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 孝感“创文”下绣花功夫解民生痛点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孝感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孝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同步推进“硬件升级”与“软件提升”,用扎实行动回应民生关切,让文明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一方面,依托董永故里等孝文化资源,孝感通过打造孝廉文化长廊、开展“孝善之家”评选等活动,推动孝道精神从古籍记载走向市井生活,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另一方面,聚焦民生痛点实施“七大攻坚行动”:改造907个老旧小区、建设561家“幸福食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07%……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如今的孝感,街道整洁、车流有序、市民有礼,正用绣花功夫和人间烟火,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凝聚起坚实的力量。

菜地变身口袋公园 夜市升级网红景点 

孝感用民生温度标刻文明高度

秋日清晨,孝感市孝南区书院街道西湖桥社区,王女士手中的牵犬绳始终保持紧绷,随身携带的纸巾随时准备派上用场。这份遛狗的从容,源自她参加的“宠爱相伴 欢乐同行”活动——没有生硬说教,只有贴心引导,让文明养犬从条文变为自觉。

王女士的转变,是孝感文明城市创建中无数温暖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孝感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从整治“十乱”到规范执法,从志愿服务到民生改善,文明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沙沟社区的菜地变公园,成了居民休闲好去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摄)

菜地变花园

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

夕阳下,84岁的杨礼乐在孝南区沙沟社区口袋公园内漫步。孩童在滑梯上嬉戏,几位老人在廊架下闲谈。这片2265平方米的土地,两年前还是蚊蝇肆虐的菜地。

“以前浇粪种菜,臭气熏天,邻居们都要绕着走。”曾是“菜农”的杨礼乐,如今成了公园的“编外保洁员”,遛弯时连烟头都攥在手里,非要找到垃圾桶才肯扔。

改变始于倾听。当这块地被纳入口袋公园改造计划时,城管部门把话筒交给居民:“老人多,多设座椅”“缺遛娃地,添儿童设施”“建个公厕,方便大家”。

137万元投资换来焕然一新。去年4月公园开放,惠及周边1.5万余人。更难得的是,环境的改变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张婷主动当起环保志愿者,见有人乱丢垃圾就会立即捡起并予以教导。保洁员鲁秀军感受最深:“以前垃圾用桶装,现在一撮箕都装不满。”

沙沟之变是孝感补短板促文明的缩影。新一轮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孝感持续推进“十位”民生实事,改造老旧小区907个,新增停车位4.2万个,改造集贸市场29个,新建口袋公园136个,适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建设持续推进,敬老助餐服务覆盖城市社区和大型村。

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也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垃圾乱扔、车辆乱停、马路乱闯等行为明显减少,“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的良性循环深入人心。

新建的“澴川渔火”夜市不再扰民,成了网红打卡点。 (孝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猫鼠游戏”到共生共荣

柔性执法激活夜市烟火

9月29日晚,“澴川渔火”夜市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炸臭豆腐的李乔林忙得不可开交:“不到晚上10点就卖了800多元,以前在马路上熬到转钟也卖不到这个数。”

在几年前,他还是玉泉南路马路夜市上那个“见城管就跑”的摊贩。107个摊贩挤占道路,垃圾遍地,噪声和油烟扰民,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一个摊位就是一家人的饭碗。”李乔林家是低保户,夫妻俩靠这个小摊谋生。孝南区城管大队机动中队副中队长罗浩深知管理之难:“今天罚了款,明天照样来。”

变化从“堵”转为“疏”开始。城管部门和新华街道争取区政府支持,在湖北职院与沿河北路间租赁场地,引进第三方公司打造“澴川渔火”夜市——周边配建停车场,百米内无居民楼,每个摊位配发垃圾桶,建设垃圾收运和排污系统。

