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上,学生们专注投入,尽显素养风采。
科技节上,学生们精心制作的模型精彩亮相。
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水果拼盘。
教联体篮球联赛上,球员们激烈争抢,奋力投篮。
初秋时节,清晨7点半,市人民小学北校区门口,12岁学生于罗曼熟练握住轮椅扶手,面带笑容与同学打招呼。她因脊髓损伤需长期乘坐轮椅,学校特意将其所在班级的教室调整至一楼。“特别感谢学校六年来对孩子的细致照顾,她常说‘我和大家没什么不同’。”母亲罗文红言语间满是安心与感动。这种平等包容的校园氛围,正是学校“践行大美教育,相伴美好童年”办学思想的生动写照。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该校党总支书记黄建军表示,“我们追求的‘大美’,不是少数人的卓越,而是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
自1983年建校以来,市人民小学始终坚持“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的教育理念。从“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早期育人目标,到如今的大美教育体系,学校持续培养诚信笃行、体健心美、乐学善思、惟实励新的“大美少年”。
何以大美?
叩问庄子哲思,润“美”细无声
“‘大美教育’办学理念并非凭空提出的概念,而是源自多年教育实践,并汲取了庄子‘大美’思想的智慧养分。”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方雪竹在回顾办学理念发展历程时介绍,学校的美育探索脉络清晰,庄子“大美”思想是其深层精神内核:2004年,学校提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该理念侧重以轻松氛围呵护学生身心,暗合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顺应天性、自然生长”的内涵;2015年,学校结合国家教育内涵发展要求,系统总结三十余年办学成果,将庄子“大美”智慧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对原有理念进行凝炼与丰富,“大美教育”办学思想正式确立,传统哲思在当代校园焕发新生。
校长曾辉进一步阐释,“大美教育”理念的核心表述“践行大美教育,相伴美好童年”汲取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该表述既强调对“美”的多元化、高层次追求,更注重“相伴”过程中蕴含的温情与力量,让小学时光成为学生童年里一段美好的旅程。
为支撑理念落地,在曾辉校长的牵头下,学校构建起“五纵三横”大美课程体系:“五纵”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设有“心美、智美、体美、艺美、行美”五大课程模块;“三横”为三大实施路径,包括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特色课程深度开发,以及融入校园日常的隐性课程熏陶。
如今,校园内的“大美”印记处处可见:“大美小舞台”成为学生个性绽放的专属天地;“大美少年运动不止”展板,记录着体美课程下学生活力成长的点滴;学生自主设计的吉祥物“人人”“民民”衍生出的毛绒玩偶、钥匙扣等文创作品,已成为孩子们通过日常表现积分兑换的德育奖励——美的创造与体验,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细微处见大美
行美课程夯实养成教育根基
“五纵”课程模块如何将抽象的“大美”理念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将其拆解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动。其中,行美课程是核心载体,学校通过全周期习惯培养链条,让“美”在学生的日常言行中自然生长。
每节课上课铃响,市人民小学一年级教室里都会响起自编儿歌:“小腰背,挺挺直,书本离眼一尺远……”班主任对照《人人民民上学记》评价手册,逐一检查学生的坐姿与文具摆放情况。这一寻常场景是“行美基础课程”的实践缩影,也是涵养“大美”素养的起点。
“行美课程以‘行为自律、学习自主、文明自觉、安全自护、自我发展’为目标,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副校长方雪竹介绍,学校此前已开展行美教育并取得良好成效。为扩大教育覆盖面、贯穿学生成长全程,学校决定将既有经验系统化整合,为班级管理和教师引导提供统一标准,从而更规范地实施引导工作。
2023年春季,学校组建由20余名骨干教师构成的团队,围绕既定养成教育目标,编写行美基础课程《人人民民上学记》,其中,“故事会”通过绘画传递礼仪知识,“训练营”借助涂色疏解新生入学焦虑,“智慧树”则收录如“上下楼梯靠右走”等行为指南儿歌。同时,学校开发行美拓展课程和行美综合课程,搭建全学段习惯培养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历经四轮审核,我们经常加班打磨内容,示范照片均为校园实拍。孩子们看到照片里哥哥姐姐的样子,会主动说‘我要学’,代入感非常强!”该校资深教师罗潇回忆道。
入职仅一年的教师章欣雨也表示受益良多:“刚接手一年级班级时,我曾担心管理问题,而今明确课程流程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孩子们也能快速适应校园生活。”
