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脉传千秋 文博逐梦向未来——快速变化社会中湖北博物馆事业的创新路径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来源:湖北日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活动定于5月16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启幕,围绕今年活动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我省各地博物馆将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为社会各界奉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近年来,我省文博系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明确自身角色,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发挥青年人作用,主动在文旅融合中贡献文博力量。

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图为湖北省博物馆“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演出。(何宇欣 摄)

国内首部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

数字赋能 彰显科技创新锐意

5月16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开幕式上,《荆楚瑰宝——百件文物看湖北》数智书暨“遇见百件荆楚瑰宝”AI云展将正式上线。

“荆楚瑰宝”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创新路径,采用“一物一码”设计,手机一扫,曾侯乙编钟等文物珍品便以“数字自述”的方式生动呈现其前世今生。AI云展通过三维数字化采集,为我省17家文博机构的108件瑰宝打造专属数字档案,同时借助多种交互功能营造虚实交融的观赏空间。

当前,技术迭代与场景驱动共生演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博物馆传统的供需模式和运行方式,加速现代科技融合与智慧博物馆发展。

持“越王勾践剑”、敲“曾侯乙编钟”、邂逅远古“恐龙”……借助虚实融合、三维建模、动态交互、剧情叙事等技术,馆藏文物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对话、可共情的生命体。

在湖北各地博物馆,一场场奇幻之旅正在上演——

步入湖北省博物馆VR剧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数字文物VR体验》正火热上演。戴上VR设备,瞬间开启一场颠覆性的参观体验:铸剑工坊炉火熊熊燃烧,吴越战场箭矢呼啸而过,越王勾践持利剑立于船头。由参与《哪吒2》群集特效团队操刀打造的该VR体验项目,不只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探索。在这里,每件文物都重塑数字金身,高度还原细节。观众可根据剧情设置,成为剧中一员,从文物“旁观者”变为历史“参与者”。

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数字文物VR体验》。

迈进宜昌博物馆沉浸式XR大空间,戴上AR眼镜,即可开启登临月球、海底遨游、在数字丛林寻找神兽的探险之旅。该馆大力推进数字文博建设,在馆内设置多个数字互动区域,AI数字人“屈原”“昭君”上岗营业,与中外游客互动交流。

来到十堰市博物馆,可打卡穿越侏罗纪VR沉浸式体验项目。该项目利用3D建模技术、VR设备的精准追踪功能,高度还原侏罗纪时期的动植物生态。当游客靠近“恐龙”,它们会做出或警惕、或嘶吼的反应,极大增强了体验的真实感。该项目的落地,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文化+数字”的创新样本,让远古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此外,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手腾讯“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通过搭建“数字文物库”、拍摄制作高品质博物馆视频、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推出“荆楚文物声音邮局”等方式,全面提升全省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

依托各类新技术手段,加强科技支撑,破除时空限制,打造“指尖”和“云端”上的博物馆,让公众随时随地可以观展。

集结湖北省内27家文博机构、150件(套)珍贵文物,重磅打造的“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开辟了VR线上展厅,观众可选择足不出户纵览跨越新石器时代至现当代的湖北脉络。

青春力量 焕发青年活力担当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我省一批青年文博人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展陈策划、文创开发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实践,正以实际行动演绎着青年人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和相互成就。

近三年来,我省文博系统青年英才不断涌现,凭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卓越表现和积极贡献,斩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

今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章旖荣获共青团中央“新时代青年先锋”荣誉称号。她从事一线讲解工作13年,三次参加中宣部主办的大型主题展览,两次承担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讲解工作。5月9日,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揭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江旭东博士入选。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还是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江旭东获评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

2023年,人社部授予30名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湖北占两席,分别是湖北省博物馆汪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云峰。

2024年,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决赛中,经激烈角逐,我省选手斩获佳绩。其中,胡昊、陈清分荣专业组一等奖、二等奖,王瑞钦、吴汉平分荣志愿组一等奖、三等奖。

此外,一批青年团体在策展、社教、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书写着别样的青春。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90后为主导的策展团队,紧扣遗址内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展体系,展现出新时代博物馆人专业、敬业、创新。该馆原创展及多个临展曾斩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等。

