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练功服的老人们行云流水地打着太极,非洲鼓课堂上银发学员节奏欢快地击鼓,舞蹈教室里学员们翩翩起舞……这是咸安区多个社区老年教学点的日常场景。自推行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以来,咸安区通过多方联动、资源整合,构建起“1+N+X”三级教育网络和“15分钟学习圈”,真正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焕发出别样的银龄风采。
“下楼即课堂”,托起便捷舒心晚年
“从家走几分钟就到教室,特别方便!”永安街道同心路社区居民葛亚先笑着说。这种“下楼即课堂”的便利,正是咸安区推进老年教育嵌入基层取得的成效。通过“双嵌入”模式,各教学点广泛设立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打破资源瓶颈,并积极构建“15分钟学习圈”,实现“就近学习、便捷参与”。
“我们每年都会更新课表,不断创新课程内容。”老年大学横沟分校工作人员谭秋梅介绍,“从传统的声乐、民族舞,到现在的非洲鼓、柔力球,力求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除了场地便利,各教学点还注重服务细节。针对高龄学员,课程中融入中医养生、智能设备使用等内容;建立教师人才库,推动区级优秀教师下沉社区授课,实现资源共享;部分班级还实行“错时管理”,如“4点半课堂”实现“一老一小”同步上下学,切实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课程“量身定制”,激发银发新活力
“老年教育不仅要‘有课上’,更要‘对胃口’。”咸安区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各教学点坚持“双结合”模式,依托“银发人才库”及高校教师、退休专家等外部资源,科学设置课程。目前,19个教学点和3所分校共开设音乐、舞蹈、书画、太极等6大类35门课程,覆盖学员超2000人,持续推动课程创新与质量提升。
以咸安区老年大学横沟分校为例,本学期新增的非洲鼓课程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一直想学打鼓,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不仅圆了心中未完成的‘大学梦’,更在学习中收获了新技能、结识了新朋友。”学员任女士兴奋地说。该校还开设声乐、民族舞、模特、养生气功等课程,其中诗联班免费向老人开放,真正实现“兴趣为导向,课程多样化”。温泉街道万年路社区则根据老人实际,推出“理论+实操”相结合的舞蹈课和太极课,逐步教学,耐心指导,让银发学员重拾爱好、激发潜能。
从“学员”到“主角”,银发力量赋能社区
咸安区各老年教学点不仅关注“学”,更强调“为”,积极引导银发学员从“课堂受益者”转变为“社区建设者”。依托“社区+老年学校+银发志愿者”服务模式,很多老人加入到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中。通过引入社会组织、退休专业人士建立“银发人才库”,全区正系统打造“以老助老、反哺社区”的良性机制。
在万年路社区,学员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小区”等活动;横沟分校鼓励学员展示学习成果,开展“文艺大比拼”;不少教学点还与区关工委、义工联等合作举办公益讲堂,宣讲防溺水、防电诈等知识。这些银发志愿者正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让更多老年人“走出来、学起来、乐起来”,在家门口的学堂里乐享精彩晚年。(咸宁日报 王苒宇 通讯员 钟洲)
发表时间:2025-09-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身着练功服的老人们行云流水地打着太极,非洲鼓课堂上银发学员节奏欢快地击鼓,舞蹈教室里学员们翩翩起舞……这是咸安区多个社区老年教学点的日常场景。自推行老年教育向基层延伸以来,咸安区通过多方联动、资源整合,构建起“1+N+X”三级教育网络和“15分钟学习圈”,真正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焕发出别样的银龄风采。
“下楼即课堂”,托起便捷舒心晚年
“从家走几分钟就到教室,特别方便!”永安街道同心路社区居民葛亚先笑着说。这种“下楼即课堂”的便利,正是咸安区推进老年教育嵌入基层取得的成效。通过“双嵌入”模式,各教学点广泛设立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打破资源瓶颈,并积极构建“15分钟学习圈”,实现“就近学习、便捷参与”。
“我们每年都会更新课表,不断创新课程内容。”老年大学横沟分校工作人员谭秋梅介绍,“从传统的声乐、民族舞,到现在的非洲鼓、柔力球,力求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除了场地便利,各教学点还注重服务细节。针对高龄学员,课程中融入中医养生、智能设备使用等内容;建立教师人才库,推动区级优秀教师下沉社区授课,实现资源共享;部分班级还实行“错时管理”,如“4点半课堂”实现“一老一小”同步上下学,切实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课程“量身定制”,激发银发新活力
“老年教育不仅要‘有课上’,更要‘对胃口’。”咸安区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各教学点坚持“双结合”模式,依托“银发人才库”及高校教师、退休专家等外部资源,科学设置课程。目前,19个教学点和3所分校共开设音乐、舞蹈、书画、太极等6大类35门课程,覆盖学员超2000人,持续推动课程创新与质量提升。
以咸安区老年大学横沟分校为例,本学期新增的非洲鼓课程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一直想学打鼓,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不仅圆了心中未完成的‘大学梦’,更在学习中收获了新技能、结识了新朋友。”学员任女士兴奋地说。该校还开设声乐、民族舞、模特、养生气功等课程,其中诗联班免费向老人开放,真正实现“兴趣为导向,课程多样化”。温泉街道万年路社区则根据老人实际,推出“理论+实操”相结合的舞蹈课和太极课,逐步教学,耐心指导,让银发学员重拾爱好、激发潜能。
从“学员”到“主角”,银发力量赋能社区
咸安区各老年教学点不仅关注“学”,更强调“为”,积极引导银发学员从“课堂受益者”转变为“社区建设者”。依托“社区+老年学校+银发志愿者”服务模式,很多老人加入到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中。通过引入社会组织、退休专业人士建立“银发人才库”,全区正系统打造“以老助老、反哺社区”的良性机制。
在万年路社区,学员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送戏进小区”等活动;横沟分校鼓励学员展示学习成果,开展“文艺大比拼”;不少教学点还与区关工委、义工联等合作举办公益讲堂,宣讲防溺水、防电诈等知识。这些银发志愿者正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让更多老年人“走出来、学起来、乐起来”,在家门口的学堂里乐享精彩晚年。(咸宁日报 王苒宇 通讯员 钟洲)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