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水库是湖北最大的省管水库,也是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润泽着310万亩农田。
在这里,有一个平凡而特殊的家庭:奶奶86岁,是漳河水库建设工地上的首位女民工,曾受到毛主席接见;儿子37年如一日守护最偏远渠道,抗旱抢险总是冲在最前面;孙子从水利名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用专业知识让治水变得更智慧。
秋收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一家三代接力守护漳河的大家庭,探寻倾听他们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地接力建设守护漳河的故事。
曾请缨进入最危险的隧道施工的老人胡玉珍。
奶奶胡玉珍——
工地第一个女民工 请缨进入最危险的隧道施工
9月3日,在漳河水库边,记者见到这座水库的建设者——86岁的胡玉珍老人。谈起漳河水库建设,老人从家中小心取出一枚金星奖章,向大家展示奖章正面“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章”的字样。当年,因为积极投身水库建设,胡玉珍等各领域86人代表湖北省赴京接受表彰,胡玉珍受到毛主席接见。
“这是我一生的荣誉。”胡玉珍轻抚奖章,67年前漳河水库建设时的热火场面,如在眼前。
1958年夏,漳河水库开工建设的消息传开。19岁的胡玉珍放下锄头,请缨进入最危险的观音寺导流隧洞施工,成为工地上第一个女民工。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民工加入水库建设,胡玉珍带领13名姑娘组成“姊妹铁甲队”并任队长。她们通宵钻研凿岩机、学习装药放炮技术,创造“一人双车运土法”,在大坝攻坚中五战五捷;因为表现出色,成为漳河水库建设工地上的一面旗帜。
1958年11月16日,长449米、高6米、宽5.2米的观音寺导流隧洞全线贯通,留下了“八百壮士八十四天打通隧洞”的佳话。
“现在还健在的只有我和赖华年。”回忆起“姊妹铁甲队”,胡玉珍挨个说出她们的名字,没有一点儿停顿。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像胡玉珍这样的一个个建设者,用血肉之躯肩挑背扛,历时8年建成漳河水库。提起当年,胡玉珍的回忆里少有苦涩,更多的是骄傲,“每次交接班,都会检查漏水塌方情况,我所在的一支洞从来没有人员伤亡。”
抢险总是冲在最前面的张建雄。
儿子张建雄——
守护最偏渠段37年 抢险总是冲在最前面
清淤、巡查、检修……8月底,漳河四干渠盐池管理段,段长张建雄正忙着放水,保障中稻收割前的最后一次灌溉。
漳河四干渠总长152公里,灌溉面积40多万亩,是钟祥、东宝等地数十万农户的生命渠。张建雄负责管护的盐池段全长30余公里,盘山而建,是漳河四干渠最偏远的渠段。
1988年,张建雄接过母亲建设漳河的接力棒,37年如一日吃住在渠上,守护渠系通畅。“他常年在渠上,一家人凑齐吃饭都难。”他的妻子说。
2017年,张建雄被聘为盐池管理段段长后,抗旱、防汛等紧急任务他都冲在最前面。2020年6月27日抢险,虽已过去5年,他仍印象深刻。
当时恰逢周末,荆门城区突降暴雨,值班的员工说盐池段没下雨,但张建雄不放心,坚持往渠上赶。
“等我赶到时,倾盆暴雨果然来了。”张建雄说,山洪裹着泥沙和树枝,把好多个排洪口堵死了,渠水暴涨,若不及时泄洪,渠道有损毁的风险。来不及多想,张建雄带着管护人员,从下午3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用随身携带的铁钩子,逐个疏通泄洪口、小涵闸,渠道的水位也随之回落,安全风险得以排除。
“当时洪水很猛,我们分头抢险,中途好长时间没看到段长,打了几次电话也没接,当时真为他担心。”回想当天,同事谭超仍心有余悸。
“渠上工作37年,张段长每次抗旱、防洪冲在最前面,沿途村民都认识他,遇到了会主动跟他打招呼。”段里的技术员郭竞逸说。
水利名校毕业返乡的张云翔。
孙子张云翔——
水利名校毕业回家 让治水更智慧
水是地球的血液。
为科学精细用好每一滴生命之水,2023年,漳河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一期工程启动,刚刚入职的张云翔加入其中,吃住在工地。
张云翔是胡玉珍的孙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水利工作。2022年,他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成为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的一员,扎根到自己祖辈和父辈战斗过的地方。
当时,一期改造的控制性工程响水洞渡槽正在建设,年轻的张云翔不怕吃苦,和其他工人一起,连续一年多守在大山深处的工地上。每天,他看图纸、查质量,忙得不亦乐乎,一有时间还主动向项目设计单位请教渡槽转体合龙的最新施工工艺。如今,矗立在浰河之上的响水洞渡槽已成为漳河灌区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每年润泽着数万亩农田。
数字孪生漳河建设是漳河灌区现代化改造的重要内容,水利科班出身的张云翔也主动加入。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灌区,让灌区管理更智慧。
2024年,漳河灌区现代化改造一期项目完成,改善和恢复农田灌溉面积49万亩,年新增粮食产量0.22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0.68亿立方米。
六十七载春秋,治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三代人守护好漳河的初心没变,他们身上共同拥有的奋斗、担当、奉献的漳河精神也一直没变。(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唐微 张振豪 白洁)
