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变身口袋公园 夜市升级网红景点 孝感用民生温度标刻文明高度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秋日清晨,孝感市孝南区书院街道西湖桥社区,王女士手中的牵犬绳始终保持紧绷,随身携带的纸巾随时准备派上用场。这份遛狗的从容,源自她参加的“宠爱相伴 欢乐同行”活动——没有生硬说教,只有贴心引导,让文明养犬从条文变为自觉。

王女士的转变,是孝感文明城市创建中无数温暖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孝感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从整治“十乱”到规范执法,从志愿服务到民生改善,文明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菜地变花园

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

夕阳下,84岁的杨礼乐在孝南区沙沟社区口袋公园内漫步。孩童在滑梯上嬉戏,几位老人在廊架下闲谈。这片2265平方米的土地,两年前还是蚊蝇肆虐的菜地。

“以前浇粪种菜,臭气熏天,邻居们都要绕着走。”曾是“菜农”的杨礼乐,如今成了公园的“编外保洁员”,遛弯时连烟头都攥在手里,非要找到垃圾桶才肯扔。

改变始于倾听。当这块地被纳入口袋公园改造计划时,城管部门把话筒交给居民:“老人多,多设座椅”“缺遛娃地,添儿童设施”“建个公厕,方便大家”。

137万元投资换来焕然一新。去年4月公园开放,惠及周边1.5万余人。更难得的是,环境的改变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张婷主动当起环保志愿者,见有人乱丢垃圾就会立即捡起并予以教导。保洁员鲁秀军感受最深:“以前垃圾用桶装,现在一撮箕都装不满。”

沙沟之变是孝感补短板促文明的缩影。新一轮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孝感持续推进“十位”民生实事,改造老旧小区907个,新增停车位4.2万个,改造集贸市场29个,新建口袋公园136个,适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建设持续推进,敬老助餐服务覆盖城市社区和大型村。

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也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垃圾乱扔、车辆乱停、马路乱闯等行为明显减少,“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的良性循环深入人心。

新建的“澴川渔火”夜市不再扰民,成了网红打卡点。 (孝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猫鼠游戏”到共生共荣

柔性执法激活夜市烟火

9月29日晚,“澴川渔火”夜市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炸臭豆腐的李乔林忙得不可开交:“不到晚上10点就卖了800多元,以前在马路上熬到转钟也卖不到这个数。”

在几年前,他还是玉泉南路马路夜市上那个“见城管就跑”的摊贩。107个摊贩挤占道路,垃圾遍地,噪声和油烟扰民,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一个摊位就是一家人的饭碗。”李乔林家是低保户,夫妻俩靠这个小摊谋生。孝南区城管大队机动中队副中队长罗浩深知管理之难:“今天罚了款,明天照样来。”

变化从“堵”转为“疏”开始。城管部门和新华街道争取区政府支持,在湖北职院与沿河北路间租赁场地,引进第三方公司打造“澴川渔火”夜市——周边配建停车场,百米内无居民楼,每个摊位配发垃圾桶,建设垃圾收运和排污系统。

为了让商户多赚钱,政府和运营方还协调职院开设侧门,发放消费券,增设演出和休息区域,千方百计为夜市引流。

搬迁后“澴川渔火”夜市生意火爆,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李乔林“投桃报李”,主动添置了油烟净化器:“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得珍惜。”从扰民夜市到网红景点,“澴川渔火”成为孝感柔性执法的生动注脚。

自2022年以来,孝感推动执法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共治”转变,市场秩序整治从“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转变,不文明经营行为大幅减少,消费者满意度逐年提升。

从受助者到志愿者

好人之城的光亮接力

9月28日一大早,池汉桥就开着残疾人电动三轮车出了门,为年过七旬的池爹爹修电视机,帮行动不便的钟婆婆修洗衣机……奔波一上午,分文未取。

池汉桥是孝南区陡岗镇红旗村人。1992年他从楼上摔下,不幸高位截瘫。家庭陷入困境时,孝感热心人穆桂荣持续资助他的3个孩子读书,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穆奶奶鼓励我走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2000年,在当地残联帮扶下,池汉桥开始学着维修家电。原本是为了赚钱养家,可他遇到困难家庭就免费服务,甚至倒贴。

池汉桥出行不便,但他有求必应。车没电、半路抛锚、雨中摔倒都是常事,但他从未停下。

2011年,池汉桥加入孝感市志愿者协会;次年,又加入孝感市义工联合会。从每月一次公益服务,到每周两次免费服务进社区,他几乎从未缺席。从他家到市区,要一个多小时,他总是提前到,冬天天没亮就出门。

整天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池汉桥成了陡岗及周边地区的“活地图”,很多困难家庭经他推荐得到了社会的帮助。20多位瘫痪肢残人士经他鼓励走出了家门。

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如涟漪般扩散。同样高位截瘫的张二桥跟着他加入义工联,维修“高手”邱望军也受他感召成为义工联一员。如今,池汉桥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免费修理家电万余件。今年8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从‘被帮助’到‘帮助人’,池汉桥的故事,是孝感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的生动写照。”孝感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孝感推动志愿服务扩面提质,弘扬“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志愿文化,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6.63万人,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上榜“中国好人”25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初步形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王洁琨 管文文 李哲文

