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是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的重要体现,是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
一部同仇敌忾、浴血山河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铭刻着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抗争、百折不挠的意志、气吞山河的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一心为人民、一心救中国的精神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全党
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至抗日战争前,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但在抗日战争中却没有重蹈历史覆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历史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分析: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中国抗战的胜利才有了保障。梳理战时日方档案文献时发现,我们的敌人日本方面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轻取中国东北。与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虽然还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之中,但仍派出优秀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挺进日本占领区,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战场。
1944年7月日本大东亚省总务局编写的《中共概说》,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治理论指导的历史演进,认为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特点、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抗战的政治纲领。《中共概说》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即新三民主义吸纳进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阐释所作的“创作式的自由解释”,但还不能仅是将其看作是一个解释,而应看到新民主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政治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指导理论的集大成者”。换言之,日方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战争的“政治纲领”。
在多年的革命斗争历练中
中国共产党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党、政、军领导人
日本参谋本部认为,“是共产党就必定抗战”。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了主义和抗日可以不顾生死”。
1940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在《对华北地区共党势力的观察》中指出,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是中共本部所在地,由毛泽东坐镇统辖各根据地的党政工作,中共军队总指挥朱德总揽军事。中国共产党另一位领导人周恩来及其以下的若干人员,因为国共合作而以政府委员的名义加入到重庆国民政府中。在各根据地,有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刘伯诚(承)领导的晋冀豫边区、宋仁(任)穷领导的冀南边区、徐向前领导的苏鲁豫边区等。这些“中共军队的高级干部都是历经十几年不断艰苦斗争的历练之士,有相当的统帅之才”。
1943年底,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在谈到同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进行了多年“治安战”而无进展时说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拥有强大的势力……他们的首脑部在长期的逆境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苦难的历程,其坚强意志和智谋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中共概说》也认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党、政、军领导人。毛泽东是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员,党龄很长,有优秀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毛泽东的组织及领导,朱德、彭德怀的军事指挥,刘伯承的参谋……张闻天的宣传,周恩来的外交,林伯渠的内政,这些都是被称道的党内各方面的杰出代表。”《中共概说》还在《列传》栏目中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共70人的简历。
从上述日本情报机关的资料对中共领导层的介绍可以看出,日方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革命斗争历练中,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党、政、军领导人,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的建设中
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原则
日方情报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的建设中,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原则。《中共概说》介绍,“1937年9月,经国民政府批准,中共陕甘宁特区政府成立,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共军队的总后方、中国赤化的总据点、中国抗战的中心”。除陕甘宁边区外,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作战的地区,被称为某某边区的地域层出不穷,其数量在整个中国范围内约有20个边区。这些政权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不同,采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主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中共概说》认为,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拥有军队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显著的特征,没有军队中国共产党便没有今日的发展,也不会有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军队内设有党的机关与组织,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军队也必须遵循党的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军队不单是战斗部队,也是共产主义的宣传队,民众的组织者,一言以蔽之,是政治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的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组织和动员民众,获取民众的支持,在根据地建立民众团体作为中共的外围组织,主要有:抗敌后援会、农民联合会、工会、青年救国会、妇女联合会、自卫军等等。此外,还有商会、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学生会、儿童团等团体。这些团体或多或少都担负着抗日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众团体组织将民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发展迅速,至1944年初,已发展到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察哈尔、绥远、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东北、华南等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势头,《中共概说》写道:“中共的先驱苏联共产党凭借300万党员掌握并领导了2亿俄罗斯民众。中共在其影响下,如果将边区总人口看作约1亿,掌握这些民众就需要150万党员。换言之,当中共拥有600万党员之日,那么就是中国的赤化之时。”这就是说,日方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势头中已预感到,未来的中国将属于中国共产党。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人民战争是“日本无法应对的”
据日方档案资料记载,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人民战争”,是日本无法应对的战争。
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在《剿共指南》(第二卷)中指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占据了拥有80%以上人口的地区,以及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地区,以笼络农村为目的。更进一步依此包围城市,企图使日方对策毫无办法、全面撤退。”这段话表明,日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大战略是以农村包围城市。
