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绽,薄雾漫过湖面缓缓散去,金色阳光铺满凤凰镇的黛瓦飞檐。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流水潺潺,波光与树影交织成水墨长卷。
这幅静谧乡村图景的背后,正演绎着一场“国企联村”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曾经偏远贫瘠的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如今已蜕变为产业兴旺、人气聚集的“网红村”,昔日“穷凤凰”真正飞出了“金凤凰”。
破茧成蝶:创新模式唤醒沉睡山村
新洲区凤凰镇曾是武汉主片区的偏远山村,毛家冲村更是重点贫困村。如今,这只昔日的“穷凤凰”正华丽转身为“金凤凰”。这一蜕变的关键在于“国企联村”的创新模式。
“我总记着之前每次开车来镇上,颠簸的土路上都会扬起烟尘,当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干。”武汉红色原野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梦回忆,道出了凤凰镇蜕变的起点。
2021年,武汉“国企联村”行动开启,在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国资委等单位的主导下,凤凰镇的发展步入新篇章。武汉农业集团与凤凰镇正式成立“国企联村”经济实体红色原野公司。公司股权结构中,创新的结构成为激活发展的关键。武汉农业集团占股51%,毛家冲村等5个村集体占股49%。这一比例既确保了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又赋予了村集体充分的话语权。
同时,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模式,将村民土地使用权按市场价折成股份,实现“村民变股东”的身份跨越。经过反复调研,公司与片区联合党委敲定“红色引领、产业驱动、打造凤凰四元色”战略——以红色研学铸魂、绿色生态筑基、金色产业富民、古色民俗添韵,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活力。
从承接西环线道路养护、市政绿化等小微项目积累“第一桶金”,到培育水生植物种植、古法制糖、红色旅游等多元产业,短短三年间,毛家冲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8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年递增。青壮年返乡创业、闲置土地重焕生机,这个曾“空心”的山村,如今人气越来越旺。
“现在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刚从水生植物基地收工的毛家冲村民程佰良,坐在村口的樟树下算着增收账。
民宿经济:从示范引领到抱团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凤凰镇毛家冲村,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几栋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宿。在武汉市首批旅游民宿等级评定中,“半山松院”获评四星级旅游民宿,成为2021年武汉开展“国企联村”行动以来建成投入运营的首家民宿。
据悉,“半山松院”示范民宿从2021年9月开始建设,到12月项目完工,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1600多平方米的民宿建设。
“能够如此快速完工,这多亏了村民们的支持。”刘梦表示,特别是党员致富带头人程国兵,他不仅把自己的房屋拿出来,还带动亲戚也将房屋拿出来改建民宿。
民宿的运营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民宿实现营收59万元,带动村民就近用工1260余人次,实现片区农产品销售17万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民宿带来的可观收益,村民的热情被点燃,不少村民开始自发搭建民宿。
“我们家刚有空置的房屋,我也想加入进去。”65岁的熊耀明便是主动投身民宿经济的代表。今年,在红色原野公司的专业指导下,熊耀明参照成功民宿的标准,将自家房屋精心改造为民宿,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小镇发展带来的客流。
目前,凤凰镇已整合片区资源,推动5家协议民宿抱团发展,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其中三家合作协议民宿完成扩建升级,“半山松院”荣膺四星级旅游民宿,“点溪园”获评三星级旅游民宿。凤凰镇民宿正在稳步迈向标准化、精品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产业融合:资源变现绘就增收画卷
“每到周末,武汉中小学研学团都排着队来,听红色故事、体验农耕,村里热闹得很!”村民陈娟笑着说。作为红色凤凰展览馆的后勤负责人,她每月能多挣2000元,这份收入源自凤凰镇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
红色原野公司将废弃村小学改造为红色凤凰展览馆,收集38则革命故事、56件老物件,邀请老党员担任讲解员,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
2023年,这里接待研学团超800批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近150万元。红色资源从“沉睡的历史”变为“鲜活的教材”,更成了“摇钱树”。
与此同时,200亩水生植物基地生机盎然。此前,都市农业集团对民主片区的产业、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逐一进行摸底,经过半年的物候观察及分株栽植,花叶美人蕉、紫叶美人蕉等10余个品种在此扎根,不仅繁殖系数稳定在10倍以上,预计总产值达200万元,更在净化水体中发挥生态效益。
“水生植物生长稳定、容易打理、种植成本不高。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恢复与重建淡水生态系统的稳态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