为了让商户多赚钱,政府和运营方还协调职院开设侧门,发放消费券,增设演出和休息区域,千方百计为夜市引流。

搬迁后“澴川渔火”夜市生意火爆,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李乔林“投桃报李”,主动添置了油烟净化器:“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得珍惜。”从扰民夜市到网红景点,“澴川渔火”成为孝感柔性执法的生动注脚。

自2022年以来,孝感推动执法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共治”转变,市场秩序整治从“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转变,不文明经营行为大幅减少,消费者满意度逐年提升。

从受助者到志愿者

好人之城的光亮接力

9月28日一大早,池汉桥就开着残疾人电动三轮车出了门,为年过七旬的池爹爹修电视机,帮行动不便的钟婆婆修洗衣机……奔波一上午,分文未取。

池汉桥是孝南区陡岗镇红旗村人。1992年他从楼上摔下,不幸高位截瘫。家庭陷入困境时,孝感热心人穆桂荣持续资助他的3个孩子读书,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池汉桥(右一)为社区居民免费维修家电。(受访单位供图)

“穆奶奶鼓励我走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2000年,在当地残联帮扶下,池汉桥开始学着维修家电。原本是为了赚钱养家,可他遇到困难家庭就免费服务,甚至倒贴。

池汉桥出行不便,但他有求必应。车没电、半路抛锚、雨中摔倒都是常事,但他从未停下。

2011年,池汉桥加入孝感市志愿者协会;次年,又加入孝感市义工联合会。从每月一次公益服务,到每周两次免费服务进社区,他几乎从未缺席。从他家到市区,要一个多小时,他总是提前到,冬天天没亮就出门。

整天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池汉桥成了陡岗及周边地区的“活地图”,很多困难家庭经他推荐得到了社会的帮助。20多位瘫痪肢残人士经他鼓励走出了家门。

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如涟漪般扩散。同样高位截瘫的张二桥跟着他加入义工联,维修“高手”邱望军也受他感召成为义工联一员。如今,池汉桥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免费修理家电万余件。今年8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从‘被帮助’到‘帮助人’,池汉桥的故事,是孝感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的生动写照。”孝感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孝感推动志愿服务扩面提质,弘扬“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志愿文化,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6.63万人,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上榜“中国好人”25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初步形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王洁琨 管文文 李哲文)

孝感高新区槐荫办事处在节日里组织志愿者为老人送爱心。(受访者供图)

文明行为融入居民日常

“城市文明‘美’在社区”活动润物无声

秋夜微凉,孝感市高新区龙店社区怀仁小区活动广场却暖意融融。“城市文明‘美’在社区”系列活动近日在此温情上演,让文明新风悄然浸润百姓心田。

激昂的《精忠报国》鼓点拉开序幕,居民自编自导的小品《和谐社区》演绎邻里温情,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抒发家国情怀——一个个源于生活的节目,将文明理念融入欢声笑语,在轻松氛围中传递价值导向。

一旁的文明创建主题展,以龙店小学地面硬化、怀仁小区广场改造的对比照片,真实记录社区环境“一年一个样”的变迁。“政府为我们打造了好环境,我们更得用心守护。”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义诊区内,孝感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耐心地为居民测量血压、提供咨询。68岁的刘奶奶笑容满面:“既看演出,又检查身体,这样的活动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这份“实在”,源自孝感文明创建的扎实部署。今年7月,该市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明确提出实施丰富文化供给与文明素养提升攻坚行动,加快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文明理念融入日常场景。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末梢,更成为文明落地的前沿。孝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创建办创新推出“城市文明‘美’在社区”品牌活动,通过主题展、文艺汇演、实践体验等形式,让群众从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甚至创作者,在深度参与中传承提升文明素养,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在孝南区车站街道黎明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模式带来别开生面的“环保寻宝+非遗体验”。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纽扣电池须单独处理”“烟头降解需15年”,争当“环保小卫士”;漆扇制作环节,巧手翻飞间传承非遗文化,文明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

从文艺舞台到义诊台前,从环境整治到文化传承,孝感正以一个个具象而温暖的社区场景,编织出一幅“文明之美,美在社区”的生动图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高群 王洁琨

