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抗战老兵付明友
采访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7月的阳光,让襄阳古城的街巷格外明亮。
在樊城区风华路社区南国城市广场小区内,94岁的付明友老人身着整洁的白衬衣,坐在桌前,戴着老花镜,手中的放大镜缓缓划过《难忘激情岁月》的书页。那些凝结于岁月中的硝烟与热血、苦难与荣光,在他布满褶皱的手掌下缓缓苏醒。
“现在啊,天天都是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付明友激动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很多年前,付明友就曾梦想过:有朝一日,要代替那些不知名的战友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今天,这个梦想已经在他不断打勾的地图上实现。
一个高大的身影指引了未来的道路
1931年,付明友出生于襄阳市襄城区马王庙街。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留下母亲独自拉扯3个年幼的孩子。“那时候,活下去都是奢望。”老人声音哽咽,“母亲当佣人,两个哥哥当童工,手指被机器轧得血肉模糊,就为换一口粥。”
1938年,日军轰炸机撕裂了襄阳的天空,霎时间火光冲天。付明友永远记得那一刻:“我们家的房子塌了,母亲的哭喊声混着焦煳味。”无家可归的一家人,只能蜷缩在破庙里。母亲用扁担挑着箩筐,一头装着破棉被,一头装着他,沿街乞讨。
“我几乎是要饭长大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白天穿了晚上洗,多亏亲戚们的接济和乡亲们的帮助。”付明友说。
“没文化不行,再苦也要认字!”母亲四处求人将他送到学校,说动校长免了学杂费,书本则只能向同学借。
“有一天我去找母亲,想买一支红蓝铅笔。”付明友至今想起仍感觉心痛,母亲翻遍口袋,身无分文。“儿啊,哪有钱啊!”母子俩哭了一夜,眼泪都流干了。
1947年,付明友借住到表姐家,帮她做点小生意,挑着面条、大米走街串巷叫卖。后来他碰到一个身形高大的男人:“小鬼,你跟着我,帮我烧火做饭。”
就这样,他跟着这个待他如子的人,不仅吃上了饱饭,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那炉火,也点燃了我的革命之路。”付明友说。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付明友摩挲着泛黄的军功章,声音微微发颤,“后来襄阳城解放了,老乡们敲锣打鼓欢迎进城的队伍。”
付明友再也没有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但他坚信,那个高大的身影就在欢庆的队伍里。
见证让世界震颤的“东方巨响”
1948年,付明友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襄阳到新乡,从南阳到徐州,付明友和战友拼刺刀、炸坦克,在枪林弹雨中运送枪支弹药,足迹烙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打仗我勇敢着呢,敌人的飞机、炮弹呼呼地响,我不害怕。”老人双眼闪烁着光芒。淮海战役胜利后,部队又转战大西北剿匪。
1964年4月,付明友被调往221厂原子弹生产基地工作,负责科研人员和产品的运送,每一道车辙里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大型实验,我参与了吊装工作。能亲身参与这个伟大工程,哪怕只是不起眼的小事,我都感觉无限光荣。”
除了常规工作,付明友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主要任务就是不断给几名年轻驾驶员壮胆。付明友说,原子弹爆炸前,工厂里至少要进行数百次实验。每次将原子弹吊装至发射台,驾驶员都会紧张到两腿发软,他就在身边大声鼓励:“慢慢来,不要紧张!”
