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助学圆梦、大病救助、急难帮扶慈善项目于一体的“宜善行”小程序自2025年9月5日正式上线后,吸引了众多市民持续关注,汇聚起一股跨越山海的暖流。
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热心市民借助“宜善行”慷慨解囊5万多元。300多名市民通过“宜善行”小程序提交帮扶申请,经县、市两级慈善会审核,其中90人被纳入拟帮扶名单。通过市民的爱心捐赠及市慈善总会从2025年乡村振兴救急难“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注入“宜善行”小程序的救助帮扶资金,已有42名困难群众陆续获得帮扶,资金共计9.55万元。
“助医”雪中送炭
为重病家庭撑起一片天
10月21日上午,点军区紫阳村,低保户汪建新和往常一样在家中熬制中药。“不在医院煎药,也是为了省钱。这次也多亏了慈善部门的帮助。”
54岁未婚独居的他已与肝癌抗争七年,平时仅靠着低保金和微薄的房租度日。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三次住院和持续的门诊治疗,花费高达3万元,这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后续治疗的费用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转机发生在今年9月。“宜善行”小程序上线后,全市各慈善会积极行动,将宣传海报与手册送达基层社区与村委会。点军区在推广中,村委会居民沟通群里的一张海报,引起了汪建新的注意。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咨询,没想到工作人员特别耐心,一步步指导我用手机微信搜索‘宜善行’,教我如何申请救助。”汪建新回忆道。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申请提交后,3000元帮扶金在第五天便打入了他的账户。“非常快!这钱我全都用来买药治病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他感慨地说,“这个小程序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填一大堆表,也不用东奔西跑,对我们这样的患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实惠。”
“助学”托举梦想
为寒门学子铺就成才路
“真的很感谢慈善部门的帮助,让我和弟弟能安心读书。”10月2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二学生陈然在电话中,声音哽咽却充满力量。
陈然和弟弟陈旭(化名)来自夷陵区龙泉镇龙镇村,父亲早年失踪,音信全无;母亲又于2019年不幸离世。一夜之间,兄弟二人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低保金是主要的生活来源,幸得小姨伸出援手,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
面对命运的磨难,两兄弟选择了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奋发图强,最终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长江大学。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长期以校为家,寒暑假也大多留在学校打工赚取生活费。他们的懂事与坚韧,让小姨既心疼又无奈,“看着孩子们为了省下车票钱,连家都难得回一次,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今年9月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兄弟俩的小姨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了关于“宜善行”小程序的介绍。她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照亮外甥前程的一束光,立刻通过小程序为陈然提交了助学申请。
很快,2000元帮扶金打入了陈然的账户。“这笔钱,我会和弟弟平分,用作生活费和学习开销。”陈然表示,“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等我们将来有能力了,也要回馈社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助困”扶危济难
为困难群众点亮新生活
“当时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很快收到2000元帮扶金,正好可以用来补贴家用……”10月20日,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老县城家中,41岁的单亲妈妈刘梅(化名)谈及此次受助经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刘梅的丈夫去年因车祸不幸离世,留下她与上大学的儿子及年近八旬的婆婆相依为命。她自己患有心脏病,无法从事正常工作还需长期服药,婆婆年事已高需要照料。整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仅靠积蓄艰难维持,生活的重担几乎让她喘不过气。“家里没有收入来源,那段时间真的不知道路在何方。”
在一次与病友的交流中,她得知了“宜善行”小程序上线的消息,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她立即用手机提交了申请,帮扶金快速到账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窘迫,更给予了她精神上的支持。“这不仅仅是钱,更是社会的关爱,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这些仅仅是“宜善行”小程序上线以来,众多受助案例中的几个缩影。这个指尖上的公益平台,正以其便捷、高效、透明的特性,悄然改变着传统慈善的参与方式,搭建起一座连接爱心与需求的数字桥梁。
从精准缓解重病家庭医疗负担的“助医”,到托起寒门学子求学梦的“助学”,再到应对突发变故的“急难帮扶”,每一个项目都直指民生痛点,每一笔善款都承载着社会的温度与信任。
市慈善总会驻会副会长李万新表示:“我们将切实管好、用好每一笔善款,确保整个帮扶过程公开、公正、透明、高效,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毫无保留地送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他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与企业能够关注并加入“宜善行”平台,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共同让慈善之光照亮更多困难家庭的前行之路。(三峡日报 记者 时刚 通讯员 朱东梅)