2023年秋季,行美课程在学校教联体内推行,配套“纸质评价手册+智慧校园评价”双轨体系,实时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全方位的行为习惯表现情况并同步家长。数据显示,试点校区学生行为习惯显著优化,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为推动习惯培养长效化,该校将行美教育纳入“养成教育长效机制”:一年级以“养成教育成果展”集中展示新生坐姿等基础行为习惯养成成果;二年级通过“回头看”活动,对照目标和习惯清单进行自评、互评、师评,达到巩固习惯的目的;三至六年级依托“动感校园”建设,开展广播操拉练等活动,深化“强健体魄兴中华”思想。这些举措促进短期习惯训练向终身核心素养转化,为大美教育夯实人生底色。
于高效中寻本真
淳美课堂筑牢教学核心阵地
“请默读《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勾画体现圆明园‘辉煌’的词句,再和同桌交流:这些描写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六年级语文课上,孟美辰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触摸文化内核。课堂上,学生时而伏案勾画,时而轻声探讨,时而分享感悟;孟老师则穿梭课桌间,对学生思考进行精准点拨。为契合淳美课堂回归本真、培养文化自信的目标,孟美辰多次利用下班时间在教室反复试讲、调整教学环节。这正是市人民小学“淳美课堂”的缩影,也是该校“智美课程”的核心实践阵地。
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王启梅对淳美课堂有深刻理解:“‘淳美’追求本真、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态,严格遵循‘以生为本、务实高效、百花齐放’三大原则,剥离形式化、表演性环节,把时间和思考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为落实这一理念,该校构建多维度保障体系。教学模式上,各学科组总结出古诗词教学、写人记事课文、数的运算等10余种高效课型范式;针对习作教学难点,提炼“生活观察—素材整理—片段练笔—整篇修改”四步法,帮助学生从“怕写”向“爱写”转变。技术赋能层面,13套高清数字化录播设备覆盖教联体所有校区,“AI智能分析”平台实时统计课堂“高质性问题占比”“学生自主发言时长”等关键数据,为教师教学反思与课堂互动设计优化提供精准科学依据。
“在今年4月举办的‘淳美杯’教学竞赛中,朝阳路校区教师执教的《生活化数学》课例,借助录播设备与‘AI智能分析’平台,通过反复观看课堂录播视频及分析互动数据,将课堂‘探究性问题占比’从35%提升至62%,实现课堂教学深度的显著跨越。”王启梅举例说。
此外,该校智美课程依托“悦美读书节”“创美科技节”等活动提升育人魅力。读书节期间,学生化身“古诗小主播”,通过短视频趣味解读经典诗文;科技节中,无人机社团进行“空中画国旗”编程表演。这些活动不仅让“智美”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更推动“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的淳美课堂内核真正落地见效。
于融合中育全人
“五育并举”绘就学生成长画卷
每周一清晨,市人民小学南校区操场上,雄壮的国歌声久久回荡。这一庄严的升旗仪式,既是心美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五育融合”实践的开端。依据大美课程体系“五纵”对应“五育”的顶层设计,该校将心美、智美、体美、行美、艺美五大维度融入教育全场景,并通过五大主题校园节日与多元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心美铸魂,筑牢立德根基。“心美课程的核心是铸魂培元。”黄建军强调。除升旗仪式、开学礼等环节外,学校还组织“红领巾讲解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清明祭英烈”等主题活动。2024年12月,该校班主任朱德慧与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班主任康立伟联合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生命源”主题双师班会,引导两地学生在环保话题探讨中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彰显学校“品行端正、志向远大”的育人目标。
体美强身,锤炼意志体魄。每年10月,乐美体育节激发校园活力:1-2年级开展亲子跳绳,3-6年级举办篮球联赛。为推动“人人爱运动”,学校添置软式投篮机,建设
5人制足球场。2024年,该校排球队获全市女子组第三名、全区女子组第一名,篮球U9梯队成功夺冠,充分印证“体魄强健、意志坚定”的育人追求。“体育是人格教育,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协作与坚韧,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分管体艺工作的副校长江涛说。
艺美润心,涵养审美情操。韵美艺术节上,非遗糖画、童声合唱等节目精彩呈现;每周举办的“大美小舞台”展示活动中,学生可自由展示舞蹈、架子鼓、篆刻等才艺。“艺美课程鼓励个性表达,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舞台。”江涛表示。
行美砺志、智美启慧的实践同样扎实有效:勤美劳动节期间,学生在“开心农场”参与劳作,体会劳动创造美的意义;教联体学生篮球联赛中,队员默契配合尽显协作素养;创美科技节的无人机表演、悦美读书节的经典诵读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与阅读兴趣。
