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成龙的家庭“幸福账” 熊成龙(右)与妻子张先英。
我在苗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每月收入5000元。 妻子在村文旅项目做厨师,每月收入4000元。 大儿子结婚了,不大操大办,人情负担减轻了。 孙子上幼儿园了,每天有校车接送。 妻子登上了省家庭文化节宣讲台。
2024年11月5日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
潘家湾镇四邑村
熊成龙家
习近平总书记:“一家人继续努力,把生产、生活搞得更好,把孩子培养好,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10月1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访过的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熊成龙家。
大门上的“囍”字耀眼,大儿子结婚的喜气依然盈门。“我家喜事一桩接一桩!”熊成龙说,他特别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晒”这五年特别是总书记到访以来的幸福账。
他翻开家庭记事本,念起一条条幸福账:“我在苗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每月收入5000元;妻子在村文旅项目做厨师,每月收入4000元;大儿子结婚了,准备要孩子……”
“总书记的话启发了我,要算经济大账”
“总书记的叮嘱,让我在迷茫时找到了发展方向。” 熊成龙说。
嘉鱼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县。这些年,四邑村不断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花卉苗圃、蔬菜精深加工、农文旅项目。
种了一辈子菜,守着23亩土地,熊成龙面临选择:是坚守“老经验”种菜种瓜?还是流转土地参与村里一二三产业发展?
迷茫时,他拿出手机,反复回看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媒体报道——
在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总书记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深刻指出,无论是零星种植,还是规模化经营,关键是提高生产力。要挖掘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总书记的话启发了我,要算经济大账,不能只盯着脚下。”熊成龙说,将零散地整合为大片田后,与加工企业、农旅公司合作,不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多一笔务工收入。“把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从务农到务工,我成了新型农民。”
他将23亩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苗圃公司、草莓采摘老板,每亩地每年获得流转费800元左右,且定期增加;他在苗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还不时在蔬菜加工基地务工。
“总书记去年来我家时说,‘希望你们一家人继续努力,把生产、生活搞得更好。’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正牢记您的嘱托,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熊成龙说。
“孙子上幼儿园有校车接送,和城里一样方便”
下午4时50分,一辆校车准时停在四邑村村委会门口,墩墩开心地从车上蹦下来。
墩墩是熊成龙二儿子的孩子,去年总书记来访时,曾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小脸蛋,他开心地叫“习爷爷”。如今,他已上了幼儿园小班。
总书记来访的情景,熊成龙的妻子张先英记得真切。当时,一家人围坐在总书记身旁,听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
从每日干农活中“解放”出来后,张先英有了更多时间去照顾婆婆、培养孙子。早上,她将墩墩送上校车后,便去村里的项目部做饭,下午准时在村口接墩墩放学。“以前村里孩子上学要家长送,现在有校车接送,和城里一样方便,中午还能在学校吃饭、睡觉。”
有了空闲,张先英在网上学习手工制作。今年国庆节,她特地做了一盏镶着五角星的红灯笼。
近年来,四邑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文化中心、医养服务驿站,新建篮球场、儿童滑梯等设施,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托管服务,节假日还组织唱歌、打腰鼓等活动。张先英家的幸福账,也添了一笔又一笔:婆婆可在医养服务驿站享受日间照料,生病可在村卫生室就医,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家门口举行……
“人情负担减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
走进客厅,柜上的两个奖杯引人注目。“好婆婆”奖杯旁,新增了一座“最美家庭”奖杯。
“当时总书记指着墙上的‘好婆婆’奖状给我点赞!”虽已无数次回忆与总书记面对面的难忘时刻,张先英眼里仍满是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
四邑村大力整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在村民共同协商下,确定只有结婚、生育、去世可以办酒,且只聚1次餐、礼金不超过200元、宴席不超过10桌。
今年初,张先英的大儿子结婚时,积极响应号召。她说:“移风易俗后,人情负担减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
今年1月,四邑村举行一年一度的精神文明评比,张先英家获评“最美家庭”。“乡亲们敲锣打鼓把奖杯送到家里,比过年舞龙还热闹!”张先英笑呵呵地说。
5月,作为全省4个家庭代表之一,张先英登上湖北省家庭文化节的宣讲台。
“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用文明的乡风滋润这片土地,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分享会上,她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发表时间:2025-10-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熊成龙的家庭“幸福账” 熊成龙(右)与妻子张先英。
我在苗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每月收入5000元。 妻子在村文旅项目做厨师,每月收入4000元。 大儿子结婚了,不大操大办,人情负担减轻了。 孙子上幼儿园了,每天有校车接送。 妻子登上了省家庭文化节宣讲台。
2024年11月5日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
潘家湾镇四邑村
熊成龙家
习近平总书记:“一家人继续努力,把生产、生活搞得更好,把孩子培养好,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10月1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访过的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村民熊成龙家。
大门上的“囍”字耀眼,大儿子结婚的喜气依然盈门。“我家喜事一桩接一桩!”熊成龙说,他特别想向习近平总书记“晒”这五年特别是总书记到访以来的幸福账。
他翻开家庭记事本,念起一条条幸福账:“我在苗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每月收入5000元;妻子在村文旅项目做厨师,每月收入4000元;大儿子结婚了,准备要孩子……”
“总书记的话启发了我,要算经济大账”
“总书记的叮嘱,让我在迷茫时找到了发展方向。” 熊成龙说。
嘉鱼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大县。这些年,四邑村不断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花卉苗圃、蔬菜精深加工、农文旅项目。
种了一辈子菜,守着23亩土地,熊成龙面临选择:是坚守“老经验”种菜种瓜?还是流转土地参与村里一二三产业发展?