日方在《华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现状》中认为,在日本占领区日军只占领了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无法占领广大农村。于是,中共在日本占领区的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深得群众拥护。由于中共根据地建在农村,所以日方认为,与中共在人力资源上的争夺战本质上是农民争夺战。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剿共指南》(第4号)中透露:“中共为了争取农村民众,利于自己的抗战动员,积极策划减轻农民历来深感痛苦的各种负担,以博得农民的信任和欢心。其主要的政策是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及统一累进税等三项。”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为开展“人民战争”、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是最难对付的战争。
一是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日军战史资料记载,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抗战士气十分旺盛,共产党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就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运送手榴弹”。
二是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构建了严密的情报网,能及时获知日军动向。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在总结遭受八路军袭击的“痛苦经验”时写道,“共军对隐匿企图做得非常巧妙,既周密又彻底”“事先进行周密的侦察”。日军第26师团长佐伯文郎中将在日记中感叹:“共军地下工作巧妙灵活,民众对他们心悦诚服,并且,共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综上所见,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建立的情报网是日军对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进行“扫荡作战”屡屡不能奏效的重要原因。
日军特别畏惧八路军的地道战和地雷战。日本华北方面军称八路军的地道战和地雷战是中共在华北战场的“两大作战法宝”。关于地道战,日军第110师团加岛武中佐有如下叙述:“部队在行动中屡遭来自房屋的窗口、墙壁,或丘陵的树林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后来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在仓库、枯井、小坡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甚至有地下集中的场所。”关于地雷战,日方资料指出:“八路军……常于我军(指日伪军)必经道路附近暗处埋设大量地雷,故我军若稍不留意,难免遭受损害,先头部队更要注意……受地雷战伤害的教训,近一二年来给我方的惨痛经验实在太多了。”
从以上日军战史资料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进行的是一场典型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正规军和民兵装备简陋,缺少后勤补给,在日军碉堡林立、沟壑纵横的严密封锁下,紧紧依靠群众,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有效地消耗着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日军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直至最后的失败。
无论是日方档案资料,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成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有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抗日“人民战争”,动员了千千万万的民众,以农村包围城市,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地打击日军,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创造了奇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是全民族抗战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发表时间:2025-09-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80年前,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是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的重要体现,是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
一部同仇敌忾、浴血山河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铭刻着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抗争、百折不挠的意志、气吞山河的壮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一心为人民、一心救中国的精神伟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全党
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至抗日战争前,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但在抗日战争中却没有重蹈历史覆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历史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分析: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中国抗战的胜利才有了保障。梳理战时日方档案文献时发现,我们的敌人日本方面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使日军轻取中国东北。与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虽然还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之中,但仍派出优秀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挺进日本占领区,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敌后战场。
1944年7月日本大东亚省总务局编写的《中共概说》,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政治理论指导的历史演进,认为毛泽东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特点、中国抗战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抗战的政治纲领。《中共概说》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即新三民主义吸纳进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阐释所作的“创作式的自由解释”,但还不能仅是将其看作是一个解释,而应看到新民主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政治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指导理论的集大成者”。换言之,日方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战争的“政治纲领”。
在多年的革命斗争历练中
中国共产党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党、政、军领导人
日本参谋本部认为,“是共产党就必定抗战”。日本华北方面军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了主义和抗日可以不顾生死”。
1940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在《对华北地区共党势力的观察》中指出,陕甘宁边区的延安是中共本部所在地,由毛泽东坐镇统辖各根据地的党政工作,中共军队总指挥朱德总揽军事。中国共产党另一位领导人周恩来及其以下的若干人员,因为国共合作而以政府委员的名义加入到重庆国民政府中。在各根据地,有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刘伯诚(承)领导的晋冀豫边区、宋仁(任)穷领导的冀南边区、徐向前领导的苏鲁豫边区等。这些“中共军队的高级干部都是历经十几年不断艰苦斗争的历练之士,有相当的统帅之才”。
1943年底,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大城户三治中将,在谈到同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进行了多年“治安战”而无进展时说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拥有强大的势力……他们的首脑部在长期的逆境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走过了苦难的历程,其坚强意志和智谋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