为保障育人成效,学校创新推出“大美少年”评价机制,围绕行美、智美、体美、艺美、勤美五个维度实施量化考评。南、北两校区每月组织开展“大美少年”评选,评选结果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予以表扬,以此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向上。“评价是指挥棒,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非只追求‘一枝独秀’。”曾辉总结道。
于共享中扩优品
教联体建设辐射大美教育能量
“我是一名老教育人,有28年教龄,心里始终装着孩子。”该校49岁教师朱冰茹谈及2023年秋季学期教联体内校区交流工作时,目光中满是赤诚。
当时市人民小学教联体刚成立,根据工作安排,朱冰茹作为首批选派教师被派往朝阳路校区参与交流。她虽对原班级充满不舍,但短暂思考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一切以大局为重,我服从学校工作安排。”
到岗后,朱冰茹不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扎实落实“行美课程”,还主动发挥引领作用,手把手带教朝阳路校区教师。经过一学期努力,她所带班级成为校区学生养成教育的“样板班”,同时带动了校区整体育人氛围的提升。她的坚守,正是市人民小学教联体“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原则的生动体现。
作为茅箭区首批深度融合型教联体,市人民小学以“大美教育”为纽带,推动6个校区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该教联体成立,标志着“大美教育”突破校际壁垒,迈向更广阔的实践领域。
课程资源共享是教联体发展的核心抓手。市人民小学成熟的“五纵三横”大美课程体系,包含《人人民民上学记》课程、淳美课堂范式及五大校园节日方案,通过“双师”课堂、线上大组教研等形式辐射至各校区。2024年,教联体围绕课堂教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学科教研等领域,累计联合开展专项培训研讨活动20余次;同时,面向全体家长开展“慧美”家长课堂培训16期。
资源协同更注重提升“造血”能力。市人民小学教联体多次组织干部教师赴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考察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开展及数字化教学应用经验;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基础上,教联体充分尊重各校区实际校情与历史文化,探索实施“一校区一特色”计划,统筹推进朝阳路校区科技朝阳、上海路校区毽球、二堰校区传统文化、澳门街校区篮球等特色品牌建设。
跨校区互动让优质均衡落地生根。截至2024年,教联体“双师”课堂已开设超100节——北校区教师提问时,朝阳路校区学生能实时回应;上海路校区学生可通过线上课堂与北校区学生共学古诗;澳门街校区学生则在教联体韵美艺术节上自信展示非遗技艺。“我们不搞简单‘输血’,而是帮助成员校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校长曾辉强调。
自建校以来,市人民小学已成长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类荣誉350余项,“大美”理念早已融入学校血脉,成为其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它是课间大美舞台上孩子们绽放的笑容,是教师批改作业时专注的神情,是家长参与课堂时投入的状态。
“未来,随着教联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大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将始终以‘美’为笔,为更多孩子绘就成长画卷,坚守‘让每个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初心。”学校党总支书记黄建军的这番话,勾勒出该校迈向“美美与共”的坚定方向。(十堰日报记者唐晓玮通讯 员 方雪竹黄义伟)
发表时间:2025-10-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上,学生们专注投入,尽显素养风采。
科技节上,学生们精心制作的模型精彩亮相。
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水果拼盘。
教联体篮球联赛上,球员们激烈争抢,奋力投篮。
初秋时节,清晨7点半,市人民小学北校区门口,12岁学生于罗曼熟练握住轮椅扶手,面带笑容与同学打招呼。她因脊髓损伤需长期乘坐轮椅,学校特意将其所在班级的教室调整至一楼。“特别感谢学校六年来对孩子的细致照顾,她常说‘我和大家没什么不同’。”母亲罗文红言语间满是安心与感动。这种平等包容的校园氛围,正是学校“践行大美教育,相伴美好童年”办学思想的生动写照。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该校党总支书记黄建军表示,“我们追求的‘大美’,不是少数人的卓越,而是每一个孩子的充分发展。”
自1983年建校以来,市人民小学始终坚持“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的教育理念。从“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早期育人目标,到如今的大美教育体系,学校持续培养诚信笃行、体健心美、乐学善思、惟实励新的“大美少年”。
何以大美?
