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不忘国耻 警钟长鸣”警示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摄)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珞珈山寓所前合影(翻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时任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为献金运动发表动员演讲。(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供图)
草店小学旧址。(受访者供图)
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展示的光未然青年时期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传承精神力量,照亮时代征程。
荆楚大地,抗战遗址星罗棋布、英烈故事代代相传。在湖北各地大中小学校园,有的存有抗战遗址、有的修复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有的建起抗战名人陈列馆。这些镌刻在荆楚大地的抗战地标,已成为爱国精神最铿锵的注脚。
它们,犹如一支支闪耀的火种,汇聚成跨越时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红色印记上的奔走与呐喊、热血与斗争,正化成一堂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一部部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激情演讲,激励青年奔赴前线、奔向延安。如今,校内的周恩来故居“十八栋”,凝聚成武大的红色基因,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投身强国建设。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发出抗日文化救亡最强音。学校将历史课堂搬进旧址,英雄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有了温度与力量。
武当山脚下的草店小学、大别山脉旁的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都曾亲历抗战硝烟。学校将历史设计成特色课程,培训小小讲解员,烈士们救亡图存的光辉事迹,成为学子们的研学手册与精神标杆。
从历史中走来,向光明处走去。
红色地标上,一座座育才学府拔地而起,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2008年,老河口市第三小学更名“光未然小学”,纪念《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校歌中的“黄河魂”,班级中的“黄河文化角”,让小小少年在校园里随处可遇英雄,播撒下人生的第一粒红色火种。
沿着“光”,追寻“光”,成为“光”。
红色革命的摇篮里,书声琅琅,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火种”在青年一代心中悄悄萌发。
年轻的红色星火,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续写着抗战精神的时代华章。
武汉大学“十八栋”
周恩来故居
“十八栋”的故事成为公共选修课
7月7日,仲夏时节,武汉大学珞珈山上草木葱茏,绿荫掩映中的老“十八栋”古建筑群格外幽静。位于半山腰的27号楼,正是周恩来故居,不时有游客前来参观。
“1937年至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在武汉工作期间,曾在此居住三个月,其间组织领导了‘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献金’等重要活动,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等著名国际友人。”在周恩来故居展厅,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席彩云介绍,短短的三个月,在他的激励下,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战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领导文化抗战,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战形势,争取到了更多国际援助和支持。如今,这段历史,已经凝结成武汉大学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大学生们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
1937年底,随着南京沦陷,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演讲的方式发动民众,是共产党人宣传抗战的方式之一。当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发表第一次演讲,提出青年努力的方向,并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
那一天,风雨交加,寒冷刺骨。周恩来应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的邀请,清晨乘坐第一班轮渡过江,从汉口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来到武昌,冒雨赶到武汉大学,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就走上台作了题为《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
“‘去延安,去新四军!’台下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席彩云说,每次讲到这个故事,现场的呐喊声仿佛在耳畔回荡。在当天的演讲中,周恩来提出,青年人不仅要在救亡事业中复兴民族,还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责任,“努力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努力去争取独立的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来临!”
此后,周恩来在武汉大学作过数次演讲,鼓舞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勇敢奔赴前线,奔向延安。他带领青年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呐喊和行动,深深影响了此后的革命走势。
大学,非大楼也,而大师也。老“十八栋”是武汉大学为延揽优秀人才而精心打造的18栋教工居所。它不负众望,“十八栋”还曾云集中国现代散文大家陈源、作家凌叔华、化学家王星拱、经济学家杨瑞六等一大批学者、大师在此居住。
“先辈以热血铺就前路,我辈当以担当续写荣光。”武汉大学法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黄曼斐担任周恩来故居义务讲解员已经5年多了。她说,今日青年学子当以“面壁十年”的毅力深耕专业领域,以真才实学筑牢“强国复兴”之基,如此,才是对“担负建国责任”的新时代回应。
