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利川城区天朗气清。在龙船大道的一处老房子里,79岁的何家祯轻轻打开柜门,小心翼翼地捧出几枚勋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些勋章的获得者何传云,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今年春天,这位一生清贫的老兵静静离世,享年99岁。
一枚枚勋章,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何家祯摩挲着它们说:“这是父亲烽火人生的见证,也是父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父亲18岁走上抗日战场
“1943年,父亲18岁。”翻开父亲留下的口述回忆录,何家祯说,年轻的何传云被分到国民党75军16师48团6连,走上抗日的战场。
“父亲从来没打过仗,心里多少有点害怕,也很想家。”何家祯说,当年底,何传云被编进老兵队伍,跟着老兵学习打仗的本领。
1944年春,春节刚过,沙洋告急。部队一抵达,便投入紧张的工事修筑。
“父亲对挖‘猫耳洞’记忆十分深刻。”何家祯描述,“就是在战壕壁上横向挖进一米多深,再拐直角掏个大洞,能藏下六七个人。他说,那是保命的地方。”
2月底,战斗打响了。“日军的飞机日日盘旋轰炸,警报一响,父亲和战友们便蜷缩进猫耳洞,耳边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脚下是地动山摇般的震颤。”何家祯复述着父亲的经历。在持续数日的狂轰滥炸中,何传云的许多战友甚至未看清敌人面目,就牺牲在硝烟里。
父亲累得在战壕边睡着了
进入3月,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发动地面进攻。“头顶是鬼子的飞机扫射轰炸,地面是步兵冲锋。父亲所在的部队打得很艰苦,伤亡惨重……他心中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打下一架敌机。”何家祯说。
“一次激战持续了一天一夜,父亲很累,竟在战壕边睡着了。”何家祯说,轰炸间隙,收殓遗体的战友误以为他阵亡了,正要抬走时他突然惊醒了。团长目睹此景,指着他对众人说:“看!这就是勇士不死的原因,天上下炸弹都能睡着,打仗就要保持战斗力,要抓住一切机会休息。”这句话,成了父亲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一个信条。
“沙洋的战斗拉锯了半年多,打了多少场,父亲也记不清了。他们一个团2000人,死伤过半。”何家祯说,1944年7月,队伍伤亡过重,只能边打边撤。
武汉沦陷后,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湖北省政府西迁至恩施,恩施成为战时省会。后来,何传云跟着部队调到恩施,负责守卫机场,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内战。“父亲和很多战友一样不想内战、渴望和平,就从恩施跑回了利川老家,种地过日子。”何家祯说,他于1946年出生,家里的安稳日子只过了两年。“1948年4月,我才一岁多,父亲又被国民党抓走了。母亲带着我,住在一间茅草棚里,靠种点玉米、土豆等糊口。”
1949年8月,何传云在湖南长沙随部队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分到迫击炮连。
解放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又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父亲所在的部队作为后勤保障力量,在后方支援抗美援朝战场。”何家祯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1955年,父亲才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父亲默默无闻种了几十年地
何传云转业回来后,担任龙坪村生产队长,带领村民发展烟叶和养殖业,让龙坪村从落后村变为先进村,何传云也因此连续两年获得利川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个家也慢慢缓过劲来。
“12年烽火岁月,父亲吃了太多苦,所以一辈子都很勤俭节约。”何家祯感慨,“上初中时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自己上山挖药材、打零工挣来的。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父亲也从未向国家和政府伸过手,索要过什么待遇。父亲默默无闻当了一辈子农民,种了几十年地。”
父亲身上的军人精神与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何家祯心中。1965年,19岁的他毅然投身军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高射炮兵,并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作战。在部队,他表现出色,相继入团入党,1968年提干,从副班长一直干到营长,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83年,何家祯转业回到利川,进入广播电视局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利川市优秀共产党员。
“父亲教导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要用心钻研业务,家人之间要互爱互助。”何家祯铭记于心。2006年退休后,他并没有闲下来,在技校讲授无线电知识,义务为广播电视局维修无线电器材设备。2015年,他以耗时3年编撰的《何氏家谱》,传承父辈精神。同族亲戚遭遇火灾,他带头号召族人筹措2.8万元助其渡过难关。何家祯的子女也都独立自强,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他还组织设立家族助学金,激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家族子弟。
如今,何家祯的子女各自成才。儿子何涛在利川市人民医院工作,女儿何晖、何萍分别在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工作。何晖的儿子考上了公务员,目前在利川市纪委工作。
老兵何传云给子孙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那三枚闪亮的勋章。同为一名老兵的何家祯时常拿出来摩挲,触摸那一段血与火的岁月,感叹今日的安宁与美好。(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叶剑锋 曾文祥)
