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不止“一”顿饭——潜江市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推动“应付一餐”到“享受每餐”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11月11日凌晨一点,夜阑人静。一辆挂着“校园食材专供”标识的冷链运输车,缓缓驶入市农业发展集团食品有限公司配送基地。车厢内,一筐筐来自定点溯源基地的新鲜土豆、番茄、青椒,正等待着经历它们旅程中最严格的一次“体检”——外观筛选、农残检测、信息录入。随后,它们将根据订单配比分装上车,发往全市88所中小学校。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潜江市大力推进校园餐整治工作的生动缩影。自今年8月以来,一场围绕“食材”与“资金”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校园餐的生态与品质。

食材溯源:把好校园餐入口关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以前,全市各学校大宗食材实行自主分散采购,从运转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大宗食材采购程序不规范,存在区域价格差异、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为规范食材采购程序、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潜江市认真贯彻《湖北省中小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配送工作指南》,建立由市教育局为实施主体的统一采购配送模式。

“通过公开招标筛选优质供应商,实现每批食材来源可溯、过程可控、责任可追。”王森介绍,如果说统一招标是筑牢了制度的“防火墙”,那么“数智赋能”则是为这堵墙装上了“智慧大脑”。目前,全市中小学食堂已实现“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全覆盖,平台集成财务、消费、采购、监管四大系统,依托24小时智能监控与秒级自动预警机制,构建起从食材采购到餐后结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校园餐食管理精细化、透明化,切实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品质”。

过程监管:戴好管理“紧箍咒”

上午10时54分,潜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食堂一派忙碌景象,一道道分量扎实、色泽诱人的菜品,整齐码放在自动控温售饭台上,静候师生们前来“检阅”。与此同时,食堂中央的数字大屏上,“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实时跳动食堂最新动态。

这场从后厨到餐桌的深刻变革,家长们的感受最为真切。“从以前菜品单一到现在营养均衡,从后厨操作不透明到全程可监督,变化非常大。孩子吃得开心,我们也真正放心。”陪餐家长朱莉的一席话,道出众多家长心声。这些看得见、尝得到的变化,源于潜江市“校园餐”专项整治的持续深化。今年以来,潜江市聚焦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提高餐品质量系统发力,推动校园餐从“将就吃”向“讲究吃”转变。

食品安全无小事,建立最严谨的监督体系,“吃得放心”才能有章可依。为此,潜江市着力构建内外结合、多方参与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对内,严格落实“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机制,成立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广邀多方参与监督;对外,向社会公布“校园餐”投诉举报方式,发布投诉举报奖励公告,广泛收集问题线索。数据统计,截至10月20日,65所学校和1家食材配送企业共邀请200余人次“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监督工作;全市中小学校已成立88个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均已开展每周陪餐与监督工作。

资金透明:算好校园餐“明白账”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学生伙食费“入口率”平均为76.7%;进入秋季学期,这一关键指标持续稳步攀升——9月平均为77.8%,10月平均为78.35%。连续增长的曲线,是潜江市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全力提升餐品质量的又一亮眼注脚。

“入口率”攀升的背后,是一本越算越清的“明白账”。

“校园食材管理始终公开透明。”在市实验高级中学分管副校长付珣的带领下,记者穿戴整齐进入后厨,亲历食材入园后的闭环流程: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电子秤称重记录,数据实时同步上传至“数字食堂”监管平台,收货入库全程无人为干预;配置在各操作间、进出口等关键点位的高清摄像头,将实时画面同步至教育主管部门,确保食堂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

“过去对账靠手工、监管靠跑腿,现在一切靠数据说话。”王森介绍,依托“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学校通过统一系统提交采购需求,市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至供应商账户,实现全程“只见食材不见钱”。平台财务系统自动记录账证资料、即时生成凭证;消费系统则精准追踪每一笔资金流向,从制度设计层面彻底消除廉政风险隐患,不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更重塑了校园餐治理的信任机制,也让“每一餐都放心”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一餐一饭,关乎健康成长,更牵动千家万户。自今年8月专项整治以来,潜江市通过夯实食材溯源、强化过程监管、确保资金透明,有力推动校园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从“应付一餐”向“享受每餐”的系统性升级。未来,潜江市将着力提升“数字食堂”监管平台使用效能,持续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积极拓宽监督渠道,推动学校后厨从“闲人免进”变为“欢迎监督”,用“玻璃房”里的阳光操作兑现“舌尖上的幸福”的庄严承诺。(潜江日报记者 刘小静

责任编辑:何霄

管好不止“一”顿饭——潜江市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推动“应付一餐”到“享受每餐”