炎炎夏日,老“十八栋”周围的梧桐树树影婆娑,总有学子、游客漫步其中。“革命先辈和学者大师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珞珈山的讲台上,将知识火种与学术品格代代相传。”席彩云表示,“老‘十八栋’的故事写进了校史,并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和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学子见面。这栋楼里刻进的武汉大学基因血脉,也为今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第三厅”故地
将高中历史课堂搬进抗战旧址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6月24日上午,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一幢老建筑前,一节主题团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深情高唱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在校园里的抗战旧址开展主题团课,是该校校史+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栋两层楼的老房子,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三厅”)旧址。“三厅”受时任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郭沫若任厅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人士组成,领导全国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工作。
“三厅”旧址原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起,张之洞先后在此创办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三厅”旧址一直是学校,如今位于武汉市十四中学校园内。
1938年4月1日,“三厅”成立,将办公场所设置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这里云集了郭沫若、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桂涛声、徐悲鸿、冼星海等数百名文艺界进步人士。
“三厅”下设文字宣传处、艺术宣传处、国际宣传处,有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3个电影放映队、1个漫画宣传队,还有著名的孩子剧团和新安旅行团。
“‘三厅’成立后,打响的第一炮是抗日扩大宣传周活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办主任杨戈砂介绍,在宣传周开幕式上,周恩来提出殷切希望,“把武汉的扩大宣传周扩大到全国去,武汉要做全国宣传工作的模范”。
“三厅”组织发起了口头宣传日、歌咏日、美术日、戏曲日、电影日等,仅在口头宣传日当天,20余万人走上武汉街头,庆祝台儿庄大捷。
为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三厅”还组织了“七七献金”活动,为抗战筹集资金,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周恩来捐出副部长月薪、毛泽东委托代献参政员薪金、八路军将士集体捐出伙食费;乞丐赵义身着破棉袄捐出一角镍币,高呼“不能当亡国奴”,哑丐献出十二枚铁环,菜贩倾尽当日所得。短短5天,在武汉一地就募捐了100万法币,将抗战宣传推到一个新的高潮。
1938年10月下旬,日军逼近武汉,“三厅”组织工作人员陆续撤离,辗转至重庆改组。
“‘三厅’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极大地增强了党在大后方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文化人士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武汉成为抗战宣传的中心,在中华大地上发出响彻云霄的文化救亡最强音。”杨戈砂说。
2021年6月11日,“三厅”旧址纪念馆开馆。在旧址上学习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创建了校史+德育课程体系,将历史课堂搬进旧址,成立“三厅”讲解队、昙华林历史社等社团,开展朗诵比赛、讲解比赛,更好宣传党史精神。
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
儿童剧团参与者
“古戏楼演出抗日戏”写进校本课程
“这是儿童剧团会旗的复制件,剧团很多成员是我们的校友前辈。”6月26日,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该校应届毕业生黄梓怡正向同学们介绍展品背后的抗战故事。80多年前,草店小学学生加入党领导的儿童剧团,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我们在整理校史的时候,发现了这段历史,特地在1999年新建教学楼的时候,拿出了两间教室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草店小学负责人徐华英介绍,抗战时期,草店曾被誉为鄂西北的“小延安”。武汉沦陷后,一大批撤出的中共党员及其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和社会团体转移到了这里,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西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8年秋,在中共鄂(西)北特委的领导下,一大批草店小学学生加入儿童剧团。他们用舞蹈、歌剧、话剧等揭露日寇的凶残,唤醒民众抗战的勇气和决心。每当孩子们在火星庙古戏楼演出时,现场观众都是群情激奋。
流亡到草店的文化人士还为儿童剧团绘制了一面团旗,旗帜上方是两名儿童手拉手振臂高歌,中部写有“儿童剧团”四字,下部是两名我军战士追击一名日军的场景。儿童剧团团长李华瑛的母亲王慧芝十分珍惜剧团旗帜,一直随身携带保存多年,原件于1959年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1999年,展览室建成后,草店小学组建了“红领巾讲解员”团队,每年从二、三年级选拔14名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述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27年来,先后有近400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用稚嫩的童声讲述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抗战故事。