叩问庄子哲思,润“美”细无声
“‘大美教育’办学理念并非凭空提出的概念,而是源自多年教育实践,并汲取了庄子‘大美’思想的智慧养分。”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方雪竹在回顾办学理念发展历程时介绍,学校的美育探索脉络清晰,庄子“大美”思想是其深层精神内核:2004年,学校提出“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该理念侧重以轻松氛围呵护学生身心,暗合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顺应天性、自然生长”的内涵;2015年,学校结合国家教育内涵发展要求,系统总结三十余年办学成果,将庄子“大美”智慧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对原有理念进行凝炼与丰富,“大美教育”办学思想正式确立,传统哲思在当代校园焕发新生。
校长曾辉进一步阐释,“大美教育”理念的核心表述“践行大美教育,相伴美好童年”汲取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该表述既强调对“美”的多元化、高层次追求,更注重“相伴”过程中蕴含的温情与力量,让小学时光成为学生童年里一段美好的旅程。
为支撑理念落地,在曾辉校长的牵头下,学校构建起“五纵三横”大美课程体系:“五纵”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设有“心美、智美、体美、艺美、行美”五大课程模块;“三横”为三大实施路径,包括国家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特色课程深度开发,以及融入校园日常的隐性课程熏陶。
如今,校园内的“大美”印记处处可见:“大美小舞台”成为学生个性绽放的专属天地;“大美少年运动不止”展板,记录着体美课程下学生活力成长的点滴;学生自主设计的吉祥物“人人”“民民”衍生出的毛绒玩偶、钥匙扣等文创作品,已成为孩子们通过日常表现积分兑换的德育奖励——美的创造与体验,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细微处见大美
行美课程夯实养成教育根基
“五纵”课程模块如何将抽象的“大美”理念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将其拆解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动。其中,行美课程是核心载体,学校通过全周期习惯培养链条,让“美”在学生的日常言行中自然生长。
每节课上课铃响,市人民小学一年级教室里都会响起自编儿歌:“小腰背,挺挺直,书本离眼一尺远……”班主任对照《人人民民上学记》评价手册,逐一检查学生的坐姿与文具摆放情况。这一寻常场景是“行美基础课程”的实践缩影,也是涵养“大美”素养的起点。
“行美课程以‘行为自律、学习自主、文明自觉、安全自护、自我发展’为目标,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副校长方雪竹介绍,学校此前已开展行美教育并取得良好成效。为扩大教育覆盖面、贯穿学生成长全程,学校决定将既有经验系统化整合,为班级管理和教师引导提供统一标准,从而更规范地实施引导工作。
2023年春季,学校组建由20余名骨干教师构成的团队,围绕既定养成教育目标,编写行美基础课程《人人民民上学记》,其中,“故事会”通过绘画传递礼仪知识,“训练营”借助涂色疏解新生入学焦虑,“智慧树”则收录如“上下楼梯靠右走”等行为指南儿歌。同时,学校开发行美拓展课程和行美综合课程,搭建全学段习惯培养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历经四轮审核,我们经常加班打磨内容,示范照片均为校园实拍。孩子们看到照片里哥哥姐姐的样子,会主动说‘我要学’,代入感非常强!”该校资深教师罗潇回忆道。
入职仅一年的教师章欣雨也表示受益良多:“刚接手一年级班级时,我曾担心管理问题,而今明确课程流程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孩子们也能快速适应校园生活。”
2023年秋季,行美课程在学校教联体内推行,配套“纸质评价手册+智慧校园评价”双轨体系,实时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全方位的行为习惯表现情况并同步家长。数据显示,试点校区学生行为习惯显著优化,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为推动习惯培养长效化,该校将行美教育纳入“养成教育长效机制”:一年级以“养成教育成果展”集中展示新生坐姿等基础行为习惯养成成果;二年级通过“回头看”活动,对照目标和习惯清单进行自评、互评、师评,达到巩固习惯的目的;三至六年级依托“动感校园”建设,开展广播操拉练等活动,深化“强健体魄兴中华”思想。这些举措促进短期习惯训练向终身核心素养转化,为大美教育夯实人生底色。
