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7日,杨振宁到华中师大一附中讲座,与中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2018年,杨振宁登上三峡大坝坝顶。(三峡集团供图)
1995年6月,杨振宁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受聘为该校名誉教授。 (受访单位供图)
2007年,杨振宁受聘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他留下的科学火种永远明亮
长江呜咽,楚山含悲。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得知消息,湖北各界人士倍感痛惜,表示沉痛哀悼。
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周德文表示,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曾经来湖北参加科协组织的活动,关心支持湖北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工作,与湖北科技界结下深厚的情谊。他的辞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感悲痛。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徐惠正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痛惜之余,表达了深深的哀悼。她称,老先生曾经为全校师生作讲座,至今仍然激励着历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先生化作星辰,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永远明亮。”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张振,现回到家乡武汉工作。在校期间,他曾聆听杨老先生的讲座。
上世纪90年代,杨老到清华大学任教。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杨-米尔斯理论在物理学整体框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评价越来越高。
“是杨振宁先生鼓励我回国,回国确实是我的‘good fortunes’(好运)。”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管习文至今仍十分感激杨先生的教诲、呵护和指引,让他的理想成为现实。
这位科学巨匠四次来湖北,与湖北的缘分绵延八十一载——少年时于战乱中在湖北辗转停留,九旬高龄考察峡江,他的足迹踏及武汉校园、宜昌江岸,将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镌刻在荆楚大地上。
在湖北首次披露 持中国护照领诺奖
老先生曾经多次到湖北。
初次到湖北是为了逃避战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7年末的寒冬,15岁的杨振宁随父母家人辗转到武汉,再到武穴,翻过大别山后,回到老家合肥。之后,全家又踏上奔赴昆明西南联大的漫漫长路。颠沛流离中,他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苦难。
这段仓促的停留,成为他与湖北最早的联结,也让“武汉”二字在日后的岁月里,总与家国变迁的记忆相伴。七十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演讲中仍清晰回溯:“三次来武汉,见证的是中国大局势的改变。”字句间满是对祖国强大的感慨。
1995年6月,杨振宁受聘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并在该校的露天电影院作演讲。演讲中,他首次申明:1957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并未加入美国国籍,自己是持中国护照,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
时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回忆录《往事钩沉》中提到,当时他陪同杨振宁参观了学校绝大多数的实验基地。
数次鼓励后进 攀高峰冲诺奖
2007年的金秋,杨振宁第三次踏上武汉的土地。
这一年,老先生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
参会之余,杨振宁专门到华中师大一附中作学术报告,没有预设的讲稿,却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赢得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
有学生问及先生,中国何时能再获诺奖时,他伸出两指笃定预言:“10到20年,中国必定有人圆梦。” 这份信心,既是对科学规律的洞察,更是对中国发展的期许。
华中师大一附中一位老师当年参加接待工作,至今记得杨振宁先生鼓励后进:“科学的大门一旦打开,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之后,会有若干条路径产生丰硕的成果,这些机遇属于那些有科学意识、坚韧不拔的人。”
当年,应学校邀请,杨振宁欣然接受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
当日午后,他偕妻子翁帆到华中科技大学激励学子:“你们身处的是创造奇迹的大时代,当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如今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墙上还挂着杨振宁与学生们的合影。星光熠熠的照片上,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崇拜写在了脸上。在华中科技大学,多个学科已经位列全球高校前列。
师恩难忘 湖北籍导师是领路人
2018年春,96岁高龄的杨振宁坐轮船溯江而上赴宜昌考察三峡工程。船行南津关时,杨振宁问及湖北公安县的方位,并深情回忆起公安籍导师王竹溪。
王竹溪出生于公安县,27岁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王竹溪担任杨振宁硕士论文导师。“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始终感念恩师指引。
此后,师生情谊延续数十年。1983年王老逝世后,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返京吊唁。2011年,杨振宁出席王竹溪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深情回忆了点滴轶事:“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为了纪念恩师,杨振宁为公安县王竹溪纪念馆亲笔题名,为青年作家陈海燕所编著《耿耿忠心效桑梓——王竹溪的人生与学术生涯》传记亲笔题名。
如今,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报告厅里仍回荡着他的箴言,三峡大坝的基石还记得他的赞叹,王竹溪纪念馆里留着他的真情,峡江的涛声中铭记着他的追问。星辰归途,在武汉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上,在东湖高新区的创新热土中,杨振宁与湖北的交集,恰似一束穿越时空的光——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一个民族追求卓越的永恒坐标。
杨振宁的三峡情缘
“他既是大师,也是一位智者!”