红色研学与绿色产业交织,红军路、红军树串联起的红色旅游线路,搭配民俗表演、农事采摘等体验项目,让“红色”有看点、“乡村”有玩点,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村民争当主角奏响大合唱
午后暑气蒸腾,在凤凰镇的农事大讲堂里却一片清凉,程能宝的身影穿梭其间,她正在对接工会采购订单,联系村民收集当季优质农产品。
今年43岁的程能宝是毛冲村村民,这位曾经在外多年的打工妹,从最初的办事员摇身一变,蜕变成了公司负责培训咨询和选购的管理人员。
“之前在外打工,听说家乡要搞建设需要人手,我便回来了。”程能宝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后,采用“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方式,为凤凰镇的农产品开辟了稳定外销的渠道。
程能宝的葡萄再也不愁卖,更让她欣喜的是,自己从种植户变成连接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桥梁,身份和价值感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公司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开始把自家农产品交由公司代为销售。金黄的玉米、香甜的黄桃、玲珑的小番茄、农户专供的土鸡蛋、毛冲村的古法红糖、远近闻名的汪集土鸡汤、地道的张店鱼面、手工制作的豆丝……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公司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仅土鸡蛋一项,平均日销量就达300个。
产业兴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红色凤凰展览馆、半山松院民宿、农事体验中心等项目相继落地运营,当地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四年来,凤凰镇五村累计获得分红41.58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逐渐丰盈,笑容也日益灿烂。
从昔日的穷山僻壤到新地标,“国企联村”行动如同注入凤凰镇的新血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国企联村”的资源优势与乡村的发展需求实现了完美对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展望未来,刘梦表示将继续深耕细作,完善红色教育体系,探索“小规模、个性化”的精品农业模式,助力村民收获更多发展红利。红色凤凰展览馆、李集苏区七方田党支部旧址、红军路和红军树串起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将持续优化;半山松院等特色民宿和餐饮将进一步升级;200亩水生植物产业基地不仅作为研学基地,还将继续发挥净化村里水体的生态功能。(极目新闻 记者 常怡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裴章袺 房娓 林芳灏)
发表时间:2025-07-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晨光初绽,薄雾漫过湖面缓缓散去,金色阳光铺满凤凰镇的黛瓦飞檐。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流水潺潺,波光与树影交织成水墨长卷。
这幅静谧乡村图景的背后,正演绎着一场“国企联村”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曾经偏远贫瘠的新洲区凤凰镇毛家冲村,如今已蜕变为产业兴旺、人气聚集的“网红村”,昔日“穷凤凰”真正飞出了“金凤凰”。
破茧成蝶:创新模式唤醒沉睡山村
新洲区凤凰镇曾是武汉主片区的偏远山村,毛家冲村更是重点贫困村。如今,这只昔日的“穷凤凰”正华丽转身为“金凤凰”。这一蜕变的关键在于“国企联村”的创新模式。
“我总记着之前每次开车来镇上,颠簸的土路上都会扬起烟尘,当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干。”武汉红色原野生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梦回忆,道出了凤凰镇蜕变的起点。
2021年,武汉“国企联村”行动开启,在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国资委等单位的主导下,凤凰镇的发展步入新篇章。武汉农业集团与凤凰镇正式成立“国企联村”经济实体红色原野公司。公司股权结构中,创新的结构成为激活发展的关键。武汉农业集团占股51%,毛家冲村等5个村集体占股49%。这一比例既确保了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又赋予了村集体充分的话语权。
同时,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模式,将村民土地使用权按市场价折成股份,实现“村民变股东”的身份跨越。经过反复调研,公司与片区联合党委敲定“红色引领、产业驱动、打造凤凰四元色”战略——以红色研学铸魂、绿色生态筑基、金色产业富民、古色民俗添韵,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活力。
从承接西环线道路养护、市政绿化等小微项目积累“第一桶金”,到培育水生植物种植、古法制糖、红色旅游等多元产业,短短三年间,毛家冲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8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年递增。青壮年返乡创业、闲置土地重焕生机,这个曾“空心”的山村,如今人气越来越旺。
“现在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刚从水生植物基地收工的毛家冲村民程佰良,坐在村口的樟树下算着增收账。
