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映文笔塔——全国文明村镇尾笔村的创建纪实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尾笔村老女桥稻虾基地

2024年度尾笔村家庭文明诚信五星级授牌仪式

尾笔村集体祝寿活动之洗脚报亲恩

尾笔村村标

在宜都市老城以南的高处,曾矗立着三座笔形石塔,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一门三杰同登皇榜,当地为纪念三人,修建三座文笔塔,分布在如今的头笔社区、中笔社区以及尾笔村。

尾笔因此得名。

近年来,尾笔村早已将这份文化基因融入血脉,充分用好用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笔塔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培育中,建设文明乡村。因地制宜务实探索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乡村善治“尾笔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2025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立足“小切口” 撬动“大治理”

今年高考结束,村里迅速启动高考学子摸排走访工作,为今年的“谈理想、讲正气、树新风”联谊庆祝活动做准备。尾笔村党委书记黄攀虹告诉记者,村里每年暑期都会组织高考学子集中座谈、宣传,签订不办升学宴的承诺书,并按照录取高校档次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

这是该村狠刹人情风的又一创新举措,而这一探索源于2018年村民曹婆婆的“灵魂拷问”。“我今天又随了500元的份子钱,一年光随礼就要花两三万元,现在还欠债。你们村干部管不管?能不能管?会不会管?”彼时新上任的黄攀虹才惊觉大伙对人情减负的迫切期盼。

“当年村里平均要办500多场红白事,每户一年就得花3万元用于人情开支,村民一年下来挣的钱全花在里面了。”黄攀虹说,管不管,是态度问题;能不能管,是权限问题;会不会管,是能力问题。

破立之间见真章。面对群众诉求,尾笔村“两委”班子坚定狠刹人情风、培树新风尚的决心。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红白事办理暂行规定》,明确“新生儿出生、结婚、丧事3件事可办,其他事项一律不能办,普通宾客随礼不超过100元,允许办的不超过20桌,不允许办的在家不超过5桌”等硬性规定。

为推动规定的有效执行,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积极争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支持,对村民红白事进行事前报备审批和行为监督。

但是治理人情风并不是消除人情味。

“村里连续八年为60岁以上整生老人开展集体敬老祝寿活动,把家庭寿宴变集体寿礼,家风、家庭、家教得到很好的传承。”黄攀虹介绍,经过治理,全村红白事减少到如今50场以内,每户家庭年均人情支出也减少到7000元以下。

玩转“小积分” 兑出“大文明”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只点上发力,还需面上提升。尝到甜头的黄攀虹随即与村党组织成员研究颁布了28条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可复制、接地气的《尾笔村村规民约》,同时制定《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家庭文明诚信积分实施细则》,建立道德评议会。

在尾笔村,家家户户都有本“文明账”。每个家庭每年基础分为100分,当年得分90分及以上为诚信户,低于90分为失信户。不仅明确了志愿服务、移风易俗、创业带富等22个加分项,还确定违反村规民约的31个减分项。

“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审会,先由个人申请或群众反馈加减分,安排专人实地调查取证后,再经道德评议会评审初步确定‘文明诚信户’和‘失信户’,到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公示后最终记入诚信档案。”

“四兑三丢!”黄攀虹介绍道,文明诚信户可兑物资、兑服务、兑荣誉、兑信用,而失信户则既丢面子、丢实惠,还丢前途。

一位村民因欠缴村内土地流转租金,被村道德评议会认定为失信行为,并记录在其家庭文明诚信档案上。而后他及时缴清欠款,并签订承诺书,才将其失信记录销号。此后,这位村民不仅每年按时缴纳租金,还积极参加村内公益事业,并为村捐款捐物,成了乡贤。

据统计,积分制实施以来,该村家庭文明诚信积分加分户逐年攀高。2024年,加分户数已达545户,约占全村户数一半。

改变“小环境” 促成“大产业”

如今的尾笔村,不仅里子厚实,面子也十分光鲜。

笔砚湾的清晨,村民吴顺芳踏着菜园里的彩砖小道摘菜,“到菜园子摘菜,都不会弄脏鞋。”她身后,修葺一新的棚屋与规整的菜畦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现代“农耕图”。

近五年,尾笔村依托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完成美丽蜕变:新建改扩建道路4000余米、黑化5000余米、亮化7000余米,新安装路灯230余盏,整治堰塘40余口,新建3个活动广场,1处休闲公园,全村实现天然气全覆盖。

环境改变的同时,也为村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依托美丽乡村等项目资金,规划建设全村“两核一轴”示范带,并在沿线谋划打造冷链物流、仓储展销、电商直播、餐饮民宿等特色产业,致力于建成全市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先行区。

为更好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黄攀虹带领村“两委”班子走遍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扎实调研,谋划“一中心四区域”的产业布局,努力绘就发展蓝图。一方面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协调流转土地610亩,招引五家家庭农场,开发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项目,配套建设亲子乐园、水上娱乐等设施;另一方面深耕文化底蕴,通过举办稻虾美食节、“三杆笔”“老女桥”等特色文化IP,建成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2024年,尾笔村集体经济突破130万元,农户可支配收入达到35200元。

漫步在尾笔村,柏油路蜿蜒串联起古塔遗韵与现代农居,文笔塔的传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被重新讲述;稻虾田里泛起的涟漪映照着村民的笑脸,而诚信积分公示栏前总有人驻足比较——那不仅是数字的增减,更是乡风文明的刻度。

当夕阳为笔砚湾倒悬的毛笔镀上金边,广场上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这全国文明村正以文明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新篇。(三峡商报记者  方勇华  孙玉敏  通讯员  胡丝竹

