大江”的雄浑景观重现市民眼前。这种留白、还绿、限高的坚守,展现了武汉超越短期利益的文化定力与生态远见。
绿水生金
生态价值激活城市动能
守护好绿水青山,更要让它成为造福一方的金山银山。武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大工程为抓手,通过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系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造“五个中心”,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改革破局,激活“绿色不动产”。在新洲区徐古街,村民们手持林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喜悦与期盼洋溢在每个人心间:“这片林子守护了几代人,如今终于能变成‘绿色存折’了。”通过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汉着力破解“资源沉睡”难题,在明确集体林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为林地经营权流转颁证,推动“三权”分置、权能落地,并以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国有企业和市场主体统一收储、规模化经营,让沉睡的林业资源焕发新生。截至目前,新洲区已完成1万余亩林地流转收储,预计40年流转期内将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超5000万元收益,真正实现了“兴林”与“富民”协同发展。
提质扩绿,筑牢生态安全基底。根据《“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武汉高标准编制并实施《武汉市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23-2035年)》,规划建设45万亩国家储备林。目前,新洲区、东湖高新区等地已启动建设10万亩,通过科学补植香樟、楸树等乡土阔叶树种,优化森林群落结构,构建稳定混交林生态系统,显著提升森林防火防虫能力,推动森林资源从单一低效向多元高效转变,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产业融合,释放绿色经济效益。在江夏区青龙山林场,森林消防设施在非防火期变身探险漂流河道,欢笑声在山谷间回荡;闲置管理用房改造的天使咖啡馆里,咖啡香气与林间清风交织。龙之谷森林探险漂流项目月营业收入达500万元,预计年营收突破2000万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与此同时,武汉积极探索“储备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试点开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计划建设林下经济基地1100亩,预计带动500人就业。通过建立“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组织农户参与林地管护与采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叶子变票子”。
多元探索,开辟生态转化新路径。2016年,东湖绿道一期开放,便以“最美城市客厅”的姿态惊艳世人。2024年6月,东湖绿道三期全线贯通,105公里环湖绿道终于“画圆成环”。资深跑友杨志彪在此奔跑了十年,是绿道成长的见证者:“绿道就像一位老友,每次来都有新的惊喜。”这条身处城市中心的世界级绿道,年接待游客超亿人次,成为拉动运动、文旅、消费的“黄金经济线”;蔡甸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碳中和林建设,形成“企业出资、基金会监管、林场实施”的创新合作模式。一期建设的124亩碳中和林,年碳汇量达144吨,在提升区域生态容量的同时,也成为周边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花漾生活
方寸之间见民生温度
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武汉用扎实的生态实践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厚内涵,让绿色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百姓身边的幸福体验。
时值深秋,武汉市第42届金秋菊展如约而至。近七十载岁月流转,这场持续举办的秋日盛事已深深融入几代武汉人的生命历程。从祖辈携幼赏菊的传统,到如今全家出游的秋日仪式,它不仅是千余种菊花的绚烂绽放,更是武汉人共同的情感纽带。在沙湖公园,菊花与艺术装置相映成趣;在中山公园,菊韵与盆景雅意交融;在汉口江滩,菊景复刻城市文脉。这场跨越近七十年的金秋之约,早已超越单纯的园艺展览,升华为武汉重要的文化标识和民生工程,持续彰显城市温度、滋养市民精神。
驿站成网,织就社区绿色共同体。深入社区的500个绿色驿站,构成城市的“绿色神经末梢”。武汉创新推行“百名园艺师对口百个社区绿色驿站”机制,这里不仅是植物诊所,更是邻里交往、知识共享的公共客厅。“500座驿站就是500个绿色会客厅,大家共育花草、分享收获,邻里情在绿意中升温。”社工金珂伊道出其中温情。
公园有韵,承载全龄幸福时光。在沙湖公园,夜跑爱好者李冬辰用镜头记录城市朝晖夕阴,每月上千张照片在“沙湖摄友群”中流淌着对城市之美的共同热爱。遍布全城的口袋公园里,烽胜路的戏楼回荡着银发族的戏曲声,常青藤的蓝色鲸鱼滑梯承载着孩童的欢笑,青龙市集的森林音乐会成为年轻人的文艺聚集地。这些方寸之间的绿色空间,正成为服务各年龄段市民的开放式生活舞台。
二十年“两山”践悟,“千园之城”梦圆。从湿地公园的世界级标杆,到金秋菊展的全民共享,再到口袋公园的方寸之美,武汉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互成就的必答题。
最美的城市,是自然与繁华相得益彰;最可持续的发展,是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
展望“十五五”,武汉的绿色叙事正开启崭新篇章。《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将全面统筹“山、水、路、岸、产、城”空间关系,推动全域绿道网络基本成型。与此同时,东西山系山林步道项目正稳步推进,聚焦东湖绿心片区的七座山体,以野趣自然、低干扰为特色,通过完善路网、优化入口驿站,形成一条湖山相映、城林交融的生态廊道,让市民实现从城市街巷到森林景致的诗意穿行。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做城市园丁、建百姓园林”的赤诚之心,筑牢生态根基、优化城市品质、拓展绿色场景。
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武汉,这座人与湿地花城共生的城市,正从“千园之城”的坚实基础,迈向“城园一体”的更高境界。一幅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价值充分涌流的未来城市图景,正在长江之畔徐徐展开。(湖北日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