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腹地绘新卷——竹溪县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2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汉时期建置“武陵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近年来,该县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要素全域升级、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带动全县5.7万人在文旅产业链上就业增收,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32%。

传承非遗: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5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该县泉溪镇石板河村的漆艺工坊,“80后”非遗传承人张晓莲正专注地为一只木碗髹漆。她手持自制的漆刷,蘸取浓稠的天然生漆,在碗沿勾勒虎斑纹。

“这门手艺传了四代人,以前我们做寿材棺木、桌椅家具,现在开发了茶具、首饰盒等新品类。”张晓莲介绍,她的工坊去年接待了5000多名研学游客,手制漆艺摆件被列为“竹溪礼物”。

近年来,该县依托13万亩漆树基地,推动“生漆+文旅”融合发展。竹溪生漆产业曾受化学涂料的市场冲击严重,作为竹溪县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莲下决心扭转这一局面。她四处走访老漆匠,并依据不同季节采割的生漆特性,将其精准应用于不同漆器制作工序和场景,制作出的漆器颜色艳丽、漆彩流光,深受市场青睐。

“我们推出了漆艺体验游,游客可参与采漆、制漆、髹饰全过程,旺季每天可接待50多批客人。”张晓莲说,除漆艺体验游外,她还组织开设漆艺工作室,每年培训30余名漆艺传承人,带领村民从事漆艺产品开发销售工作。

同时,张晓莲利用当地丰富的山场资源,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漆树,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增收。“漆树需每隔一年割一次,1000多亩漆树林年产漆可达1000公斤,实现年收入四五十万元,若将其制成工艺品,效益可以翻番。”张晓莲说。

她依托漆器车间成立了漆艺培训工作室,通过定制家具擦漆、编制、木艺、漆艺修复等手工创作,带动2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5000元,年辐射联动效益超500万元。

弘扬美食:山珍土味烹出致富经

“这道黄连炖土鸡选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散养土鸡,加入竹溪黄连鲜根,汤色金黄,苦中带甘。”5月21日,在丰溪镇的“竹溪山味”药膳馆里,老板娘王秀兰向游客介绍起她家的招牌菜。

王秀兰告诉记者,2019年,在外务工的她返乡创办这家药膳馆。如今,药膳馆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素有“华中药库”之称的竹溪县拥有黄连、重楼、独活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王秀兰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竹溪县中医医院合作开发18道药膳套餐,并开发黄连面膜、养生茶包等衍生产品,带动周边50户农户种植药膳食材,仅黄连一项,就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

竹溪蒸盆作为一道地方特色美食,汇聚天麻、沙参、猪蹄、老母鸡、鸡蛋盒子、竹笋干等十八种食材于一盆,具有菜品、主食、蒸汤三者合一的特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2016年3月,竹溪蒸盆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荆美味公司以竹溪蒸盆及特色蒸菜为核心,深耕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围绕“特”字做文章,结合“非遗+”战略,探索“地标食材+科技赋能”双驱发展模式,带动秦巴黑猪、郧阳大黄鸡、小花菇、竹笋、药膳等产业链升级,把竹溪蒸盆打造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典范,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该县目前已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地开设竹溪蒸盆旗舰店10家,计划到2030年将连锁店扩展至200家以上,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实现年营收5亿元。

2024年该县美食产业带动3万余农民人均年增收3200元,全县特色美食店5000余家。

古今融合:老街区变身新地标

站在武陵不夜城街区入口,70岁的城关镇西关社区居民、山二黄戏曲“铁粉”张阳指着眼前明清风格建筑群说:“这里原本是破旧的老街区,如今已成为沉浸式戏曲文化体验区。”

每当夜幕降临,街区热闹非凡,山二黄戏台前围满观众,一旁的“竹溪特产”馆内人头攒动。

2023年以来,该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为文化灵魂,以竹溪美食为产业根基,将文化传承、康养旅游、夜市经济有机结合,打造夜经济文旅街区——武陵不夜城,为市民、游客提供充满国风氛围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

“该项目一期全长361米,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街区内上演的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包含七大戏曲主题与15个文化节点,我们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将戏曲元素融入灯光水秀、裸眼3D等场景,形成古街新韵的视觉奇观。”该县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山二黄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勃勃生机。

数据显示,开街以来,武陵不夜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5月1日至

5日,全县接待游客102.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20.62%。全县宾馆、民宿“一房难求”,餐饮夜市生意火爆,星级酒店连续5日满房。

城乡融合: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中焕新

位于秦楚边关的蒋家堰镇关垭子村,依托关垭楚长城文化资源,引进外部企业,以“秦风楚韵”为主基调,开发关垭驿站、露营基地等一批特色旅游业态,实现1.3公里户外多业态项目一体化运营。

2024年10月1日,升级改造后的关垭景区一开业,便成为鄂陕毗邻地区的“网红”景点,直接带动周边新增农家乐18家、个体门店20多家,吸引沿街摆摊设点80多个,创造群众演员、餐饮服务员等就业岗位230多个,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游客李女士提着刚买的生漆手串说:“白天逛关垭楚长城、夯土小镇,晚上到武陵不夜城看演出、买特产,感觉竹溪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据了解,该县已完成12个老旧街区改造,建成11个4A、3A级文旅综合体,直接带动5000余人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让竹溪成为秦巴山区文旅融合的璀璨明珠。”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郭军 通讯员 胡雪丽

责任编辑:何霄

秦巴腹地绘新卷——竹溪县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5-05-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汉时期建置“武陵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原型地。近年来,该县把文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要素全域升级、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带动全县5.7万人在文旅产业链上就业增收,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32%。