停车不难骑行无忧 孝感打造“骑行友好型城市”

“现在停车太方便了!”10月13日,在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对面新建成的停车场,市民闵慧停好电动车,步履轻快地走向公司。这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设有3000个车位、728个智能充电接口,解决了包括她在内近3000名员工的“停车难”问题。

就在数月前,公司门前的黄香路还是另一番景象。“人行道被电动车堵得水泄不通,行人既跨不过也绕不过。”孝感高新区孝天办事处七垸社区党委书记胡望年回忆。停车乱象不仅影响通行,更埋下消防隐患。

转机源于孝感市今年提出的“骑行友好城市”建设。针对非机动车停车难、行车难等民生痛点,当地打出“建停车场+改骑行道”的组合拳。

为解决“停车难”,社区协同孝感市高创投资公司,将华工高理对面闲置地块改建为高标准停车场,配备遮阳棚、监控与消防系统,并由第三方专业运营,实现规范管理。

孝感还同步推进骑行环境优化,破解“行车难”。孝汉大道部分路段人行道已拓宽至6.5米,并铺设彩色非机动车道,实施人车分流,通过设置防护栏杆保障安全,提升通行效率。

孝感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城建科负责人陈猛介绍,该市计划投资1600万元,系统性推进城区部分路段骑行化改造,明确非机动车路权,实施路口降坡,完善标识系统。

未来3年,孝感将构建“三廊三环二十二射”骨干路网,改造提升骑行道超100公里,搭建起“廊道+轴线+联络线”三级骑行网络,让绿色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舒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厉燕玲 周东民)

将多股绳拧成一股劲 孝感“政家校社” 协同呵护青少年成长

“国庆假期尾声,别一开口就问作业写完没,定个作息小约定……”10月8日,孝感市孝南区协同育人中心给中小学生家长推送了一则亲子心理调适指南。

温馨提醒的背后,是孝感市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编织的温情守护网。

2023年以来,孝感创新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县级教育部门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开展统筹调度、业务培训、应急处置、个案援助等工作,共护学生身心健康。

郎老师曾因女儿早恋而陷入教育困境,过度干预导致母女关系紧张。她参加了孝南区协同育人中心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后,主动加入父母课堂,转变“控制型”教育观念。从每日一个拥抱起步,她用近一年时间重建母女关系,今年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两年来,该中心共受理咨询1650例,处置紧急个案42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显著下降。

协同育人不能坐等群众上门,必须主动出击。孝感建立特殊身体、心理、行为、家庭“四类学生”信息数据库,以数智化手段联通部门信息,聚合部门职能,对15600余名学生实行“五色预警”管理,并建立重点学生线上预警、线上交办、线下关爱帮扶、跟踪督办机制。

在文昌中学澴川校区,那间永不关门的心理宣泄室成为学生情绪的“安全阀”——呐喊、击打释放压力,沙盘游戏疗愈心灵。专职心理教师张雪说:“考试前后,心理老师通过倾听、陪伴和鼓励,帮助学生度过关键期。”目前,孝感574所学校全部建成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了1129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打通部门‘信息孤岛’后,一旦发现隐患,多部门立刻‘组队’解决。”孝南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负责人黄海华举例说,乡镇少年小伟因父母离异缺乏亲情陪伴,导致情绪波动、频繁逃学,平台预警后,社区干部担任代理家长,公安联系外出打工的父亲,检察院送达督促监护令,心理专家开展疏导。最终父亲返乡就业,小伟重返课堂。

如今,孝感已实现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全覆盖,正全力推进“政家校社”协同育人2.0版,更好地守护青少年的成长晴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陈峥嵘 王洁琨 李文涛)