《中共概说》也认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涌现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党、政、军领导人。毛泽东是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员,党龄很长,有优秀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毛泽东的组织及领导,朱德、彭德怀的军事指挥,刘伯承的参谋……张闻天的宣传,周恩来的外交,林伯渠的内政,这些都是被称道的党内各方面的杰出代表。”《中共概说》还在《列传》栏目中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共70人的简历。
从上述日本情报机关的资料对中共领导层的介绍可以看出,日方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多年的革命斗争历练中,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党、政、军领导人,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的建设中
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原则
日方情报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党的建设中,形成了“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原则。《中共概说》介绍,“1937年9月,经国民政府批准,中共陕甘宁特区政府成立,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共军队的总后方、中国赤化的总据点、中国抗战的中心”。除陕甘宁边区外,在八路军、新四军游击作战的地区,被称为某某边区的地域层出不穷,其数量在整个中国范围内约有20个边区。这些政权与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不同,采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主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中共概说》认为,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拥有军队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显著的特征,没有军队中国共产党便没有今日的发展,也不会有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军队内设有党的机关与组织,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军队也必须遵循党的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军队不单是战斗部队,也是共产主义的宣传队,民众的组织者,一言以蔽之,是政治性的军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政治目标的武装力量。
中国共产党极其重视组织和动员民众,获取民众的支持,在根据地建立民众团体作为中共的外围组织,主要有:抗敌后援会、农民联合会、工会、青年救国会、妇女联合会、自卫军等等。此外,还有商会、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学生会、儿童团等团体。这些团体或多或少都担负着抗日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众团体组织将民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发展迅速,至1944年初,已发展到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察哈尔、绥远、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东北、华南等地。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势头,《中共概说》写道:“中共的先驱苏联共产党凭借300万党员掌握并领导了2亿俄罗斯民众。中共在其影响下,如果将边区总人口看作约1亿,掌握这些民众就需要150万党员。换言之,当中共拥有600万党员之日,那么就是中国的赤化之时。”这就是说,日方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势头中已预感到,未来的中国将属于中国共产党。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人民战争是“日本无法应对的”
据日方档案资料记载,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人民战争”,是日本无法应对的战争。
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在《剿共指南》(第二卷)中指出:“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占据了拥有80%以上人口的地区,以及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地区,以笼络农村为目的。更进一步依此包围城市,企图使日方对策毫无办法、全面撤退。”这段话表明,日军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大战略是以农村包围城市。
日方在《华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现状》中认为,在日本占领区日军只占领了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无法占领广大农村。于是,中共在日本占领区的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深得群众拥护。由于中共根据地建在农村,所以日方认为,与中共在人力资源上的争夺战本质上是农民争夺战。日本华北方面军在《剿共指南》(第4号)中透露:“中共为了争取农村民众,利于自己的抗战动员,积极策划减轻农民历来深感痛苦的各种负担,以博得农民的信任和欢心。其主要的政策是减租减息、合理负担及统一累进税等三项。”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为开展“人民战争”、坚持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争是最难对付的战争。
一是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实施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日军战史资料记载,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的抗战士气十分旺盛,共产党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就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运送手榴弹”。
二是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构建了严密的情报网,能及时获知日军动向。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方面军在总结遭受八路军袭击的“痛苦经验”时写道,“共军对隐匿企图做得非常巧妙,既周密又彻底”“事先进行周密的侦察”。日军第26师团长佐伯文郎中将在日记中感叹:“共军地下工作巧妙灵活,民众对他们心悦诚服,并且,共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综上所见,中国共产党依靠民众建立的情报网是日军对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进行“扫荡作战”屡屡不能奏效的重要原因。
日军特别畏惧八路军的地道战和地雷战。日本华北方面军称八路军的地道战和地雷战是中共在华北战场的“两大作战法宝”。关于地道战,日军第110师团加岛武中佐有如下叙述:“部队在行动中屡遭来自房屋的窗口、墙壁,或丘陵的树林的突然射击。偶尔发现敌人,紧追过去却无影无踪。后来得知他们挖有地道,地道的入口在仓库、枯井、小坡的洞穴等处,地道四通八达,甚至有地下集中的场所。”关于地雷战,日方资料指出:“八路军……常于我军(指日伪军)必经道路附近暗处埋设大量地雷,故我军若稍不留意,难免遭受损害,先头部队更要注意……受地雷战伤害的教训,近一二年来给我方的惨痛经验实在太多了。”
从以上日军战史资料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进行的是一场典型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正规军和民兵装备简陋,缺少后勤补给,在日军碉堡林立、沟壑纵横的严密封锁下,紧紧依靠群众,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用零敲碎打的方式,有效地消耗着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日军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直至最后的失败。
无论是日方档案资料,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实践,都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纪律严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成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有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抗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抗日“人民战争”,动员了千千万万的民众,以农村包围城市,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地打击日军,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创造了奇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持久抗战的核心力量,是全民族抗战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