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焕新彩,一城山水展笑颜。
武昌,既是浸润楚辞浪漫、承载黄鹤飘逸的千年古城,更是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之地。这里青山碧水、生态宜居、活力焕发,这里商贸繁荣、百业昌隆、生机勃勃。
今年央视春晚上,黄鹤楼的巍峨身影、武昌江滩的璀璨夜色、两江游船的流光溢彩,向全球观众生动呈现了大成武昌的独特风韵,抒写着让游客们流连忘返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武昌文旅产业发展硕果累累——“夜上黄鹤楼”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昙华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楚河汉街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汉秀剧场荣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11处不可移动文物、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家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让历史触手可及;滨江商务区、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月亮湾城市阳台,绘就世界级滨水画卷。
在这里,您不仅能领略“黄鹤楼中吹玉笛”的古典意境,更能体验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时尚繁华。
今年上半年,武昌区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接待游客28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0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今年上半年,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武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规模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增速连续26个月领先。不仅彰显武昌文旅市场的强劲活力,更生动诠释文旅融合发展的武昌实践。
文旅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当前,武昌正加速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新高地,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武昌谱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武昌是湖北的“首善之区”。
近年来,武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兴引擎、构筑绿色发展重要支撑、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文旅产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旅+商贸
14家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武昌
当荆楚文化基因注入武昌商业脉搏,传统与现代在夜市烟火、非遗手作中重生,武昌的活力随文旅商融合深度不断攀升。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与优质服务,让每个季节都成为人们探索武昌的新理由。
位于武昌的武商梦时代是全球最大的纯商业体。开业以来,武商梦时代积极探索“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吃喝玩乐游购娱”一站式商业综合体,首创全国最大空中动力乐园WS梦乐园、华中首家城市中心室内滑雪场WS热雪奇迹等创新业态,已成为武汉商业的新地标。
楚河汉街是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出现代都市生活场景,恰似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武昌区聚焦商贸发展核心领域,通过精准施策、高效服务,推动大型商业项目落地运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武昌营业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已有14家,商业总体量居湖北省县市区首位。
昙华林是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历经多年精心打造,这条千年老街蝶变新生,成为武昌古城文旅融合的典范,创新“文保建筑+文旅新业态”模式,拓展多元体验空间;去年开街的斗级营,以“民国风建筑+新消费业态”为鲜明特色,引入文创市集、汉服巡游、主题书店等多元新业态,为“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增添了文旅融合消费新地标。
武昌古城斗级营。
文旅+科技
多元举措打造百姓身边的优质文化产品
当前,现代科技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趋势凸显。
借助数字技术、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武昌正加速创造文旅新体验——X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元宇宙空间打造虚实共生的文旅新场景,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穿越·汉阳兵工厂》是武汉市文博场馆首个XR元宇宙项目,由顶尖XR制作团队联合西安电影制片厂打造,集成MR空间定位、动作捕捉等前沿技术,搭建360度立体虚拟战场。观众化身守卫士兵,能目睹硝烟、听到炮火,感受子弹擦身而过的震颤。
项目所在地、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长魏德勋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创新性项目,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把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公众身边。
类似的文旅+科技项目在武昌还有不少。
武昌企业未来视界匠心打造了人工智能数字艺术展等大型沉浸式主题展览,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呈现文化IP,开启文化科技融合的全新篇章。人民网梦幻灵境AI展演中心秉持“科技赋能人文”理念,设置前沿AI互动体验区、全息演出区及研学培训区,其核心展演项目《白泽的奇幻旅程》融合数字人文技术,营造虚实交融的沉浸式舞台效果。
文旅+演艺
千年武昌城从“火起来”到“活起来”
近年来,演唱会、音乐节、实景演出等成为旅游城市流量密码,“跟着演出去旅行”热度高涨。
武昌依托景区、剧场推动演艺融入文旅场景,通过实景演出、科技特效展现荆楚文化魅力,丰富游客文化体验。
《夜上黄鹤楼》是黄鹤楼景区的夜游项目,入选了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不同于传统的演艺模式,《夜上黄鹤楼》采用“光影+演艺”模式,在强调故事性、艺术美感的同时,通过互动投影、移动纱屏等技术手段增强互动性及参与感,让游客拥有移步换景的行浸式体验。