发表时间:2025-10-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集助学圆梦、大病救助、急难帮扶慈善项目于一体的“宜善行”小程序自2025年9月5日正式上线后,吸引了众多市民持续关注,汇聚起一股跨越山海的暖流。
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热心市民借助“宜善行”慷慨解囊5万多元。300多名市民通过“宜善行”小程序提交帮扶申请,经县、市两级慈善会审核,其中90人被纳入拟帮扶名单。通过市民的爱心捐赠及市慈善总会从2025年乡村振兴救急难“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注入“宜善行”小程序的救助帮扶资金,已有42名困难群众陆续获得帮扶,资金共计9.55万元。
“助医”雪中送炭
为重病家庭撑起一片天
10月21日上午,点军区紫阳村,低保户汪建新和往常一样在家中熬制中药。“不在医院煎药,也是为了省钱。这次也多亏了慈善部门的帮助。”
54岁未婚独居的他已与肝癌抗争七年,平时仅靠着低保金和微薄的房租度日。从去年8月到今年7月,三次住院和持续的门诊治疗,花费高达3万元,这让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后续治疗的费用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
转机发生在今年9月。“宜善行”小程序上线后,全市各慈善会积极行动,将宣传海报与手册送达基层社区与村委会。点军区在推广中,村委会居民沟通群里的一张海报,引起了汪建新的注意。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咨询,没想到工作人员特别耐心,一步步指导我用手机微信搜索‘宜善行’,教我如何申请救助。”汪建新回忆道。
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申请提交后,3000元帮扶金在第五天便打入了他的账户。“非常快!这钱我全都用来买药治病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他感慨地说,“这个小程序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填一大堆表,也不用东奔西跑,对我们这样的患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实惠。”
“助学”托举梦想
为寒门学子铺就成才路
“真的很感谢慈善部门的帮助,让我和弟弟能安心读书。”10月2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二学生陈然在电话中,声音哽咽却充满力量。
陈然和弟弟陈旭(化名)来自夷陵区龙泉镇龙镇村,父亲早年失踪,音信全无;母亲又于2019年不幸离世。一夜之间,兄弟二人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低保金是主要的生活来源,幸得小姨伸出援手,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
面对命运的磨难,两兄弟选择了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奋发图强,最终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长江大学。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长期以校为家,寒暑假也大多留在学校打工赚取生活费。他们的懂事与坚韧,让小姨既心疼又无奈,“看着孩子们为了省下车票钱,连家都难得回一次,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滋味。”
今年9月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兄弟俩的小姨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了关于“宜善行”小程序的介绍。她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照亮外甥前程的一束光,立刻通过小程序为陈然提交了助学申请。
很快,2000元帮扶金打入了陈然的账户。“这笔钱,我会和弟弟平分,用作生活费和学习开销。”陈然表示,“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等我们将来有能力了,也要回馈社会,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助困”扶危济难
为困难群众点亮新生活
“当时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没想到很快收到2000元帮扶金,正好可以用来补贴家用……”10月20日,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老县城家中,41岁的单亲妈妈刘梅(化名)谈及此次受助经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刘梅的丈夫去年因车祸不幸离世,留下她与上大学的儿子及年近八旬的婆婆相依为命。她自己患有心脏病,无法从事正常工作还需长期服药,婆婆年事已高需要照料。整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仅靠积蓄艰难维持,生活的重担几乎让她喘不过气。“家里没有收入来源,那段时间真的不知道路在何方。”
在一次与病友的交流中,她得知了“宜善行”小程序上线的消息,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曙光。她立即用手机提交了申请,帮扶金快速到账不仅缓解了经济上的窘迫,更给予了她精神上的支持。“这不仅仅是钱,更是社会的关爱,让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这些仅仅是“宜善行”小程序上线以来,众多受助案例中的几个缩影。这个指尖上的公益平台,正以其便捷、高效、透明的特性,悄然改变着传统慈善的参与方式,搭建起一座连接爱心与需求的数字桥梁。
从精准缓解重病家庭医疗负担的“助医”,到托起寒门学子求学梦的“助学”,再到应对突发变故的“急难帮扶”,每一个项目都直指民生痛点,每一笔善款都承载着社会的温度与信任。
市慈善总会驻会副会长李万新表示:“我们将切实管好、用好每一笔善款,确保整个帮扶过程公开、公正、透明、高效,让每一份爱心都能毫无保留地送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众手中。”他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与企业能够关注并加入“宜善行”平台,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共同让慈善之光照亮更多困难家庭的前行之路。(三峡日报 记者 时刚 通讯员 朱东梅)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