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雄峙,汉江奔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始终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以“四个全域”行动为抓手,用智慧赋能治理,持续擦亮生态底色,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秦巴大地最动人的底色,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智慧守护一库清水北上
“现在库区保洁有了‘智能帮手’,除藻效率是传统方式的10倍以上。”在丹江口水库,全国首款智慧生态净化岛正自主巡航作业。这个集“感知、决策、治理”于一体的水上“扫地机器人”,搭载水质实时监测传感器和智能除藻装置,每小时可净化3万平方米水域,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微生物降解与物理除藻相结合的方式,精准降低水体氮磷污染物浓度,让入库水质持续优化。
2025年,十堰市印发实施“四个全域”治水方案,统筹推进全域水资源节约、全域水环境治理、全域水生态修复、全域水安全保障。全市加速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新建的郧西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相继投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定在90%以上,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远超一级A排放标准。
神定河、泗河等在“一河一策”精准管控下持续焕新。“5+1”治理模式迭代升级,通过截污管网延伸、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净化等措施,流域水质稳步提升,排污口整治与支沟治理形成“日常巡查+动态监测+快速处置”长效防反弹机制。
十堰市创新建立“五长联动”机制,将“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河湖长+林长”职责贯通融合,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达历史最好水平。
全域提质守护“十堰蓝”
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水域面积达620平方公里,库岸线长3524.8公里,是水源区面积最大、汇入水量最多、库岸线最长的区域。
为强化水质保护,十堰市投入5000万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1237套监测监控设施体系,建成十堰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该平台贯通融合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环境信访等监管执法业务,实现执法流程规范化和环境监管精细化,为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建设夯实基础。
2025年,十堰市深化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十大行动,聚焦工业、移动、生活、扬尘四大污染源,打出治理“组合拳”。工业源深度治理扎实推进,全市完成120余家重点企业提标改造;移动源更新换代加速,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5%,新能源出租车占比60%,绿色出行比例持续提升,同时查处超标排放柴油货车600余辆,有效减少移动污染源排放;餐饮油烟治理再出新招,采用“统一收集、集中净化、达标排放”模式,解决餐饮商户油烟问题;扬尘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实现在建工地智慧监控全覆盖,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洒水降尘频次动态调整,有效抑制道路扬尘。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十堰市PM2.5平均浓度严格控制在33μg/m3以内,“十堰蓝”成为城市最亮眼的底色,市民“开窗见绿、抬头见蓝”成为新常态。
“无废”实践厚植生态根基
十堰市以生态保护为己任,聚焦土壤、城乡、农村三大生态治理主战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屏障。
在源头管控上,对所有拟变更为住宅或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全面完成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升级“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监管体系,实现重点地块从调查、修复到利用全程动态监管,让每一寸土地都经得起“体检”。
霍河(竹山县段)作为水源区重要支流,以“文明河流”建设为契机,建立污水管网动态监测体系,通过“一图统揽、三色定位”实现管网精准管控,新建多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配套改建“三格式”化粪池,从源头解决农户污水直排问题。护水员每日开展“水陆双巡”,这里最终变为水清岸绿河净。
农村生态治理同步提质。茅箭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将“无废”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探索“林药间作”生态模式;该区大川镇凤鸣山依托农业科技,指导农户生态种植200余亩黄精,与林木形成共生系统,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
从智慧治水到科技治气,从土壤修复到“无废”实践,十堰市始终以最坚决态度、最务实举措守护生态家园。下一步,十堰市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生态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筑牢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十堰日报 记者段吉雄通讯 员 王文童)
发表时间:2025-11-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当雄峙,汉江奔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始终扛牢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以“四个全域”行动为抓手,用智慧赋能治理,持续擦亮生态底色,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秦巴大地最动人的底色,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智慧守护一库清水北上
“现在库区保洁有了‘智能帮手’,除藻效率是传统方式的10倍以上。”在丹江口水库,全国首款智慧生态净化岛正自主巡航作业。这个集“感知、决策、治理”于一体的水上“扫地机器人”,搭载水质实时监测传感器和智能除藻装置,每小时可净化3万平方米水域,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微生物降解与物理除藻相结合的方式,精准降低水体氮磷污染物浓度,让入库水质持续优化。
2025年,十堰市印发实施“四个全域”治水方案,统筹推进全域水资源节约、全域水环境治理、全域水生态修复、全域水安全保障。全市加速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新建的郧西县第二污水处理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相继投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稳定在90%以上,处理后出水主要指标达地表水Ⅲ类标准,远超一级A排放标准。
神定河、泗河等在“一河一策”精准管控下持续焕新。“5+1”治理模式迭代升级,通过截污管网延伸、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净化等措施,流域水质稳步提升,排污口整治与支沟治理形成“日常巡查+动态监测+快速处置”长效防反弹机制。
十堰市创新建立“五长联动”机制,将“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河湖长+林长”职责贯通融合,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监测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国家Ⅱ类及以上标准,2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达历史最好水平。
全域提质守护“十堰蓝”
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水域面积达620平方公里,库岸线长3524.8公里,是水源区面积最大、汇入水量最多、库岸线最长的区域。
为强化水质保护,十堰市投入5000万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1237套监测监控设施体系,建成十堰市智慧环保监管平台。该平台贯通融合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环境信访等监管执法业务,实现执法流程规范化和环境监管精细化,为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建设夯实基础。
2025年,十堰市深化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十大行动,聚焦工业、移动、生活、扬尘四大污染源,打出治理“组合拳”。工业源深度治理扎实推进,全市完成120余家重点企业提标改造;移动源更新换代加速,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75%,新能源出租车占比60%,绿色出行比例持续提升,同时查处超标排放柴油货车600余辆,有效减少移动污染源排放;餐饮油烟治理再出新招,采用“统一收集、集中净化、达标排放”模式,解决餐饮商户油烟问题;扬尘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实现在建工地智慧监控全覆盖,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洒水降尘频次动态调整,有效抑制道路扬尘。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十堰市PM2.5平均浓度严格控制在33μg/m3以内,“十堰蓝”成为城市最亮眼的底色,市民“开窗见绿、抬头见蓝”成为新常态。
“无废”实践厚植生态根基
十堰市以生态保护为己任,聚焦土壤、城乡、农村三大生态治理主战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筑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屏障。
在源头管控上,对所有拟变更为住宅或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全面完成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升级“土壤环境质量一张图”监管体系,实现重点地块从调查、修复到利用全程动态监管,让每一寸土地都经得起“体检”。
霍河(竹山县段)作为水源区重要支流,以“文明河流”建设为契机,建立污水管网动态监测体系,通过“一图统揽、三色定位”实现管网精准管控,新建多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配套改建“三格式”化粪池,从源头解决农户污水直排问题。护水员每日开展“水陆双巡”,这里最终变为水清岸绿河净。
农村生态治理同步提质。茅箭区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将“无废”理念融入农业发展,探索“林药间作”生态模式;该区大川镇凤鸣山依托农业科技,指导农户生态种植200余亩黄精,与林木形成共生系统,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
从智慧治水到科技治气,从土壤修复到“无废”实践,十堰市始终以最坚决态度、最务实举措守护生态家园。下一步,十堰市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生态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筑牢坚不可摧的生态屏障。(十堰日报 记者段吉雄通讯 员 王文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