迷茫时,他拿出手机,反复回看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媒体报道——
在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总书记沿田埂走进菜地深处,深刻指出,无论是零星种植,还是规模化经营,关键是提高生产力。要挖掘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总书记的话启发了我,要算经济大账,不能只盯着脚下。”熊成龙说,将零散地整合为大片田后,与加工企业、农旅公司合作,不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多一笔务工收入。“把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从务农到务工,我成了新型农民。”
他将23亩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苗圃公司、草莓采摘老板,每亩地每年获得流转费800元左右,且定期增加;他在苗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还不时在蔬菜加工基地务工。
“总书记去年来我家时说,‘希望你们一家人继续努力,把生产、生活搞得更好。’我想对总书记说,我们正牢记您的嘱托,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熊成龙说。
“孙子上幼儿园有校车接送,和城里一样方便”
下午4时50分,一辆校车准时停在四邑村村委会门口,墩墩开心地从车上蹦下来。
墩墩是熊成龙二儿子的孩子,去年总书记来访时,曾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小脸蛋,他开心地叫“习爷爷”。如今,他已上了幼儿园小班。
总书记来访的情景,熊成龙的妻子张先英记得真切。当时,一家人围坐在总书记身旁,听总书记笑着说:“父母在家里操持得好,儿女在外面打拼得好,下一步就是把孩子培养好。我特别关注‘一老一小’这个重点。”
从每日干农活中“解放”出来后,张先英有了更多时间去照顾婆婆、培养孙子。早上,她将墩墩送上校车后,便去村里的项目部做饭,下午准时在村口接墩墩放学。“以前村里孩子上学要家长送,现在有校车接送,和城里一样方便,中午还能在学校吃饭、睡觉。”
有了空闲,张先英在网上学习手工制作。今年国庆节,她特地做了一盏镶着五角星的红灯笼。
近年来,四邑村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文化中心、医养服务驿站,新建篮球场、儿童滑梯等设施,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托管服务,节假日还组织唱歌、打腰鼓等活动。张先英家的幸福账,也添了一笔又一笔:婆婆可在医养服务驿站享受日间照料,生病可在村卫生室就医,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家门口举行……
“人情负担减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
走进客厅,柜上的两个奖杯引人注目。“好婆婆”奖杯旁,新增了一座“最美家庭”奖杯。
“当时总书记指着墙上的‘好婆婆’奖状给我点赞!”虽已无数次回忆与总书记面对面的难忘时刻,张先英眼里仍满是激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
四邑村大力整治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在村民共同协商下,确定只有结婚、生育、去世可以办酒,且只聚1次餐、礼金不超过200元、宴席不超过10桌。
今年初,张先英的大儿子结婚时,积极响应号召。她说:“移风易俗后,人情负担减轻了,邻里关系更和谐。”
今年1月,四邑村举行一年一度的精神文明评比,张先英家获评“最美家庭”。“乡亲们敲锣打鼓把奖杯送到家里,比过年舞龙还热闹!”张先英笑呵呵地说。
5月,作为全省4个家庭代表之一,张先英登上湖北省家庭文化节的宣讲台。
“习近平总书记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会牢记总书记嘱托,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用文明的乡风滋润这片土地,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甜。”分享会上,她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