“每年新生入学、建队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清明节、国庆节等,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室,平时也接受社会团队的预约参观。”徐华英介绍,“红领巾讲解员”已先后接待230多个参观团队。
学生黄梓怡担任“红领巾讲解员”已经4年,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毕业前夕,她担负起培训“红领巾讲解员”的任务。暑假以后,她就要升入初中,因此趁着假期尽快教会自己的“接任者”。
一张张图片里,感受救亡图存的力量;一件件实物前,聆听与自己同龄小团员的抗战事迹……即将担任“红领巾讲解员”的同学不时停下,轻声交流。
“我们还设置了《童心筑梦 红色领航》等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知晓这段了不起的抗战历史。”徐华英说,“这段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抗战精神宣传好、传承好,让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脉。”
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
英烈长眠地
每逢国家公祭日学校都会敲响警世钟
“铛——铛——铛——!”7月7日,“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深沉而洪亮的钟声响彻校园,提醒师生时刻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校园内,“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矗立。
87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寺庙,周边山头都是田家镇要塞保卫战的惨烈战场。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抗战烈士的遗骸安葬地。解放后,被改建为学校,琅琅书声与历史回响在此交融。
1938年,日军攻破南京城后沿长江而上,直逼武汉三镇。武穴田家镇地处南北襟要,依山临江,被称作长江咽喉,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9月15日,日军攻破广济县城(今武穴市梅川镇)后,集结4个师团7万余人,在舰炮、飞机的掩护下向中国守军发起猛攻。
作为武汉会战的关键一役,中国军民在田家镇保卫战中,以近2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近万人,用血肉之躯迟滞了日军进攻步伐。
“史料记载,9月20日晚上,为了攻克无名高地,中国守军103师调集3个营组建奋勇队,所有队员脱去上衣,拿起大刀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中碰到穿上衣者便砍,此战歼敌500余人。”走进翟畈校区,五(一)班学生邓林悦正在为参观者讲解这段历史。作为学校第20任“抗战故事讲解员”,她已经讲解了50多场。
“大战过后,大小山头上到处是尸骨,乡亲们含泪收殓抗战烈士的遗骸,集中安葬在五福寺,并建有纪念塔。”说到这段,邓林悦眼含热泪。
“2006年,学校筹资在原址修建了纪念碑。”校长张启明抚摸着碑文说,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展现了中国军人守土抗战、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纪念碑旁,一株约300岁的古树上,挂起一口大铜钟,刻有“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八个字。张启明说, 每逢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学校都会敲响警世钟,教育师生们铭记那段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虽然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但我们可以把课堂当‘战场’——认真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将来用科技强国、用知识报国!”在翟畈校区政教处的组织下,同学们踊跃参加“学党史 缅英烈 弘遗风”手抄报比赛、“诵爱国诗歌,明报国之志”诗歌朗诵、“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诉我情”征文等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血脉。
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
文化抗战旧址
百名学生志愿者宣讲红色故事
“同学们,你们见过船夫在黄河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吗?”6月24日,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光未然陈列馆,学生们正在上弘扬抗战精神的大思政课。
老河口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出生地。光未然小学原为老河口市第三小学,光未然、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进步人士曾在这里从事文化抗日活动,2008年5月5日为纪念光未然而更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于老河口市路家巷。12岁参加爱国演出,14岁加入共青团,16岁秘密入党,19岁赴武汉创办《鄂北青年》,组织“拓荒剧团”,以笔为枪,为抗战呐喊。
1938年,光未然奉周恩来、郭沫若的指示,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奔赴黄河两岸进行抗战宣传。在横渡黄河时,黄河的惊涛骇浪、船夫们搏风击浪的英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939年1月,光未然在行军途中坠马受伤,躺在病床上的他仅用5天时间,口述了整整400行、8个篇章的诗歌《黄河吟》,由队员笔录成稿。随后,他与作曲家冼星海合作,反复打磨修改,完成了磅礴雄浑、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
同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并迅速传唱至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抗战救亡最强音。
2019年5月,光未然陈列馆在光未然小学建成开放,学校鼓励全体师生报名争当志愿讲解员,利用业余时间提供讲解服务,让陈列馆成为育人的鲜活课堂。
9岁的双胞胎姐妹陈若宁、陈若静,在一年级下学期经选拔成为小小红色讲解员。为了讲好光未然的故事,姐妹俩常常利用课间来到陈列馆,手捧讲解稿认真练习;回到家中,姐妹俩化身彼此的“小老师”,一个讲解,一个聆听,互相挑错、共同进步。
“我们要以光未然爷爷为榜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在生活中,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精神,争做爱家、爱校、爱国的新时代好少年。”姐妹俩说。
