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山乡,播撒梦想!”大悟县宣化店镇茶坳村小学操场,65名大学生志愿者头顶骄阳宣誓,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志愿服务在这里拉开序幕。
随后,志愿者奔赴大悟县东新乡、新城镇金岭村、宣化店镇茶坳村的3所村级学校,为600名山区孩子开展为期1个月的暑假支教活动。
从2012年到2025年,这支由大悟本地90后大学生董世洁发起的公益组织,已吸引580名来自大悟本地及全国53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5503名当地儿童。
第十四届支教团成员中,2024级本科生周佳辉是大悟人,就读于清华大学。此前,周佳辉得到过大别山教育基金会、朱道六奖学金等组织与爱心人士的奖励帮扶。“一路走来,我收获了许许多多温暖。现在,我想带着更多家乡的孩子看见更远的天空。”
从受助到挺膺担当,用反哺写就传承,14年来,这样的双向奔赴在支教团中不断上演。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参与支教的董东花,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宣化店镇金山初级中学担任化学老师,“当年支教,孩子们追问‘老师,你明年还来吗’时的眼神,让我明白这里需要更多人扎根”。
大悟县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个暑假,董东花计划组织所在班级的大悟“红色小导游”,联手大别山支教团,共同开展“重走突围路 传承革命志”等红色教育活动。“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
多年来,“丰富山区孩童的精神生活”一直是大别山支教团的工作重心。从2012年至今,支教团先后在大悟县16所山区学校搭建起“梦想图书室”“微型广播站”,举办围绕大悟红色文化设计的课程与活动超百场。支教团致力于让大别山精神从历史课本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今年,第十四届支教团与大悟县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合作,为山里孩子带来了心理健康课程、团辅活动及声乐、美术等兴趣课堂。
从第一届的1所学校到如今的多个支教点,“变化的是规模与形式,不变的是支教团‘莫问前程、一路向善’的初心。”支教团团长贺龙珏说。
从最初14名志愿者挤一间教室到如今的标准化物资配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校地联动+艺术赋能”的多元模式,支教团的成长,也是老区大悟教育帮扶生态不断优化的缩影。
当青春与老区相遇,当理想扎根土地,红色基因有了最鲜活的传承模样。截至目前,大别山支教团已获得“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20余项荣誉。“最珍贵的荣誉,是孩子作业本上‘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的稚嫩字迹,是14年来5503名孩子眼中愈发明亮的光。”支教团副团长陈晓桐说。
前路漫漫,在大别山深处,这场青春与爱心接力的故事还在继续。(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通讯员 易荣波 沈春玲)
发表时间:2025-07-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反哺山乡,播撒梦想!”大悟县宣化店镇茶坳村小学操场,65名大学生志愿者头顶骄阳宣誓,第十四届大别山支教团志愿服务在这里拉开序幕。
随后,志愿者奔赴大悟县东新乡、新城镇金岭村、宣化店镇茶坳村的3所村级学校,为600名山区孩子开展为期1个月的暑假支教活动。
从2012年到2025年,这支由大悟本地90后大学生董世洁发起的公益组织,已吸引580名来自大悟本地及全国53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5503名当地儿童。
第十四届支教团成员中,2024级本科生周佳辉是大悟人,就读于清华大学。此前,周佳辉得到过大别山教育基金会、朱道六奖学金等组织与爱心人士的奖励帮扶。“一路走来,我收获了许许多多温暖。现在,我想带着更多家乡的孩子看见更远的天空。”
从受助到挺膺担当,用反哺写就传承,14年来,这样的双向奔赴在支教团中不断上演。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参与支教的董东花,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宣化店镇金山初级中学担任化学老师,“当年支教,孩子们追问‘老师,你明年还来吗’时的眼神,让我明白这里需要更多人扎根”。
大悟县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个暑假,董东花计划组织所在班级的大悟“红色小导游”,联手大别山支教团,共同开展“重走突围路 传承革命志”等红色教育活动。“我们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让孩子们知道,脚下的土地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
多年来,“丰富山区孩童的精神生活”一直是大别山支教团的工作重心。从2012年至今,支教团先后在大悟县16所山区学校搭建起“梦想图书室”“微型广播站”,举办围绕大悟红色文化设计的课程与活动超百场。支教团致力于让大别山精神从历史课本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今年,第十四届支教团与大悟县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合作,为山里孩子带来了心理健康课程、团辅活动及声乐、美术等兴趣课堂。
从第一届的1所学校到如今的多个支教点,“变化的是规模与形式,不变的是支教团‘莫问前程、一路向善’的初心。”支教团团长贺龙珏说。
从最初14名志愿者挤一间教室到如今的标准化物资配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校地联动+艺术赋能”的多元模式,支教团的成长,也是老区大悟教育帮扶生态不断优化的缩影。
当青春与老区相遇,当理想扎根土地,红色基因有了最鲜活的传承模样。截至目前,大别山支教团已获得“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20余项荣誉。“最珍贵的荣誉,是孩子作业本上‘长大后我也要当老师’的稚嫩字迹,是14年来5503名孩子眼中愈发明亮的光。”支教团副团长陈晓桐说。
前路漫漫,在大别山深处,这场青春与爱心接力的故事还在继续。(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 周莹 通讯员 易荣波 沈春玲)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