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径
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文化是以志愿服务为实践基础,以志愿精神为崇高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和谐共处为最高目标的社会意识形态,映射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人类命运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志愿文化体系是志愿服务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适应整合、目标达成、模式维持的文化有机整体。构建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对志愿文化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重点内容、系统架构、方法路径予以科学回答,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指导思想为魂。“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并从根本上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志愿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决定构建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方向引领,最关键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领略其世界观精髓,把握其方法论旨归,深化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志愿文化理论创新,构建新时代志愿文化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中华传统为根。我国志愿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儒道墨家思想是其源头。“仁者爱人”“上善若水”“爱无差等”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和济世情怀,其德性要素构成新时代志愿文化的伦理来源和价值根基,既是志愿文化体系构建的前提,也是志愿文化行稳致远的动力,反映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乐群贵和的独特精神世界和伦理价值追求,是新时代志愿文化之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带着志愿文化的民族基因,构成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的伦理基础和逻辑起点。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志愿文化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国志愿服务经验上升为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理论,才能在志愿文化体系建构时,回答好“从哪里来”这一根本性问题,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体现理论上的中国特色。
实践重点为事。《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从“厚植志愿文化基础”“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等方面“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明确了志愿文化体系构建的实践重点、事之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力戒空谈,谋事躬行。在厚植志愿文化基础方面,深化学理研究,提出志愿服务学科建设路径;在营造志愿文化氛围方面,深入研究志愿文化的传播规律,就设立中国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宣誓制度、推广志愿者誓词、规范使用志愿服务标识,提出实施应对方案;在增强志愿文化自觉方面,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就志愿文化融入社会规范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提出内化策略建议。
内在结构为维。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是一个相互补充、协调适应、目标一致的文化有机整体。随着志愿服务所蕴含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文化软实力的日益凸显,亟待厘清志愿文化体系结构。在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突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指导,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武装,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统领,同时广泛借鉴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价值融入体系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制度规范,融入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融入志愿主体日常生活。在环境宣传体系方面,全媒体传播志愿文化,多场合标识志愿文化,提供沉浸式志愿文化。在制度保障体系方面,提供法制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加强权益保障,强化激励保障。在国际交流体系方面,以与国际志愿组织合作为平台,以健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管理机制为基础,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志愿文化话语表达和理论体系。志愿文化“五大体系”五维一体,整体推进,共同彰显时代价值、文化力量和中国精神。
原则遵循为矩。原则遵循是志愿文化体系构建依据的法则、标准和规矩,是引导志愿文化体系建构路径更加清晰、方法更为科学的基本规范或范式。具体体现为五条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志愿文化体系构建应注重从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上去把握整体效应,从志愿文化体系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志愿文化体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实现外部内部条件、当前长远利益、局部整体功能、定量定性分析等有效结合。二是协调性原则。志愿文化体系建构各阶段、各环节在文化种类、数量、进度、投入产出诸方面应体现出相互配合,紧密衔接的范式要求。三是获得性原则。志愿文化体系构建中,能使志愿者、服务对象和社会产生符合期待和愿望的建构方式。表征志愿文化体系通过统筹各项举措,产生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有含金量、充满获得感的构建效果,具有评判志愿文化体系的标尺功能。四是稳定性原则。帮助志愿文化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恢复到原有状态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的建构方法,是防止志愿文化体系碎片化的有效途径。五是操作性原则。根据可观察记录的志愿文化特征界定文化体系变量的运作依据,可将志愿文化抽象的概念、形式转换成可检查、评估、比较的实施项目或便于理解掌握的践行模式。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5-08-13 来源:湖北文明网
□ 王石径
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健全社会治理体系,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文化是以志愿服务为实践基础,以志愿精神为崇高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和谐共处为最高目标的社会意识形态,映射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公共利益、人类命运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志愿文化体系是志愿服务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适应整合、目标达成、模式维持的文化有机整体。构建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对志愿文化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重点内容、系统架构、方法路径予以科学回答,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指导思想为魂。“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并从根本上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志愿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决定构建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方向引领,最关键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领略其世界观精髓,把握其方法论旨归,深化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志愿文化理论创新,构建新时代志愿文化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中华传统为根。我国志愿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儒道墨家思想是其源头。“仁者爱人”“上善若水”“爱无差等”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和济世情怀,其德性要素构成新时代志愿文化的伦理来源和价值根基,既是志愿文化体系构建的前提,也是志愿文化行稳致远的动力,反映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乐群贵和的独特精神世界和伦理价值追求,是新时代志愿文化之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带着志愿文化的民族基因,构成新时代志愿文化体系的伦理基础和逻辑起点。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志愿文化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国志愿服务经验上升为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理论,才能在志愿文化体系建构时,回答好“从哪里来”这一根本性问题,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体现理论上的中国特色。
实践重点为事。《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从“厚植志愿文化基础”“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等方面“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明确了志愿文化体系构建的实践重点、事之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力戒空谈,谋事躬行。在厚植志愿文化基础方面,深化学理研究,提出志愿服务学科建设路径;在营造志愿文化氛围方面,深入研究志愿文化的传播规律,就设立中国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宣誓制度、推广志愿者誓词、规范使用志愿服务标识,提出实施应对方案;在增强志愿文化自觉方面,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就志愿文化融入社会规范和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纳入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提出内化策略建议。
内在结构为维。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是一个相互补充、协调适应、目标一致的文化有机整体。随着志愿服务所蕴含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文化软实力的日益凸显,亟待厘清志愿文化体系结构。在思想理论体系方面,突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指导,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武装,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统领,同时广泛借鉴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在价值融入体系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志愿服务制度规范,融入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融入志愿主体日常生活。在环境宣传体系方面,全媒体传播志愿文化,多场合标识志愿文化,提供沉浸式志愿文化。在制度保障体系方面,提供法制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加强权益保障,强化激励保障。在国际交流体系方面,以与国际志愿组织合作为平台,以健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管理机制为基础,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志愿文化话语表达和理论体系。志愿文化“五大体系”五维一体,整体推进,共同彰显时代价值、文化力量和中国精神。
原则遵循为矩。原则遵循是志愿文化体系构建依据的法则、标准和规矩,是引导志愿文化体系建构路径更加清晰、方法更为科学的基本规范或范式。具体体现为五条基本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志愿文化体系构建应注重从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上去把握整体效应,从志愿文化体系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志愿文化体系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实现外部内部条件、当前长远利益、局部整体功能、定量定性分析等有效结合。二是协调性原则。志愿文化体系建构各阶段、各环节在文化种类、数量、进度、投入产出诸方面应体现出相互配合,紧密衔接的范式要求。三是获得性原则。志愿文化体系构建中,能使志愿者、服务对象和社会产生符合期待和愿望的建构方式。表征志愿文化体系通过统筹各项举措,产生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有含金量、充满获得感的构建效果,具有评判志愿文化体系的标尺功能。四是稳定性原则。帮助志愿文化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能够恢复到原有状态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的建构方法,是防止志愿文化体系碎片化的有效途径。五是操作性原则。根据可观察记录的志愿文化特征界定文化体系变量的运作依据,可将志愿文化抽象的概念、形式转换成可检查、评估、比较的实施项目或便于理解掌握的践行模式。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