“如今,学校每个班都成立了光未然陈列馆志愿解说团队,先后有100多名小小红色讲解员,为上万人次来访客人讲述红色故事。”光未然小学校长单新杰表示,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传递着磅礴的黄河精神,在红色故事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龚雪 赵莎莎 余宽宏 柯利华 张源 通讯员 朱江 周容翼 雷世达 耿文辉 张子纬 李闻 实习生 魏雅雯)
发表时间:2025-07-22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不忘国耻 警钟长鸣”警示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摄)
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珞珈山寓所前合影(翻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时任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为献金运动发表动员演讲。(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供图)
草店小学旧址。(受访者供图)
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展示的光未然青年时期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传承精神力量,照亮时代征程。
荆楚大地,抗战遗址星罗棋布、英烈故事代代相传。在湖北各地大中小学校园,有的存有抗战遗址、有的修复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有的建起抗战名人陈列馆。这些镌刻在荆楚大地的抗战地标,已成为爱国精神最铿锵的注脚。
它们,犹如一支支闪耀的火种,汇聚成跨越时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红色印记上的奔走与呐喊、热血与斗争,正化成一堂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一部部爱国主义的鲜活教材。
1938年,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激情演讲,激励青年奔赴前线、奔向延安。如今,校内的周恩来故居“十八栋”,凝聚成武大的红色基因,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投身强国建设。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发出抗日文化救亡最强音。学校将历史课堂搬进旧址,英雄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有了温度与力量。
武当山脚下的草店小学、大别山脉旁的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都曾亲历抗战硝烟。学校将历史设计成特色课程,培训小小讲解员,烈士们救亡图存的光辉事迹,成为学子们的研学手册与精神标杆。
从历史中走来,向光明处走去。
红色地标上,一座座育才学府拔地而起,以一种新的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2008年,老河口市第三小学更名“光未然小学”,纪念《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校歌中的“黄河魂”,班级中的“黄河文化角”,让小小少年在校园里随处可遇英雄,播撒下人生的第一粒红色火种。
沿着“光”,追寻“光”,成为“光”。
红色革命的摇篮里,书声琅琅,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火种”在青年一代心中悄悄萌发。
年轻的红色星火,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续写着抗战精神的时代华章。
武汉大学“十八栋”
周恩来故居
“十八栋”的故事成为公共选修课
7月7日,仲夏时节,武汉大学珞珈山上草木葱茏,绿荫掩映中的老“十八栋”古建筑群格外幽静。位于半山腰的27号楼,正是周恩来故居,不时有游客前来参观。
“1937年至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在武汉工作期间,曾在此居住三个月,其间组织领导了‘抗日活动宣传周’‘七七献金’等重要活动,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等著名国际友人。”在周恩来故居展厅,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席彩云介绍,短短的三个月,在他的激励下,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战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领导文化抗战,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向世界介绍中国抗战形势,争取到了更多国际援助和支持。如今,这段历史,已经凝结成武汉大学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大学生们接受抗战精神的洗礼。
1937年底,随着南京沦陷,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演讲的方式发动民众,是共产党人宣传抗战的方式之一。当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发表第一次演讲,提出青年努力的方向,并发出铿锵有力的号召。
那一天,风雨交加,寒冷刺骨。周恩来应武汉大学抗战问题研究会的邀请,清晨乘坐第一班轮渡过江,从汉口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来到武昌,冒雨赶到武汉大学,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就走上台作了题为《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的演讲。
“‘去延安,去新四军!’台下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席彩云说,每次讲到这个故事,现场的呐喊声仿佛在耳畔回荡。在当天的演讲中,周恩来提出,青年人不仅要在救亡事业中复兴民族,还要担负起将来建国的责任,“努力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努力去争取独立的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来临!”
此后,周恩来在武汉大学作过数次演讲,鼓舞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勇敢奔赴前线,奔向延安。他带领青年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呐喊和行动,深深影响了此后的革命走势。
大学,非大楼也,而大师也。老“十八栋”是武汉大学为延揽优秀人才而精心打造的18栋教工居所。它不负众望,“十八栋”还曾云集中国现代散文大家陈源、作家凌叔华、化学家王星拱、经济学家杨瑞六等一大批学者、大师在此居住。
