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干部师生共上“美育思政课” 武音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奏响国家大剧院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11月5日,武汉音乐学院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演出现场。(武汉音乐学院供图)

“我问星空你走去哪里,风沙记得你的足迹……”11月5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旋律悠扬、气氛热烈,武汉音乐学院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隆重上演。作为第十八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场次,演出吸引近千名在京干部师生现场聆听,共上一堂“音乐大思政课”,让焦裕禄精神在交响声中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以音乐为媒介

传播“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做的,是让这种精神通过新时代的音乐语言‘活’起来。”作品创作团队负责人、武汉音乐学院龚华华教授介绍,创作团队坚持将“思政教育”与“艺术传播”深度融合,从酝酿到成型,《永远的焦裕禄》始终将“思想铸魂”放在首位。

作品以《我问星空你走去哪里》《英雄意气》《焦桐成雨》等七个篇章为脉络,巧妙串联起焦裕禄同志的人生片段与精神内核——从“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怀,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意志,再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赤子初心,每一个乐章都是一次精神的“再诠释”。

自创作完成以来,团队将作品送到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河南兰考、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多所高校,赴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等,13场巡演累计吸引了1.5万余人次。当雄浑的交响乐与深情的演唱交织时,观众在荡气回肠的旋律中不仅感知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更体悟到这份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以音符为号角

激起新时代奉献大合奏

在作品中,创作团队刻意打破单一视角,从焦裕禄同志本人、同事、亲人、群众等视角和亲情、友情、家国之情等角度,用不同音乐手法塑造了焦裕禄同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焦裕禄同志的崇高品格,赞颂和弘扬了焦裕禄同志的伟大精神。“这部作品将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完美融合,既展现了专业艺术院校的创作实力,更让红色主题有了高水平的艺术表达。”参演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璟说。

当晚的演出汇集了武汉音乐学院顶尖力量,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执棒,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交响乐团担纲主力,武汉音乐学院校友王璟、石琳,以及教师贺磊明、陈泳汐等声乐名家联袂登台,用饱含深情的演唱为角色“注入灵魂”。焦裕禄的外孙,男中音歌唱演员余音作为特邀嘉宾参与《初心使命永恒永远》篇章的演出,让作品更加“声动人心”。

作为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及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永远的焦裕禄》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中亮相,不仅是一次重要的艺术实践活动,更是武汉音乐学院以“精品力作”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的创作与演出,将焦裕禄精神的内核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艺术语言,让师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在精神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让‘思政’与‘美育’同频共振。”

以舞台作讲台

打造“思政+音乐”育人新范式

当晚,到场的近千名干部师生不仅是“观众”,更是“思政课”的参与者。演出的导赏环节中,主持人详细解读了作品与焦裕禄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演出过程中,旋律与情感的巧妙交织,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演出结束后,大家相互交流心得,分享各自的体会感悟。

“以前总觉得焦裕禄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今天听着音乐,好像看到了他在沙丘上种树、在农户家嘘寒问暖的样子。”演出结束后,来自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张同学拿着手中的节目单久久驻足。“音乐没有讲大道理,却把外公的精神唱进了每个人心里,这是最动人的思想传递。”余音欣慰地说。

作为国家大剧院与艺术院校合作打造的公益艺术教育平台,“春华秋实”始终致力于让高水平艺术演出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文化传承的纽带”。此次参演,探索了红色主题文艺作品服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用艺术的“温度”消解理论的“距离感”,用旋律的“感染力”增强精神的“穿透力”。

在近三年的作品创作、打磨及巡演过程中,武汉音乐学院两百余名师生参与巡演,从兰考的田间地头到国家大剧院的璀璨舞台,《永远的焦裕禄》走过的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播、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师生们在每一次排练中体悟初心,在每一场演出中传递力量,将专业艺术实践与价值观培育融为一体。

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2022级学生杨森回顾排练演出历程时感触颇深,他说,在排练厅、舞台上,音符流转间,焦裕禄的形象不再遥远,而是化作心中可感可触、可敬可学的精神图谱,参加《永远的焦裕禄》排练演出,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修行,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陈莹)