后来,原子弹从工厂运往新疆。因为后方还有工作需要他,付明友只得留在工厂里,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1964年10月16日,同事们围坐在工厂的小电视机前,见证了让世界震颤的“东方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欢呼声久久停不下来。
“每一次的谨小慎微,就为了这一刻。”付明友死死攥着同事的胳膊,身边有人唱起歌,有人相拥而泣。那些在风雪中反复检查的车辆零件,那些通宵达旦计算的运输路线,都在震彻寰宇的巨响中化作了看不见的勋章。“我们的腰板瞬间都挺直了,再苦再累都值得。”滚烫的泪水,大颗大颗落在付明友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上。
工作期间,付明友不慎从马背上摔下,腰受了重伤,辗转医治。“是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说。
1982年,病痛让这位老兵不得不放下工作。3年后,当他踏上故土时,忍不住泪水模糊。“回来了,终于回来了……”当年他离开时,襄阳还是百废待兴,归来时,千年古城已换了模样。
“襄阳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我回来时只有汉江一桥,你看现在都数不过来了。”付明友的笑声里有着化不开的骄傲,“高楼大厦、立交隧道,大城市有的襄阳都有。”
走遍祖国的锦绣河山
推开付明友家的门,瞬间就会被满墙的回忆所包围。客厅和卧室的墙面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大大小小的照片,照片主角都是付明友,背后的风景有天安门广场、有澳门大三巴牌坊、有西湖断桥……
“我喜欢旅游,地图上的城市,去一个勾一个,除了新疆几乎都看过了。”指着满墙的照片,付明友充满了自豪感。
“这样天南地北地跑,以前哪敢想?”付明友喜欢将照片冲洗出来,挂在墙上,看着就高兴。
“这是在桂林拍的,漓江的水清得能看见鱼;那是在三亚拍的,沙滩光脚踩上去,跟棉花似的。”一个个景点,他如数家珍。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旅行目的地,还是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那是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沿着蜿蜒的公路驱车而上,窗外层林尽染,枫叶如火。看着博物馆里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书信和破旧的衣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兵,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付明友床边的书架上,陈列着从全国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有景德镇的瓷器,有兵马俑的手办。角落挂着一串贝壳做的风铃,微风拂过时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晚上躺在床上,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在脑袋里就像放电影一样。他说:“旅游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带回来的不仅是照片,还有这些会动的记忆。”
“前些年还喜欢打门球,组织退休老同志们成立了门球协会,球队从1支发展到106支。现在,腿脚不太好,坚持每天散步。”付明友说,上午散步,下午打麻将,晚上看书,生活规律而充实,“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幸福日子。”
大女儿付春凤今年68岁,家住河北省唐山市,孩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唐山工作。夫妻俩每年都回襄阳照顾付明友一段时间,去年还带他去天津玩了一圈。
逢年过节,儿孙们都会回襄阳团聚,付明友总喜欢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房子地基下的石头,看着不起眼,可没有它们,就撑不起现在的锦绣山河。”他望着墙上挂满军功章的军装照和子孙满堂的全家福,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么多人在我身边倒下,不就是为了今天的人间烟火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魏鹏 通讯员 畅兴雪)
发表时间:2025-08-18 来源:湖北文明网
采访对象:抗战老兵付明友
采访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7月的阳光,让襄阳古城的街巷格外明亮。
在樊城区风华路社区南国城市广场小区内,94岁的付明友老人身着整洁的白衬衣,坐在桌前,戴着老花镜,手中的放大镜缓缓划过《难忘激情岁月》的书页。那些凝结于岁月中的硝烟与热血、苦难与荣光,在他布满褶皱的手掌下缓缓苏醒。
“现在啊,天天都是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付明友激动地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无数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有些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很多年前,付明友就曾梦想过:有朝一日,要代替那些不知名的战友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今天,这个梦想已经在他不断打勾的地图上实现。
一个高大的身影指引了未来的道路
1931年,付明友出生于襄阳市襄城区马王庙街。两岁时,父亲因病离世,留下母亲独自拉扯3个年幼的孩子。“那时候,活下去都是奢望。”老人声音哽咽,“母亲当佣人,两个哥哥当童工,手指被机器轧得血肉模糊,就为换一口粥。”
1938年,日军轰炸机撕裂了襄阳的天空,霎时间火光冲天。付明友永远记得那一刻:“我们家的房子塌了,母亲的哭喊声混着焦煳味。”无家可归的一家人,只能蜷缩在破庙里。母亲用扁担挑着箩筐,一头装着破棉被,一头装着他,沿街乞讨。
“我几乎是要饭长大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白天穿了晚上洗,多亏亲戚们的接济和乡亲们的帮助。”付明友说。
“没文化不行,再苦也要认字!”母亲四处求人将他送到学校,说动校长免了学杂费,书本则只能向同学借。
“有一天我去找母亲,想买一支红蓝铅笔。”付明友至今想起仍感觉心痛,母亲翻遍口袋,身无分文。“儿啊,哪有钱啊!”母子俩哭了一夜,眼泪都流干了。
1947年,付明友借住到表姐家,帮她做点小生意,挑着面条、大米走街串巷叫卖。后来他碰到一个身形高大的男人:“小鬼,你跟着我,帮我烧火做饭。”
就这样,他跟着这个待他如子的人,不仅吃上了饱饭,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员。那炉火,也点燃了我的革命之路。”付明友说。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付明友摩挲着泛黄的军功章,声音微微发颤,“后来襄阳城解放了,老乡们敲锣打鼓欢迎进城的队伍。”
付明友再也没有见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但他坚信,那个高大的身影就在欢庆的队伍里。
见证让世界震颤的“东方巨响”
1948年,付明友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襄阳到新乡,从南阳到徐州,付明友和战友拼刺刀、炸坦克,在枪林弹雨中运送枪支弹药,足迹烙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打仗我勇敢着呢,敌人的飞机、炮弹呼呼地响,我不害怕。”老人双眼闪烁着光芒。淮海战役胜利后,部队又转战大西北剿匪。
1964年4月,付明友被调往221厂原子弹生产基地工作,负责科研人员和产品的运送,每一道车辙里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期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大型实验,我参与了吊装工作。能亲身参与这个伟大工程,哪怕只是不起眼的小事,我都感觉无限光荣。”
除了常规工作,付明友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主要任务就是不断给几名年轻驾驶员壮胆。付明友说,原子弹爆炸前,工厂里至少要进行数百次实验。每次将原子弹吊装至发射台,驾驶员都会紧张到两腿发软,他就在身边大声鼓励:“慢慢来,不要紧张!”
