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育人共同体 托举城乡新未来——房县东城小学家校共育模式样本观察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心理咨询教师李红梅和孩子一起玩沙盘游戏,帮助他们调适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和老师一起快乐做游戏。

校党支部书记严清华走访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书籍,鼓励他们自立自强、成人成才。

班主任胡长菊和孩子们开展课间活动。

教师张梅艳为孩子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

新学期伊始,房县东城小学“心灵驿站”的沙盘旁,留守儿童小婷(化名)正认真将一只玩具熊放进“家”的位置,平时沉默寡言的她此刻眼中满是期待;一旁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小萱(化名)对着呐喊仪说出心里话,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这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十年前还面临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的育人困境,如今,通过构建家校协同共育机制,不仅完成从薄弱校到“全国特色学校”的蜕变,更让无数个像小婷、小萱这样的孩子真正被看见、被温暖、被改变。

破茧 困境中探寻教育革新曙光

自2010年秋季正式招生以来,东城小学现已逐步发展为市级窗口学校,累计获得“湖北省文化百强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等100多项荣誉。然而,该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教育挑战: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郊原住民子女占比较高,家长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滞后问题成为制约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该校英语教师张梅艳,同时肩负家庭教育讲师与心理咨询教师职责,始终对学生动态保持敏锐观察。此前,学生小昌(化名)出现注意力分散、作业拖欠情况,这一异常引起张梅艳的高度关注。为探寻问题根源,她先后三次进行家访,最终发现:小昌父亲长期缺位、母亲情绪管理失衡,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家庭关系失序的成长环境中。

首次家访的场景令人揪心:尚未进门,便听见屋内传出激烈争吵声;推门而入,只见小昌母亲挥舞扫帚怒吼,小昌则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面对如此复杂的家庭状况,张梅艳并没有采取常规的说教方式,而是化身温暖的引路人。她每周带着《正面管教》等专业书籍与小昌家长共同阅读,系统传授亲子沟通技巧。经过三个月的持续干预,小昌在课堂上敢于主动举手发言,这一幕令张梅艳热泪盈眶,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盏明灯。

像小昌这样的案例在东城小学并非个例。该校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行为习惯欠佳、学习动力不足、心理问题凸显等共性特征,而这些成长困境的深层诱因,均直指家庭教育的缺失。

“每当看到孩子们迷茫的眼神,我们便真切认识到,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扭转家庭教育滞后的局面,学校教育将难以突破发展瓶颈。”东城小学校长辜超坦言。正是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校委会将家庭教育确定为学校改革的核心抓手,正式开启家校共育的探索征程。

辜超介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历从零散到系统的蜕变:最初,由15名心理咨询教师自发组建团队,以“父母课堂”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随着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学校及时制定《提高家长素质五年规划(2015-2020年)》,系统构建起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这一规划不仅明确了家校共育的实施路径,更在校园内外播撒下协同育人的种子,为后续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 多维度构筑共育生态系统

为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支持,东城小学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室、注意力训练室、团体沙盘室等功能区域,并配备呐喊仪、音乐放松椅等专业设备。在团体沙盘室的活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轨迹:“通过谈话和沙盘辅导,我们发现该生内心极其孤独,渴望被理解与认同”“该生经辅导释放了部分焦虑情绪,但需减少指导性语言,增强共情式回应”……这些文字生动展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与专业守护。

该校学生小马(化名)的转变,便是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缩影。因家庭特殊情况,小马自幼由爷爷、奶奶抚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性格敏感脆弱。班主任王慧在与小马爷爷沟通时得知,孩子拒绝与家人交流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当谈及成绩下滑问题时,小马更是突然情绪失控抽泣。这一场景令王慧深受触动,此后,她便经常主动找小马交流,从周末活动、同伴关系等生活细节切入,逐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经过持续关怀,小马逐渐打开心扉,不仅愿意与老师沟通,性格也变得开朗,课堂上不仅主动举手发言,还经常向教师提问。

事实上,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与守护不止于心理辅导。自2022年以来,东城小学教师累计开展家访超3万人次,成功化解26起心理危机事件,帮助679名学困生成绩提升幅度超40%。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该校教师用脚步丈量教育责任、以真情温暖学生心灵的生动实践。

学校秉持“家庭教育的根在家长教育”核心理念,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校共育体系。在家长培育方面,学校打造“父母课堂”品牌,每学期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开设《正面管教》系统课程,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方法;推荐《小学生家长宝典·德育报》,并同步开展共读、征文活动,引导家长深度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同时,通过 QQ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分享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该校六年级(1)班学生李耀祖的母亲对此深有感触:“孩子刚入学时,我因缺乏科学教育方法而感到焦虑,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习活动,我才真正了解孩子,掌握了与他有效沟通的钥匙。”在家校协同培育下,李耀祖不仅多次获评“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更在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摘得冠军。