湖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85%以上是青年人,凭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荣获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斩获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还有十堰市博物馆王蕾文旅推介官工作室。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积极探索“青年+文旅+科技”的融合发展路径,成为文旅战线亮眼的名片。在广大社教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教育品牌。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遴选百项创新案例,湖北省有12项入选,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且唯一入选数量超过10项的省份。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平台优势,与大中小学开展馆校协同育人,成立高校志愿者联盟,开发志愿者线上管理平台,精心培育的志愿服务品牌“61号”志愿红,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不少志愿者们是在参观后受其感染,进而成为“讲述者”“演绎者”“推介者”。

为推进我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博物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青年学者导师制。馆长张晓云指出,青年学者导师制将构建“以老带新、梯次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打造荆楚文化研究“高精尖”队伍注入源头活水,为该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提供学术支撑。

博物馆+ 坚守文明传承初心

湖北实施一流博物馆和卓越博物馆建设计划,扎实推进全省中小博物馆提升工程,“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效果显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坚守传承初心。

博物馆+演艺——全省博物馆积极探索文物活化新业态,打造各类形式新颖的视觉盛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上演国内首部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通过互动式剧情演绎、升降式舞台沙盘及光、电、投影等沉浸式技术,巧妙搭建起古今桥梁,让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湖北省博物馆小火神全息剧场推出的《遇见·楚庄王》,是国内文博行业首部沉浸式全息舞台剧,被列为2023年度世界十大经典场馆沉浸式体验案例。巴东博物馆的《千年巴东一夜回》,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的《监委主席王荷波》,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汉》等,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

博物馆+文创——“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是湖北省博物馆最大的文创品牌,已接待线下观众逾千万人次,线上传播的观看量超数十亿人次;越王勾践剑首饰系列获2024年度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一绾青丝”系列获第六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我省已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省博协文创专委会,并出台政策激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下一步,将继续做大做强荆楚文博文创设计进校园品牌,完善设计——产出——销售链条,提振文旅消费。

博物馆+旅游——一座座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地标。2024年全年,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次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省博参观人次突破500万人次。今年以来,我省各大博物馆游客持续井喷。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204.22万人次,同期增长22.53%,其中省博接待观众13.25万人次,同期增长20.17%。连日来,全省博物馆系统着力优化供给,将“重信亲客”融入方方面面,全面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全省多家博物馆启动延时开放、错峰开放、开放夜场等举措,合理安排场馆资源,进一步优化游客参观体验。湖北省博物馆作为湖北形象窗口,正全方位升级改造,包括参观路线、预约系统、停车引导、文创展销等。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已出台《推动湖北省文化文物单位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一步,要进一步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锚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贡献文博力量。

全省博物馆系统近五年斩获国际级国家级奖项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随州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 2025

二、国际博物馆协会“世界最佳遗产项目”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3

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达76家

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19家、三级博物馆45家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1.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 2021

2. 《楚国八百年》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2

3. 《同源共生“衣”彩纷呈——长江流域民族服饰展》 推介项目 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 2022

4. 《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展》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3

5. 《辉煌十年 荆楚答卷》 推介项目 辛亥革命博物院 2023

6. 《信仰铸忠魂——中国共产党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专题展》 推介项目 武汉革命博物馆 2023

五、“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1.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4

2.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推介项目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4

3. 《探索未知 记忆荆楚——湖北省2023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 推介项目 荆州博物馆 2024

4. 《民族复兴里程碑——辛亥革命史迹展》 推介项目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024

5.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5

6.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 重点推介项目 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青海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三峡工程博物馆) 2025

7. 《砥柱中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湖北革命文物主题联展》 推介项目 武汉革命博物馆 2025

8. 《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特展》 推介项目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025

六、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

1.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 精品奖 湖北省博物馆 2021年度

2. 《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 优胜奖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2年度

3. 《“青铜源 铜绿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 优胜奖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2023年度

4. 《三峡工程博物馆基本陈列》 优胜奖 三峡工程博物馆 2023年度

七、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2

八、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吴顺清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2023

策划: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图片由各地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李欢

荆楚文脉传千秋 文博逐梦向未来——快速变化社会中湖北博物馆事业的创新路径

发表时间:2025-05-16 来源:湖北日报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活动定于5月16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启幕,围绕今年活动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我省各地博物馆将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为社会各界奉上一道道文化盛宴。