后来,原子弹从工厂运往新疆。因为后方还有工作需要他,付明友只得留在工厂里,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1964年10月16日,同事们围坐在工厂的小电视机前,见证了让世界震颤的“东方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欢呼声久久停不下来。
“每一次的谨小慎微,就为了这一刻。”付明友死死攥着同事的胳膊,身边有人唱起歌,有人相拥而泣。那些在风雪中反复检查的车辆零件,那些通宵达旦计算的运输路线,都在震彻寰宇的巨响中化作了看不见的勋章。“我们的腰板瞬间都挺直了,再苦再累都值得。”滚烫的泪水,大颗大颗落在付明友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上。
工作期间,付明友不慎从马背上摔下,腰受了重伤,辗转医治。“是组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他说。
1982年,病痛让这位老兵不得不放下工作。3年后,当他踏上故土时,忍不住泪水模糊。“回来了,终于回来了……”当年他离开时,襄阳还是百废待兴,归来时,千年古城已换了模样。
“襄阳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我回来时只有汉江一桥,你看现在都数不过来了。”付明友的笑声里有着化不开的骄傲,“高楼大厦、立交隧道,大城市有的襄阳都有。”
走遍祖国的锦绣河山
推开付明友家的门,瞬间就会被满墙的回忆所包围。客厅和卧室的墙面上错落有致地挂着大大小小的照片,照片主角都是付明友,背后的风景有天安门广场、有澳门大三巴牌坊、有西湖断桥……
“我喜欢旅游,地图上的城市,去一个勾一个,除了新疆几乎都看过了。”指着满墙的照片,付明友充满了自豪感。
“这样天南地北地跑,以前哪敢想?”付明友喜欢将照片冲洗出来,挂在墙上,看着就高兴。
“这是在桂林拍的,漓江的水清得能看见鱼;那是在三亚拍的,沙滩光脚踩上去,跟棉花似的。”一个个景点,他如数家珍。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旅行目的地,还是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那是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沿着蜿蜒的公路驱车而上,窗外层林尽染,枫叶如火。看着博物馆里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书信和破旧的衣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兵,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付明友床边的书架上,陈列着从全国各地带回来的纪念品,有景德镇的瓷器,有兵马俑的手办。角落挂着一串贝壳做的风铃,微风拂过时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晚上躺在床上,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在脑袋里就像放电影一样。他说:“旅游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带回来的不仅是照片,还有这些会动的记忆。”
“前些年还喜欢打门球,组织退休老同志们成立了门球协会,球队从1支发展到106支。现在,腿脚不太好,坚持每天散步。”付明友说,上午散步,下午打麻将,晚上看书,生活规律而充实,“这就是我想象中的幸福日子。”
大女儿付春凤今年68岁,家住河北省唐山市,孩子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唐山工作。夫妻俩每年都回襄阳照顾付明友一段时间,去年还带他去天津玩了一圈。
逢年过节,儿孙们都会回襄阳团聚,付明友总喜欢给孩子们讲当年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房子地基下的石头,看着不起眼,可没有它们,就撑不起现在的锦绣山河。”他望着墙上挂满军功章的军装照和子孙满堂的全家福,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么多人在我身边倒下,不就是为了今天的人间烟火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璐 魏鹏 通讯员 畅兴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