责任编辑:李欢

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 孝感“创文”下绣花功夫解民生痛点

发表时间:2025-10-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孝感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将“孝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同步推进“硬件升级”与“软件提升”,用扎实行动回应民生关切,让文明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一方面,依托董永故里等孝文化资源,孝感通过打造孝廉文化长廊、开展“孝善之家”评选等活动,推动孝道精神从古籍记载走向市井生活,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另一方面,聚焦民生痛点实施“七大攻坚行动”:改造907个老旧小区、建设561家“幸福食堂”、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7.07%……一系列务实举措,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如今的孝感,街道整洁、车流有序、市民有礼,正用绣花功夫和人间烟火,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凝聚起坚实的力量。

菜地变身口袋公园 夜市升级网红景点 

孝感用民生温度标刻文明高度

秋日清晨,孝感市孝南区书院街道西湖桥社区,王女士手中的牵犬绳始终保持紧绷,随身携带的纸巾随时准备派上用场。这份遛狗的从容,源自她参加的“宠爱相伴 欢乐同行”活动——没有生硬说教,只有贴心引导,让文明养犬从条文变为自觉。

王女士的转变,是孝感文明城市创建中无数温暖故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孝感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从整治“十乱”到规范执法,从志愿服务到民生改善,文明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

沙沟社区的菜地变公园,成了居民休闲好去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摄)

菜地变花园

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

夕阳下,84岁的杨礼乐在孝南区沙沟社区口袋公园内漫步。孩童在滑梯上嬉戏,几位老人在廊架下闲谈。这片2265平方米的土地,两年前还是蚊蝇肆虐的菜地。

“以前浇粪种菜,臭气熏天,邻居们都要绕着走。”曾是“菜农”的杨礼乐,如今成了公园的“编外保洁员”,遛弯时连烟头都攥在手里,非要找到垃圾桶才肯扔。

改变始于倾听。当这块地被纳入口袋公园改造计划时,城管部门把话筒交给居民:“老人多,多设座椅”“缺遛娃地,添儿童设施”“建个公厕,方便大家”。

137万元投资换来焕然一新。去年4月公园开放,惠及周边1.5万余人。更难得的是,环境的改变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张婷主动当起环保志愿者,见有人乱丢垃圾就会立即捡起并予以教导。保洁员鲁秀军感受最深:“以前垃圾用桶装,现在一撮箕都装不满。”

沙沟之变是孝感补短板促文明的缩影。新一轮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孝感持续推进“十位”民生实事,改造老旧小区907个,新增停车位4.2万个,改造集贸市场29个,新建口袋公园136个,适老化改造、幸福食堂建设持续推进,敬老助餐服务覆盖城市社区和大型村。

基础设施补短板,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也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垃圾乱扔、车辆乱停、马路乱闯等行为明显减少,“人改造环境,环境滋养人”的良性循环深入人心。

新建的“澴川渔火”夜市不再扰民,成了网红打卡点。 (孝南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猫鼠游戏”到共生共荣

柔性执法激活夜市烟火

9月29日晚,“澴川渔火”夜市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炸臭豆腐的李乔林忙得不可开交:“不到晚上10点就卖了800多元,以前在马路上熬到转钟也卖不到这个数。”

在几年前,他还是玉泉南路马路夜市上那个“见城管就跑”的摊贩。107个摊贩挤占道路,垃圾遍地,噪声和油烟扰民,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一个摊位就是一家人的饭碗。”李乔林家是低保户,夫妻俩靠这个小摊谋生。孝南区城管大队机动中队副中队长罗浩深知管理之难:“今天罚了款,明天照样来。”

变化从“堵”转为“疏”开始。城管部门和新华街道争取区政府支持,在湖北职院与沿河北路间租赁场地,引进第三方公司打造“澴川渔火”夜市——周边配建停车场,百米内无居民楼,每个摊位配发垃圾桶,建设垃圾收运和排污系统。