责任编辑:李欢

菜地变身口袋公园 夜市升级网红景点 孝感用民生温度标刻文明高度

发表时间:2025-10-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秋日清晨,孝感市孝南区书院街道西湖桥社区,王女士手中的牵犬绳始终保持紧绷,随身携带的纸巾随时准备派上用场。这份遛狗的从容,源自她参加的“宠爱相伴 欢乐同行”活动——没有生硬说教,只有贴心引导,让文明养犬从条文变为自觉。

王女士的转变,是孝感文明城市创建中无数温暖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孝感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从整治“十乱”到规范执法,从志愿服务到民生改善,文明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菜地变花园

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

夕阳下,84岁的杨礼乐在孝南区沙沟社区口袋公园内漫步。孩童在滑梯上嬉戏,几位老人在廊架下闲谈。这片2265平方米的土地,两年前还是蚊蝇肆虐的菜地。

“以前浇粪种菜,臭气熏天,邻居们都要绕着走。”曾是“菜农”的杨礼乐,如今成了公园的“编外保洁员”,遛弯时连烟头都攥在手里,非要找到垃圾桶才肯扔。

改变始于倾听。当这块地被纳入口袋公园改造计划时,城管部门把话筒交给居民:“老人多,多设座椅”“缺遛娃地,添儿童设施”“建个公厕,方便大家”。

137万元投资换来焕然一新。去年4月公园开放,惠及周边1.5万余人。更难得的是,环境的改变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张婷主动当起环保志愿者,见有人乱丢垃圾就会立即捡起并予以教导。保洁员鲁秀军感受最深:“以前垃圾用桶装,现在一撮箕都装不满。”

沙沟之变是孝感补短板促文明的缩影。新一轮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孝感持续推进“十位”民生实事,改造老旧小区907个,新增停车位4.2万个,改造集贸市场29个,新建口袋公园136个,适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建设持续推进,敬老助餐服务覆盖城市社区和大型村。

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也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垃圾乱扔、车辆乱停、马路乱闯等行为明显减少,“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的良性循环深入人心。

新建的“澴川渔火”夜市不再扰民,成了网红打卡点。 (孝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猫鼠游戏”到共生共荣

柔性执法激活夜市烟火

9月29日晚,“澴川渔火”夜市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炸臭豆腐的李乔林忙得不可开交:“不到晚上10点就卖了800多元,以前在马路上熬到转钟也卖不到这个数。”

在几年前,他还是玉泉南路马路夜市上那个“见城管就跑”的摊贩。107个摊贩挤占道路,垃圾遍地,噪声和油烟扰民,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一个摊位就是一家人的饭碗。”李乔林家是低保户,夫妻俩靠这个小摊谋生。孝南区城管大队机动中队副中队长罗浩深知管理之难:“今天罚了款,明天照样来。”

变化从“堵”转为“疏”开始。城管部门和新华街道争取区政府支持,在湖北职院与沿河北路间租赁场地,引进第三方公司打造“澴川渔火”夜市——周边配建停车场,百米内无居民楼,每个摊位配发垃圾桶,建设垃圾收运和排污系统。

为了让商户多赚钱,政府和运营方还协调职院开设侧门,发放消费券,增设演出和休息区域,千方百计为夜市引流。

搬迁后“澴川渔火”夜市生意火爆,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李乔林“投桃报李”,主动添置了油烟净化器:“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得珍惜。”从扰民夜市到网红景点,“澴川渔火”成为孝感柔性执法的生动注脚。

自2022年以来,孝感推动执法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共治”转变,市场秩序整治从“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转变,不文明经营行为大幅减少,消费者满意度逐年提升。

从受助者到志愿者

好人之城的光亮接力

9月28日一大早,池汉桥就开着残疾人电动三轮车出了门,为年过七旬的池爹爹修电视机,帮行动不便的钟婆婆修洗衣机……奔波一上午,分文未取。

池汉桥是孝南区陡岗镇红旗村人。1992年他从楼上摔下,不幸高位截瘫。家庭陷入困境时,孝感热心人穆桂荣持续资助他的3个孩子读书,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穆奶奶鼓励我走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2000年,在当地残联帮扶下,池汉桥开始学着维修家电。原本是为了赚钱养家,可他遇到困难家庭就免费服务,甚至倒贴。

池汉桥出行不便,但他有求必应。车没电、半路抛锚、雨中摔倒都是常事,但他从未停下。

2011年,池汉桥加入孝感市志愿者协会;次年,又加入孝感市义工联合会。从每月一次公益服务,到每周两次免费服务进社区,他几乎从未缺席。从他家到市区,要一个多小时,他总是提前到,冬天天没亮就出门。

整天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池汉桥成了陡岗及周边地区的“活地图”,很多困难家庭经他推荐得到了社会的帮助。20多位瘫痪肢残人士经他鼓励走出了家门。

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如涟漪般扩散。同样高位截瘫的张二桥跟着他加入义工联,维修“高手”邱望军也受他感召成为义工联一员。如今,池汉桥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免费修理家电万余件。今年8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从‘被帮助’到‘帮助人’,池汉桥的故事,是孝感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的生动写照。”孝感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孝感推动志愿服务扩面提质,弘扬“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志愿文化,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6.63万人,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上榜“中国好人”25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初步形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王洁琨 管文文 李哲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