家委会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纽带,在东城小学的家校共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通过构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体系,形成紧密协作的家校网络,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管理。邓瑛洁的妈妈是家委会成员,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及学校活动策划工作。她坦言:“起初部分家长对参与学校事务存在疑虑,但通过参与系统学习,家长们普遍感到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而在家校共育模式的滋养下,现就读五年级的邓瑛洁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展现出高情商,成为师生公认的“小暖男”。

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东城小学还针对性构建分层教育体系:低年级聚焦“培养良好习惯,为人生幸福奠基”,中年级侧重“引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高年级则围绕“青春期心理特点”设置专项课程。在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会上,教师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与实操演示,指导家长掌握科学引导孩子的方法。家长陈女士运用所学,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成功培养孩子自主起床、整理书包等良好习惯。

此外,学校尤为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专门投资近20万元打造“心灵驿站”,由15位心理咨询教师化身“心灵守护者”,为留守儿童、心理异常学生等群体提供专业心理辅导。该校听障学生雨辰(化名)曾因佩戴助听器产生自卑心理,还常因听力障碍与同学产生摩擦。班主任胡长菊得知后,便将雨辰的座位调整至讲台旁,每节课特意放慢语速,并通过口型示范帮助她学习发音;为增进其他同学对雨辰的理解,胡长菊还曾带领全班学生捂住耳朵,亲身体验模糊指令带来的困惑。当孩子们红着眼眶主动帮雨辰复述课堂指令时,理解与包容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如今,雨辰不仅能流畅朗读课文,毕业时语文成绩稳定在70分以上,更在毕业留言中动情写下:“胡老师的声音,是我听过最温暖的声音。”

自2022年春季以来,东城小学累计开展适性课程109场次,覆盖6200多个家庭,培训家长11000多人次,解答家庭教育难题2000余例;通过家长学校评选,共产生“学习成长型”优秀家长1014名、合格家长2480多名。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因家校共育实现的美丽蜕变,生动彰显着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力量。

绽放 家校协同奏响育人华彩乐章

随着系列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房县东城小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转变体现在家长群体中:曾经的“教育旁观者”,如今转变为“育人合伙人”——此前对孩子学习缺乏关注的家长,不仅成为家长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还主动承担起学校活动的组织工作。

去年秋季开学时,该校一年级新生小阳(化名)常蜷在母亲怀中哭泣。因父母离异,小阳存在严重的分离焦虑,将学校视作“即将失去妈妈”的场所,每日校门口母子拉扯的场面令人揪心。

“给孩子一个安全岛,慢慢融化他心里的冰。”在校领导的统筹部署下,一场温暖的“破冰行动”全面启动。学校为小阳量身定制“三级干预方案”:特批小阳母亲陪读三周,在心理辅导室为小阳设置专属安全区,用颜色温度计记录他每日的情绪变化;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小阳重构“理想家庭”场景,借助“安全岛”意象帮助他重建内心秩序;班主任在班内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行动,通过集体游戏和专属任务等方式,助力小阳快速融入集体。

与此同时,学校还将《亲子沟通密码》手册交给小阳母亲,指导她与孩子开展“每日30分钟亲子时光”活动;并主动联系小阳父亲,协助搭建起父子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家校协作,小阳渐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首次在沙盘里将父母玩偶并排放在“彩虹桥”两端时,在场教师无不红了眼眶。美术老师饶晓红还惊喜地发现,这个曾折断画笔、抗拒表达的孩子,已能用蜡笔绘出充满温度的作品。如今小阳背着书包独立走进校门的坚定身影,课间与同学分享玩具时的爽朗笑声,无不诉说着这个曾深陷阴霾的孩子,如何在家校共育的阳光下绽放光彩。

如今的校园里,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课后社团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家校共育实践不仅改变众多学生的成长轨迹,更推动许多家庭关系改善。

数据显示,当前该校家长满意度已达98%,学校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家校共育模式,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示范样本。该校党支部书记严清华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智慧家校平台建设,引入更多专业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家庭,让东城小学的家校共育经验惠及更多学生。这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正以家校协同为有力支点,托举学生的成长梦想,静待一朵朵花灿烂绽放。(十堰日报记者吕超穆丹通讯员 李英李培新

责任编辑:何霄

筑牢育人共同体 托举城乡新未来——房县东城小学家校共育模式样本观察

发表时间:2025-09-0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心理咨询教师李红梅和孩子一起玩沙盘游戏,帮助他们调适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和老师一起快乐做游戏。