18日中午,从网上得知杨振宁院士逝世的消息,现在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党群部门工作的刘蒙胜心情有些沉痛,他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样说。
7年前,作为中国三峡工程报的一位记者,他有幸参与了杨振宁院士的三峡行接待工作,既是记录者,也是见证人。
2018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为期3天的行程中,时年96岁的杨振宁院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三峡工程,留下的足迹令人难忘。
珍贵题词
当年4月25日,他首先来到三峡工程展览馆。
在三峡工程展览馆内,杨振宁一行通过现场讲解、电视影片、模型模具、资料图片等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圆梦历程和枢纽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等情况。
离开展览馆前,杨振宁应邀在留言册上现场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杨振宁随后前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中控室、大坝坝顶等部位考察“实体”三峡工程,当晚还特意来到西陵长江大桥和截流园,观看三峡工程夜景。
一路上,老人不断就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与随行人员探讨。“三峡工程是个伟大的工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杨振宁说。
石牌留影
参观三峡工程后次日,杨振宁乘轮船缓缓从葛洲坝黄草坝码头起航,溯江而上,从另一个视角再看三峡。
刘蒙胜说,当时杨振宁就坐在船头,兴致盎然地与随行人员交流。从物理到哲学,从中国到美国,从胡佛大坝到三峡工程……
船行至石牌时,临时停靠。作为西进重庆的关口,1943年,这个弹丸之地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有名的石牌保卫战,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军队在此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重庆的企图,石牌保卫战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
杨振宁特意让身边人员以石牌保卫战纪念馆为背景为他拍照留念,记下这个画面。
“我认为,这就是老人爱国情怀的一种特殊表达。”刘蒙胜说。
特别对话
在杨振宁院士的三峡之行中,有一场特别对话也让刘蒙胜印象极其深刻。
2018年4月27日上午,在坝区的三峡集团大学,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振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进行了一场交流,刘蒙胜称之为“一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对话”。
交流约半小时,杨振宁深入浅出地回顾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对生产力猛增的贡献,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融会贯通娓娓道来,从法拉第的电磁圈,到马可尼的原始无线电,到冯·诺依曼的储存程序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看出,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比19世纪快,而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与应用比上半叶快。“今天看来,今后半个世纪的发展相信还会更快。”他说。
在交流会现场,杨振宁还特别寄语参加座谈会的年轻人:“希望你们都了解所参加的这个工程,它对于整个国家和前途都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请继续努力下去。”
“对话是一种方式,但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精神。”刘蒙胜认为,尽管老人已经逝去,但对科学的探索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华科大老教授“追星”半世纪
10月18日午间,当妻子吴秋芝将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告知杨建邺时,90岁的他拿出厚厚的《杨振宁传》,喃喃自语道:“他比我大13岁,我为他写了这么厚的书啊!”