“先辈以热血铺就前路,我辈当以担当续写荣光。”武汉大学法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黄曼斐担任周恩来故居义务讲解员已经5年多了。她说,今日青年学子当以“面壁十年”的毅力深耕专业领域,以真才实学筑牢“强国复兴”之基,如此,才是对“担负建国责任”的新时代回应。
炎炎夏日,老“十八栋”周围的梧桐树树影婆娑,总有学子、游客漫步其中。“革命先辈和学者大师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在珞珈山的讲台上,将知识火种与学术品格代代相传。”席彩云表示,“老‘十八栋’的故事写进了校史,并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和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学子见面。这栋楼里刻进的武汉大学基因血脉,也为今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第三厅”故地
将高中历史课堂搬进抗战旧址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6月24日上午,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一幢老建筑前,一节主题团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深情高唱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在校园里的抗战旧址开展主题团课,是该校校史+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栋两层楼的老房子,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三厅”)旧址。“三厅”受时任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郭沫若任厅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人士组成,领导全国抗战宣传和民众动员工作。
“三厅”旧址原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年起,张之洞先后在此创办东路高等小学堂和文普通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三厅”旧址一直是学校,如今位于武汉市十四中学校园内。
1938年4月1日,“三厅”成立,将办公场所设置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这里云集了郭沫若、阳翰笙、胡愈之、田汉、桂涛声、徐悲鸿、冼星海等数百名文艺界进步人士。
“三厅”下设文字宣传处、艺术宣传处、国际宣传处,有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3个电影放映队、1个漫画宣传队,还有著名的孩子剧团和新安旅行团。
“‘三厅’成立后,打响的第一炮是抗日扩大宣传周活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办主任杨戈砂介绍,在宣传周开幕式上,周恩来提出殷切希望,“把武汉的扩大宣传周扩大到全国去,武汉要做全国宣传工作的模范”。
“三厅”组织发起了口头宣传日、歌咏日、美术日、戏曲日、电影日等,仅在口头宣传日当天,20余万人走上武汉街头,庆祝台儿庄大捷。
为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三厅”还组织了“七七献金”活动,为抗战筹集资金,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共产党人身先士卒,周恩来捐出副部长月薪、毛泽东委托代献参政员薪金、八路军将士集体捐出伙食费;乞丐赵义身着破棉袄捐出一角镍币,高呼“不能当亡国奴”,哑丐献出十二枚铁环,菜贩倾尽当日所得。短短5天,在武汉一地就募捐了100万法币,将抗战宣传推到一个新的高潮。
1938年10月下旬,日军逼近武汉,“三厅”组织工作人员陆续撤离,辗转至重庆改组。
“‘三厅’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极大地增强了党在大后方爱国知识分子和进步文化人士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武汉成为抗战宣传的中心,在中华大地上发出响彻云霄的文化救亡最强音。”杨戈砂说。
2021年6月11日,“三厅”旧址纪念馆开馆。在旧址上学习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创建了校史+德育课程体系,将历史课堂搬进旧址,成立“三厅”讲解队、昙华林历史社等社团,开展朗诵比赛、讲解比赛,更好宣传党史精神。
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
儿童剧团参与者
“古戏楼演出抗日戏”写进校本课程
“这是儿童剧团会旗的复制件,剧团很多成员是我们的校友前辈。”6月26日,十堰市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该校应届毕业生黄梓怡正向同学们介绍展品背后的抗战故事。80多年前,草店小学学生加入党领导的儿童剧团,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我们在整理校史的时候,发现了这段历史,特地在1999年新建教学楼的时候,拿出了两间教室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草店小学负责人徐华英介绍,抗战时期,草店曾被誉为鄂西北的“小延安”。武汉沦陷后,一大批撤出的中共党员及其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和社会团体转移到了这里,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西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8年秋,在中共鄂(西)北特委的领导下,一大批草店小学学生加入儿童剧团。他们用舞蹈、歌剧、话剧等揭露日寇的凶残,唤醒民众抗战的勇气和决心。每当孩子们在火星庙古戏楼演出时,现场观众都是群情激奋。
流亡到草店的文化人士还为儿童剧团绘制了一面团旗,旗帜上方是两名儿童手拉手振臂高歌,中部写有“儿童剧团”四字,下部是两名我军战士追击一名日军的场景。儿童剧团团长李华瑛的母亲王慧芝十分珍惜剧团旗帜,一直随身携带保存多年,原件于1959年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1999年,展览室建成后,草店小学组建了“红领巾讲解员”团队,每年从二、三年级选拔14名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述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27年来,先后有近400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用稚嫩的童声讲述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抗战故事。
“每年新生入学、建队日、抗战胜利纪念日、清明节、国庆节等,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室,平时也接受社会团队的预约参观。”徐华英介绍,“红领巾讲解员”已先后接待230多个参观团队。