于高效中寻本真
淳美课堂筑牢教学核心阵地
“请默读《圆明园的毁灭》第三段,勾画体现圆明园‘辉煌’的词句,再和同桌交流:这些描写让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六年级语文课上,孟美辰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触摸文化内核。课堂上,学生时而伏案勾画,时而轻声探讨,时而分享感悟;孟老师则穿梭课桌间,对学生思考进行精准点拨。为契合淳美课堂回归本真、培养文化自信的目标,孟美辰多次利用下班时间在教室反复试讲、调整教学环节。这正是市人民小学“淳美课堂”的缩影,也是该校“智美课程”的核心实践阵地。
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王启梅对淳美课堂有深刻理解:“‘淳美’追求本真、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生态,严格遵循‘以生为本、务实高效、百花齐放’三大原则,剥离形式化、表演性环节,把时间和思考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为落实这一理念,该校构建多维度保障体系。教学模式上,各学科组总结出古诗词教学、写人记事课文、数的运算等10余种高效课型范式;针对习作教学难点,提炼“生活观察—素材整理—片段练笔—整篇修改”四步法,帮助学生从“怕写”向“爱写”转变。技术赋能层面,13套高清数字化录播设备覆盖教联体所有校区,“AI智能分析”平台实时统计课堂“高质性问题占比”“学生自主发言时长”等关键数据,为教师教学反思与课堂互动设计优化提供精准科学依据。
“在今年4月举办的‘淳美杯’教学竞赛中,朝阳路校区教师执教的《生活化数学》课例,借助录播设备与‘AI智能分析’平台,通过反复观看课堂录播视频及分析互动数据,将课堂‘探究性问题占比’从35%提升至62%,实现课堂教学深度的显著跨越。”王启梅举例说。
此外,该校智美课程依托“悦美读书节”“创美科技节”等活动提升育人魅力。读书节期间,学生化身“古诗小主播”,通过短视频趣味解读经典诗文;科技节中,无人机社团进行“空中画国旗”编程表演。这些活动不仅让“智美”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更推动“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的淳美课堂内核真正落地见效。
于融合中育全人
“五育并举”绘就学生成长画卷
每周一清晨,市人民小学南校区操场上,雄壮的国歌声久久回荡。这一庄严的升旗仪式,既是心美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五育融合”实践的开端。依据大美课程体系“五纵”对应“五育”的顶层设计,该校将心美、智美、体美、行美、艺美五大维度融入教育全场景,并通过五大主题校园节日与多元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心美铸魂,筑牢立德根基。“心美课程的核心是铸魂培元。”黄建军强调。除升旗仪式、开学礼等环节外,学校还组织“红领巾讲解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清明祭英烈”等主题活动。2024年12月,该校班主任朱德慧与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班主任康立伟联合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生命源”主题双师班会,引导两地学生在环保话题探讨中树立远大志向,充分彰显学校“品行端正、志向远大”的育人目标。
体美强身,锤炼意志体魄。每年10月,乐美体育节激发校园活力:1-2年级开展亲子跳绳,3-6年级举办篮球联赛。为推动“人人爱运动”,学校添置软式投篮机,建设
5人制足球场。2024年,该校排球队获全市女子组第三名、全区女子组第一名,篮球U9梯队成功夺冠,充分印证“体魄强健、意志坚定”的育人追求。“体育是人格教育,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协作与坚韧,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分管体艺工作的副校长江涛说。
艺美润心,涵养审美情操。韵美艺术节上,非遗糖画、童声合唱等节目精彩呈现;每周举办的“大美小舞台”展示活动中,学生可自由展示舞蹈、架子鼓、篆刻等才艺。“艺美课程鼓励个性表达,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舞台。”江涛表示。