《杨振宁传》由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杨建邺撰写,于2003年首次出版,后经过修订、增订、再版,原书由200余页扩充至约600页。
这本传记的背后,是一位物理学子跨越半个世纪的“追星”之旅。
38年前的榜样来了
露天电影院见证历史画面
在《杨振宁传》第一版的后记里,杨建邺回忆,1957年11月,他正在兰州大学物理系读大二,一天,大家看到报纸报道: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全国正在“向科学进军”,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给物理系学生平添了巨大的学习动力,许多同学都把两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1981年,杨建邺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任教,发起和创办该校物理学院物理学史专业。出于对杰出科学家的敬重,他对有关杨振宁的文章和报道尽力搜寻、收藏,并尝试和杨振宁直接联系。1994年12月22日,他收到了杨振宁先生的回信,一并收到的还有获得鲍尔奖的文告、杨振宁先生较为详细的经历和荣誉等方面的材料。
1995年6月,杨振宁受聘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并在该校的露天电影院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题为《我的治学经历和体会》。这是杨建邺首次一睹杨振宁教授的风采,他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介绍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教授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全场听众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1996年,退休后的杨建邺决定写一本杨振宁的传记。那年9月20日,杨振宁回信:“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杨建邺便一直没有动笔。
因《杨振宁传》深度结缘四次见面成老友
2002年,杨建邺历时7个月成稿,并于2003年出版了《杨振宁传》。
2004年初,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归根居”,在校园内的书店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当年2月,他电联杨建邺,不仅没有怪罪杨建邺的冒失,还提出希望讨论修改书中的瑕疵。
2004年2月上旬,杨建邺教授夫妇与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夫妇(葛墨林是杨建邺的大学同学、师从杨振宁先生)一同前往清华大学,在“归根居”与杨振宁先生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谈话,修订版的《杨振宁传》于2004年8月在长春出版社出版。
2007年9月,杨振宁偕夫人翁帆重返华科大校园时,单独请杨建邺夫妻到光谷华美达酒店吃饭。
“我后来又见了他两次,每次畅聊都受益良多!”2009年7月和2010年元月,杨建邺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再访杨振宁教授。老友相见,相谈甚欢。杨振宁耐心地讲述了许多物理学史的情况,特别是关于规范场的历史。
在多方的帮助下,《杨振宁传》(增订版)于2011年9月出版,8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该书是有关杨振宁先生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传记,受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文俊 张歆 田佩文 李玉麟 通讯员 孙梦嘉)
发表时间:2025-10-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07年9月7日,杨振宁到华中师大一附中讲座,与中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2018年,杨振宁登上三峡大坝坝顶。(三峡集团供图)
1995年6月,杨振宁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受聘为该校名誉教授。 (受访单位供图)
2007年,杨振宁受聘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迹 摄)
他留下的科学火种永远明亮
长江呜咽,楚山含悲。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得知消息,湖北各界人士倍感痛惜,表示沉痛哀悼。
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周德文表示,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曾经来湖北参加科协组织的活动,关心支持湖北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工作,与湖北科技界结下深厚的情谊。他的辞世,是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感悲痛。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徐惠正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痛惜之余,表达了深深的哀悼。她称,老先生曾经为全校师生作讲座,至今仍然激励着历代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先生化作星辰,但他留下的科学火种永远明亮。”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张振,现回到家乡武汉工作。在校期间,他曾聆听杨老先生的讲座。
上世纪90年代,杨老到清华大学任教。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杨-米尔斯理论在物理学整体框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评价越来越高。
“是杨振宁先生鼓励我回国,回国确实是我的‘good fortunes’(好运)。”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管习文至今仍十分感激杨先生的教诲、呵护和指引,让他的理想成为现实。
