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幸福集市”——鹤峰县文明实践“流动集市”让服务与民心双向奔赴

A-   A+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5日    来源:恩施日报

在鄂西山区的鹤峰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曾是制约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的“拦路虎”——阵地覆盖面小、队伍活跃度低、活动吸引力弱等问题突出。

2024年起,鹤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推出“流动集市”,以“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拼盘制”理念,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打包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已覆盖全县9个乡镇,开展集中示范活动19场次,延伸“微活动”1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2.3万人次,解决身边小事530余件,并成功入选2025年湖北省文明实践线上交流展示重点项目,让文明实践从固定阵地走向流动场景。

理论宣讲接地气:从照本宣科到民心共鸣

“大家还记得9月3日看九三阅兵的场景不?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那都是咱们国家强大的证明!”9月12日,燕子镇燕子村文化礼堂前的“流动集市”上,镇党委干部以群众热议的阅兵式为切入点,用5分钟完成了一场党的创新理论微宣讲。随后抛出互动问题,村民们争相举手回答,答对者接过农具、日用品等实用奖品时,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这正是“流动集市”“微宣讲+文艺演出”模块的生动缩影。不同于传统宣讲的长篇大论,鹤峰将理论传播拆解为书记讲、模范谈、干部说、群众评4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搭配2个群众自创文艺节目和5个以上互动问答,让政策理论冒热气、接地气。

在走马镇白果村的“流动集市”上,村党支部书记苏凤围绕省两会精神,以村里的变化为小切口,把政策红利讲成村民能感知的“好日子”;2023年度“最美家庭”成员苏国明分享自己照顾弱势乡邻、传承非遗的故事,让孝老爱亲、热心公益的文明新风在拉家常中传递。

“干部讲的是咱们关心的事,模范说的是咱们能学的理。”白果村村民王光菊拿着参与群众评环节获得的生活用品说,上次听完医保政策宣讲后,她还帮邻居家老人办了异地就医备案,“这政策学了真能用!”目前,依托“流动集市”,鹤峰县已衍生出120余支流动宣讲队,用快板、三句半、顺口溜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惠民政策、时代文明风尚春风化雨般地浸润百姓心田。

便民服务零距离:从群众跑腿到服务上门

“老人家,您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盐,降压药得按时吃。”在燕子镇燕子村“流动集市”上,镇卫生院医生一边为前来的老年人测量血压,一边仔细告知健康建议。不远处的爱心义剪台前,县文明办组织的理发师正在为村民修剪头发;政策咨询区里,县高铁办工作人员带着规划图,用通俗语言讲解高铁建设进度与未来产业机遇。

“微实践+便民服务”是“流动集市”最受群众欢迎的模块。活动开展前,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乡镇、村(社区)提前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再精准对接资源:群众缺健康服务,就组织医院开展爱心义诊;村民想了解政策,就协调社保、信访、消防等部门设点解答;山区农副产品难销售,就搭建爱心义卖平台。

今年9月,在燕子村“流动集市”上,县交警大队用“三句半”普及安全行车小常识;县信访局现场解读新修订的《信访工作条例》,帮村民化解“遇事不知找谁”的困惑;燕子村村民则通过爱心义卖,将自家的蜂蜜、腊肉卖出了好价钱。据统计,去年以年,“流动集市”爱心义诊服务超2000人次、义剪服务500余人次,解答政策咨询3000余条,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超50万元,每项服务都瞄准群众的高频需求,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基层治理聚合力:从单向推动到共建共享

“以前村里搞活动,要么没人来,要么来了也不积极。现在‘流动集市’不一样,大家不仅愿意来,还主动参与!”燕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华说。在燕子村“流动集市”上,文艺节目全由村民自编自演,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这种自娱自乐、全民参与的氛围,源于“流动集市”坚持的群众主体主力原则。在机制设计上,“流动集市”实行“拼盘制”: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县直部门提供政策、人才支持,乡镇负责场地布置与群众组织,村(社区)发动村民参与节目创作、义卖筹备,甚至连活动评价都交给群众。在群众评环节,村民可现场提出意见建议,这些反馈会直接成为举办下一场活动的依据。去年11月,太平镇洞长湾村村民提出“希望增加农技指导”的建议,县农业农村局随即在下一场“流动集市”中增设农技咨询台,现场解答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问题。

“流动集市”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文明实践志愿者主动参与服务,鹤峰县原有的593支文明实践队伍中,有120余支转型为流动队伍,在164个村(社区)间走村串户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部门间打破壁垒,消防、社保、文旅等单位联动配合,形成1+1>2的治理效能;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主动为文明实践出点子、办实事。正如鹤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所说:“‘流动集市’不仅是送服务、讲政策,更是搭建了一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也有了力量。”

小集市赋能大民生,文明实践无止境。鹤峰“流动集市”用土办法撬动微资源,让小阵地释放大能量。鹤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鹤峰将继续深化拓展“流动集市”项目,将更多暖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蒋杨艳 通讯员 覃道佳 胡国涛

