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西陵区:城市“焕新”幸福落地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2年,西陵区望洲岗10号院旧貌。 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2025年,在原址“生长”出的望州幸福里小区。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2024年,曾经的西陵区肖家岗23号。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2025年,改造完成的肖家岗23号变身常湾幸福里小区。 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汉宜村安置小区拔地而起,居民明年即可入住。 三峡日报通讯员 唐浩然 摄

西陵区镇镜山公园“水轮机转轮”观景平台,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西陵区嘉明花园小区,加装电梯为生活带来新“高度”。 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焕新”的二马路邮政巷,如今成为游客热衷的打卡新地标。 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西坝街道幸福路社区漫步道,蜿蜒于城市更新后的静谧之中。 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更新”一词,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每个普通人的幸福感如此紧密相连。

这不仅仅是从“旧”到“新”的物质变迁,从“危旧房”到“幸福里”,从“城中村”到“新家园”,更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变革。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来自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数据,“十四五”期间,宜昌全市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360个、23.11万户,惠及居民58万人,改造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然而,更新的道路并非坦途。宜昌的城市更新,直面“不改是欠账,改了是亏账”的现实困局,葛洲坝片区和汉宜村这类“硬骨头”,曾是城市发展中难解的结。

葛洲坝片区有危旧房304栋、1.14万户居民,房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管线老化、结构隐患问题突出;汉宜村改造则面临“拆不起”的困境,项目涉及894户,征收资金总需求16.95亿元,资金缺口高达6.54亿元。

面对“再难,难得过群众在这里苦熬?”的民生之问,宜昌拿出釜底抽薪的决心,迎难而上,全力推动两大片区的改造工程。

破题之道在于创新。宜昌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新路径。“居民联合社”模式让居民成为改造主角,从“要我搬”变为“我要搬”;“资金平衡术”通过多元融资与经营策略,破解“拆不起”的难题;“政策赋能包”则通过规划指标的优化和审批流程的再造,为更新项目扫清障碍。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套兼顾民生温度与发展效度的系统方法。

更重要的是,这场更新始终围绕着“人”的体验展开。它保留社区的烟火气,建设幸福食堂、完善养老托幼服务;它尊重居民的情感记忆,在空间重塑中注入文化滋养。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楼宇拔地而起,更是社区凝聚力的增强、邻里关系的重构,以及崭新生活方式的萌芽。

走进今天的宜昌,一个个“幸福里”取代了曾经的“老破小”,一片片新家园覆盖了过去的“城中村”。

望州幸福里、常湾幸福里——这些充满温度的名字,记载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飞跃。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实现千家万户的安居梦想。宜昌的实践生动说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改革创新,再难的城市更新题,终能找到破解之道,让发展的成果,如这冬日的暖阳,温暖每一个家庭。(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责任编辑:何霄

宜昌市西陵区:城市“焕新”幸福落地

发表时间:2025-11-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2年,西陵区望洲岗10号院旧貌。 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2025年,在原址“生长”出的望州幸福里小区。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2024年,曾经的西陵区肖家岗23号。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2025年,改造完成的肖家岗23号变身常湾幸福里小区。 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汉宜村安置小区拔地而起,居民明年即可入住。 三峡日报通讯员 唐浩然 摄

西陵区镇镜山公园“水轮机转轮”观景平台,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西陵区嘉明花园小区,加装电梯为生活带来新“高度”。 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焕新”的二马路邮政巷,如今成为游客热衷的打卡新地标。 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西坝街道幸福路社区漫步道,蜿蜒于城市更新后的静谧之中。 三峡日报记者 严晓冬 通讯员 朱灵 摄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更新”一词,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每个普通人的幸福感如此紧密相连。

这不仅仅是从“旧”到“新”的物质变迁,从“危旧房”到“幸福里”,从“城中村”到“新家园”,更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变革。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来自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数据,“十四五”期间,宜昌全市已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360个、23.11万户,惠及居民58万人,改造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然而,更新的道路并非坦途。宜昌的城市更新,直面“不改是欠账,改了是亏账”的现实困局,葛洲坝片区和汉宜村这类“硬骨头”,曾是城市发展中难解的结。

葛洲坝片区有危旧房304栋、1.14万户居民,房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管线老化、结构隐患问题突出;汉宜村改造则面临“拆不起”的困境,项目涉及894户,征收资金总需求16.95亿元,资金缺口高达6.54亿元。

面对“再难,难得过群众在这里苦熬?”的民生之问,宜昌拿出釜底抽薪的决心,迎难而上,全力推动两大片区的改造工程。

破题之道在于创新。宜昌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新路径。“居民联合社”模式让居民成为改造主角,从“要我搬”变为“我要搬”;“资金平衡术”通过多元融资与经营策略,破解“拆不起”的难题;“政策赋能包”则通过规划指标的优化和审批流程的再造,为更新项目扫清障碍。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套兼顾民生温度与发展效度的系统方法。

更重要的是,这场更新始终围绕着“人”的体验展开。它保留社区的烟火气,建设幸福食堂、完善养老托幼服务;它尊重居民的情感记忆,在空间重塑中注入文化滋养。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楼宇拔地而起,更是社区凝聚力的增强、邻里关系的重构,以及崭新生活方式的萌芽。

走进今天的宜昌,一个个“幸福里”取代了曾经的“老破小”,一片片新家园覆盖了过去的“城中村”。

望州幸福里、常湾幸福里——这些充满温度的名字,记载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居民生活品质的飞跃。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实现千家万户的安居梦想。宜昌的实践生动说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改革创新,再难的城市更新题,终能找到破解之道,让发展的成果,如这冬日的暖阳,温暖每一个家庭。(三峡日报记者 杨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