发表时间:2025-11-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11月11日凌晨一点,夜阑人静。一辆挂着“校园食材专供”标识的冷链运输车,缓缓驶入市农业发展集团食品有限公司配送基地。车厢内,一筐筐来自定点溯源基地的新鲜土豆、番茄、青椒,正等待着经历它们旅程中最严格的一次“体检”——外观筛选、农残检测、信息录入。随后,它们将根据订单配比分装上车,发往全市88所中小学校。

这看似平常的一幕,正是潜江市大力推进校园餐整治工作的生动缩影。自今年8月以来,一场围绕“食材”与“资金”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改变着校园餐的生态与品质。

食材溯源:把好校园餐入口关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以前,全市各学校大宗食材实行自主分散采购,从运转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大宗食材采购程序不规范,存在区域价格差异、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为规范食材采购程序、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潜江市认真贯彻《湖北省中小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配送工作指南》,建立由市教育局为实施主体的统一采购配送模式。

“通过公开招标筛选优质供应商,实现每批食材来源可溯、过程可控、责任可追。”王森介绍,如果说统一招标是筑牢了制度的“防火墙”,那么“数智赋能”则是为这堵墙装上了“智慧大脑”。目前,全市中小学食堂已实现“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全覆盖,平台集成财务、消费、采购、监管四大系统,依托24小时智能监控与秒级自动预警机制,构建起从食材采购到餐后结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推动校园餐食管理精细化、透明化,切实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与品质”。

过程监管:戴好管理“紧箍咒”

上午10时54分,潜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食堂一派忙碌景象,一道道分量扎实、色泽诱人的菜品,整齐码放在自动控温售饭台上,静候师生们前来“检阅”。与此同时,食堂中央的数字大屏上,“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实时跳动食堂最新动态。

这场从后厨到餐桌的深刻变革,家长们的感受最为真切。“从以前菜品单一到现在营养均衡,从后厨操作不透明到全程可监督,变化非常大。孩子吃得开心,我们也真正放心。”陪餐家长朱莉的一席话,道出众多家长心声。这些看得见、尝得到的变化,源于潜江市“校园餐”专项整治的持续深化。今年以来,潜江市聚焦守住食品安全底线、提高餐品质量系统发力,推动校园餐从“将就吃”向“讲究吃”转变。

食品安全无小事,建立最严谨的监督体系,“吃得放心”才能有章可依。为此,潜江市着力构建内外结合、多方参与的立体化监督网络:对内,严格落实“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机制,成立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广邀多方参与监督;对外,向社会公布“校园餐”投诉举报方式,发布投诉举报奖励公告,广泛收集问题线索。数据统计,截至10月20日,65所学校和1家食材配送企业共邀请200余人次“两代表一委员”参与监督工作;全市中小学校已成立88个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均已开展每周陪餐与监督工作。

资金透明:算好校园餐“明白账”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5年上半年,全市中小学学生伙食费“入口率”平均为76.7%;进入秋季学期,这一关键指标持续稳步攀升——9月平均为77.8%,10月平均为78.35%。连续增长的曲线,是潜江市深化校园餐专项整治、全力提升餐品质量的又一亮眼注脚。

“入口率”攀升的背后,是一本越算越清的“明白账”。

“校园食材管理始终公开透明。”在市实验高级中学分管副校长付珣的带领下,记者穿戴整齐进入后厨,亲历食材入园后的闭环流程: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电子秤称重记录,数据实时同步上传至“数字食堂”监管平台,收货入库全程无人为干预;配置在各操作间、进出口等关键点位的高清摄像头,将实时画面同步至教育主管部门,确保食堂运营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

“过去对账靠手工、监管靠跑腿,现在一切靠数据说话。”王森介绍,依托“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学校通过统一系统提交采购需求,市财政资金直接支付至供应商账户,实现全程“只见食材不见钱”。平台财务系统自动记录账证资料、即时生成凭证;消费系统则精准追踪每一笔资金流向,从制度设计层面彻底消除廉政风险隐患,不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更重塑了校园餐治理的信任机制,也让“每一餐都放心”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一餐一饭,关乎健康成长,更牵动千家万户。自今年8月专项整治以来,潜江市通过夯实食材溯源、强化过程监管、确保资金透明,有力推动校园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从“应付一餐”向“享受每餐”的系统性升级。未来,潜江市将着力提升“数字食堂”监管平台使用效能,持续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积极拓宽监督渠道,推动学校后厨从“闲人免进”变为“欢迎监督”,用“玻璃房”里的阳光操作兑现“舌尖上的幸福”的庄严承诺。(潜江日报记者 刘小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