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万古江河的浸润孕育,使这里成为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当前,湖北正聚力打造长江文化高地,要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擦亮长江文化的金色名片,更好地把湖北“这本厚重的书”展现在世人面前。
筑牢长江文化高地之基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需要立足湖北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其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价值,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史前文明探源研究,确立长江中游文明源头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建始直立人、郧县人等早期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阐释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序列的发展脉络,深入探究长江中游复杂社会的形成机制、早期国家形态及其与黄河流域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相关研究与遗址群整体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支持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支持建设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研究中心,全面彰显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源头性贡献。
重塑楚文化精神标识,构建新时代荆楚文化话语体系。系统梳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如“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一鸣惊人”的进取意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胸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品格,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对屈原文学、曾侯乙编钟礼乐、楚式漆器、丝绸帛画等文化瑰宝的学术整理与创意转化,推动设立楚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室,开发具有现代审美与国际表达的楚文化IP。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建设楚文化数据库和数字典藏平台,为全球学者提供研究支撑。
发挥历史枢纽的文化价值,贯通古今长江叙事主线。深入挖掘赤壁之战、万里茶道、汉口开埠、张之洞新政、武昌首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将其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内容。系统整合辛亥革命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大别山红色遗址等资源,打造“红色长江”教育矩阵。同时,重视近代工业遗产如汉阳铁厂、京汉铁路遗址的保护利用,讲好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湖北故事”,构建一条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变革、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完整长江文化叙事链。
塑造长江文化腾飞之翼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不能停留于静态保护,而应以创新为引擎,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活起来”“火起来”“强起来”。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展示体系。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同步提升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场馆的策展能力、科技应用与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国家引领、区域协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集群。系统推进盘龙城、楚纪南故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一批集考古研究、遗址展示、公众教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将三峡工程、丹江口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大水利工程转化为水利文明教育基地与文化体验地标。在武汉、宜昌、荆州等沿江城市规划建设滨江文化长廊、主题公园和公共艺术空间,让长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
推动文化与多业态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整合沿江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与非遗项目,精心设计“长江文明溯源之旅”“荆楚非遗匠心之旅”“红色长江研学之旅”“生态长江康养之旅”等主题线路,实现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大力发展夜游长江、沉浸式剧场、数字艺术展、文化市集等新业态,支持在知音号、两江四岸等载体开发常态化长江文化演艺项目。鼓励文创企业开发编钟、漆器、楚绣等元素的时尚消费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继续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楚文化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延伸产业链,激活文化消费潜力。
拥抱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文化传播新生态。运用遥感、GIS、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长江文物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与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推广工业CT、三维激光扫描、AI建模等技术在文物无损检测与数字复原中的应用,支持湖北省博物馆等机构建设高精度数字文物库。大力发展“云展览”“云课堂”“云研学”,通过VR/AR、AI数字人、光子芯片透明屏等前沿技术,打造可交互、可沉浸、可分享的线上文化空间。鼓励开发长江文化主题的数字藏品、游戏、短视频等内容产品,推动荆楚文化在Z世代中的传播与认同。
拓展长江文化价值之维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不仅是湖北的文化战略,更应服务国家大局,在区域协调、生态文明与文明互鉴中展现湖北作为。
引领长江文化带协同发展,助力区域一体化进程。主动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作用,牵头建立长江中游文化协同发展联盟,联合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共建长江文化遗产联合保护机制、文旅市场一体化运营平台和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长江文明主题旅游线路跨省联动,实现门票互惠、信息互通、服务互联。通过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共识,以文化软实力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践行生态优先的文化传承路径,厚植绿色文明根基。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贯穿文化高地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大禹治水、荆江分洪、江湖连通等历史中的生态智慧,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统筹推进长江岸线整治、湿地生态修复与文化景观重塑,建设一批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长江生态文化公园。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常态化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主题展陈与公众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贡献大河文明保护的中国方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系统总结湖北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协同修复、数字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经验”。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博物馆合作以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推动编钟礼乐海外巡演、楚式漆器国际展览、长江主题纪录片全球展映。支持高校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长江文明比较研究,举办大河文明对话论坛,向世界讲好长江保护与文明赓续的中国故事,构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球叙事。