近年来,我省文博系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明确自身角色,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与时代同频共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发挥青年人作用,主动在文旅融合中贡献文博力量。

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图为湖北省博物馆“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演出。(何宇欣 摄)

国内首部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

数字赋能 彰显科技创新锐意

5月16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湖北主会场开幕式上,《荆楚瑰宝——百件文物看湖北》数智书暨“遇见百件荆楚瑰宝”AI云展将正式上线。

“荆楚瑰宝”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借助数字技术,探索创新路径,采用“一物一码”设计,手机一扫,曾侯乙编钟等文物珍品便以“数字自述”的方式生动呈现其前世今生。AI云展通过三维数字化采集,为我省17家文博机构的108件瑰宝打造专属数字档案,同时借助多种交互功能营造虚实交融的观赏空间。

当前,技术迭代与场景驱动共生演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博物馆传统的供需模式和运行方式,加速现代科技融合与智慧博物馆发展。

持“越王勾践剑”、敲“曾侯乙编钟”、邂逅远古“恐龙”……借助虚实融合、三维建模、动态交互、剧情叙事等技术,馆藏文物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对话、可共情的生命体。

在湖北各地博物馆,一场场奇幻之旅正在上演——

步入湖北省博物馆VR剧场,全国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数字文物VR体验》正火热上演。戴上VR设备,瞬间开启一场颠覆性的参观体验:铸剑工坊炉火熊熊燃烧,吴越战场箭矢呼啸而过,越王勾践持利剑立于船头。由参与《哪吒2》群集特效团队操刀打造的该VR体验项目,不只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探索。在这里,每件文物都重塑数字金身,高度还原细节。观众可根据剧情设置,成为剧中一员,从文物“旁观者”变为历史“参与者”。

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数字文物VR体验》。

迈进宜昌博物馆沉浸式XR大空间,戴上AR眼镜,即可开启登临月球、海底遨游、在数字丛林寻找神兽的探险之旅。该馆大力推进数字文博建设,在馆内设置多个数字互动区域,AI数字人“屈原”“昭君”上岗营业,与中外游客互动交流。

来到十堰市博物馆,可打卡穿越侏罗纪VR沉浸式体验项目。该项目利用3D建模技术、VR设备的精准追踪功能,高度还原侏罗纪时期的动植物生态。当游客靠近“恐龙”,它们会做出或警惕、或嘶吼的反应,极大增强了体验的真实感。该项目的落地,为当地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文化+数字”的创新样本,让远古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此外,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手腾讯“中小博物馆数字助力繁星计划”,通过搭建“数字文物库”、拍摄制作高品质博物馆视频、开发数字文创产品,推出“荆楚文物声音邮局”等方式,全面提升全省中小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

依托各类新技术手段,加强科技支撑,破除时空限制,打造“指尖”和“云端”上的博物馆,让公众随时随地可以观展。

集结湖北省内27家文博机构、150件(套)珍贵文物,重磅打造的“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开辟了VR线上展厅,观众可选择足不出户纵览跨越新石器时代至现当代的湖北脉络。

青春力量 焕发青年活力担当

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头活水。我省一批青年文博人在博物馆藏品管理、展陈策划、文创开发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实践,正以实际行动演绎着青年人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和相互成就。

近三年来,我省文博系统青年英才不断涌现,凭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卓越表现和积极贡献,斩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奖项。

今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章旖荣获共青团中央“新时代青年先锋”荣誉称号。她从事一线讲解工作13年,三次参加中宣部主办的大型主题展览,两次承担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会讲解工作。5月9日,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揭晓,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江旭东博士入选。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还是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江旭东获评第二届“中国博物馆协会年度青年人物”。

2023年,人社部授予30名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选手“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湖北占两席,分别是湖北省博物馆汪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云峰。

2024年,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决赛中,经激烈角逐,我省选手斩获佳绩。其中,胡昊、陈清分荣专业组一等奖、二等奖,王瑞钦、吴汉平分荣志愿组一等奖、三等奖。

此外,一批青年团体在策展、社教、志愿服务等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书写着别样的青春。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以90后为主导的策展团队,紧扣遗址内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展体系,展现出新时代博物馆人专业、敬业、创新。该馆原创展及多个临展曾斩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优胜奖等。