这位科学巨匠四次来湖北,与湖北的缘分绵延八十一载——少年时于战乱中在湖北辗转停留,九旬高龄考察峡江,他的足迹踏及武汉校园、宜昌江岸,将科学火种与家国情怀镌刻在荆楚大地上。
在湖北首次披露 持中国护照领诺奖
老先生曾经多次到湖北。
初次到湖北是为了逃避战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1937年末的寒冬,15岁的杨振宁随父母家人辗转到武汉,再到武穴,翻过大别山后,回到老家合肥。之后,全家又踏上奔赴昆明西南联大的漫漫长路。颠沛流离中,他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苦难。
这段仓促的停留,成为他与湖北最早的联结,也让“武汉”二字在日后的岁月里,总与家国变迁的记忆相伴。七十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演讲中仍清晰回溯:“三次来武汉,见证的是中国大局势的改变。”字句间满是对祖国强大的感慨。
1995年6月,杨振宁受聘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并在该校的露天电影院作演讲。演讲中,他首次申明:1957年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并未加入美国国籍,自己是持中国护照,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的。
时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回忆录《往事钩沉》中提到,当时他陪同杨振宁参观了学校绝大多数的实验基地。
数次鼓励后进 攀高峰冲诺奖
2007年的金秋,杨振宁第三次踏上武汉的土地。
这一年,老先生参加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
参会之余,杨振宁专门到华中师大一附中作学术报告,没有预设的讲稿,却字字句句饱含深情,赢得学生们雷鸣般的掌声。
有学生问及先生,中国何时能再获诺奖时,他伸出两指笃定预言:“10到20年,中国必定有人圆梦。” 这份信心,既是对科学规律的洞察,更是对中国发展的期许。
华中师大一附中一位老师当年参加接待工作,至今记得杨振宁先生鼓励后进:“科学的大门一旦打开,有重大的理论突破之后,会有若干条路径产生丰硕的成果,这些机遇属于那些有科学意识、坚韧不拔的人。”
当年,应学校邀请,杨振宁欣然接受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名誉院长。
当日午后,他偕妻子翁帆到华中科技大学激励学子:“你们身处的是创造奇迹的大时代,当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如今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墙上还挂着杨振宁与学生们的合影。星光熠熠的照片上,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崇拜写在了脸上。在华中科技大学,多个学科已经位列全球高校前列。
师恩难忘 湖北籍导师是领路人
2018年春,96岁高龄的杨振宁坐轮船溯江而上赴宜昌考察三峡工程。船行南津关时,杨振宁问及湖北公安县的方位,并深情回忆起公安籍导师王竹溪。
王竹溪出生于公安县,27岁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王竹溪担任杨振宁硕士论文导师。“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始终感念恩师指引。
此后,师生情谊延续数十年。1983年王老逝世后,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返京吊唁。2011年,杨振宁出席王竹溪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深情回忆了点滴轶事:“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为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为了纪念恩师,杨振宁为公安县王竹溪纪念馆亲笔题名,为青年作家陈海燕所编著《耿耿忠心效桑梓——王竹溪的人生与学术生涯》传记亲笔题名。
如今,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报告厅里仍回荡着他的箴言,三峡大坝的基石还记得他的赞叹,王竹溪纪念馆里留着他的真情,峡江的涛声中铭记着他的追问。星辰归途,在武汉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上,在东湖高新区的创新热土中,杨振宁与湖北的交集,恰似一束穿越时空的光——留下的不仅是足迹,更是一个民族追求卓越的永恒坐标。
杨振宁的三峡情缘
“他既是大师,也是一位智者!”
18日中午,从网上得知杨振宁院士逝世的消息,现在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党群部门工作的刘蒙胜心情有些沉痛,他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样说。
7年前,作为中国三峡工程报的一位记者,他有幸参与了杨振宁院士的三峡行接待工作,既是记录者,也是见证人。
2018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为期3天的行程中,时年96岁的杨振宁院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考察了三峡工程,留下的足迹令人难忘。
珍贵题词
当年4月25日,他首先来到三峡工程展览馆。
在三峡工程展览馆内,杨振宁一行通过现场讲解、电视影片、模型模具、资料图片等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圆梦历程和枢纽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等情况。
离开展览馆前,杨振宁应邀在留言册上现场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杨振宁随后前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中控室、大坝坝顶等部位考察“实体”三峡工程,当晚还特意来到西陵长江大桥和截流园,观看三峡工程夜景。
一路上,老人不断就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与随行人员探讨。“三峡工程是个伟大的工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杨振宁说。
石牌留影
参观三峡工程后次日,杨振宁乘轮船缓缓从葛洲坝黄草坝码头起航,溯江而上,从另一个视角再看三峡。
