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办小事”到“简办大事”—— 看湖北嘉鱼县四邑村如何破解农村大操大办难题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进入10月,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的包菜已陆续长成,田间一片绿意,菜农们正加强田间管理,等待丰收,为秋冬蔬菜供应打下坚实基础。靠着蔬菜产业,这个长江畔的村庄去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村集体经济突破1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然而,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却一度被另一组数字压得喘不过气——孩子10岁之前要摆3次酒、红白喜事要大办3天,一年光人情支出就得两三万元。

如何破解人情债难题?答案还是一组数字——312510。“我们村倡导大家只办理婚丧嫁娶和小孩出生3件事,每次操办只聚1次餐,送礼礼金不超过200元,宴席每桌标准不超过500元,每次宴席不超过10桌。”四邑村党委副书记陈望喜向记者解释道。可别小瞧了这组数字,正是靠着它,四邑村今年以来的滥办酒席现象大幅减少,“菜农们一年到头辛苦种菜赚的钱总算是能装进自己兜里了!”这组数字背后还有什么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四邑村一探究竟。

大办小事,人情大于债

过去四邑村办酒有多频繁?四邑村“两委”干部张灿给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吃酒的一天”——

一早赶去喝乔迁酒,中午匆匆回家取了礼金,又得去赴邻居孩子的周岁宴,晚上还要参加亲戚的入伍宴。一天下来,光是礼金就送出去2000多元,当时这个数字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工资。“人可以不去,礼金要到,以前人家给你随了礼钱,现在不回礼,村里人肯定要说闲话。”张灿苦笑着说。

在四邑村,像这样的“人情债”曾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村民的生活。按照当地旧俗,一个家庭至少要办8场大酒——结婚酒、生孩子酒、满月酒、周岁酒、三岁酒、十岁酒、乔迁酒,再加上老人去世的白事酒。若是家里有人参军,还得再摆入伍宴。酒席名目繁多,礼金层层加码,村民们都说:“菜地里赚的钱都花酒桌上去了!”

更让村民头疼的是,办酒不仅要比谁家客人多,还要比谁家排场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场酒席动辄摆几十桌,烟花一放就是一个多小时。陈望喜介绍:“按以前的规矩,一个家庭一年最少要随礼1万多元,多的两三万元,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大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收入。”

“人情大于债,意思是村民为了还亲戚朋友的人情,即使要去借钱,也一定要把这个人情还上。”陈望喜告诉记者,有人为了“回本”,甚至巧立名目办酒,买了辆摩托车要摆新车宴,母猪下崽也要请客吃猪仔酒。

如此办酒给四邑村村民带来了什么?酒席掏空了村民们的钱包,还影响了村里的生产,若是遇上菜价不好的年份,单是吃酒就要“吃掉”从菜地里挣的所有辛苦钱。不仅如此,村民之间还常常因为随礼金额发生矛盾。“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只用随一份礼,如果谁家又多了一个孩子,那多送出去的那份礼金自然会让大家心里感到不平衡。”张灿说。

破题之道,田间地头找

人情债越垒越高,村民的怨气也越来越大。如何刹住滥办酒席之风?又该从谁家开始?一系列问题摆在四邑村面前。

村“两委”意识到,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习俗,仅靠“一刀切”的禁令不行,必须让村民自己发声、自己定规矩。于是,一场覆盖全村的大走访开始了。村“两委”组成工作队,挨家挨户敲门,记录下村民的想法和意见。“人情负担重”“酒席太多吃不消”……在陈望喜的工作簿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字样。

“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陈望喜说。为了让意见更精准,村里构建起“村党委—湾组党支部—中心户长”三级治理网络,把1108户村民划分到6个湾组党支部、9个湾组理事会,再由46名中心户长分片联系,每户对接10户至30户人家。这种“微网格”管理,让村干部能第一时间摸清村民动态:谁家孩子快高考了,谁家准备搬家,谁家老人快过寿了,中心户长心里都有一本账。

收集完意见,关键是怎么定规矩。村里连续召开多场“村湾夜话”,村民围坐在稻场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有人提议“只办红白事”,有人坚持“礼金不能超200元”,还有人说“要降低办酒成本,大家统一一个标准”……经过反复商议,村民最终达成共识,形成“312510”规定:只办婚丧嫁娶和新生儿出生3类事,每事只聚1次餐,礼金不超200元,宴席每桌不超500元,规模控制在10桌以内。

规矩定了,谁来带头?46名中心户长率先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村民操办大事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谁家有喜事,邻里提前到场帮着打打下手,在欢声笑语中,一盘盘嘉鱼特色菜被端上了桌。渐渐地,变化出现了:烟花爆竹声少了,酒席规模小了,还有人把省下的礼金用于承包菜地,把自家的小日子过得更富足。

