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的转型,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文明人”“厚道人”的责任践履和实践担当。近年来,许多“厚道荆门人”在不同领域展现着属于平凡人的非凡力量,不仅凸显了荆楚大地所赋予的精神烙印,更以“好人之光”增进了“城市文明”。
崇德向善:
榜样聚力提升文明高度
肢体残疾的邹爱华,支起一口烧锅做葱饼20余年,供养两个女儿完成学业,无私照顾聋哑二伯哥30余年,还热心帮助街坊邻居;
“中国好房东”刘小勇和家人细心地照顾不幸遭遇车祸、失去自理能力的在荆务工人员,让异乡人感受到了荆门的温暖;
80后厨师冯国栋(化名)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毅然辞职,奔赴武汉,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上善漳河水,厚道荆门人。在这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微光”引领“星火燎原”,平民英雄不断涌现。“厚道”早已成为荆门突出的人文精神特质,浸润到荆门人的气质举止里,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涌现32位中国好人、45位荆楚楷模、13位湖北好人、1073位荆门好人,托起向善的高标;2346个志愿服务组织、中心城区36.9万注册志愿服务者,汇成向善的洪流。
“我市厚植文明土壤,通过健全完善选树机制、搭建宣传平台阵地,推出系列关爱礼遇好人举措,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荆门这座城市,因为好人而充满温情。”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
我市常态化开展各级“身边好人”推选活动,围绕“厚道荆门”城市人文精神品牌,组织推出140余名“厚道荆门人”人物事迹报道,创新推出的“厚道荆门人”寻访活动、主持人“厚道说”短视频等,形式新颖,反响热烈。
同时,还健全完善礼遇帮扶机制,加大典型礼遇帮扶,推动落实旅游、交通、就医等方面优惠政策。
创新实践:
全民参与绘就文明盛景
我市围绕群众需求,将文明倡导融入生活场景,深化拓展,创新实施文明实践融合式、嵌入式、协同式发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各城乡社区服务站均配套设置志愿服务岗,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同时,在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高铁荆门西站等地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提供路线指引、应急救助、换乘引导、行李搬运等常态化服务,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网络。
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精准供给服务,发起“秸秆禁烧”“暑期未成年人防溺水”等志愿倡议,同步策划“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爱心助力中高考等系列活动。深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造,重点培育漳河“河伙人”市级品牌,支持东宝区“益起宝正好”、掇刀区“掇掇益善”等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全面提升志愿服务供给质量与影响力。
为激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我市依托“AI识别”“问题随手拍”“效果码上评”及时查找、发现问题,一年多来,“AI识别”累计识别占道经营、车辆违停、暴露垃圾等不文明现象1万余条。为了激发市民争做文明人、共创文明城的内生动力,依托“好事随手做”和“问题随手拍”,引导市民争做文明行为“劝导员”和文明创建“监督员”,1.2万余名市民实名注册,每天有近千人活跃在大街小巷,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劝导。我市还开展了积分奖励,对市民发现、纠正不文明行为并上传处置照片和进行扫码评价的给予相应积分,积分可按比例兑换礼品,已兑换文明积分107万余分。
文明风尚:
细节润心升华城市气质
“现在过马路,司机都会主动让行,心里特别踏实。”家住东宝区的市民李秀华每天都要去龙泉公园散步,说起荆门的变化,她连连点赞。
如今,走在荆门街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道路干净整洁,车辆行人有序通行,在街头小巷、小区院落、公园景区,一场场提升文明素养、叫响“厚道荆门”的活动蓬勃开展。
我市新建“好人馆”、荆楚楷模长廊,展示100余名先进模范事迹,更新“好人一条街”公益广告,以典型选树宣传为先导,在全社会树立起道德标杆,培育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全民化提升文明素养,深化文明创建,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等文明行动,形成制止餐饮浪费长效机制。巩固深化“文明交通”行动,开展“礼让斑马线”“安静乘车”等志愿活动。倡导“垃圾减量分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旅游”行动,开展文明旅游正面宣传活动,曝光不文明旅游典型案例。
文明的风景线,不止一面。东宝区开展的“文明实践集市”,通过“夜市+健身+助农”的创新模式,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集健身娱乐、农产品展销、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盛夏嘉年华。掇刀区2万余名“红管家”,通过统一编号、亮明身份、明确职责,形成了“一家管总”的治理合力,社区治理力量由“散”到“聚”。全省首个“好人文化小镇”——钟祥市石牌镇,探索公益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厚道荆门”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无形力量,渗透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提升了城市文明的高度,也为加快荆门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与新魅力。(荆门日报 记者 胡晓莉)