传承非遗: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5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该县泉溪镇石板河村的漆艺工坊,“80后”非遗传承人张晓莲正专注地为一只木碗髹漆。她手持自制的漆刷,蘸取浓稠的天然生漆,在碗沿勾勒虎斑纹。

“这门手艺传了四代人,以前我们做寿材棺木、桌椅家具,现在开发了茶具、首饰盒等新品类。”张晓莲介绍,她的工坊去年接待了5000多名研学游客,手制漆艺摆件被列为“竹溪礼物”。

近年来,该县依托13万亩漆树基地,推动“生漆+文旅”融合发展。竹溪生漆产业曾受化学涂料的市场冲击严重,作为竹溪县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张晓莲下决心扭转这一局面。她四处走访老漆匠,并依据不同季节采割的生漆特性,将其精准应用于不同漆器制作工序和场景,制作出的漆器颜色艳丽、漆彩流光,深受市场青睐。

“我们推出了漆艺体验游,游客可参与采漆、制漆、髹饰全过程,旺季每天可接待50多批客人。”张晓莲说,除漆艺体验游外,她还组织开设漆艺工作室,每年培训30余名漆艺传承人,带领村民从事漆艺产品开发销售工作。

同时,张晓莲利用当地丰富的山场资源,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漆树,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增收。“漆树需每隔一年割一次,1000多亩漆树林年产漆可达1000公斤,实现年收入四五十万元,若将其制成工艺品,效益可以翻番。”张晓莲说。

她依托漆器车间成立了漆艺培训工作室,通过定制家具擦漆、编制、木艺、漆艺修复等手工创作,带动2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5000元,年辐射联动效益超500万元。

弘扬美食:山珍土味烹出致富经

“这道黄连炖土鸡选用海拔1000米以上的散养土鸡,加入竹溪黄连鲜根,汤色金黄,苦中带甘。”5月21日,在丰溪镇的“竹溪山味”药膳馆里,老板娘王秀兰向游客介绍起她家的招牌菜。

王秀兰告诉记者,2019年,在外务工的她返乡创办这家药膳馆。如今,药膳馆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年收入超过50万元。

素有“华中药库”之称的竹溪县拥有黄连、重楼、独活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王秀兰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竹溪县中医医院合作开发18道药膳套餐,并开发黄连面膜、养生茶包等衍生产品,带动周边50户农户种植药膳食材,仅黄连一项,就实现户均年增收8000元。

竹溪蒸盆作为一道地方特色美食,汇聚天麻、沙参、猪蹄、老母鸡、鸡蛋盒子、竹笋干等十八种食材于一盆,具有菜品、主食、蒸汤三者合一的特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2016年3月,竹溪蒸盆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荆美味公司以竹溪蒸盆及特色蒸菜为核心,深耕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围绕“特”字做文章,结合“非遗+”战略,探索“地标食材+科技赋能”双驱发展模式,带动秦巴黑猪、郧阳大黄鸡、小花菇、竹笋、药膳等产业链升级,把竹溪蒸盆打造成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典范,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该县目前已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地开设竹溪蒸盆旗舰店10家,计划到2030年将连锁店扩展至200家以上,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实现年营收5亿元。

2024年该县美食产业带动3万余农民人均年增收3200元,全县特色美食店5000余家。

古今融合:老街区变身新地标

站在武陵不夜城街区入口,70岁的城关镇西关社区居民、山二黄戏曲“铁粉”张阳指着眼前明清风格建筑群说:“这里原本是破旧的老街区,如今已成为沉浸式戏曲文化体验区。”

每当夜幕降临,街区热闹非凡,山二黄戏台前围满观众,一旁的“竹溪特产”馆内人头攒动。

2023年以来,该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为文化灵魂,以竹溪美食为产业根基,将文化传承、康养旅游、夜市经济有机结合,打造夜经济文旅街区——武陵不夜城,为市民、游客提供充满国风氛围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

“该项目一期全长361米,商业面积2.5万平方米。街区内上演的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包含七大戏曲主题与15个文化节点,我们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将戏曲元素融入灯光水秀、裸眼3D等场景,形成古街新韵的视觉奇观。”该县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山二黄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勃勃生机。

数据显示,开街以来,武陵不夜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5月1日至

5日,全县接待游客102.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20.62%。全县宾馆、民宿“一房难求”,餐饮夜市生意火爆,星级酒店连续5日满房。

城乡融合:让乡村在文化传承中焕新

位于秦楚边关的蒋家堰镇关垭子村,依托关垭楚长城文化资源,引进外部企业,以“秦风楚韵”为主基调,开发关垭驿站、露营基地等一批特色旅游业态,实现1.3公里户外多业态项目一体化运营。

2024年10月1日,升级改造后的关垭景区一开业,便成为鄂陕毗邻地区的“网红”景点,直接带动周边新增农家乐18家、个体门店20多家,吸引沿街摆摊设点80多个,创造群众演员、餐饮服务员等就业岗位230多个,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游客李女士提着刚买的生漆手串说:“白天逛关垭楚长城、夯土小镇,晚上到武陵不夜城看演出、买特产,感觉竹溪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了。”

据了解,该县已完成12个老旧街区改造,建成11个4A、3A级文旅综合体,直接带动5000余人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加大城乡融合发展力度,让竹溪成为秦巴山区文旅融合的璀璨明珠。”竹溪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郭军 通讯员 胡雪丽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