责任编辑:王炯

千名干部师生共上“美育思政课” 武音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奏响国家大剧院

发表时间:2025-11-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11月5日,武汉音乐学院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演出现场。(武汉音乐学院供图)

“我问星空你走去哪里,风沙记得你的足迹……”11月5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旋律悠扬、气氛热烈,武汉音乐学院原创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隆重上演。作为第十八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场次,演出吸引近千名在京干部师生现场聆听,共上一堂“音乐大思政课”,让焦裕禄精神在交响声中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以音乐为媒介

传播“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要做的,是让这种精神通过新时代的音乐语言‘活’起来。”作品创作团队负责人、武汉音乐学院龚华华教授介绍,创作团队坚持将“思政教育”与“艺术传播”深度融合,从酝酿到成型,《永远的焦裕禄》始终将“思想铸魂”放在首位。

作品以《我问星空你走去哪里》《英雄意气》《焦桐成雨》等七个篇章为脉络,巧妙串联起焦裕禄同志的人生片段与精神内核——从“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怀,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意志,再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赤子初心,每一个乐章都是一次精神的“再诠释”。

自创作完成以来,团队将作品送到焦裕禄精神发源地河南兰考、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多所高校,赴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等,13场巡演累计吸引了1.5万余人次。当雄浑的交响乐与深情的演唱交织时,观众在荡气回肠的旋律中不仅感知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更体悟到这份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以音符为号角

激起新时代奉献大合奏

在作品中,创作团队刻意打破单一视角,从焦裕禄同志本人、同事、亲人、群众等视角和亲情、友情、家国之情等角度,用不同音乐手法塑造了焦裕禄同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焦裕禄同志的崇高品格,赞颂和弘扬了焦裕禄同志的伟大精神。“这部作品将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完美融合,既展现了专业艺术院校的创作实力,更让红色主题有了高水平的艺术表达。”参演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璟说。

当晚的演出汇集了武汉音乐学院顶尖力量,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执棒,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交响乐团担纲主力,武汉音乐学院校友王璟、石琳,以及教师贺磊明、陈泳汐等声乐名家联袂登台,用饱含深情的演唱为角色“注入灵魂”。焦裕禄的外孙,男中音歌唱演员余音作为特邀嘉宾参与《初心使命永恒永远》篇章的演出,让作品更加“声动人心”。

作为湖北省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及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永远的焦裕禄》获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中亮相,不仅是一次重要的艺术实践活动,更是武汉音乐学院以“精品力作”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李端阳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交响组曲《永远的焦裕禄》的创作与演出,将焦裕禄精神的内核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艺术语言,让师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在精神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让‘思政’与‘美育’同频共振。”

以舞台作讲台

打造“思政+音乐”育人新范式

当晚,到场的近千名干部师生不仅是“观众”,更是“思政课”的参与者。演出的导赏环节中,主持人详细解读了作品与焦裕禄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演出过程中,旋律与情感的巧妙交织,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演出结束后,大家相互交流心得,分享各自的体会感悟。

“以前总觉得焦裕禄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今天听着音乐,好像看到了他在沙丘上种树、在农户家嘘寒问暖的样子。”演出结束后,来自北京市第五中学的张同学拿着手中的节目单久久驻足。“音乐没有讲大道理,却把外公的精神唱进了每个人心里,这是最动人的思想传递。”余音欣慰地说。

作为国家大剧院与艺术院校合作打造的公益艺术教育平台,“春华秋实”始终致力于让高水平艺术演出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文化传承的纽带”。此次参演,探索了红色主题文艺作品服务思政教育的新路径——用艺术的“温度”消解理论的“距离感”,用旋律的“感染力”增强精神的“穿透力”。

在近三年的作品创作、打磨及巡演过程中,武汉音乐学院两百余名师生参与巡演,从兰考的田间地头到国家大剧院的璀璨舞台,《永远的焦裕禄》走过的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播、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师生们在每一次排练中体悟初心,在每一场演出中传递力量,将专业艺术实践与价值观培育融为一体。

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2022级学生杨森回顾排练演出历程时感触颇深,他说,在排练厅、舞台上,音符流转间,焦裕禄的形象不再遥远,而是化作心中可感可触、可敬可学的精神图谱,参加《永远的焦裕禄》排练演出,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修行,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陈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