发表时间:2025-09-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的转型,离不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文明人”“厚道人”的责任践履和实践担当。近年来,许多“厚道荆门人”在不同领域展现着属于平凡人的非凡力量,不仅凸显了荆楚大地所赋予的精神烙印,更以“好人之光”增进了“城市文明”。
崇德向善:
榜样聚力提升文明高度
肢体残疾的邹爱华,支起一口烧锅做葱饼20余年,供养两个女儿完成学业,无私照顾聋哑二伯哥30余年,还热心帮助街坊邻居;
“中国好房东”刘小勇和家人细心地照顾不幸遭遇车祸、失去自理能力的在荆务工人员,让异乡人感受到了荆门的温暖;
80后厨师冯国栋(化名)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毅然辞职,奔赴武汉,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上善漳河水,厚道荆门人。在这里,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微光”引领“星火燎原”,平民英雄不断涌现。“厚道”早已成为荆门突出的人文精神特质,浸润到荆门人的气质举止里,融入城市发展的脉搏中。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涌现32位中国好人、45位荆楚楷模、13位湖北好人、1073位荆门好人,托起向善的高标;2346个志愿服务组织、中心城区36.9万注册志愿服务者,汇成向善的洪流。
“我市厚植文明土壤,通过健全完善选树机制、搭建宣传平台阵地,推出系列关爱礼遇好人举措,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让荆门这座城市,因为好人而充满温情。”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
我市常态化开展各级“身边好人”推选活动,围绕“厚道荆门”城市人文精神品牌,组织推出140余名“厚道荆门人”人物事迹报道,创新推出的“厚道荆门人”寻访活动、主持人“厚道说”短视频等,形式新颖,反响热烈。
同时,还健全完善礼遇帮扶机制,加大典型礼遇帮扶,推动落实旅游、交通、就医等方面优惠政策。
创新实践:
全民参与绘就文明盛景
我市围绕群众需求,将文明倡导融入生活场景,深化拓展,创新实施文明实践融合式、嵌入式、协同式发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各城乡社区服务站均配套设置志愿服务岗,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志愿服务圈”;同时,在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高铁荆门西站等地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提供路线指引、应急救助、换乘引导、行李搬运等常态化服务,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志愿服务网络。
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精准供给服务,发起“秸秆禁烧”“暑期未成年人防溺水”等志愿倡议,同步策划“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爱心助力中高考等系列活动。深化志愿服务品牌打造,重点培育漳河“河伙人”市级品牌,支持东宝区“益起宝正好”、掇刀区“掇掇益善”等区域特色品牌发展,全面提升志愿服务供给质量与影响力。
为激发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我市依托“AI识别”“问题随手拍”“效果码上评”及时查找、发现问题,一年多来,“AI识别”累计识别占道经营、车辆违停、暴露垃圾等不文明现象1万余条。为了激发市民争做文明人、共创文明城的内生动力,依托“好事随手做”和“问题随手拍”,引导市民争做文明行为“劝导员”和文明创建“监督员”,1.2万余名市民实名注册,每天有近千人活跃在大街小巷,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劝导。我市还开展了积分奖励,对市民发现、纠正不文明行为并上传处置照片和进行扫码评价的给予相应积分,积分可按比例兑换礼品,已兑换文明积分107万余分。
文明风尚:
细节润心升华城市气质
“现在过马路,司机都会主动让行,心里特别踏实。”家住东宝区的市民李秀华每天都要去龙泉公园散步,说起荆门的变化,她连连点赞。
如今,走在荆门街头,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道路干净整洁,车辆行人有序通行,在街头小巷、小区院落、公园景区,一场场提升文明素养、叫响“厚道荆门”的活动蓬勃开展。
我市新建“好人馆”、荆楚楷模长廊,展示100余名先进模范事迹,更新“好人一条街”公益广告,以典型选树宣传为先导,在全社会树立起道德标杆,培育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
全民化提升文明素养,深化文明创建,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等文明行动,形成制止餐饮浪费长效机制。巩固深化“文明交通”行动,开展“礼让斑马线”“安静乘车”等志愿活动。倡导“垃圾减量分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密闭运输、分类处理。深入开展“文明旅游”行动,开展文明旅游正面宣传活动,曝光不文明旅游典型案例。
文明的风景线,不止一面。东宝区开展的“文明实践集市”,通过“夜市+健身+助农”的创新模式,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集健身娱乐、农产品展销、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盛夏嘉年华。掇刀区2万余名“红管家”,通过统一编号、亮明身份、明确职责,形成了“一家管总”的治理合力,社区治理力量由“散”到“聚”。全省首个“好人文化小镇”——钟祥市石牌镇,探索公益与基层治理融合发展新路径,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厚道荆门”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和无形力量,渗透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提升了城市文明的高度,也为加快荆门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与新魅力。(荆门日报 记者 胡晓莉)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