行美砺志、智美启慧的实践同样扎实有效:勤美劳动节期间,学生在“开心农场”参与劳作,体会劳动创造美的意义;教联体学生篮球联赛中,队员默契配合尽显协作素养;创美科技节的无人机表演、悦美读书节的经典诵读活动,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与阅读兴趣。
为保障育人成效,学校创新推出“大美少年”评价机制,围绕行美、智美、体美、艺美、勤美五个维度实施量化考评。南、北两校区每月组织开展“大美少年”评选,评选结果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予以表扬,以此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向上。“评价是指挥棒,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而非只追求‘一枝独秀’。”曾辉总结道。
于共享中扩优品
教联体建设辐射大美教育能量
“我是一名老教育人,有28年教龄,心里始终装着孩子。”该校49岁教师朱冰茹谈及2023年秋季学期教联体内校区交流工作时,目光中满是赤诚。
当时市人民小学教联体刚成立,根据工作安排,朱冰茹作为首批选派教师被派往朝阳路校区参与交流。她虽对原班级充满不舍,但短暂思考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一切以大局为重,我服从学校工作安排。”
到岗后,朱冰茹不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扎实落实“行美课程”,还主动发挥引领作用,手把手带教朝阳路校区教师。经过一学期努力,她所带班级成为校区学生养成教育的“样板班”,同时带动了校区整体育人氛围的提升。她的坚守,正是市人民小学教联体“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原则的生动体现。
作为茅箭区首批深度融合型教联体,市人民小学以“大美教育”为纽带,推动6个校区优质均衡发展。2023年该教联体成立,标志着“大美教育”突破校际壁垒,迈向更广阔的实践领域。
课程资源共享是教联体发展的核心抓手。市人民小学成熟的“五纵三横”大美课程体系,包含《人人民民上学记》课程、淳美课堂范式及五大校园节日方案,通过“双师”课堂、线上大组教研等形式辐射至各校区。2024年,教联体围绕课堂教学、班主任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学科教研等领域,累计联合开展专项培训研讨活动20余次;同时,面向全体家长开展“慧美”家长课堂培训16期。
资源协同更注重提升“造血”能力。市人民小学教联体多次组织干部教师赴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考察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开展及数字化教学应用经验;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基础上,教联体充分尊重各校区实际校情与历史文化,探索实施“一校区一特色”计划,统筹推进朝阳路校区科技朝阳、上海路校区毽球、二堰校区传统文化、澳门街校区篮球等特色品牌建设。
跨校区互动让优质均衡落地生根。截至2024年,教联体“双师”课堂已开设超100节——北校区教师提问时,朝阳路校区学生能实时回应;上海路校区学生可通过线上课堂与北校区学生共学古诗;澳门街校区学生则在教联体韵美艺术节上自信展示非遗技艺。“我们不搞简单‘输血’,而是帮助成员校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校长曾辉强调。
自建校以来,市人民小学已成长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类荣誉350余项,“大美”理念早已融入学校血脉,成为其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它是课间大美舞台上孩子们绽放的笑容,是教师批改作业时专注的神情,是家长参与课堂时投入的状态。
“未来,随着教联体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大美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我们将始终以‘美’为笔,为更多孩子绘就成长画卷,坚守‘让每个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初心。”学校党总支书记黄建军的这番话,勾勒出该校迈向“美美与共”的坚定方向。(十堰日报记者唐晓玮通讯 员 方雪竹黄义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