责任编辑:李欢

深山里的“幸福集市”——鹤峰县文明实践“流动集市”让服务与民心双向奔赴

发表时间:2025-10-15 来源:恩施日报

在鄂西山区的鹤峰县,山大人稀、交通不便曾是制约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的“拦路虎”——阵地覆盖面小、队伍活跃度低、活动吸引力弱等问题突出。

2024年起,鹤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推出“流动集市”,以“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拼盘制”理念,将理论宣讲、文化活动、便民服务打包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已覆盖全县9个乡镇,开展集中示范活动19场次,延伸“微活动”1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2.3万人次,解决身边小事530余件,并成功入选2025年湖北省文明实践线上交流展示重点项目,让文明实践从固定阵地走向流动场景。

理论宣讲接地气:从照本宣科到民心共鸣

“大家还记得9月3日看九三阅兵的场景不?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那都是咱们国家强大的证明!”9月12日,燕子镇燕子村文化礼堂前的“流动集市”上,镇党委干部以群众热议的阅兵式为切入点,用5分钟完成了一场党的创新理论微宣讲。随后抛出互动问题,村民们争相举手回答,答对者接过农具、日用品等实用奖品时,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这正是“流动集市”“微宣讲+文艺演出”模块的生动缩影。不同于传统宣讲的长篇大论,鹤峰将理论传播拆解为书记讲、模范谈、干部说、群众评4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搭配2个群众自创文艺节目和5个以上互动问答,让政策理论冒热气、接地气。

在走马镇白果村的“流动集市”上,村党支部书记苏凤围绕省两会精神,以村里的变化为小切口,把政策红利讲成村民能感知的“好日子”;2023年度“最美家庭”成员苏国明分享自己照顾弱势乡邻、传承非遗的故事,让孝老爱亲、热心公益的文明新风在拉家常中传递。

“干部讲的是咱们关心的事,模范说的是咱们能学的理。”白果村村民王光菊拿着参与群众评环节获得的生活用品说,上次听完医保政策宣讲后,她还帮邻居家老人办了异地就医备案,“这政策学了真能用!”目前,依托“流动集市”,鹤峰县已衍生出120余支流动宣讲队,用快板、三句半、顺口溜等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惠民政策、时代文明风尚春风化雨般地浸润百姓心田。

便民服务零距离:从群众跑腿到服务上门

“老人家,您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盐,降压药得按时吃。”在燕子镇燕子村“流动集市”上,镇卫生院医生一边为前来的老年人测量血压,一边仔细告知健康建议。不远处的爱心义剪台前,县文明办组织的理发师正在为村民修剪头发;政策咨询区里,县高铁办工作人员带着规划图,用通俗语言讲解高铁建设进度与未来产业机遇。

“微实践+便民服务”是“流动集市”最受群众欢迎的模块。活动开展前,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乡镇、村(社区)提前收集群众“急难愁盼”,再精准对接资源:群众缺健康服务,就组织医院开展爱心义诊;村民想了解政策,就协调社保、信访、消防等部门设点解答;山区农副产品难销售,就搭建爱心义卖平台。

今年9月,在燕子村“流动集市”上,县交警大队用“三句半”普及安全行车小常识;县信访局现场解读新修订的《信访工作条例》,帮村民化解“遇事不知找谁”的困惑;燕子村村民则通过爱心义卖,将自家的蜂蜜、腊肉卖出了好价钱。据统计,去年以年,“流动集市”爱心义诊服务超2000人次、义剪服务500余人次,解答政策咨询3000余条,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超50万元,每项服务都瞄准群众的高频需求,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

基层治理聚合力:从单向推动到共建共享

“以前村里搞活动,要么没人来,要么来了也不积极。现在‘流动集市’不一样,大家不仅愿意来,还主动参与!”燕子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华说。在燕子村“流动集市”上,文艺节目全由村民自编自演,村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这种自娱自乐、全民参与的氛围,源于“流动集市”坚持的群众主体主力原则。在机制设计上,“流动集市”实行“拼盘制”: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协调,县直部门提供政策、人才支持,乡镇负责场地布置与群众组织,村(社区)发动村民参与节目创作、义卖筹备,甚至连活动评价都交给群众。在群众评环节,村民可现场提出意见建议,这些反馈会直接成为举办下一场活动的依据。去年11月,太平镇洞长湾村村民提出“希望增加农技指导”的建议,县农业农村局随即在下一场“流动集市”中增设农技咨询台,现场解答茶叶种植、病虫害防治问题。

“流动集市”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文明实践志愿者主动参与服务,鹤峰县原有的593支文明实践队伍中,有120余支转型为流动队伍,在164个村(社区)间走村串户开展文明实践活动;部门间打破壁垒,消防、社保、文旅等单位联动配合,形成1+1>2的治理效能;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主动为文明实践出点子、办实事。正如鹤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所说:“‘流动集市’不仅是送服务、讲政策,更是搭建了一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让基层治理有了温度,也有了力量。”

小集市赋能大民生,文明实践无止境。鹤峰“流动集市”用土办法撬动微资源,让小阵地释放大能量。鹤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鹤峰将继续深化拓展“流动集市”项目,将更多暖心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服务更精准、更贴心。(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蒋杨艳 通讯员 覃道佳 胡国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