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丹江口水库,万顷澄明,晨雾如纱绕着岸线,把远山近树都晕成水墨;正午的十堰经开区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新能源货车加速下线;黄昏的城市绿道,梧桐掩映间,市民骑着单车穿梭而行……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车城十堰以绿色为底,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缩影。
“风光水储”织就绿色动力网
9月28日,总重241吨的湖北潘口抽水蓄能电站主厂房桥机吊装成功,为两台14.9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安装扫清障碍,标志着鄂西“电力粮仓”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而早在2024年底启动的房县百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与郧西县整县推进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形成呼应——后者年并网发电量的减碳效应,相当于种下10万棵大树。
截至目前,十堰清洁能源装机总规模已突破150万千瓦,预计2027年将达200万千瓦,可满足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这场能源革命的深处,是我市以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率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战略抉择。
9月12日,十堰国际会展中心2.06万平方米屋顶“阳光电站”试运行,成为全市首个“光伏+储能+能效管理”一体化公共建筑零碳示范项目。“白天发电供会展中心使用,余电存入储能设备夜间释放,形成能源闭环。”项目负责人介绍。如今,我市正以“风光水储”一体化模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集中式项目与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并举,竹溪、竹山等地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试点,更让“绿水青山”有了清晰的“价格标签”。
绿色智造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焊装车间,176台机械臂奏响“金属交响”;驰田汽车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上,每4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下线;十堰高新区智能农机产业园内,无人驾驶拖拉机整装待发。
“我们正从‘中国商用车之都’向‘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之都’加速迈进。”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经过33年积淀,十堰聚集1200多家核心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形成年产50万辆整车能力,成为全国少有的“商乘并举、油电并重”产业基地。
绿色转型浪潮席卷全领域。“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速,房县香菇、竹溪茶叶等贴上碳足迹标签,通过绿色物流走向全国;茅箭区离岸科创中心聚焦低碳技术研发,郧阳区“山树换票子”林业碳汇机制让林农受益,丹江口库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系统为“绿水青山”定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正构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三级体系。”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园区3个,清洁高效美丽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低碳实践绘就幸福新图景
“骑单车能健身,攒的碳积分还能换咖啡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王颖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低碳存折”。
自《十堰市民绿色低碳行为规范》发布以来,低碳生活成为城市新时尚。如今的十堰,公交优先道不断延伸,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稳步提升,快递站点全面推广可降解包装,绿色出行比例较之前显著提高。
在位于郧西县土门镇家竹村的湖北绿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粉碎预处理—智能发酵—科学配伍”工艺,将秸秆、畜禽粪污、废弃菌棒转化为高效有机肥,年处理7万吨农业废弃物、产出2万吨有机肥。目前郧西县培育37家规模化秸秆利用主体,12.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实现“废料”变“金料”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企业绿色实践同样亮眼。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屋顶5.99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均发电600万千瓦时,搭配余热回收、水性涂料等创新工艺,较传统工厂综合能耗与碳排放量均降低30%,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削减50%,成为商用车制造领域低碳转型标杆。
“我们要让每滴油、每度电都创造更大价值。”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十堰正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夜幕降临,四方山生态公园步道灯光柔和,健步走的市民络绎不绝。从车间到田间,从云端到指尖,这片曾以机器轰鸣闻名的工业基地,如今正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乐章。(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通讯员 王文童)
发表时间:2025-11-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清晨的丹江口水库,万顷澄明,晨雾如纱绕着岸线,把远山近树都晕成水墨;正午的十堰经开区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新能源货车加速下线;黄昏的城市绿道,梧桐掩映间,市民骑着单车穿梭而行……这一幅幅生动图景,正是车城十堰以绿色为底,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缩影。
“风光水储”织就绿色动力网
9月28日,总重241吨的湖北潘口抽水蓄能电站主厂房桥机吊装成功,为两台14.9万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安装扫清障碍,标志着鄂西“电力粮仓”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而早在2024年底启动的房县百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与郧西县整县推进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形成呼应——后者年并网发电量的减碳效应,相当于种下10万棵大树。
截至目前,十堰清洁能源装机总规模已突破150万千瓦,预计2027年将达200万千瓦,可满足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这场能源革命的深处,是我市以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率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战略抉择。
9月12日,十堰国际会展中心2.06万平方米屋顶“阳光电站”试运行,成为全市首个“光伏+储能+能效管理”一体化公共建筑零碳示范项目。“白天发电供会展中心使用,余电存入储能设备夜间释放,形成能源闭环。”项目负责人介绍。如今,我市正以“风光水储”一体化模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集中式项目与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并举,竹溪、竹山等地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试点,更让“绿水青山”有了清晰的“价格标签”。
绿色智造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焊装车间,176台机械臂奏响“金属交响”;驰田汽车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上,每4分钟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下线;十堰高新区智能农机产业园内,无人驾驶拖拉机整装待发。
“我们正从‘中国商用车之都’向‘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之都’加速迈进。”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经过33年积淀,十堰聚集1200多家核心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形成年产50万辆整车能力,成为全国少有的“商乘并举、油电并重”产业基地。
绿色转型浪潮席卷全领域。“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速,房县香菇、竹溪茶叶等贴上碳足迹标签,通过绿色物流走向全国;茅箭区离岸科创中心聚焦低碳技术研发,郧阳区“山树换票子”林业碳汇机制让林农受益,丹江口库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系统为“绿水青山”定价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正构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三级体系。”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省级绿色园区3个,清洁高效美丽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低碳实践绘就幸福新图景
“骑单车能健身,攒的碳积分还能换咖啡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王颖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低碳存折”。
自《十堰市民绿色低碳行为规范》发布以来,低碳生活成为城市新时尚。如今的十堰,公交优先道不断延伸,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稳步提升,快递站点全面推广可降解包装,绿色出行比例较之前显著提高。
在位于郧西县土门镇家竹村的湖北绿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粉碎预处理—智能发酵—科学配伍”工艺,将秸秆、畜禽粪污、废弃菌棒转化为高效有机肥,年处理7万吨农业废弃物、产出2万吨有机肥。目前郧西县培育37家规模化秸秆利用主体,12.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实现“废料”变“金料”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企业绿色实践同样亮眼。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屋顶5.99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均发电600万千瓦时,搭配余热回收、水性涂料等创新工艺,较传统工厂综合能耗与碳排放量均降低30%,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削减50%,成为商用车制造领域低碳转型标杆。
“我们要让每滴油、每度电都创造更大价值。”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十堰正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夜幕降临,四方山生态公园步道灯光柔和,健步走的市民络绎不绝。从车间到田间,从云端到指尖,这片曾以机器轰鸣闻名的工业基地,如今正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乐章。(十堰日报 记者 段吉雄 通讯员 王文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