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崇高伟大,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为人民的。人民性是三大精神的价值立场。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永恒久远,最根本的在于它是科学的。科学性是三大精神的真理属性。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在于它是崇尚奋斗的。实践性是三大精神的发展动力。
□ 徐秉国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大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湖北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理论品格。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性是三大精神的真理属性。一种精神之所以能永恒久远,最根本的在于它是科学的。从哲学上讲,精神固然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意识,而是意识中具有“精、气、神”等蕴含积极的、科学因素的思想成分。马克思主义为三大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抗洪抢险以及抗疫斗争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贯穿于三大精神之中。大别山革命斗争信念如磐,“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抗洪、抗疫亦是信念如山,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三大精神提供了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荆楚大地有深固难徙、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等。湖北还有堵疏结合治理长江洪水的荆江智慧,有为治病救人“神农尝百草”的牺牲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三大精神注入了文化力量,塑造了荆楚特色。
伟大建党精神为三大精神提供了基因内核。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在我们党自成体系的精神谱系中,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党的坚定信仰、纯朴初心、顽强作风和高尚品德,为这一精神谱系提供了稳固强大的精神内核。三大精神从伟大建党精神中生发出来,承继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内核,又充实、发展、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以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湖北而言,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荆楚大地实践的“湖北样本”,掌握精神实质,牢记殷殷嘱托,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人民性,不断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
人民性是三大精神的价值立场。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崇高伟大,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为人民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任何一种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任何一种精神如果不是形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也是没有价值的。
三大精神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三大精神是由人民创造的,它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红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抗洪、抗疫期间也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民行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团结奋进”“万众一心”“举国同心”的精神因素贯穿其中。三大精神的价值归宿也属于人民。党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发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等,“打土豪、分田地”,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为人民的解放而革命。抗洪以抵御洪灾,抗疫以消灭病毒,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人民性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智慧,创造新的历史和新的辉煌。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花大力气解决,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实践性,不断鼓舞人民团结奋斗
实践性是三大精神的发展动力。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在于它是崇尚奋斗的。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威力既在于能科学地认识世界,也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余年来的奋斗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大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面对敌人的反动黑暗统治,大别山儿女敢于反抗、勇于革命;面对滔天洪水的威胁,中华儿女敢于战天斗地,全力以赴、迎险而上、顽强拼搏、科学抗洪;面对未知的疫情威胁,中国人民敢于挺身而出、披甲出征,同病毒作殊死较量,展现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姿态。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实践性,就是要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于奋斗,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面向未来,包括荆楚儿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要以团结奋斗、艰苦奋斗去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就是要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面向未来,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升级“梗阻点”、深化改革“硬骨头”等发展中的难题,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5-07-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崇高伟大,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为人民的。人民性是三大精神的价值立场。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永恒久远,最根本的在于它是科学的。科学性是三大精神的真理属性。
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在于它是崇尚奋斗的。实践性是三大精神的发展动力。
□ 徐秉国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这三大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湖北的生动体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理论品格。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科学性是三大精神的真理属性。一种精神之所以能永恒久远,最根本的在于它是科学的。从哲学上讲,精神固然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意识,而是意识中具有“精、气、神”等蕴含积极的、科学因素的思想成分。马克思主义为三大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抗洪抢险以及抗疫斗争都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贯穿于三大精神之中。大别山革命斗争信念如磐,“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抗洪、抗疫亦是信念如山,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三大精神提供了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荆楚大地有深固难徙、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等。湖北还有堵疏结合治理长江洪水的荆江智慧,有为治病救人“神农尝百草”的牺牲奉献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三大精神注入了文化力量,塑造了荆楚特色。
伟大建党精神为三大精神提供了基因内核。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在我们党自成体系的精神谱系中,伟大建党精神深刻体现了党的坚定信仰、纯朴初心、顽强作风和高尚品德,为这一精神谱系提供了稳固强大的精神内核。三大精神从伟大建党精神中生发出来,承继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因内核,又充实、发展、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以新时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湖北而言,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荆楚大地实践的“湖北样本”,掌握精神实质,牢记殷殷嘱托,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人民性,不断厚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
人民性是三大精神的价值立场。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崇高伟大,最根本的在于它是为人民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立场。人民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任何一种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任何一种精神如果不是形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拥护,也是没有价值的。
三大精神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立场。三大精神是由人民创造的,它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红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抗洪、抗疫期间也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民行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团结奋进”“万众一心”“举国同心”的精神因素贯穿其中。三大精神的价值归宿也属于人民。党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发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等,“打土豪、分田地”,主张“一切权力归农会”,为人民的解放而革命。抗洪以抵御洪灾,抗疫以消灭病毒,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人民性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智慧,创造新的历史和新的辉煌。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花大力气解决,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实践性,不断鼓舞人民团结奋斗
实践性是三大精神的发展动力。一种精神之所以能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在于它是崇尚奋斗的。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威力既在于能科学地认识世界,也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余年来的奋斗创造的伟大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大精神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面对敌人的反动黑暗统治,大别山儿女敢于反抗、勇于革命;面对滔天洪水的威胁,中华儿女敢于战天斗地,全力以赴、迎险而上、顽强拼搏、科学抗洪;面对未知的疫情威胁,中国人民敢于挺身而出、披甲出征,同病毒作殊死较量,展现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姿态。
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实践性,就是要发扬团结奋斗精神。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于奋斗,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是最有力的奋斗。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面向未来,包括荆楚儿女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要以团结奋斗、艰苦奋斗去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就是要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面向未来,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升级“梗阻点”、深化改革“硬骨头”等发展中的难题,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