校党支部书记严清华走访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书籍,鼓励他们自立自强、成人成才。

班主任胡长菊和孩子们开展课间活动。

教师张梅艳为孩子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

新学期伊始,房县东城小学“心灵驿站”的沙盘旁,留守儿童小婷(化名)正认真将一只玩具熊放进“家”的位置,平时沉默寡言的她此刻眼中满是期待;一旁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小萱(化名)对着呐喊仪说出心里话,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这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十年前还面临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的育人困境,如今,通过构建家校协同共育机制,不仅完成从薄弱校到“全国特色学校”的蜕变,更让无数个像小婷、小萱这样的孩子真正被看见、被温暖、被改变。

破茧 困境中探寻教育革新曙光

自2010年秋季正式招生以来,东城小学现已逐步发展为市级窗口学校,累计获得“湖北省文化百强学校”“全国特色学校”等100多项荣誉。然而,该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教育挑战: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郊原住民子女占比较高,家长群体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教育滞后问题成为制约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

该校英语教师张梅艳,同时肩负家庭教育讲师与心理咨询教师职责,始终对学生动态保持敏锐观察。此前,学生小昌(化名)出现注意力分散、作业拖欠情况,这一异常引起张梅艳的高度关注。为探寻问题根源,她先后三次进行家访,最终发现:小昌父亲长期缺位、母亲情绪管理失衡,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家庭关系失序的成长环境中。

首次家访的场景令人揪心:尚未进门,便听见屋内传出激烈争吵声;推门而入,只见小昌母亲挥舞扫帚怒吼,小昌则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面对如此复杂的家庭状况,张梅艳并没有采取常规的说教方式,而是化身温暖的引路人。她每周带着《正面管教》等专业书籍与小昌家长共同阅读,系统传授亲子沟通技巧。经过三个月的持续干预,小昌在课堂上敢于主动举手发言,这一幕令张梅艳热泪盈眶,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盏明灯。

像小昌这样的案例在东城小学并非个例。该校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行为习惯欠佳、学习动力不足、心理问题凸显等共性特征,而这些成长困境的深层诱因,均直指家庭教育的缺失。

“每当看到孩子们迷茫的眼神,我们便真切认识到,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扭转家庭教育滞后的局面,学校教育将难以突破发展瓶颈。”东城小学校长辜超坦言。正是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校委会将家庭教育确定为学校改革的核心抓手,正式开启家校共育的探索征程。

辜超介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经历从零散到系统的蜕变:最初,由15名心理咨询教师自发组建团队,以“父母课堂”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随着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学校及时制定《提高家长素质五年规划(2015-2020年)》,系统构建起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这一规划不仅明确了家校共育的实施路径,更在校园内外播撒下协同育人的种子,为后续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 多维度构筑共育生态系统

为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支持,东城小学专门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室、注意力训练室、团体沙盘室等功能区域,并配备呐喊仪、音乐放松椅等专业设备。在团体沙盘室的活动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轨迹:“通过谈话和沙盘辅导,我们发现该生内心极其孤独,渴望被理解与认同”“该生经辅导释放了部分焦虑情绪,但需减少指导性语言,增强共情式回应”……这些文字生动展现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与专业守护。

该校学生小马(化名)的转变,便是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缩影。因家庭特殊情况,小马自幼由爷爷、奶奶抚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性格敏感脆弱。班主任王慧在与小马爷爷沟通时得知,孩子拒绝与家人交流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当谈及成绩下滑问题时,小马更是突然情绪失控抽泣。这一场景令王慧深受触动,此后,她便经常主动找小马交流,从周末活动、同伴关系等生活细节切入,逐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经过持续关怀,小马逐渐打开心扉,不仅愿意与老师沟通,性格也变得开朗,课堂上不仅主动举手发言,还经常向教师提问。

事实上,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与守护不止于心理辅导。自2022年以来,东城小学教师累计开展家访超3万人次,成功化解26起心理危机事件,帮助679名学困生成绩提升幅度超40%。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该校教师用脚步丈量教育责任、以真情温暖学生心灵的生动实践。

学校秉持“家庭教育的根在家长教育”核心理念,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校共育体系。在家长培育方面,学校打造“父母课堂”品牌,每学期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开设《正面管教》系统课程,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儿方法;推荐《小学生家长宝典·德育报》,并同步开展共读、征文活动,引导家长深度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同时,通过 QQ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分享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

