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好“形”,更要铸好“魂”。这个“魂”,就是浸润人心、引领向善的文明乡风。如今,在广袤田野上,一股风气正、人心齐的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形成,它不仅扮靓了乡村的“面子”,更筑牢了和谐温暖的“里子”。
小规约撬动大治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乡风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引导与规范。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的转变,正是村规民约力量的生动体现。
谁能想到,如今这个生机盎然、秩序井然的村庄,也曾经历过管理的“阵痛”。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发展中的乱象,中坪村干群决心求变。1991年5月,一部集思广益的村规民约应运而生。它并非一纸空文,而是涵盖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公共秩序等方方面面的行为准则,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约束力。
三十多年来,这部村规民约历经多次完善,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累计2000余人次的惩处纪录,是村庄由“乱”到“治”的坚实脚印。从最初对乱堆乱放的罚款,到如今对诚信经营、孝老爱亲的倡导,村规民约像一位严厉而又公正的大家长,有效规范了村民的行为。
如今,宅基地纠纷减少了,承包合同履行顺畅了,情感矛盾化解迅速了。村民们从最初的“怕约束”转变为现在的“愿遵守”,因为大家都亲眼见证:“‘规’整出好风气,‘约’出新时尚”,共同约定的规矩,最终惠及每一位村民。
文化活水消融隔阂
乡风文明,仅靠刚性约束远远不够,更需要文化的柔性滋养。当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步,乡村和谐便有了更深的根基。
在老河口市洪山嘴镇肖湾村和保康县马桥镇白竹头村,“村晚”已连续举办多年。它不仅是岁末的文艺演出,更是全村人的精神盛宴。为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村民们自发排练,你帮我纠动作,我为你借服装。在一次次的默契配合与欢声笑语中,平日因琐事产生的小隔阂悄然消融。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想着怎么把咱们村的‘村晚’办得红火,那点小别扭,在说说笑笑间就忘了。”肖湾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凝聚成最强的向心力。
文化活动如同“社会黏合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实践,推动守信、互助、友善的民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榜样激发奋进力量
见贤思齐,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在乡村治理中,树立可见、可学的榜样,能激发无穷的向上力量。
襄州区双沟镇梁咀村的“最美家庭”评选,堪称一场年度盛事。2024年,全村仅评选出26户,竞争异常激烈。历经整整13轮推选,村民代表反复评议,最终上榜的家庭个个令人信服,成为群众心目中真正的楷模。
这场评选的意义,远不止于给26个家庭挂上一块光荣的牌匾,它更在全村树立起“争着上榜”的荣辱观。一位去年落选的村民下定决心:“去年落榜了,今年一定努力上榜!”这简单的话语,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最美家庭”的牌子,成为乡村的“最高荣誉”,激励每个家庭恪守美德、和睦相处、热心公益。你追我赶、向善向美的氛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让文明乡风在争先“上榜”中愈发醇厚。
从一纸规约的刚性约束,到文化活动的柔性浸润,再到榜样评选的激励引领,这些乡村探索出了一条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路径。风气正,人心便齐;氛围好,力量自聚。在希望的田野上,文明新风恰似阵阵春雨,滋养着乡村肌体,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付佳)
发表时间:2025-11-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好“形”,更要铸好“魂”。这个“魂”,就是浸润人心、引领向善的文明乡风。如今,在广袤田野上,一股风气正、人心齐的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形成,它不仅扮靓了乡村的“面子”,更筑牢了和谐温暖的“里子”。
小规约撬动大治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乡风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引导与规范。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的转变,正是村规民约力量的生动体现。
谁能想到,如今这个生机盎然、秩序井然的村庄,也曾经历过管理的“阵痛”。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发展中的乱象,中坪村干群决心求变。1991年5月,一部集思广益的村规民约应运而生。它并非一纸空文,而是涵盖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公共秩序等方方面面的行为准则,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约束力。
三十多年来,这部村规民约历经多次完善,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累计2000余人次的惩处纪录,是村庄由“乱”到“治”的坚实脚印。从最初对乱堆乱放的罚款,到如今对诚信经营、孝老爱亲的倡导,村规民约像一位严厉而又公正的大家长,有效规范了村民的行为。
如今,宅基地纠纷减少了,承包合同履行顺畅了,情感矛盾化解迅速了。村民们从最初的“怕约束”转变为现在的“愿遵守”,因为大家都亲眼见证:“‘规’整出好风气,‘约’出新时尚”,共同约定的规矩,最终惠及每一位村民。
文化活水消融隔阂
乡风文明,仅靠刚性约束远远不够,更需要文化的柔性滋养。当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步,乡村和谐便有了更深的根基。
在老河口市洪山嘴镇肖湾村和保康县马桥镇白竹头村,“村晚”已连续举办多年。它不仅是岁末的文艺演出,更是全村人的精神盛宴。为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村民们自发排练,你帮我纠动作,我为你借服装。在一次次的默契配合与欢声笑语中,平日因琐事产生的小隔阂悄然消融。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想着怎么把咱们村的‘村晚’办得红火,那点小别扭,在说说笑笑间就忘了。”肖湾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凝聚成最强的向心力。
文化活动如同“社会黏合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实践,推动守信、互助、友善的民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榜样激发奋进力量
见贤思齐,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在乡村治理中,树立可见、可学的榜样,能激发无穷的向上力量。
襄州区双沟镇梁咀村的“最美家庭”评选,堪称一场年度盛事。2024年,全村仅评选出26户,竞争异常激烈。历经整整13轮推选,村民代表反复评议,最终上榜的家庭个个令人信服,成为群众心目中真正的楷模。
这场评选的意义,远不止于给26个家庭挂上一块光荣的牌匾,它更在全村树立起“争着上榜”的荣辱观。一位去年落选的村民下定决心:“去年落榜了,今年一定努力上榜!”这简单的话语,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最美家庭”的牌子,成为乡村的“最高荣誉”,激励每个家庭恪守美德、和睦相处、热心公益。你追我赶、向善向美的氛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让文明乡风在争先“上榜”中愈发醇厚。
从一纸规约的刚性约束,到文化活动的柔性浸润,再到榜样评选的激励引领,这些乡村探索出了一条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路径。风气正,人心便齐;氛围好,力量自聚。在希望的田野上,文明新风恰似阵阵春雨,滋养着乡村肌体,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付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