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埫村地处宜城市小河镇西南部,346国道穿境而过,南面是蛮河。初夏时节,符埫村麦香四溢,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符埫村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教育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充分发挥妇女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方面的独特优势,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树立文明新风尚。
党群共建新家园
走进符埫村,粉墙黛瓦的农家小楼整齐分布在道路两侧,硬化道路直通每家院落。来到各户庭院,门前绿意盎然,木柴、农具码放整齐,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十年前的符埫村还是“脏乱差”的代表。符埫村党支部书记郑风国回忆,那时村民们卫生意识淡薄,垃圾随意丢弃在屋旁、水沟里;村道全是土路,一到雨天就变成泥巴路;部分村民占用村公共道路开荒种菜,影响村容村貌和出行安全。
2015年,符埫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求村所有党员、村民代表带头拆除违建,把侵占的公共道路腾出来,发动广大村民共同整治村庄环境卫生。
同时,符埫村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将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修建排水渠、村文化广场,购置垃圾桶,引导村民将垃圾统一丢至桶中。
“最难的是转变村民固有观念。”郑风国回忆,对不愿意配合环境整治的村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劝说,讲政策、算长远账,使之充分了解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好处。渐渐地,村民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主动配合环境整治。
修建新的排水渠,需要从四组村民郑大爷的院内经过。郑大爷二话没说,主动把院墙拆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把自家旧瓦旧砖捐出来当路基,闲暇时主动帮施工队搬运石料,争取早日修好路。
为激发村民整治环境卫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符埫村还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卫生之星”等评选活动,村民们自觉打扫房前屋后,精心打造美丽庭院,主动清理公共区域杂物,共同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村庄环境。
“以前每逢下雨,村里到处积水,厕所里蚊蝇到处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环境卫生改善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真好!”村民们纷纷感慨道。
“零彩礼”引领新风尚
受爱面子、互相攀比等影响,许多地方的彩礼水涨船高。在符埫村,一股清新的“零彩礼”嫁女之风悄然兴起,为传统婚俗文化带来全新变革。
8年前,四组村民杨大叔的女儿出嫁,身为村里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的郑风国上门祝贺,顺口问能否降低彩礼,给村民们树立榜样,没想到杨大叔一口答应。
“婚姻幸福不能用彩礼衡量,孩子们过得好才最重要。”杨大叔表示,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婚礼不应该大操大办,双方父母还要全力支持小两口组建新家庭。对此,女婿很感激,隔三差五上门看望岳父,送菜、送水果。
杨大叔“零彩礼”嫁女的举动在村里传为美谈,成为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典范,也逐渐改变了符埫村村民们的观念。现在大家和杨大叔有了一样的想法:只要年轻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
如今,“零彩礼、低彩礼”已成为符埫村村民们的共识。这一新风尚的推行,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为减轻村民负担,符埫村红白理事会号召党员、村民代表带头践行文明风尚,以榜样力量引导村民摈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村里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婚俗逐渐减少,喜事新办、文明婚嫁的新风尚日益兴起。
广场舞跳出大和谐
傍晚时分,符埫村数十位村民来到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跳起广场舞。她们步伐轻快,笑容满面,成为乡村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支广场舞队不仅是乡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更是基层矛盾调解的“润滑剂”。
前不久,符埫村五组的陈氏兄弟四人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争执,经常在村里吵架,情绪很激动。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妇女执委会负责人赵春梅利用跳广场舞的时机,和广场舞队其他成员分别约谈四兄弟的妻子,从“婆婆带孙子孙女的辛苦”聊到“子女应尽的孝道”,分享自家赡养老人的经验,用拉家常、讲道理的方式促成四兄弟达成协议:老人由四家按季度轮流照料,医疗费用均摊。
“很多问题在跳广场舞时就能解决。”赵春梅说,男同志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同志就是村里的“压舱石”,符埫村妇女执委会充分利用广场舞这一阵地,发挥女性耐心、细心、善于沟通的特长,利用好她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投身当地基层治理工作,调解邻里矛盾和家庭矛盾,有效推动了和谐乡村与幸福家庭建设。
广场舞队更是一支政策宣传队,队员们还利用空闲时间,上门宣传秸秆禁烧、防溺水、交通安全、冬天谨防一氧化碳中毒等,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此外,逢年过节,符埫村广场舞队都会义务在村里、镇上、宜城市表演舞蹈、踩高跷、划旱船,烘托节日气氛。
如今,符埫村的广场舞不仅是休闲健身运动项目,还是凝聚文明共识、完善基层治理的新载体。下一步,该村将充分利用女性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搜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发挥好妇女“半边天”作用,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她力量”,绘就乡村和谐发展新画卷。(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敏 余子威 通讯员 刘峻峰 高昂)
