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敏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高标定位、光荣使命和千钧重担。支点建设,经济发展是硬支撑,科技创新是主动力,而文化繁荣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是深厚根基与不竭源泉。艺术教育作为涵养人文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中的独特价值与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艺术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艺术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关乎价值的引领、品格的塑造。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激发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艺术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了解世界优秀艺术成果,能够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创造的方式,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湖北作为文化大省,要深刻认识艺术教育具有的独特功能与价值,联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更多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支点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把提升人文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
湖北要建成支点,绝非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冲刺,更是发展能级、创新能力、文化魅力和人民福祉的全面跃升。当前,湖北发展进入跨越赶超关键期、转型升级突破期、内生动力迸发期、枢纽地位重塑期、干事创业黄金期。与此同时,面临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是艺术教育的一道必答题。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不仅源于科学技术的突破,也源于思想的解放、想象力的驰骋和跨界融合的能力。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人的直觉、灵感和非线性思维,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创造注入活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凝聚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前提。艺术能够沟通心灵、陶冶情操、增进理解,在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塑造开放包容自信的区域形象。文化是最好的名片,繁荣的艺术事业和高水平的艺术教育,能够彰显湖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吸引人才、资本和项目,提升湖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艺术教育是涵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和关键途径。它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将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提升审美判断力、丰富情感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可以说,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是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根铸魂,筑牢思想根基。艺术教育承担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全过程,通过优秀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传播主流价值,引导广大青少年乃至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时代楷模”等主题,创作排演一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塑造。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情景剧、红歌传唱、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启智润心,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艺术教育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提升其审美趣味和格调,使其具备更高的生活品质追求和更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感受力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鼓励打破常规、大胆想象、个性表达,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社会,往往是创新活力奔涌的社会。推动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融合发展,培养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为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传承文脉,彰显荆楚魅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对楚剧、汉剧、黄梅戏、湖北大鼓、土家族摆手舞、汉绣、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艺术的教育普及力度,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培养传承人和欣赏者,让荆楚艺术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融洽。艺术教育不仅作用于个体成长,也服务于社会建设。要将艺术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乡土艺术人才,助力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艺术具有疗愈功能。开展艺术治疗、艺术康养等实践,关注特殊群体的艺术教育需求,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增强社会包容性,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艺术院团、文化馆站等面向社会开放艺术教育资源,举办高质量的艺术普及讲座、展览、演出和工作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开放交流,提升湖北形象。艺术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民心相通的桥梁。要支持湖北的艺术院校、艺术团体走出去,参加国际艺术节、展览和比赛,展示荆楚艺术魅力和湖北发展成就。同时也要请进来,积极承办高水平的国际艺术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艺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师生交流互访,培养一批既懂中国文化、又具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服务于湖北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鼓励创作更多反映湖北改革发展、山水风光、人民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湖北形象,提升湖北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发表时间:2025-08-15 来源:湖北文明网
邹敏
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高标定位、光荣使命和千钧重担。支点建设,经济发展是硬支撑,科技创新是主动力,而文化繁荣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则是深厚根基与不竭源泉。艺术教育作为涵养人文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途径,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中的独特价值与关键作用日益凸显。
艺术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艺术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关乎价值的引领、品格的塑造。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激发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一环,有助于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艺术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了解世界优秀艺术成果,能够使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创造的方式,能够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湖北作为文化大省,要深刻认识艺术教育具有的独特功能与价值,联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培养更多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支点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把提升人文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
湖北要建成支点,绝非仅仅是经济指标的冲刺,更是发展能级、创新能力、文化魅力和人民福祉的全面跃升。当前,湖北发展进入跨越赶超关键期、转型升级突破期、内生动力迸发期、枢纽地位重塑期、干事创业黄金期。与此同时,面临着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是艺术教育的一道必答题。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不仅源于科学技术的突破,也源于思想的解放、想象力的驰骋和跨界融合的能力。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人的直觉、灵感和非线性思维,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创造注入活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凝聚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的前提。艺术能够沟通心灵、陶冶情操、增进理解,在提升公民道德水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塑造开放包容自信的区域形象。文化是最好的名片,繁荣的艺术事业和高水平的艺术教育,能够彰显湖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吸引人才、资本和项目,提升湖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艺术教育是涵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和关键途径。它通过潜移默化地熏陶,将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中,提升审美判断力、丰富情感世界、塑造健全人格。可以说,加强艺术教育,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是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根铸魂,筑牢思想根基。艺术教育承担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全过程,通过优秀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传播主流价值,引导广大青少年乃至全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时代楷模”等主题,创作排演一批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塑造。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情景剧、红歌传唱、革命题材美术创作等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发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启智润心,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艺术教育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提升其审美趣味和格调,使其具备更高的生活品质追求和更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感受力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鼓励打破常规、大胆想象、个性表达,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社会,往往是创新活力奔涌的社会。推动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融合发展,培养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为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传承文脉,彰显荆楚魅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对楚剧、汉剧、黄梅戏、湖北大鼓、土家族摆手舞、汉绣、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特色艺术的教育普及力度,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培养传承人和欣赏者,让荆楚艺术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服务社会,促进和谐融洽。艺术教育不仅作用于个体成长,也服务于社会建设。要将艺术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乡土艺术人才,助力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艺术具有疗愈功能。开展艺术治疗、艺术康养等实践,关注特殊群体的艺术教育需求,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增强社会包容性,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艺术院团、文化馆站等面向社会开放艺术教育资源,举办高质量的艺术普及讲座、展览、演出和工作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开放交流,提升湖北形象。艺术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民心相通的桥梁。要支持湖北的艺术院校、艺术团体走出去,参加国际艺术节、展览和比赛,展示荆楚艺术魅力和湖北发展成就。同时也要请进来,积极承办高水平的国际艺术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加强艺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师生交流互访,培养一批既懂中国文化、又具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服务于湖北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鼓励创作更多反映湖北改革发展、山水风光、人民生活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湖北形象,提升湖北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