为了让商户多赚钱,政府和运营方还协调职院开设侧门,发放消费券,增设演出和休息区域,千方百计为夜市引流。

搬迁后“澴川渔火”夜市生意火爆,甚至成为网红打卡点。李乔林“投桃报李”,主动添置了油烟净化器:“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得珍惜。”从扰民夜市到网红景点,“澴川渔火”成为孝感柔性执法的生动注脚。

自2022年以来,孝感推动执法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共治”转变,市场秩序整治从“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转变,不文明经营行为大幅减少,消费者满意度逐年提升。

从受助者到志愿者

好人之城的光亮接力

9月28日一大早,池汉桥就开着残疾人电动三轮车出了门,为年过七旬的池爹爹修电视机,帮行动不便的钟婆婆修洗衣机……奔波一上午,分文未取。

池汉桥是孝南区陡岗镇红旗村人。1992年他从楼上摔下,不幸高位截瘫。家庭陷入困境时,孝感热心人穆桂荣持续资助他的3个孩子读书,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池汉桥(右一)为社区居民免费维修家电。(受访单位供图)

“穆奶奶鼓励我走出去,做些有意义的事。”2000年,在当地残联帮扶下,池汉桥开始学着维修家电。原本是为了赚钱养家,可他遇到困难家庭就免费服务,甚至倒贴。

池汉桥出行不便,但他有求必应。车没电、半路抛锚、雨中摔倒都是常事,但他从未停下。

2011年,池汉桥加入孝感市志愿者协会;次年,又加入孝感市义工联合会。从每月一次公益服务,到每周两次免费服务进社区,他几乎从未缺席。从他家到市区,要一个多小时,他总是提前到,冬天天没亮就出门。

整天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池汉桥成了陡岗及周边地区的“活地图”,很多困难家庭经他推荐得到了社会的帮助。20多位瘫痪肢残人士经他鼓励走出了家门。

他身残志坚的精神如涟漪般扩散。同样高位截瘫的张二桥跟着他加入义工联,维修“高手”邱望军也受他感召成为义工联一员。如今,池汉桥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万小时,免费修理家电万余件。今年8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从‘被帮助’到‘帮助人’,池汉桥的故事,是孝感打造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的生动写照。”孝感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孝感推动志愿服务扩面提质,弘扬“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志愿文化,全市注册志愿者达86.63万人,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上榜“中国好人”25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初步形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王洁琨 管文文 李哲文)

孝感高新区槐荫办事处在节日里组织志愿者为老人送爱心。(受访者供图)

文明行为融入居民日常

“城市文明‘美’在社区”活动润物无声

秋夜微凉,孝感市高新区龙店社区怀仁小区活动广场却暖意融融。“城市文明‘美’在社区”系列活动近日在此温情上演,让文明新风悄然浸润百姓心田。

激昂的《精忠报国》鼓点拉开序幕,居民自编自导的小品《和谐社区》演绎邻里温情,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抒发家国情怀——一个个源于生活的节目,将文明理念融入欢声笑语,在轻松氛围中传递价值导向。

一旁的文明创建主题展,以龙店小学地面硬化、怀仁小区广场改造的对比照片,真实记录社区环境“一年一个样”的变迁。“政府为我们打造了好环境,我们更得用心守护。”居民王阿姨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义诊区内,孝感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的医护人员耐心地为居民测量血压、提供咨询。68岁的刘奶奶笑容满面:“既看演出,又检查身体,这样的活动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这份“实在”,源自孝感文明创建的扎实部署。今年7月,该市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明确提出实施丰富文化供给与文明素养提升攻坚行动,加快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文明理念融入日常场景。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末梢,更成为文明落地的前沿。孝感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创建办创新推出“城市文明‘美’在社区”品牌活动,通过主题展、文艺汇演、实践体验等形式,让群众从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甚至创作者,在深度参与中传承提升文明素养,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

在孝南区车站街道黎明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模式带来别开生面的“环保寻宝+非遗体验”。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纽扣电池须单独处理”“烟头降解需15年”,争当“环保小卫士”;漆扇制作环节,巧手翻飞间传承非遗文化,文明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