责任编辑:王炯

文明花映文笔塔——全国文明村镇尾笔村的创建纪实

发表时间:2025-07-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尾笔村老女桥稻虾基地

2024年度尾笔村家庭文明诚信五星级授牌仪式

尾笔村集体祝寿活动之洗脚报亲恩

尾笔村村标

在宜都市老城以南的高处,曾矗立着三座笔形石塔,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一门三杰同登皇榜,当地为纪念三人,修建三座文笔塔,分布在如今的头笔社区、中笔社区以及尾笔村。

尾笔因此得名。

近年来,尾笔村早已将这份文化基因融入血脉,充分用好用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笔塔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培育中,建设文明乡村。因地制宜务实探索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乡村善治“尾笔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2025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立足“小切口” 撬动“大治理”

今年高考结束,村里迅速启动高考学子摸排走访工作,为今年的“谈理想、讲正气、树新风”联谊庆祝活动做准备。尾笔村党委书记黄攀虹告诉记者,村里每年暑期都会组织高考学子集中座谈、宣传,签订不办升学宴的承诺书,并按照录取高校档次给予500-1000元的奖励。

这是该村狠刹人情风的又一创新举措,而这一探索源于2018年村民曹婆婆的“灵魂拷问”。“我今天又随了500元的份子钱,一年光随礼就要花两三万元,现在还欠债。你们村干部管不管?能不能管?会不会管?”彼时新上任的黄攀虹才惊觉大伙对人情减负的迫切期盼。

“当年村里平均要办500多场红白事,每户一年就得花3万元用于人情开支,村民一年下来挣的钱全花在里面了。”黄攀虹说,管不管,是态度问题;能不能管,是权限问题;会不会管,是能力问题。

破立之间见真章。面对群众诉求,尾笔村“两委”班子坚定狠刹人情风、培树新风尚的决心。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红白事办理暂行规定》,明确“新生儿出生、结婚、丧事3件事可办,其他事项一律不能办,普通宾客随礼不超过100元,允许办的不超过20桌,不允许办的在家不超过5桌”等硬性规定。

为推动规定的有效执行,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积极争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支持,对村民红白事进行事前报备审批和行为监督。

但是治理人情风并不是消除人情味。

“村里连续八年为60岁以上整生老人开展集体敬老祝寿活动,把家庭寿宴变集体寿礼,家风、家庭、家教得到很好的传承。”黄攀虹介绍,经过治理,全村红白事减少到如今50场以内,每户家庭年均人情支出也减少到7000元以下。

玩转“小积分” 兑出“大文明”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只点上发力,还需面上提升。尝到甜头的黄攀虹随即与村党组织成员研究颁布了28条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可复制、接地气的《尾笔村村规民约》,同时制定《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家庭文明诚信积分实施细则》,建立道德评议会。

在尾笔村,家家户户都有本“文明账”。每个家庭每年基础分为100分,当年得分90分及以上为诚信户,低于90分为失信户。不仅明确了志愿服务、移风易俗、创业带富等22个加分项,还确定违反村规民约的31个减分项。

“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审会,先由个人申请或群众反馈加减分,安排专人实地调查取证后,再经道德评议会评审初步确定‘文明诚信户’和‘失信户’,到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公示后最终记入诚信档案。”

“四兑三丢!”黄攀虹介绍道,文明诚信户可兑物资、兑服务、兑荣誉、兑信用,而失信户则既丢面子、丢实惠,还丢前途。

一位村民因欠缴村内土地流转租金,被村道德评议会认定为失信行为,并记录在其家庭文明诚信档案上。而后他及时缴清欠款,并签订承诺书,才将其失信记录销号。此后,这位村民不仅每年按时缴纳租金,还积极参加村内公益事业,并为村捐款捐物,成了乡贤。

据统计,积分制实施以来,该村家庭文明诚信积分加分户逐年攀高。2024年,加分户数已达545户,约占全村户数一半。

改变“小环境” 促成“大产业”

如今的尾笔村,不仅里子厚实,面子也十分光鲜。

笔砚湾的清晨,村民吴顺芳踏着菜园里的彩砖小道摘菜,“到菜园子摘菜,都不会弄脏鞋。”她身后,修葺一新的棚屋与规整的菜畦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现代“农耕图”。

近五年,尾笔村依托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完成美丽蜕变:新建改扩建道路4000余米、黑化5000余米、亮化7000余米,新安装路灯230余盏,整治堰塘40余口,新建3个活动广场,1处休闲公园,全村实现天然气全覆盖。

环境改变的同时,也为村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依托美丽乡村等项目资金,规划建设全村“两核一轴”示范带,并在沿线谋划打造冷链物流、仓储展销、电商直播、餐饮民宿等特色产业,致力于建成全市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先行区。

为更好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黄攀虹带领村“两委”班子走遍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扎实调研,谋划“一中心四区域”的产业布局,努力绘就发展蓝图。一方面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协调流转土地610亩,招引五家家庭农场,开发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项目,配套建设亲子乐园、水上娱乐等设施;另一方面深耕文化底蕴,通过举办稻虾美食节、“三杆笔”“老女桥”等特色文化IP,建成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2024年,尾笔村集体经济突破130万元,农户可支配收入达到35200元。

漫步在尾笔村,柏油路蜿蜒串联起古塔遗韵与现代农居,文笔塔的传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被重新讲述;稻虾田里泛起的涟漪映照着村民的笑脸,而诚信积分公示栏前总有人驻足比较——那不仅是数字的增减,更是乡风文明的刻度。

当夕阳为笔砚湾倒悬的毛笔镀上金边,广场上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这全国文明村正以文明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新篇。(三峡商报记者  方勇华  孙玉敏  通讯员  胡丝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