此外,《夜上黄鹤楼》还通过丰富观景动线加强情境融入,先后推出古风集市、沉浸式汉服巡游、诗词奇遇夜等活动,推动黄鹤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引全球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汉秀剧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汉秀”以中西融合演绎楚汉文化,既传承了中国楚汉文化的精髓,又借助全球流行的秀文化为演出形式,形成了极具戏剧性的科技呈现。联创艺空间是华中首个沉浸式演艺新空间集群,包含6大主题剧场与4大特色功能区,深度融入城市生态,打造“观演+休闲+文创+打卡”一站式文旅消费新场景。
文旅+研学
9年培养3000余名“红巷苗苗”青少年讲解员
近年来,武昌依托红色资源与历史场馆,加速开发特色研学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等方式,让游客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武汉革命博物馆是集武昌农讲所、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等革命旧址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该馆精心打造“我在红巷讲党史”“红巷苗苗研学营”品牌,推出“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真人实景还原1927年大革命前后发生在红巷、都府堤的革命故事。
9月2日,“红巷里的诗词党课”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举行,以诗词为引,党史为魂,文物为证,依托原创展览“砥柱中原——湖北抗战文物主题联展”,通过情景表演、诗词朗诵、唱红歌、微宣讲等多种形式,回顾抗战岁月,缅怀抗战英烈,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抗战作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胜利,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堂深刻而动人的党史课、爱国课。
“依托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昌区打造了覆盖全年龄段的志愿服务体系。其中‘红巷苗苗’青少年志愿讲解项目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培养300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今年暑期班‘红巷苗苗研学营’共吸引50余所学校的85名青少年参与。”武汉革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文旅+金融
双向赋能打造产业集聚新标杆
武昌是文化大区,也是金融强区,用金融赋能文旅产业是武昌一直在探索的路径,鼓励“文旅+金融”双向互动,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位于武昌腹地星海路、紫沙路、小龟山路的合围区域。同处城市中心、同为金融业密集区,园区与周边商务楼宇截然不同,闹中取静是它的独特气质。
“金融行业节奏快、压力大,在‘钢铁森林’中工作多年后,搬到公园化的办公环境里,有种清新舒缓的感觉,这是传统商务楼宇不具备的优势。”园区入驻企业、省联投资本有关负责人认为,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的“文化”二字,为金融业集聚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依托“金融+文化+公共空间”的发展定位,园区已引进上海证券交易所中部基地、湖北联投资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文旅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龙头机构和企业,初步形成金融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已吸引60多家金融机构入驻,出租率近九成,推动园区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市首屈一指的“金融生态圈”。
大江大湖大武汉 江流贤胜武昌城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作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昌是集首府、首善、首义、首创、首位于一体的“五首之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区面貌华丽蝶变、居民幸福感持续增强,古韵武昌、兴业武昌、中枢武昌、智汇武昌、宜居武昌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加快绘就。
古韵之城
自公元223年孙权筑城以来,武昌古城有1800余年建城史。
张之洞在武昌大兴实业、操练新军、开办新学,“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毛泽东同志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邓小平同志在武昌开启“南巡第一站”,湖北省、武汉市文化旅游地标黄鹤楼、昙华林、户部巷等齐聚于此,彰显武昌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之城。
兴业之城
今年上半年,武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02亿元,规模保持武汉中心城区第一。
传统产业引领发展,全区金融业增加值、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武汉市比重近1/4,承接了全国65%的高铁、超高压输变电和深基坑设计,武汉SKP、武商梦时代等10余家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武昌;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滨江数创走廊建设成势见效,集聚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省大数据集团、荆楚机器人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00余家,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雏形乍现,集聚涉碳企业46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武汉SKP-K大道。
中枢之城
武昌是湖北首善之区,始终把总部经济作为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武昌已集聚央企在汉总部、省属国企总部及各类500强总部及分支机构100余家,累计培育市级总部企业15家、占武汉市1/6,数量排名中心城区第一,现有纳税亿元以上楼宇28栋,是华中区域总部经济高地。
智汇之城
拥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驻区“两院”院士达28位、占全省1/3。
近年来,武昌奋力擘画科创强区新图景。建设中科·武大智谷环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带,成立中科·武大智谷产融中心,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创新工作体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
截至目前,武昌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3家,数量均居武汉市中心城区前列。
宜居之城