学生黄梓怡担任“红领巾讲解员”已经4年,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毕业前夕,她担负起培训“红领巾讲解员”的任务。暑假以后,她就要升入初中,因此趁着假期尽快教会自己的“接任者”。
一张张图片里,感受救亡图存的力量;一件件实物前,聆听与自己同龄小团员的抗战事迹……即将担任“红领巾讲解员”的同学不时停下,轻声交流。
“我们还设置了《童心筑梦 红色领航》等校本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知晓这段了不起的抗战历史。”徐华英说,“这段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抗战精神宣传好、传承好,让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脉。”
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
英烈长眠地
每逢国家公祭日学校都会敲响警世钟
“铛——铛——铛——!”7月7日,“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翟畈校区,深沉而洪亮的钟声响彻校园,提醒师生时刻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校园内,“五福寺前后山脉抗战阵亡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巍然矗立。
87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寺庙,周边山头都是田家镇要塞保卫战的惨烈战场。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抗战烈士的遗骸安葬地。解放后,被改建为学校,琅琅书声与历史回响在此交融。
1938年,日军攻破南京城后沿长江而上,直逼武汉三镇。武穴田家镇地处南北襟要,依山临江,被称作长江咽喉,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9月15日,日军攻破广济县城(今武穴市梅川镇)后,集结4个师团7万余人,在舰炮、飞机的掩护下向中国守军发起猛攻。
作为武汉会战的关键一役,中国军民在田家镇保卫战中,以近2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近万人,用血肉之躯迟滞了日军进攻步伐。
“史料记载,9月20日晚上,为了攻克无名高地,中国守军103师调集3个营组建奋勇队,所有队员脱去上衣,拿起大刀一鼓作气冲上山头,黑暗中碰到穿上衣者便砍,此战歼敌500余人。”走进翟畈校区,五(一)班学生邓林悦正在为参观者讲解这段历史。作为学校第20任“抗战故事讲解员”,她已经讲解了50多场。
“大战过后,大小山头上到处是尸骨,乡亲们含泪收殓抗战烈士的遗骸,集中安葬在五福寺,并建有纪念塔。”说到这段,邓林悦眼含热泪。
“2006年,学校筹资在原址修建了纪念碑。”校长张启明抚摸着碑文说,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他们都展现了中国军人守土抗战、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纪念碑旁,一株约300岁的古树上,挂起一口大铜钟,刻有“勿忘国耻 警钟长鸣”八个字。张启明说, 每逢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学校都会敲响警世钟,教育师生们铭记那段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虽然现在不用我们上战场,但我们可以把课堂当‘战场’——认真听好每节课、做好每道题,将来用科技强国、用知识报国!”在翟畈校区政教处的组织下,同学们踊跃参加“学党史 缅英烈 弘遗风”手抄报比赛、“诵爱国诗歌,明报国之志”诗歌朗诵、“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诉我情”征文等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血脉。
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
文化抗战旧址
百名学生志愿者宣讲红色故事
“同学们,你们见过船夫在黄河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吗?”6月24日,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光未然陈列馆,学生们正在上弘扬抗战精神的大思政课。
老河口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的出生地。光未然小学原为老河口市第三小学,光未然、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进步人士曾在这里从事文化抗日活动,2008年5月5日为纪念光未然而更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11月1日出生于老河口市路家巷。12岁参加爱国演出,14岁加入共青团,16岁秘密入党,19岁赴武汉创办《鄂北青年》,组织“拓荒剧团”,以笔为枪,为抗战呐喊。
1938年,光未然奉周恩来、郭沫若的指示,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奔赴黄河两岸进行抗战宣传。在横渡黄河时,黄河的惊涛骇浪、船夫们搏风击浪的英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1939年1月,光未然在行军途中坠马受伤,躺在病床上的他仅用5天时间,口述了整整400行、8个篇章的诗歌《黄河吟》,由队员笔录成稿。随后,他与作曲家冼星海合作,反复打磨修改,完成了磅礴雄浑、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
同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并迅速传唱至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抗战救亡最强音。
2019年5月,光未然陈列馆在光未然小学建成开放,学校鼓励全体师生报名争当志愿讲解员,利用业余时间提供讲解服务,让陈列馆成为育人的鲜活课堂。
9岁的双胞胎姐妹陈若宁、陈若静,在一年级下学期经选拔成为小小红色讲解员。为了讲好光未然的故事,姐妹俩常常利用课间来到陈列馆,手捧讲解稿认真练习;回到家中,姐妹俩化身彼此的“小老师”,一个讲解,一个聆听,互相挑错、共同进步。
“我们要以光未然爷爷为榜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在生活中,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精神,争做爱家、爱校、爱国的新时代好少年。”姐妹俩说。
“如今,学校每个班都成立了光未然陈列馆志愿解说团队,先后有100多名小小红色讲解员,为上万人次来访客人讲述红色故事。”光未然小学校长单新杰表示,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传递着磅礴的黄河精神,在红色故事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婧 龚雪 赵莎莎 余宽宏 柯利华 张源 通讯员 朱江 周容翼 雷世达 耿文辉 张子纬 李闻 实习生 魏雅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