刘蒙胜说,当时杨振宁就坐在船头,兴致盎然地与随行人员交流。从物理到哲学,从中国到美国,从胡佛大坝到三峡工程……
船行至石牌时,临时停靠。作为西进重庆的关口,1943年,这个弹丸之地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有名的石牌保卫战,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军队在此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重庆的企图,石牌保卫战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
杨振宁特意让身边人员以石牌保卫战纪念馆为背景为他拍照留念,记下这个画面。
“我认为,这就是老人爱国情怀的一种特殊表达。”刘蒙胜说。
特别对话
在杨振宁院士的三峡之行中,有一场特别对话也让刘蒙胜印象极其深刻。
2018年4月27日上午,在坝区的三峡集团大学,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杨振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进行了一场交流,刘蒙胜称之为“一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对话”。
交流约半小时,杨振宁深入浅出地回顾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对生产力猛增的贡献,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融会贯通娓娓道来,从法拉第的电磁圈,到马可尼的原始无线电,到冯·诺依曼的储存程序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看出,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比19世纪快,而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与应用比上半叶快。“今天看来,今后半个世纪的发展相信还会更快。”他说。
在交流会现场,杨振宁还特别寄语参加座谈会的年轻人:“希望你们都了解所参加的这个工程,它对于整个国家和前途都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请继续努力下去。”
“对话是一种方式,但传递了一种科学的精神。”刘蒙胜认为,尽管老人已经逝去,但对科学的探索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华科大老教授“追星”半世纪
10月18日午间,当妻子吴秋芝将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告知杨建邺时,90岁的他拿出厚厚的《杨振宁传》,喃喃自语道:“他比我大13岁,我为他写了这么厚的书啊!”
《杨振宁传》由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教授杨建邺撰写,于2003年首次出版,后经过修订、增订、再版,原书由200余页扩充至约600页。
这本传记的背后,是一位物理学子跨越半个世纪的“追星”之旅。
38年前的榜样来了
露天电影院见证历史画面
在《杨振宁传》第一版的后记里,杨建邺回忆,1957年11月,他正在兰州大学物理系读大二,一天,大家看到报纸报道:中国人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全国正在“向科学进军”,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给物理系学生平添了巨大的学习动力,许多同学都把两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1981年,杨建邺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系任教,发起和创办该校物理学院物理学史专业。出于对杰出科学家的敬重,他对有关杨振宁的文章和报道尽力搜寻、收藏,并尝试和杨振宁直接联系。1994年12月22日,他收到了杨振宁先生的回信,一并收到的还有获得鲍尔奖的文告、杨振宁先生较为详细的经历和荣誉等方面的材料。
1995年6月,杨振宁受聘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并在该校的露天电影院发表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题为《我的治学经历和体会》。这是杨建邺首次一睹杨振宁教授的风采,他清楚地记得,当主持人介绍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时,杨振宁教授立即举手加了一句:“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全场听众热烈鼓掌,经久不息。
1996年,退休后的杨建邺决定写一本杨振宁的传记。那年9月20日,杨振宁回信:“现在还不是合适的时候。”杨建邺便一直没有动笔。
因《杨振宁传》深度结缘四次见面成老友
2002年,杨建邺历时7个月成稿,并于2003年出版了《杨振宁传》。
2004年初,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归根居”,在校园内的书店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当年2月,他电联杨建邺,不仅没有怪罪杨建邺的冒失,还提出希望讨论修改书中的瑕疵。
2004年2月上旬,杨建邺教授夫妇与南开大学葛墨林教授夫妇(葛墨林是杨建邺的大学同学、师从杨振宁先生)一同前往清华大学,在“归根居”与杨振宁先生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谈话,修订版的《杨振宁传》于2004年8月在长春出版社出版。
2007年9月,杨振宁偕夫人翁帆重返华科大校园时,单独请杨建邺夫妻到光谷华美达酒店吃饭。
“我后来又见了他两次,每次畅聊都受益良多!”2009年7月和2010年元月,杨建邺分别在北京和香港再访杨振宁教授。老友相见,相谈甚欢。杨振宁耐心地讲述了许多物理学史的情况,特别是关于规范场的历史。
在多方的帮助下,《杨振宁传》(增订版)于2011年9月出版,8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再版。该书是有关杨振宁先生最厚实、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传记,受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文俊 张歆 田佩文 李玉麟 通讯员 孙梦嘉)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