从文艺舞台到义诊台前,从环境整治到文化传承,孝感正以一个个具象而温暖的社区场景,编织出一幅“文明之美,美在社区”的生动图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高群 王洁琨

停车不难骑行无忧 孝感打造“骑行友好型城市”

“现在停车太方便了!”10月13日,在孝感华工高理电子有限公司对面新建成的停车场,市民闵慧停好电动车,步履轻快地走向公司。这个占地1.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设有3000个车位、728个智能充电接口,解决了包括她在内近3000名员工的“停车难”问题。

就在数月前,公司门前的黄香路还是另一番景象。“人行道被电动车堵得水泄不通,行人既跨不过也绕不过。”孝感高新区孝天办事处七垸社区党委书记胡望年回忆。停车乱象不仅影响通行,更埋下消防隐患。

转机源于孝感市今年提出的“骑行友好城市”建设。针对非机动车停车难、行车难等民生痛点,当地打出“建停车场+改骑行道”的组合拳。

为解决“停车难”,社区协同孝感市高创投资公司,将华工高理对面闲置地块改建为高标准停车场,配备遮阳棚、监控与消防系统,并由第三方专业运营,实现规范管理。

孝感还同步推进骑行环境优化,破解“行车难”。孝汉大道部分路段人行道已拓宽至6.5米,并铺设彩色非机动车道,实施人车分流,通过设置防护栏杆保障安全,提升通行效率。

孝感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城建科负责人陈猛介绍,该市计划投资1600万元,系统性推进城区部分路段骑行化改造,明确非机动车路权,实施路口降坡,完善标识系统。

未来3年,孝感将构建“三廊三环二十二射”骨干路网,改造提升骑行道超100公里,搭建起“廊道+轴线+联络线”三级骑行网络,让绿色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舒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厉燕玲 周东民)

将多股绳拧成一股劲 孝感“政家校社” 协同呵护青少年成长

“国庆假期尾声,别一开口就问作业写完没,定个作息小约定……”10月8日,孝感市孝南区协同育人中心给中小学生家长推送了一则亲子心理调适指南。

温馨提醒的背后,是孝感市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编织的温情守护网。

2023年以来,孝感创新构建政府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县级教育部门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开展统筹调度、业务培训、应急处置、个案援助等工作,共护学生身心健康。

郎老师曾因女儿早恋而陷入教育困境,过度干预导致母女关系紧张。她参加了孝南区协同育人中心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后,主动加入父母课堂,转变“控制型”教育观念。从每日一个拥抱起步,她用近一年时间重建母女关系,今年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两年来,该中心共受理咨询1650例,处置紧急个案42起,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显著下降。

协同育人不能坐等群众上门,必须主动出击。孝感建立特殊身体、心理、行为、家庭“四类学生”信息数据库,以数智化手段联通部门信息,聚合部门职能,对15600余名学生实行“五色预警”管理,并建立重点学生线上预警、线上交办、线下关爱帮扶、跟踪督办机制。

在文昌中学澴川校区,那间永不关门的心理宣泄室成为学生情绪的“安全阀”——呐喊、击打释放压力,沙盘游戏疗愈心灵。专职心理教师张雪说:“考试前后,心理老师通过倾听、陪伴和鼓励,帮助学生度过关键期。”目前,孝感574所学校全部建成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了1129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打通部门‘信息孤岛’后,一旦发现隐患,多部门立刻‘组队’解决。”孝南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负责人黄海华举例说,乡镇少年小伟因父母离异缺乏亲情陪伴,导致情绪波动、频繁逃学,平台预警后,社区干部担任代理家长,公安联系外出打工的父亲,检察院送达督促监护令,心理专家开展疏导。最终父亲返乡就业,小伟重返课堂。

如今,孝感已实现县域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全覆盖,正全力推进“政家校社”协同育人2.0版,更好地守护青少年的成长晴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陈峥嵘 王洁琨 李文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