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滋养襄阳文明新风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9月0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城市文明之魂,深植于文化根脉。从襄阳牛肉面的袅袅热气,到湖北越调的婉转唱腔,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绚烂多彩,到程河柳编的精巧工艺——非遗不再只是静置展柜的古老技艺,而是化作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活体验,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城市的气质与文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9项国家级、58项省级、148项市级非遗项目。它们如璀璨星辰,既是古城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近年来,襄阳市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让文化遗产融入城市肌理和市民日常,文明建设又反向激活非遗传承,实现了一场美妙的“双向奔赴”。

烟火日常中邂逅非遗

在襄阳,非遗早已走出深闺,融入市井烟火,成为构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文化基石。

襄阳古城内的管家巷汇聚了27家非遗店铺,吹糖人、捏面塑摊位前人头攒动,襄河道坠子的唱腔婉转缭绕。游客可亲手体验木版年画拓印,品尝地道襄阳牛肉面、红糖饼。管家巷开街一年多,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8.9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

非遗还走进广场、商圈、景区。唐城、汉城、古隆中、襄阳华侨城等均有非遗常驻。非遗市集上,香包、漆漂扇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华灯初上,唐城内的皮影戏正在上演;九路寨山谷中,“沮水呜音”回荡不绝,让游客在山水之间聆听非遗的回响。

校园更成为非遗传承的沃土。老河口市实验小学开设丝弦课,40余名“小传人”已能登台演奏。木版年画、湖北越调、板凳舞等传习所在多所学校落地生根。襄阳大头菜腌制、程河柳编等多项非遗技艺编入中小学教材,借助美育春风,深植于孩子心田。

“非遗少年”品牌进一步点燃青少年的文化热情。襄阳市群艺馆举办280余场“实践+研学”活动,覆盖3万余名青少年。“瞧我的柳编小花篮!”孩子们兴奋地展示作品。此刻,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生,不再是遥远的老技艺。

让非遗传承地变身文明实践场

非遗传承场所,正在转化为滋养城市文明、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新平台。

由襄阳融媒体中心与传承人陈洪斌联合打造的老河口木版年画体验馆中,传承人陈洪斌向游客讲解图案背后的古人智慧。设计团队负责人杨潇介绍,团队还从报纸印刷与媒体传播中获取灵感,将80余枚襄阳元素印章融入文牒套装,开发出扫码可见动态古城的AR明信片,让年画从墙面装饰品变为生活潮品,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作为国家级非遗,湖北越调的传承备受关注。谷城县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已发展为集保护传承、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演员不仅登剧院、上广场,更走进田间地头,以湖北越调唱身边好事、传乡风文明,既丰富农村文化,又助推文明建设。

程河柳编,借“研学+文创+电商”华丽转身。百亩柳条基地、采摘果园、柳编博物馆、展销区串珠成链,打造沉浸式“赏、学、验”综合体验区。“牵手13所高校,每年研学接待人数可达10万人次。”当地负责人描绘蓝图,这里不仅是传承基地,更是传播文明、培育新风的重要场所。

各类场馆还积极开展文明实践:群艺馆、文化馆化身“文化加油站”,推出非遗大鼓、少儿街舞等公益培训;传统漆器博物馆举办“漆彩纳福”体验,游客可参与大漆转运珠DIY等项目;胎毛画艺术馆推出生肖拓印、制作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广泛参与。

更多市民成为守护者与志愿者

文化遗产的守护,需要专业力量,更离不开广大市民参与。在襄阳,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成为城市文明的亮丽风景。

年轻一代展现出强烈传承热情。湖北越调演员王祥月,从零起步,五年便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展现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襄糖铺”第三代传承人杨苹,将襄阳高香茶、黄酒融入制糖工艺,包装采用年画元素,凸显地域特色;“90后”胡华锐在管家巷开设“非遗手创”店,助老艺人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文创。

社区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基地。襄阳多个社区开设非遗工坊,邀请传承人驻点教学,居民利用闲暇学习技艺。襄阳香包传承人崔明凡在马王庙社区带动20多位居民参与制作香包。“自己动手,才发现非遗这么有意思!”刘阿姨完成香包后自豪地说。

文化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他们穿梭于古街巷陌,为游客讲解非遗、示范工艺,成为一张张鲜活的“文化名片”。其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连续十多年开展“漳纸工坊”保护项目,吸引全国文保志愿者参与,共同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这些文明的星火,正照亮文化传承的万里征途,书写非遗赋能文明城市的新篇章。(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通讯员 付琪悦