采访对象:抗战老兵之子何家祯
采访地点:恩施州利川市
发表时间:2025-08-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7月16日,利川城区天朗气清。在龙船大道的一处老房子里,79岁的何家祯轻轻打开柜门,小心翼翼地捧出几枚勋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些勋章的获得者何传云,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
今年春天,这位一生清贫的老兵静静离世,享年99岁。
一枚枚勋章,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何家祯摩挲着它们说:“这是父亲烽火人生的见证,也是父亲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父亲18岁走上抗日战场
“1943年,父亲18岁。”翻开父亲留下的口述回忆录,何家祯说,年轻的何传云被分到国民党75军16师48团6连,走上抗日的战场。
“父亲从来没打过仗,心里多少有点害怕,也很想家。”何家祯说,当年底,何传云被编进老兵队伍,跟着老兵学习打仗的本领。
1944年春,春节刚过,沙洋告急。部队一抵达,便投入紧张的工事修筑。
“父亲对挖‘猫耳洞’记忆十分深刻。”何家祯描述,“就是在战壕壁上横向挖进一米多深,再拐直角掏个大洞,能藏下六七个人。他说,那是保命的地方。”
2月底,战斗打响了。“日军的飞机日日盘旋轰炸,警报一响,父亲和战友们便蜷缩进猫耳洞,耳边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脚下是地动山摇般的震颤。”何家祯复述着父亲的经历。在持续数日的狂轰滥炸中,何传云的许多战友甚至未看清敌人面目,就牺牲在硝烟里。
父亲累得在战壕边睡着了
进入3月,日军在飞机掩护下发动地面进攻。“头顶是鬼子的飞机扫射轰炸,地面是步兵冲锋。父亲所在的部队打得很艰苦,伤亡惨重……他心中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打下一架敌机。”何家祯说。
“一次激战持续了一天一夜,父亲很累,竟在战壕边睡着了。”何家祯说,轰炸间隙,收殓遗体的战友误以为他阵亡了,正要抬走时他突然惊醒了。团长目睹此景,指着他对众人说:“看!这就是勇士不死的原因,天上下炸弹都能睡着,打仗就要保持战斗力,要抓住一切机会休息。”这句话,成了父亲在战场上活下来的一个信条。
“沙洋的战斗拉锯了半年多,打了多少场,父亲也记不清了。他们一个团2000人,死伤过半。”何家祯说,1944年7月,队伍伤亡过重,只能边打边撤。
武汉沦陷后,国民党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和湖北省政府西迁至恩施,恩施成为战时省会。后来,何传云跟着部队调到恩施,负责守卫机场,直至抗战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内战。“父亲和很多战友一样不想内战、渴望和平,就从恩施跑回了利川老家,种地过日子。”何家祯说,他于1946年出生,家里的安稳日子只过了两年。“1948年4月,我才一岁多,父亲又被国民党抓走了。母亲带着我,住在一间茅草棚里,靠种点玉米、土豆等糊口。”
1949年8月,何传云在湖南长沙随部队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分到迫击炮连。
解放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又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父亲所在的部队作为后勤保障力量,在后方支援抗美援朝战场。”何家祯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1955年,父亲才解甲归田,回到家乡。
父亲默默无闻种了几十年地
何传云转业回来后,担任龙坪村生产队长,带领村民发展烟叶和养殖业,让龙坪村从落后村变为先进村,何传云也因此连续两年获得利川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个家也慢慢缓过劲来。
“12年烽火岁月,父亲吃了太多苦,所以一辈子都很勤俭节约。”何家祯感慨,“上初中时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靠自己上山挖药材、打零工挣来的。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父亲也从未向国家和政府伸过手,索要过什么待遇。父亲默默无闻当了一辈子农民,种了几十年地。”
父亲身上的军人精神与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何家祯心中。1965年,19岁的他毅然投身军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高射炮兵,并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作战。在部队,他表现出色,相继入团入党,1968年提干,从副班长一直干到营长,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83年,何家祯转业回到利川,进入广播电视局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利川市优秀共产党员。
“父亲教导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要用心钻研业务,家人之间要互爱互助。”何家祯铭记于心。2006年退休后,他并没有闲下来,在技校讲授无线电知识,义务为广播电视局维修无线电器材设备。2015年,他以耗时3年编撰的《何氏家谱》,传承父辈精神。同族亲戚遭遇火灾,他带头号召族人筹措2.8万元助其渡过难关。何家祯的子女也都独立自强,为了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他还组织设立家族助学金,激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家族子弟。
如今,何家祯的子女各自成才。儿子何涛在利川市人民医院工作,女儿何晖、何萍分别在利川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水利局工作。何晖的儿子考上了公务员,目前在利川市纪委工作。
老兵何传云给子孙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那三枚闪亮的勋章。同为一名老兵的何家祯时常拿出来摩挲,触摸那一段血与火的岁月,感叹今日的安宁与美好。(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叶剑锋 曾文祥)
采访对象:抗战老兵之子何家祯
采访地点:恩施州利川市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