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吸引年轻人参观 1000多件农耕器具留住乡愁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5月15日,陈红耀如同往日一样,来到当阳淯溪民俗博物馆。

日常维护场馆,为游客讲解馆内的老物件,就是他的主要工作。

当天,他将漳河大鼓摆到了博物馆,着手准备第二天的博物馆日活动。

今年57岁的陈红耀,是当阳市淯溪镇党群服务中心聘用的工作人员,也是个种了30多年田的“老把式”,作为蔬菜种植示范户,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爱看书,也喜欢动笔,农闲时便创作小说、歌词。2008年,陈红耀创作的歌词《家住宜昌》在宜昌市级比赛中获得铜奖。此时,淯溪镇文化站也相中了他,将他聘用到镇文化站,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创作小品、剧本和歌词。

淯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地流传有漳河大鼓、“杀故事”、皮影戏、民间小戏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打鼓说书、桃园幻灯、皮影戏、路狮子、划采莲船、舞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艺样式。

“淯溪有这么多民俗文化,能不能把一些农村老物件收集保护起来?”陈红耀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很快得到时任镇文化站站长李元刚等人的支持。

说干就干,大家起早贪黑,走完淯溪镇的村组湾子,就跑当阳市其他乡镇。3年来收集到600多件农耕器具、民俗用品,当地电影院被堆得满满当当。

“现在社会科技进步快,以前传统的农用工具,像秧马、风斗都再也看不见咯。”回忆起初衷,陈红耀介绍道,留住乡村印记,也是留住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2013年,当阳市拨款支持建成淯溪民俗博物馆,到目前已收藏农耕器具、民俗用品等1000多件,陈红耀和搭档黎红燕便担任起了讲解员。

如今的淯溪民俗博物馆,分为民俗体验、人文淯溪、乡村电影、生产习俗、漳河古韵、工商百业和人生礼仪七个展厅,再现了当地传统农业、加工业、民间手艺,已成为展示沮漳流域历史文明、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的一扇窗口。

“现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要准确地说出每件物品名称,那可真难为他们,但总得让孩子们了解先辈们的生活。”陈红耀说,博物馆开放后,吸引了当阳许多年轻人前来参观。

博物馆在节假日更显忙碌,陈红耀他们在岗过节也成了常态。“节假日外地游客来得多,常常是一场接着一场,没有间隙。”

陈红耀介绍,自开馆以来,他们已累计接待讲解近80万人次。

他和搭档还开设了漳河大鼓课间操非遗特色课程,现在,淯溪小学600多名学生都会表演漳河大鼓。

“我会一直在民俗博物馆坚守,还要培养年轻人,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陈红耀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陈昕 陈晓燕

责任编辑:何霄

民俗博物馆吸引年轻人参观 1000多件农耕器具留住乡愁

发表时间:2025-05-19 来源:湖北文明网

5月15日,陈红耀如同往日一样,来到当阳淯溪民俗博物馆。

日常维护场馆,为游客讲解馆内的老物件,就是他的主要工作。

当天,他将漳河大鼓摆到了博物馆,着手准备第二天的博物馆日活动。

今年57岁的陈红耀,是当阳市淯溪镇党群服务中心聘用的工作人员,也是个种了30多年田的“老把式”,作为蔬菜种植示范户,在当地小有名气。

他爱看书,也喜欢动笔,农闲时便创作小说、歌词。2008年,陈红耀创作的歌词《家住宜昌》在宜昌市级比赛中获得铜奖。此时,淯溪镇文化站也相中了他,将他聘用到镇文化站,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创作小品、剧本和歌词。

淯溪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当地流传有漳河大鼓、“杀故事”、皮影戏、民间小戏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打鼓说书、桃园幻灯、皮影戏、路狮子、划采莲船、舞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艺样式。

“淯溪有这么多民俗文化,能不能把一些农村老物件收集保护起来?”陈红耀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很快得到时任镇文化站站长李元刚等人的支持。

说干就干,大家起早贪黑,走完淯溪镇的村组湾子,就跑当阳市其他乡镇。3年来收集到600多件农耕器具、民俗用品,当地电影院被堆得满满当当。

“现在社会科技进步快,以前传统的农用工具,像秧马、风斗都再也看不见咯。”回忆起初衷,陈红耀介绍道,留住乡村印记,也是留住人们对过去的记忆。

2013年,当阳市拨款支持建成淯溪民俗博物馆,到目前已收藏农耕器具、民俗用品等1000多件,陈红耀和搭档黎红燕便担任起了讲解员。

如今的淯溪民俗博物馆,分为民俗体验、人文淯溪、乡村电影、生产习俗、漳河古韵、工商百业和人生礼仪七个展厅,再现了当地传统农业、加工业、民间手艺,已成为展示沮漳流域历史文明、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的一扇窗口。

“现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要准确地说出每件物品名称,那可真难为他们,但总得让孩子们了解先辈们的生活。”陈红耀说,博物馆开放后,吸引了当阳许多年轻人前来参观。

博物馆在节假日更显忙碌,陈红耀他们在岗过节也成了常态。“节假日外地游客来得多,常常是一场接着一场,没有间隙。”

陈红耀介绍,自开馆以来,他们已累计接待讲解近80万人次。

他和搭档还开设了漳河大鼓课间操非遗特色课程,现在,淯溪小学600多名学生都会表演漳河大鼓。

“我会一直在民俗博物馆坚守,还要培养年轻人,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陈红耀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陈昕 陈晓燕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