大事简办,负担少了情义重了

将八九项酒席名目缩减到3项,村里人都答应吗?答案并非一蹴而就。

前不久,陈望喜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白事。逝者是她老友的家人,按照旧俗,本该摆上几十桌流水席,请唢呐班子吹打3天。但这次,老友只简单设了灵堂,陈望喜早早赶去帮忙,和好友一起整理遗物,回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临走时,她塞给家属200元礼金,对方紧紧握住她的手:“你能来陪我们说说话,比什么都强。”那一刻,陈望喜深有感触:“情义无法用钱来衡量,真心地陪伴比大操大办的形式更能让人感受到温暖。”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四邑村的“简办”新规推行之初,不少村民嘀咕:“一辈子就这几件大事,不办酒岂不是亏了?”村民田亮的儿子今年满10岁,按老规矩得摆十岁酒,亲戚早早就打听日子,准备来吃酒。但田亮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响应村里倡议——不办宴席,只在家做了孩子爱吃的藕夹、莲藕汤,田亮还和妻子送上了孩子期待已久的礼物。孩子捧着礼物笑得灿烂:“比吃酒席时收红包开心多了。”

“简办不是不办,而是让情谊回归本真,不讲排场人情味反而更浓。”陈望喜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发现,少了礼金攀比,村民反而更愿意花时间串门聊天。谁家老人病了,邻居主动帮忙送药;谁家蔬菜滞销,微信群里一呼百应。就连以往因随礼多少闹别扭的亲戚,现在也渐渐地能心平气和坐在一起拉家常。

当然,仍有村民坚持己见。村民老邓今年夏天搬新家,瞒着中心户长去镇上办了几十桌酒席。事后张灿得知,没急着批评,而是蹲在田埂上和他算账:“老哥,你为了收那200元礼金,让亲戚大热天跑十几里路来吃席,人家背后不埋怨?再说你仔细算一算,大办这一场,你能赚多少钱?你这些钱还不是要还给人家,忙前忙后值得吗?还不如省下钱来给孩子开学多买几本书。”

“横眉立眼地讲大道理没用,大家都知道大办酒席不好,只是有时候抹不下面子,村里要多倡议、劝导。”张灿说。从“大办小事”到“简办大事”,从“人情债”到“人情味”,四邑村的变化提醒我们,移风易俗也可以守住乡土温情,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改革不是冰冷的“一刀切”,而是通过充分尊重民意,建立共治机制,让村民在参与中形成共识。

(原载《农民日报》2025年10月22日1版)

责任编辑:王炯

从“大办小事”到“简办大事”—— 看湖北嘉鱼县四邑村如何破解农村大操大办难题

发表时间:2025-10-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进入10月,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的包菜已陆续长成,田间一片绿意,菜农们正加强田间管理,等待丰收,为秋冬蔬菜供应打下坚实基础。靠着蔬菜产业,这个长江畔的村庄去年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村集体经济突破1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然而,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却一度被另一组数字压得喘不过气——孩子10岁之前要摆3次酒、红白喜事要大办3天,一年光人情支出就得两三万元。

如何破解人情债难题?答案还是一组数字——312510。“我们村倡导大家只办理婚丧嫁娶和小孩出生3件事,每次操办只聚1次餐,送礼礼金不超过200元,宴席每桌标准不超过500元,每次宴席不超过10桌。”四邑村党委副书记陈望喜向记者解释道。可别小瞧了这组数字,正是靠着它,四邑村今年以来的滥办酒席现象大幅减少,“菜农们一年到头辛苦种菜赚的钱总算是能装进自己兜里了!”这组数字背后还有什么故事?近日,记者走进四邑村一探究竟。

大办小事,人情大于债

过去四邑村办酒有多频繁?四邑村“两委”干部张灿给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吃酒的一天”——

一早赶去喝乔迁酒,中午匆匆回家取了礼金,又得去赴邻居孩子的周岁宴,晚上还要参加亲戚的入伍宴。一天下来,光是礼金就送出去2000多元,当时这个数字几乎是他大半个月的工资。“人可以不去,礼金要到,以前人家给你随了礼钱,现在不回礼,村里人肯定要说闲话。”张灿苦笑着说。

在四邑村,像这样的“人情债”曾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束缚着村民的生活。按照当地旧俗,一个家庭至少要办8场大酒——结婚酒、生孩子酒、满月酒、周岁酒、三岁酒、十岁酒、乔迁酒,再加上老人去世的白事酒。若是家里有人参军,还得再摆入伍宴。酒席名目繁多,礼金层层加码,村民们都说:“菜地里赚的钱都花酒桌上去了!”