湖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85%以上是青年人,凭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荣获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斩获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还有十堰市博物馆王蕾文旅推介官工作室。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积极探索“青年+文旅+科技”的融合发展路径,成为文旅战线亮眼的名片。在广大社教工作者的努力下,我省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教育品牌。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遴选百项创新案例,湖北省有12项入选,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且唯一入选数量超过10项的省份。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平台优势,与大中小学开展馆校协同育人,成立高校志愿者联盟,开发志愿者线上管理平台,精心培育的志愿服务品牌“61号”志愿红,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不少志愿者们是在参观后受其感染,进而成为“讲述者”“演绎者”“推介者”。

为推进我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博物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出青年学者导师制。馆长张晓云指出,青年学者导师制将构建“以老带新、梯次传承”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打造荆楚文化研究“高精尖”队伍注入源头活水,为该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提供学术支撑。

博物馆+ 坚守文明传承初心

湖北实施一流博物馆和卓越博物馆建设计划,扎实推进全省中小博物馆提升工程,“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效果显著,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坚守传承初心。

博物馆+演艺——全省博物馆积极探索文物活化新业态,打造各类形式新颖的视觉盛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上演国内首部以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通过互动式剧情演绎、升降式舞台沙盘及光、电、投影等沉浸式技术,巧妙搭建起古今桥梁,让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湖北省博物馆小火神全息剧场推出的《遇见·楚庄王》,是国内文博行业首部沉浸式全息舞台剧,被列为2023年度世界十大经典场馆沉浸式体验案例。巴东博物馆的《千年巴东一夜回》,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的《监委主席王荷波》,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汉》等,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

博物馆+文创——“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是湖北省博物馆最大的文创品牌,已接待线下观众逾千万人次,线上传播的观看量超数十亿人次;越王勾践剑首饰系列获2024年度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一绾青丝”系列获第六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我省已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省博协文创专委会,并出台政策激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下一步,将继续做大做强荆楚文博文创设计进校园品牌,完善设计——产出——销售链条,提振文旅消费。

博物馆+旅游——一座座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地标。2024年全年,全省博物馆参观人次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省博参观人次突破500万人次。今年以来,我省各大博物馆游客持续井喷。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204.22万人次,同期增长22.53%,其中省博接待观众13.25万人次,同期增长20.17%。连日来,全省博物馆系统着力优化供给,将“重信亲客”融入方方面面,全面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全省多家博物馆启动延时开放、错峰开放、开放夜场等举措,合理安排场馆资源,进一步优化游客参观体验。湖北省博物馆作为湖北形象窗口,正全方位升级改造,包括参观路线、预约系统、停车引导、文创展销等。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已出台《推动湖北省文化文物单位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下一步,要进一步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锚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贡献文博力量。

全省博物馆系统近五年斩获国际级国家级奖项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随州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 2025

二、国际博物馆协会“世界最佳遗产项目”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3

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达76家

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19家、三级博物馆45家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1.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 2021

2. 《楚国八百年》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2

3. 《同源共生“衣”彩纷呈——长江流域民族服饰展》 推介项目 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 2022

4. 《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展》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3

5. 《辉煌十年 荆楚答卷》 推介项目 辛亥革命博物院 2023

6. 《信仰铸忠魂——中国共产党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专题展》 推介项目 武汉革命博物馆 2023

五、“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1.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4

2.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 推介项目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4

3. 《探索未知 记忆荆楚——湖北省2023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 推介项目 荆州博物馆 2024

4. 《民族复兴里程碑——辛亥革命史迹展》 推介项目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024

5. 《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 重点推介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 2025

6. 《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 重点推介项目 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青海省博物馆 四川博物院 三峡工程博物馆) 2025

7. 《砥柱中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湖北革命文物主题联展》 推介项目 武汉革命博物馆 2025

8. 《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特展》 推介项目 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2025

六、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

1.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 精品奖 湖北省博物馆 2021年度

2. 《色如天相 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 优胜奖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2年度

3. 《“青铜源 铜绿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 优胜奖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 2023年度

4. 《三峡工程博物馆基本陈列》 优胜奖 三峡工程博物馆 2023年度

七、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2022

八、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吴顺清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2023

策划: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图片由各地博物馆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