责任编辑:何霄

非遗滋养襄阳文明新风

发表时间:2025-09-0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城市文明之魂,深植于文化根脉。从襄阳牛肉面的袅袅热气,到湖北越调的婉转唱腔,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绚烂多彩,到程河柳编的精巧工艺——非遗不再只是静置展柜的古老技艺,而是化作可感、可触、可参与的生活体验,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城市的气质与文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拥有9项国家级、58项省级、148项市级非遗项目。它们如璀璨星辰,既是古城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近年来,襄阳市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明城市创建深度融合,让文化遗产融入城市肌理和市民日常,文明建设又反向激活非遗传承,实现了一场美妙的“双向奔赴”。

烟火日常中邂逅非遗

在襄阳,非遗早已走出深闺,融入市井烟火,成为构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文化基石。

襄阳古城内的管家巷汇聚了27家非遗店铺,吹糖人、捏面塑摊位前人头攒动,襄河道坠子的唱腔婉转缭绕。游客可亲手体验木版年画拓印,品尝地道襄阳牛肉面、红糖饼。管家巷开街一年多,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8.9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

非遗还走进广场、商圈、景区。唐城、汉城、古隆中、襄阳华侨城等均有非遗常驻。非遗市集上,香包、漆漂扇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华灯初上,唐城内的皮影戏正在上演;九路寨山谷中,“沮水呜音”回荡不绝,让游客在山水之间聆听非遗的回响。

校园更成为非遗传承的沃土。老河口市实验小学开设丝弦课,40余名“小传人”已能登台演奏。木版年画、湖北越调、板凳舞等传习所在多所学校落地生根。襄阳大头菜腌制、程河柳编等多项非遗技艺编入中小学教材,借助美育春风,深植于孩子心田。

“非遗少年”品牌进一步点燃青少年的文化热情。襄阳市群艺馆举办280余场“实践+研学”活动,覆盖3万余名青少年。“瞧我的柳编小花篮!”孩子们兴奋地展示作品。此刻,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生,不再是遥远的老技艺。

让非遗传承地变身文明实践场

非遗传承场所,正在转化为滋养城市文明、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新平台。

由襄阳融媒体中心与传承人陈洪斌联合打造的老河口木版年画体验馆中,传承人陈洪斌向游客讲解图案背后的古人智慧。设计团队负责人杨潇介绍,团队还从报纸印刷与媒体传播中获取灵感,将80余枚襄阳元素印章融入文牒套装,开发出扫码可见动态古城的AR明信片,让年画从墙面装饰品变为生活潮品,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作为国家级非遗,湖北越调的传承备受关注。谷城县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已发展为集保护传承、文化服务与文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演员不仅登剧院、上广场,更走进田间地头,以湖北越调唱身边好事、传乡风文明,既丰富农村文化,又助推文明建设。

程河柳编,借“研学+文创+电商”华丽转身。百亩柳条基地、采摘果园、柳编博物馆、展销区串珠成链,打造沉浸式“赏、学、验”综合体验区。“牵手13所高校,每年研学接待人数可达10万人次。”当地负责人描绘蓝图,这里不仅是传承基地,更是传播文明、培育新风的重要场所。

各类场馆还积极开展文明实践:群艺馆、文化馆化身“文化加油站”,推出非遗大鼓、少儿街舞等公益培训;传统漆器博物馆举办“漆彩纳福”体验,游客可参与大漆转运珠DIY等项目;胎毛画艺术馆推出生肖拓印、制作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广泛参与。

更多市民成为守护者与志愿者

文化遗产的守护,需要专业力量,更离不开广大市民参与。在襄阳,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成为城市文明的亮丽风景。

年轻一代展现出强烈传承热情。湖北越调演员王祥月,从零起步,五年便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展现新生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襄糖铺”第三代传承人杨苹,将襄阳高香茶、黄酒融入制糖工艺,包装采用年画元素,凸显地域特色;“90后”胡华锐在管家巷开设“非遗手创”店,助老艺人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文创。

社区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基地。襄阳多个社区开设非遗工坊,邀请传承人驻点教学,居民利用闲暇学习技艺。襄阳香包传承人崔明凡在马王庙社区带动20多位居民参与制作香包。“自己动手,才发现非遗这么有意思!”刘阿姨完成香包后自豪地说。

文化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他们穿梭于古街巷陌,为游客讲解非遗、示范工艺,成为一张张鲜活的“文化名片”。其中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连续十多年开展“漳纸工坊”保护项目,吸引全国文保志愿者参与,共同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这些文明的星火,正照亮文化传承的万里征途,书写非遗赋能文明城市的新篇章。(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亚婷 通讯员 付琪悦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