发表时间:2025-05-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符埫村地处宜城市小河镇西南部,346国道穿境而过,南面是蛮河。初夏时节,符埫村麦香四溢,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符埫村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模范带头作用,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教育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充分发挥妇女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方面的独特优势,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树立文明新风尚。
党群共建新家园
走进符埫村,粉墙黛瓦的农家小楼整齐分布在道路两侧,硬化道路直通每家院落。来到各户庭院,门前绿意盎然,木柴、农具码放整齐,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十年前的符埫村还是“脏乱差”的代表。符埫村党支部书记郑风国回忆,那时村民们卫生意识淡薄,垃圾随意丢弃在屋旁、水沟里;村道全是土路,一到雨天就变成泥巴路;部分村民占用村公共道路开荒种菜,影响村容村貌和出行安全。
2015年,符埫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求村所有党员、村民代表带头拆除违建,把侵占的公共道路腾出来,发动广大村民共同整治村庄环境卫生。
同时,符埫村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将水泥路修到每家每户,修建排水渠、村文化广场,购置垃圾桶,引导村民将垃圾统一丢至桶中。
“最难的是转变村民固有观念。”郑风国回忆,对不愿意配合环境整治的村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劝说,讲政策、算长远账,使之充分了解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好处。渐渐地,村民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主动配合环境整治。
修建新的排水渠,需要从四组村民郑大爷的院内经过。郑大爷二话没说,主动把院墙拆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把自家旧瓦旧砖捐出来当路基,闲暇时主动帮施工队搬运石料,争取早日修好路。
为激发村民整治环境卫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符埫村还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卫生之星”等评选活动,村民们自觉打扫房前屋后,精心打造美丽庭院,主动清理公共区域杂物,共同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村庄环境。
“以前每逢下雨,村里到处积水,厕所里蚊蝇到处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环境卫生改善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真好!”村民们纷纷感慨道。
“零彩礼”引领新风尚
受爱面子、互相攀比等影响,许多地方的彩礼水涨船高。在符埫村,一股清新的“零彩礼”嫁女之风悄然兴起,为传统婚俗文化带来全新变革。
8年前,四组村民杨大叔的女儿出嫁,身为村里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的郑风国上门祝贺,顺口问能否降低彩礼,给村民们树立榜样,没想到杨大叔一口答应。
“婚姻幸福不能用彩礼衡量,孩子们过得好才最重要。”杨大叔表示,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婚礼不应该大操大办,双方父母还要全力支持小两口组建新家庭。对此,女婿很感激,隔三差五上门看望岳父,送菜、送水果。
杨大叔“零彩礼”嫁女的举动在村里传为美谈,成为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典范,也逐渐改变了符埫村村民们的观念。现在大家和杨大叔有了一样的想法:只要年轻人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
如今,“零彩礼、低彩礼”已成为符埫村村民们的共识。这一新风尚的推行,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还有力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
为减轻村民负担,符埫村红白理事会号召党员、村民代表带头践行文明风尚,以榜样力量引导村民摈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村里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婚俗逐渐减少,喜事新办、文明婚嫁的新风尚日益兴起。
广场舞跳出大和谐
傍晚时分,符埫村数十位村民来到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跳起广场舞。她们步伐轻快,笑容满面,成为乡村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支广场舞队不仅是乡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更是基层矛盾调解的“润滑剂”。
前不久,符埫村五组的陈氏兄弟四人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争执,经常在村里吵架,情绪很激动。得知这一情况后,村妇女执委会负责人赵春梅利用跳广场舞的时机,和广场舞队其他成员分别约谈四兄弟的妻子,从“婆婆带孙子孙女的辛苦”聊到“子女应尽的孝道”,分享自家赡养老人的经验,用拉家常、讲道理的方式促成四兄弟达成协议:老人由四家按季度轮流照料,医疗费用均摊。
“很多问题在跳广场舞时就能解决。”赵春梅说,男同志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妇女同志就是村里的“压舱石”,符埫村妇女执委会充分利用广场舞这一阵地,发挥女性耐心、细心、善于沟通的特长,利用好她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投身当地基层治理工作,调解邻里矛盾和家庭矛盾,有效推动了和谐乡村与幸福家庭建设。
广场舞队更是一支政策宣传队,队员们还利用空闲时间,上门宣传秸秆禁烧、防溺水、交通安全、冬天谨防一氧化碳中毒等,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此外,逢年过节,符埫村广场舞队都会义务在村里、镇上、宜城市表演舞蹈、踩高跷、划旱船,烘托节日气氛。
如今,符埫村的广场舞不仅是休闲健身运动项目,还是凝聚文明共识、完善基层治理的新载体。下一步,该村将充分利用女性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搜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等方面的优势,继续发挥好妇女“半边天”作用,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她力量”,绘就乡村和谐发展新画卷。(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敏 余子威 通讯员 刘峻峰 高昂)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