民宿经济:从示范引领到抱团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凤凰镇毛家冲村,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几栋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宿。在武汉市首批旅游民宿等级评定中,“半山松院”获评四星级旅游民宿,成为2021年武汉开展“国企联村”行动以来建成投入运营的首家民宿。
据悉,“半山松院”示范民宿从2021年9月开始建设,到12月项目完工,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1600多平方米的民宿建设。
“能够如此快速完工,这多亏了村民们的支持。”刘梦表示,特别是党员致富带头人程国兵,他不仅把自己的房屋拿出来,还带动亲戚也将房屋拿出来改建民宿。
民宿的运营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民宿实现营收59万元,带动村民就近用工1260余人次,实现片区农产品销售17万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民宿带来的可观收益,村民的热情被点燃,不少村民开始自发搭建民宿。
“我们家刚有空置的房屋,我也想加入进去。”65岁的熊耀明便是主动投身民宿经济的代表。今年,在红色原野公司的专业指导下,熊耀明参照成功民宿的标准,将自家房屋精心改造为民宿,满怀期待地准备迎接小镇发展带来的客流。
目前,凤凰镇已整合片区资源,推动5家协议民宿抱团发展,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其中三家合作协议民宿完成扩建升级,“半山松院”荣膺四星级旅游民宿,“点溪园”获评三星级旅游民宿。凤凰镇民宿正在稳步迈向标准化、精品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产业融合:资源变现绘就增收画卷
“每到周末,武汉中小学研学团都排着队来,听红色故事、体验农耕,村里热闹得很!”村民陈娟笑着说。作为红色凤凰展览馆的后勤负责人,她每月能多挣2000元,这份收入源自凤凰镇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
红色原野公司将废弃村小学改造为红色凤凰展览馆,收集38则革命故事、56件老物件,邀请老党员担任讲解员,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
2023年,这里接待研学团超800批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近150万元。红色资源从“沉睡的历史”变为“鲜活的教材”,更成了“摇钱树”。
与此同时,200亩水生植物基地生机盎然。此前,都市农业集团对民主片区的产业、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逐一进行摸底,经过半年的物候观察及分株栽植,花叶美人蕉、紫叶美人蕉等10余个品种在此扎根,不仅繁殖系数稳定在10倍以上,预计总产值达200万元,更在净化水体中发挥生态效益。
“水生植物生长稳定、容易打理、种植成本不高。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恢复与重建淡水生态系统的稳态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
红色研学与绿色产业交织,红军路、红军树串联起的红色旅游线路,搭配民俗表演、农事采摘等体验项目,让“红色”有看点、“乡村”有玩点,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奔赴。
乡村振兴:村民争当主角奏响大合唱
午后暑气蒸腾,在凤凰镇的农事大讲堂里却一片清凉,程能宝的身影穿梭其间,她正在对接工会采购订单,联系村民收集当季优质农产品。
今年43岁的程能宝是毛冲村村民,这位曾经在外多年的打工妹,从最初的办事员摇身一变,蜕变成了公司负责培训咨询和选购的管理人员。
“之前在外打工,听说家乡要搞建设需要人手,我便回来了。”程能宝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之后,采用“线下体验+线上销售”的方式,为凤凰镇的农产品开辟了稳定外销的渠道。
程能宝的葡萄再也不愁卖,更让她欣喜的是,自己从种植户变成连接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桥梁,身份和价值感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公司的带动下,不少村民开始把自家农产品交由公司代为销售。金黄的玉米、香甜的黄桃、玲珑的小番茄、农户专供的土鸡蛋、毛冲村的古法红糖、远近闻名的汪集土鸡汤、地道的张店鱼面、手工制作的豆丝……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公司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仅土鸡蛋一项,平均日销量就达300个。
产业兴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随着红色凤凰展览馆、半山松院民宿、农事体验中心等项目相继落地运营,当地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四年来,凤凰镇五村累计获得分红41.58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逐渐丰盈,笑容也日益灿烂。
从昔日的穷山僻壤到新地标,“国企联村”行动如同注入凤凰镇的新血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国企联村”的资源优势与乡村的发展需求实现了完美对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展望未来,刘梦表示将继续深耕细作,完善红色教育体系,探索“小规模、个性化”的精品农业模式,助力村民收获更多发展红利。红色凤凰展览馆、李集苏区七方田党支部旧址、红军路和红军树串起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将持续优化;半山松院等特色民宿和餐饮将进一步升级;200亩水生植物产业基地不仅作为研学基地,还将继续发挥净化村里水体的生态功能。(极目新闻 记者 常怡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裴章袺 房娓 林芳灏)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