(作者单位:武汉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发表时间:2025-11-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孔维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万古江河的浸润孕育,使这里成为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长江文化的集中涵养之地。当前,湖北正聚力打造长江文化高地,要坚持守正创新,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擦亮长江文化的金色名片,更好地把湖北“这本厚重的书”展现在世人面前。
筑牢长江文化高地之基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需要立足湖北独特的历史文化禀赋,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其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核心价值,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史前文明探源研究,确立长江中游文明源头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建始直立人、郧县人等早期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系统阐释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等史前文化序列的发展脉络,深入探究长江中游复杂社会的形成机制、早期国家形态及其与黄河流域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相关研究与遗址群整体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支持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遗址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支持建设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研究中心,全面彰显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源头性贡献。
重塑楚文化精神标识,构建新时代荆楚文化话语体系。系统梳理楚文化的精神内核,如“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一鸣惊人”的进取意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胸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品格,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对屈原文学、曾侯乙编钟礼乐、楚式漆器、丝绸帛画等文化瑰宝的学术整理与创意转化,推动设立楚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室,开发具有现代审美与国际表达的楚文化IP。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建设楚文化数据库和数字典藏平台,为全球学者提供研究支撑。
发挥历史枢纽的文化价值,贯通古今长江叙事主线。深入挖掘赤壁之战、万里茶道、汉口开埠、张之洞新政、武昌首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将其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内容。系统整合辛亥革命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大别山红色遗址等资源,打造“红色长江”教育矩阵。同时,重视近代工业遗产如汉阳铁厂、京汉铁路遗址的保护利用,讲好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湖北故事”,构建一条从史前文明到现代变革、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完整长江文化叙事链。
塑造长江文化腾飞之翼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不能停留于静态保护,而应以创新为引擎,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活起来”“火起来”“强起来”。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文化展示体系。高标准建设长江国家博物馆,同步提升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场馆的策展能力、科技应用与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国家引领、区域协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集群。系统推进盘龙城、楚纪南故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一批集考古研究、遗址展示、公众教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将三峡工程、丹江口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重大水利工程转化为水利文明教育基地与文化体验地标。在武汉、宜昌、荆州等沿江城市规划建设滨江文化长廊、主题公园和公共艺术空间,让长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
推动文化与多业态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整合沿江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与非遗项目,精心设计“长江文明溯源之旅”“荆楚非遗匠心之旅”“红色长江研学之旅”“生态长江康养之旅”等主题线路,实现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大力发展夜游长江、沉浸式剧场、数字艺术展、文化市集等新业态,支持在知音号、两江四岸等载体开发常态化长江文化演艺项目。鼓励文创企业开发编钟、漆器、楚绣等元素的时尚消费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继续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季、楚文化节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延伸产业链,激活文化消费潜力。
拥抱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文化传播新生态。运用遥感、GIS、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长江文物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与动态监测预警平台。推广工业CT、三维激光扫描、AI建模等技术在文物无损检测与数字复原中的应用,支持湖北省博物馆等机构建设高精度数字文物库。大力发展“云展览”“云课堂”“云研学”,通过VR/AR、AI数字人、光子芯片透明屏等前沿技术,打造可交互、可沉浸、可分享的线上文化空间。鼓励开发长江文化主题的数字藏品、游戏、短视频等内容产品,推动荆楚文化在Z世代中的传播与认同。
拓展长江文化价值之维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不仅是湖北的文化战略,更应服务国家大局,在区域协调、生态文明与文明互鉴中展现湖北作为。
引领长江文化带协同发展,助力区域一体化进程。主动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作用,牵头建立长江中游文化协同发展联盟,联合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共建长江文化遗产联合保护机制、文旅市场一体化运营平台和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长江文明主题旅游线路跨省联动,实现门票互惠、信息互通、服务互联。通过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共识,以文化软实力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践行生态优先的文化传承路径,厚植绿色文明根基。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贯穿文化高地建设全过程,深入挖掘大禹治水、荆江分洪、江湖连通等历史中的生态智慧,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理念。统筹推进长江岸线整治、湿地生态修复与文化景观重塑,建设一批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长江生态文化公园。依托博物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常态化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主题展陈与公众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贡献大河文明保护的中国方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系统总结湖北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协同修复、数字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经验”。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博物馆合作以及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推动编钟礼乐海外巡演、楚式漆器国际展览、长江主题纪录片全球展映。支持高校与国际机构合作开展长江文明比较研究,举办大河文明对话论坛,向世界讲好长江保护与文明赓续的中国故事,构建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球叙事。
(作者单位:武汉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