更让村民头疼的是,办酒不仅要比谁家客人多,还要比谁家排场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场酒席动辄摆几十桌,烟花一放就是一个多小时。陈望喜介绍:“按以前的规矩,一个家庭一年最少要随礼1万多元,多的两三万元,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大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收入。”

“人情大于债,意思是村民为了还亲戚朋友的人情,即使要去借钱,也一定要把这个人情还上。”陈望喜告诉记者,有人为了“回本”,甚至巧立名目办酒,买了辆摩托车要摆新车宴,母猪下崽也要请客吃猪仔酒。

如此办酒给四邑村村民带来了什么?酒席掏空了村民们的钱包,还影响了村里的生产,若是遇上菜价不好的年份,单是吃酒就要“吃掉”从菜地里挣的所有辛苦钱。不仅如此,村民之间还常常因为随礼金额发生矛盾。“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只用随一份礼,如果谁家又多了一个孩子,那多送出去的那份礼金自然会让大家心里感到不平衡。”张灿说。

破题之道,田间地头找

人情债越垒越高,村民的怨气也越来越大。如何刹住滥办酒席之风?又该从谁家开始?一系列问题摆在四邑村面前。

村“两委”意识到,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习俗,仅靠“一刀切”的禁令不行,必须让村民自己发声、自己定规矩。于是,一场覆盖全村的大走访开始了。村“两委”组成工作队,挨家挨户敲门,记录下村民的想法和意见。“人情负担重”“酒席太多吃不消”……在陈望喜的工作簿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字样。

“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陈望喜说。为了让意见更精准,村里构建起“村党委—湾组党支部—中心户长”三级治理网络,把1108户村民划分到6个湾组党支部、9个湾组理事会,再由46名中心户长分片联系,每户对接10户至30户人家。这种“微网格”管理,让村干部能第一时间摸清村民动态:谁家孩子快高考了,谁家准备搬家,谁家老人快过寿了,中心户长心里都有一本账。

收集完意见,关键是怎么定规矩。村里连续召开多场“村湾夜话”,村民围坐在稻场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有人提议“只办红白事”,有人坚持“礼金不能超200元”,还有人说“要降低办酒成本,大家统一一个标准”……经过反复商议,村民最终达成共识,形成“312510”规定:只办婚丧嫁娶和新生儿出生3类事,每事只聚1次餐,礼金不超200元,宴席每桌不超500元,规模控制在10桌以内。

规矩定了,谁来带头?46名中心户长率先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村民操办大事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谁家有喜事,邻里提前到场帮着打打下手,在欢声笑语中,一盘盘嘉鱼特色菜被端上了桌。渐渐地,变化出现了:烟花爆竹声少了,酒席规模小了,还有人把省下的礼金用于承包菜地,把自家的小日子过得更富足。

大事简办,负担少了情义重了

将八九项酒席名目缩减到3项,村里人都答应吗?答案并非一蹴而就。

前不久,陈望喜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白事。逝者是她老友的家人,按照旧俗,本该摆上几十桌流水席,请唢呐班子吹打3天。但这次,老友只简单设了灵堂,陈望喜早早赶去帮忙,和好友一起整理遗物,回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临走时,她塞给家属200元礼金,对方紧紧握住她的手:“你能来陪我们说说话,比什么都强。”那一刻,陈望喜深有感触:“情义无法用钱来衡量,真心地陪伴比大操大办的形式更能让人感受到温暖。”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四邑村的“简办”新规推行之初,不少村民嘀咕:“一辈子就这几件大事,不办酒岂不是亏了?”村民田亮的儿子今年满10岁,按老规矩得摆十岁酒,亲戚早早就打听日子,准备来吃酒。但田亮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响应村里倡议——不办宴席,只在家做了孩子爱吃的藕夹、莲藕汤,田亮还和妻子送上了孩子期待已久的礼物。孩子捧着礼物笑得灿烂:“比吃酒席时收红包开心多了。”

“简办不是不办,而是让情谊回归本真,不讲排场人情味反而更浓。”陈望喜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她发现,少了礼金攀比,村民反而更愿意花时间串门聊天。谁家老人病了,邻居主动帮忙送药;谁家蔬菜滞销,微信群里一呼百应。就连以往因随礼多少闹别扭的亲戚,现在也渐渐地能心平气和坐在一起拉家常。

当然,仍有村民坚持己见。村民老邓今年夏天搬新家,瞒着中心户长去镇上办了几十桌酒席。事后张灿得知,没急着批评,而是蹲在田埂上和他算账:“老哥,你为了收那200元礼金,让亲戚大热天跑十几里路来吃席,人家背后不埋怨?再说你仔细算一算,大办这一场,你能赚多少钱?你这些钱还不是要还给人家,忙前忙后值得吗?还不如省下钱来给孩子开学多买几本书。”

“横眉立眼地讲大道理没用,大家都知道大办酒席不好,只是有时候抹不下面子,村里要多倡议、劝导。”张灿说。从“大办小事”到“简办大事”,从“人情债”到“人情味”,四邑村的变化提醒我们,移风易俗也可以守住乡土温情,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改革不是冰冷的“一刀切”,而是通过充分尊重民意,建立共治机制,让村民在参与中形成共识。

(原载《农民日报》2025年10月22日1版)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