该校六年级(1)班学生李耀祖的母亲对此深有感触:“孩子刚入学时,我因缺乏科学教育方法而感到焦虑,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学习活动,我才真正了解孩子,掌握了与他有效沟通的钥匙。”在家校协同培育下,李耀祖不仅多次获评“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更在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摘得冠军。

家委会作为家校合作的重要纽带,在东城小学的家校共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通过构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体系,形成紧密协作的家校网络,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管理。邓瑛洁的妈妈是家委会成员,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及学校活动策划工作。她坦言:“起初部分家长对参与学校事务存在疑虑,但通过参与系统学习,家长们普遍感到自身教育能力的提升。”而在家校共育模式的滋养下,现就读五年级的邓瑛洁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展现出高情商,成为师生公认的“小暖男”。

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东城小学还针对性构建分层教育体系:低年级聚焦“培养良好习惯,为人生幸福奠基”,中年级侧重“引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高年级则围绕“青春期心理特点”设置专项课程。在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会上,教师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与实操演示,指导家长掌握科学引导孩子的方法。家长陈女士运用所学,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成功培养孩子自主起床、整理书包等良好习惯。

此外,学校尤为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专门投资近20万元打造“心灵驿站”,由15位心理咨询教师化身“心灵守护者”,为留守儿童、心理异常学生等群体提供专业心理辅导。该校听障学生雨辰(化名)曾因佩戴助听器产生自卑心理,还常因听力障碍与同学产生摩擦。班主任胡长菊得知后,便将雨辰的座位调整至讲台旁,每节课特意放慢语速,并通过口型示范帮助她学习发音;为增进其他同学对雨辰的理解,胡长菊还曾带领全班学生捂住耳朵,亲身体验模糊指令带来的困惑。当孩子们红着眼眶主动帮雨辰复述课堂指令时,理解与包容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如今,雨辰不仅能流畅朗读课文,毕业时语文成绩稳定在70分以上,更在毕业留言中动情写下:“胡老师的声音,是我听过最温暖的声音。”

自2022年春季以来,东城小学累计开展适性课程109场次,覆盖6200多个家庭,培训家长11000多人次,解答家庭教育难题2000余例;通过家长学校评选,共产生“学习成长型”优秀家长1014名、合格家长2480多名。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因家校共育实现的美丽蜕变,生动彰显着家校协同育人的强大力量。

绽放 家校协同奏响育人华彩乐章

随着系列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房县东城小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转变体现在家长群体中:曾经的“教育旁观者”,如今转变为“育人合伙人”——此前对孩子学习缺乏关注的家长,不仅成为家长课堂的积极参与者,还主动承担起学校活动的组织工作。

去年秋季开学时,该校一年级新生小阳(化名)常蜷在母亲怀中哭泣。因父母离异,小阳存在严重的分离焦虑,将学校视作“即将失去妈妈”的场所,每日校门口母子拉扯的场面令人揪心。

“给孩子一个安全岛,慢慢融化他心里的冰。”在校领导的统筹部署下,一场温暖的“破冰行动”全面启动。学校为小阳量身定制“三级干预方案”:特批小阳母亲陪读三周,在心理辅导室为小阳设置专属安全区,用颜色温度计记录他每日的情绪变化;心理教师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小阳重构“理想家庭”场景,借助“安全岛”意象帮助他重建内心秩序;班主任在班内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行动,通过集体游戏和专属任务等方式,助力小阳快速融入集体。

与此同时,学校还将《亲子沟通密码》手册交给小阳母亲,指导她与孩子开展“每日30分钟亲子时光”活动;并主动联系小阳父亲,协助搭建起父子间的沟通桥梁。通过家校协作,小阳渐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首次在沙盘里将父母玩偶并排放在“彩虹桥”两端时,在场教师无不红了眼眶。美术老师饶晓红还惊喜地发现,这个曾折断画笔、抗拒表达的孩子,已能用蜡笔绘出充满温度的作品。如今小阳背着书包独立走进校门的坚定身影,课间与同学分享玩具时的爽朗笑声,无不诉说着这个曾深陷阴霾的孩子,如何在家校共育的阳光下绽放光彩。

如今的校园里,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课后社团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家校共育实践不仅改变众多学生的成长轨迹,更推动许多家庭关系改善。

数据显示,当前该校家长满意度已达98%,学校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家校共育模式,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的示范样本。该校党支部书记严清华表示,学校将持续推进智慧家校平台建设,引入更多专业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家庭,让东城小学的家校共育经验惠及更多学生。这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正以家校协同为有力支点,托举学生的成长梦想,静待一朵朵花灿烂绽放。(十堰日报记者吕超穆丹通讯员 李英李培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