坐拥16.7公里长江岸线、8个湖泊、6座山体,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率先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武昌新建武汉市七医院新院区、水果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滨江实验一小等高品质民生项目,中考普高上线率连续10年超60%,高考以全省1%的考生实现600分以上人数占比近10%。辖区拥有三级甲等医院8家,每千人医疗床位数量超过14张。
发表时间:2025-09-12 来源:湖北日报
千年文脉焕新彩,一城山水展笑颜。
武昌,既是浸润楚辞浪漫、承载黄鹤飘逸的千年古城,更是震撼世界、彪炳千秋的首义之地。这里青山碧水、生态宜居、活力焕发,这里商贸繁荣、百业昌隆、生机勃勃。
今年央视春晚上,黄鹤楼的巍峨身影、武昌江滩的璀璨夜色、两江游船的流光溢彩,向全球观众生动呈现了大成武昌的独特风韵,抒写着让游客们流连忘返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武昌文旅产业发展硕果累累——“夜上黄鹤楼”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昙华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楚河汉街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汉秀剧场荣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11处不可移动文物、8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家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让历史触手可及;滨江商务区、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月亮湾城市阳台,绘就世界级滨水画卷。
在这里,您不仅能领略“黄鹤楼中吹玉笛”的古典意境,更能体验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时尚繁华。
今年上半年,武昌区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接待游客28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0亿元,创历史新高。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今年上半年,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武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规模居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位,增速连续26个月领先。不仅彰显武昌文旅市场的强劲活力,更生动诠释文旅融合发展的武昌实践。
文旅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当前,武昌正加速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新高地,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武昌谱写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武昌是湖北的“首善之区”。
近年来,武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新兴引擎、构筑绿色发展重要支撑、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文旅产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旅+商贸
14家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武昌
当荆楚文化基因注入武昌商业脉搏,传统与现代在夜市烟火、非遗手作中重生,武昌的活力随文旅商融合深度不断攀升。多样化的消费场景与优质服务,让每个季节都成为人们探索武昌的新理由。
位于武昌的武商梦时代是全球最大的纯商业体。开业以来,武商梦时代积极探索“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吃喝玩乐游购娱”一站式商业综合体,首创全国最大空中动力乐园WS梦乐园、华中首家城市中心室内滑雪场WS热雪奇迹等创新业态,已成为武汉商业的新地标。
楚河汉街是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出现代都市生活场景,恰似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近年来,武昌区聚焦商贸发展核心领域,通过精准施策、高效服务,推动大型商业项目落地运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武昌营业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已有14家,商业总体量居湖北省县市区首位。
昙华林是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历经多年精心打造,这条千年老街蝶变新生,成为武昌古城文旅融合的典范,创新“文保建筑+文旅新业态”模式,拓展多元体验空间;去年开街的斗级营,以“民国风建筑+新消费业态”为鲜明特色,引入文创市集、汉服巡游、主题书店等多元新业态,为“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增添了文旅融合消费新地标。
武昌古城斗级营。
文旅+科技
多元举措打造百姓身边的优质文化产品
当前,现代科技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趋势凸显。
借助数字技术、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武昌正加速创造文旅新体验——X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元宇宙空间打造虚实共生的文旅新场景,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穿越·汉阳兵工厂》是武汉市文博场馆首个XR元宇宙项目,由顶尖XR制作团队联合西安电影制片厂打造,集成MR空间定位、动作捕捉等前沿技术,搭建360度立体虚拟战场。观众化身守卫士兵,能目睹硝烟、听到炮火,感受子弹擦身而过的震颤。
项目所在地、辛亥革命博物院院长魏德勋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创新性项目,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把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公众身边。
类似的文旅+科技项目在武昌还有不少。
武昌企业未来视界匠心打造了人工智能数字艺术展等大型沉浸式主题展览,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呈现文化IP,开启文化科技融合的全新篇章。人民网梦幻灵境AI展演中心秉持“科技赋能人文”理念,设置前沿AI互动体验区、全息演出区及研学培训区,其核心展演项目《白泽的奇幻旅程》融合数字人文技术,营造虚实交融的沉浸式舞台效果。
文旅+演艺
千年武昌城从“火起来”到“活起来”
近年来,演唱会、音乐节、实景演出等成为旅游城市流量密码,“跟着演出去旅行”热度高涨。
武昌依托景区、剧场推动演艺融入文旅场景,通过实景演出、科技特效展现荆楚文化魅力,丰富游客文化体验。
《夜上黄鹤楼》是黄鹤楼景区的夜游项目,入选了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
不同于传统的演艺模式,《夜上黄鹤楼》采用“光影+演艺”模式,在强调故事性、艺术美感的同时,通过互动投影、移动纱屏等技术手段增强互动性及参与感,让游客拥有移步换景的行浸式体验。