发表时间:2025-09-11 来源:湖北文明网
漳河水库是湖北最大的省管水库,也是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润泽着310万亩农田。
在这里,有一个平凡而特殊的家庭:奶奶86岁,是漳河水库建设工地上的首位女民工,曾受到毛主席接见;儿子37年如一日守护最偏远渠道,抗旱抢险总是冲在最前面;孙子从水利名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用专业知识让治水变得更智慧。
秋收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一家三代接力守护漳河的大家庭,探寻倾听他们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地接力建设守护漳河的故事。
曾请缨进入最危险的隧道施工的老人胡玉珍。
奶奶胡玉珍——
工地第一个女民工 请缨进入最危险的隧道施工
9月3日,在漳河水库边,记者见到这座水库的建设者——86岁的胡玉珍老人。谈起漳河水库建设,老人从家中小心取出一枚金星奖章,向大家展示奖章正面“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章”的字样。当年,因为积极投身水库建设,胡玉珍等各领域86人代表湖北省赴京接受表彰,胡玉珍受到毛主席接见。
“这是我一生的荣誉。”胡玉珍轻抚奖章,67年前漳河水库建设时的热火场面,如在眼前。
1958年夏,漳河水库开工建设的消息传开。19岁的胡玉珍放下锄头,请缨进入最危险的观音寺导流隧洞施工,成为工地上第一个女民工。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民工加入水库建设,胡玉珍带领13名姑娘组成“姊妹铁甲队”并任队长。她们通宵钻研凿岩机、学习装药放炮技术,创造“一人双车运土法”,在大坝攻坚中五战五捷;因为表现出色,成为漳河水库建设工地上的一面旗帜。
1958年11月16日,长449米、高6米、宽5.2米的观音寺导流隧洞全线贯通,留下了“八百壮士八十四天打通隧洞”的佳话。
“现在还健在的只有我和赖华年。”回忆起“姊妹铁甲队”,胡玉珍挨个说出她们的名字,没有一点儿停顿。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像胡玉珍这样的一个个建设者,用血肉之躯肩挑背扛,历时8年建成漳河水库。提起当年,胡玉珍的回忆里少有苦涩,更多的是骄傲,“每次交接班,都会检查漏水塌方情况,我所在的一支洞从来没有人员伤亡。”
抢险总是冲在最前面的张建雄。
儿子张建雄——
守护最偏渠段37年 抢险总是冲在最前面
清淤、巡查、检修……8月底,漳河四干渠盐池管理段,段长张建雄正忙着放水,保障中稻收割前的最后一次灌溉。
漳河四干渠总长152公里,灌溉面积40多万亩,是钟祥、东宝等地数十万农户的生命渠。张建雄负责管护的盐池段全长30余公里,盘山而建,是漳河四干渠最偏远的渠段。
1988年,张建雄接过母亲建设漳河的接力棒,37年如一日吃住在渠上,守护渠系通畅。“他常年在渠上,一家人凑齐吃饭都难。”他的妻子说。
2017年,张建雄被聘为盐池管理段段长后,抗旱、防汛等紧急任务他都冲在最前面。2020年6月27日抢险,虽已过去5年,他仍印象深刻。
当时恰逢周末,荆门城区突降暴雨,值班的员工说盐池段没下雨,但张建雄不放心,坚持往渠上赶。
“等我赶到时,倾盆暴雨果然来了。”张建雄说,山洪裹着泥沙和树枝,把好多个排洪口堵死了,渠水暴涨,若不及时泄洪,渠道有损毁的风险。来不及多想,张建雄带着管护人员,从下午3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用随身携带的铁钩子,逐个疏通泄洪口、小涵闸,渠道的水位也随之回落,安全风险得以排除。
“当时洪水很猛,我们分头抢险,中途好长时间没看到段长,打了几次电话也没接,当时真为他担心。”回想当天,同事谭超仍心有余悸。
“渠上工作37年,张段长每次抗旱、防洪冲在最前面,沿途村民都认识他,遇到了会主动跟他打招呼。”段里的技术员郭竞逸说。
水利名校毕业返乡的张云翔。
孙子张云翔——
水利名校毕业回家 让治水更智慧
水是地球的血液。
为科学精细用好每一滴生命之水,2023年,漳河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一期工程启动,刚刚入职的张云翔加入其中,吃住在工地。
张云翔是胡玉珍的孙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水利工作。2022年,他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成为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的一员,扎根到自己祖辈和父辈战斗过的地方。
当时,一期改造的控制性工程响水洞渡槽正在建设,年轻的张云翔不怕吃苦,和其他工人一起,连续一年多守在大山深处的工地上。每天,他看图纸、查质量,忙得不亦乐乎,一有时间还主动向项目设计单位请教渡槽转体合龙的最新施工工艺。如今,矗立在浰河之上的响水洞渡槽已成为漳河灌区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每年润泽着数万亩农田。
数字孪生漳河建设是漳河灌区现代化改造的重要内容,水利科班出身的张云翔也主动加入。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灌区,让灌区管理更智慧。
2024年,漳河灌区现代化改造一期项目完成,改善和恢复农田灌溉面积49万亩,年新增粮食产量0.22亿公斤,新增节水能力0.68亿立方米。
六十七载春秋,治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三代人守护好漳河的初心没变,他们身上共同拥有的奋斗、担当、奉献的漳河精神也一直没变。(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唐微 张振豪 白洁)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