此外,《夜上黄鹤楼》还通过丰富观景动线加强情境融入,先后推出古风集市、沉浸式汉服巡游、诗词奇遇夜等活动,推动黄鹤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引全球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汉秀剧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汉秀”以中西融合演绎楚汉文化,既传承了中国楚汉文化的精髓,又借助全球流行的秀文化为演出形式,形成了极具戏剧性的科技呈现。联创艺空间是华中首个沉浸式演艺新空间集群,包含6大主题剧场与4大特色功能区,深度融入城市生态,打造“观演+休闲+文创+打卡”一站式文旅消费新场景。
文旅+研学
9年培养3000余名“红巷苗苗”青少年讲解员
近年来,武昌依托红色资源与历史场馆,加速开发特色研学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等方式,让游客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武汉革命博物馆是集武昌农讲所、中共五大会址、毛泽东旧居等革命旧址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该馆精心打造“我在红巷讲党史”“红巷苗苗研学营”品牌,推出“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真人实景还原1927年大革命前后发生在红巷、都府堤的革命故事。
9月2日,“红巷里的诗词党课”在武汉革命博物馆举行,以诗词为引,党史为魂,文物为证,依托原创展览“砥柱中原——湖北抗战文物主题联展”,通过情景表演、诗词朗诵、唱红歌、微宣讲等多种形式,回顾抗战岁月,缅怀抗战英烈,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抗战作为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胜利,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堂深刻而动人的党史课、爱国课。
“依托武汉革命博物馆,武昌区打造了覆盖全年龄段的志愿服务体系。其中‘红巷苗苗’青少年志愿讲解项目自2016年启动至今,已培养300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今年暑期班‘红巷苗苗研学营’共吸引50余所学校的85名青少年参与。”武汉革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文旅+金融
双向赋能打造产业集聚新标杆
武昌是文化大区,也是金融强区,用金融赋能文旅产业是武昌一直在探索的路径,鼓励“文旅+金融”双向互动,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位于武昌腹地星海路、紫沙路、小龟山路的合围区域。同处城市中心、同为金融业密集区,园区与周边商务楼宇截然不同,闹中取静是它的独特气质。
“金融行业节奏快、压力大,在‘钢铁森林’中工作多年后,搬到公园化的办公环境里,有种清新舒缓的感觉,这是传统商务楼宇不具备的优势。”园区入驻企业、省联投资本有关负责人认为,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的“文化”二字,为金融业集聚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依托“金融+文化+公共空间”的发展定位,园区已引进上海证券交易所中部基地、湖北联投资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文旅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龙头机构和企业,初步形成金融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已吸引60多家金融机构入驻,出租率近九成,推动园区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市首屈一指的“金融生态圈”。
大江大湖大武汉 江流贤胜武昌城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作为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武昌是集首府、首善、首义、首创、首位于一体的“五首之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区面貌华丽蝶变、居民幸福感持续增强,古韵武昌、兴业武昌、中枢武昌、智汇武昌、宜居武昌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加快绘就。
古韵之城
自公元223年孙权筑城以来,武昌古城有1800余年建城史。
张之洞在武昌大兴实业、操练新军、开办新学,“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毛泽东同志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中共五大在武昌召开,邓小平同志在武昌开启“南巡第一站”,湖北省、武汉市文化旅游地标黄鹤楼、昙华林、户部巷等齐聚于此,彰显武昌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之城。
兴业之城
今年上半年,武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1002亿元,规模保持武汉中心城区第一。
传统产业引领发展,全区金融业增加值、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武汉市比重近1/4,承接了全国65%的高铁、超高压输变电和深基坑设计,武汉SKP、武商梦时代等10余家大型商业综合体集聚武昌;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滨江数创走廊建设成势见效,集聚阿里巴巴华中总部、省大数据集团、荆楚机器人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00余家,环沙湖“双碳”经济带雏形乍现,集聚涉碳企业460余家,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武汉SKP-K大道。
中枢之城
武昌是湖北首善之区,始终把总部经济作为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武昌已集聚央企在汉总部、省属国企总部及各类500强总部及分支机构100余家,累计培育市级总部企业15家、占武汉市1/6,数量排名中心城区第一,现有纳税亿元以上楼宇28栋,是华中区域总部经济高地。
智汇之城
拥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驻区“两院”院士达28位、占全省1/3。
近年来,武昌奋力擘画科创强区新图景。建设中科·武大智谷环高校院所创新发展带,成立中科·武大智谷产融中心,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通创新工作体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一。
截至目前,武昌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3家,数量均居武汉市中心城区前列。
宜居之城
坐拥16.7公里长江岸线、8个湖泊、6座山体,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率先建成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武昌新建武汉市七医院新院区、水果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滨江实验一小等高品质民生项目,中考普高上线率连续10年超60%,高考以全省1%的考生实现600分以上人数占比近10%。辖区拥有三级甲等医院8家,每千人医疗床位数量超过14张。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