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鄂州市华容镇的夜色浓得能拧出水来。交通路7号的姜记早餐店透出暖黄色光晕,铁勺与陶瓮的碰撞声里,两团人影在蒸汽中若隐若现。
这家店的老板叫姜顺千,是一名退役军人,2024年,姜顺千家庭获评“鄂州市最美家庭”。这份荣誉背后,是14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善意,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店,用一碗碗“看得见岁月”的高汤面,不仅守住了街坊的“清晨记忆”,更将善意融入一粥一饭,温暖着华容。
“汤是面的魂,不能亏了客人。”老板娘李军兰掀开汤锅,醇香瞬间弥漫。这锅乳白黏唇的猪脚汤,从2011年开店起便遵循古法:每天22时开炖,猪骨、蹄膀配花生米文火慢煨4小时,即便是一碗4元的素面,也必浇上一勺黄金高汤。
家住武汉市左岭新城的小伙子小张是常客,“第一次来吃还是两年前的一个凌晨,看这家店还没打烊就来填肚子,没想到味道十分好,后来经常带朋友来这里喝汤。”
常客们说:“他家的汤里能看见年月。”周边早餐店价格逐年上涨,姜记却始终坚守低价——素面4元、牛肉面12元。
“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少赚点,街坊吃得舒心就好。”姜顺千憨厚地笑道。
一餐一饭里有老街的温馨。一天早上,一位姓高的老人走进姜记早餐店,要了一碗素面,姜顺千照例给老人加了一勺汤水和几块肉。吃完后,老人说没有钱,姜顺千说没事就继续忙去了。几分钟过去了,发现老人没有离开,就问老人怎么了?老人说想要一双鞋,自己的鞋子穿着不舒服。姜顺千看了看老人的脚,二话没说就跑回住处,找了一双鞋子给老人穿上。
这样的事,姜顺千经常遇到。从开店第一天起,姜顺千夫妇便立下“不拒一人”的规矩:环卫工人可纳凉避寒、流浪汉能安心吃饭、独居老人常收到“爱心餐盒”。智障青年小倪连续十年到店,夫妻俩每日为他备好猪脚汤面,分文不取;盛夏送凉茶、寒冬递姜茶,环卫工人的疲惫在这里化作笑语;疫情期间,他们更是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搬运物资、协助排查。2020年寒冬,一位流浪老人捧着热汤泪眼婆娑:“这碗面,暖到心里了。”
姜记早餐店早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它见证过学子晨读的背影,听过老人絮叨的家常,抚慰过无数深夜加班者的饥肠。有人赊账后悄悄还钱,有人留下感谢纸条,更多人成了回头客。
姜顺千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武警部队当过兵、国企上过班,却在2001年下岗,一度陷入绝望。幸得友人相助,他辗转谋生,2011年带着妻子回乡盘下这个小店,用军人的自律与党员的担当,重新撑起了这个家。每天19时许入睡,24时起床备餐,2点准时营业——14年风雨无阻,炉火不熄。“在我最难的时候,有人拉了我一把。现在能帮一点是一点。”他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眼神坚定。
2023年4月的一天,街上一家店铺浓烟直冒,人们纷纷远离,正在做生意的姜顺千冲到店铺面前一边大喊“关掉电源”一边疏散顾客。事后爱人笑道:“别人都往外跑,你怎么往里面跑?”他说:“街里街坊,有事不能看着,应该去帮一下。”
如今,姜记的灯火依旧在凌晨点亮,炊烟袅袅中,一碗高汤面暖了胃,更暖了心。(鄂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吴晓茹)
发表时间:2025-05-13 来源:鄂州日报
凌晨2点,鄂州市华容镇的夜色浓得能拧出水来。交通路7号的姜记早餐店透出暖黄色光晕,铁勺与陶瓮的碰撞声里,两团人影在蒸汽中若隐若现。
这家店的老板叫姜顺千,是一名退役军人,2024年,姜顺千家庭获评“鄂州市最美家庭”。这份荣誉背后,是14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善意,这间不足40平方米的小店,用一碗碗“看得见岁月”的高汤面,不仅守住了街坊的“清晨记忆”,更将善意融入一粥一饭,温暖着华容。
“汤是面的魂,不能亏了客人。”老板娘李军兰掀开汤锅,醇香瞬间弥漫。这锅乳白黏唇的猪脚汤,从2011年开店起便遵循古法:每天22时开炖,猪骨、蹄膀配花生米文火慢煨4小时,即便是一碗4元的素面,也必浇上一勺黄金高汤。
家住武汉市左岭新城的小伙子小张是常客,“第一次来吃还是两年前的一个凌晨,看这家店还没打烊就来填肚子,没想到味道十分好,后来经常带朋友来这里喝汤。”
常客们说:“他家的汤里能看见年月。”周边早餐店价格逐年上涨,姜记却始终坚守低价——素面4元、牛肉面12元。
“大家赚钱都不容易,少赚点,街坊吃得舒心就好。”姜顺千憨厚地笑道。
一餐一饭里有老街的温馨。一天早上,一位姓高的老人走进姜记早餐店,要了一碗素面,姜顺千照例给老人加了一勺汤水和几块肉。吃完后,老人说没有钱,姜顺千说没事就继续忙去了。几分钟过去了,发现老人没有离开,就问老人怎么了?老人说想要一双鞋,自己的鞋子穿着不舒服。姜顺千看了看老人的脚,二话没说就跑回住处,找了一双鞋子给老人穿上。
这样的事,姜顺千经常遇到。从开店第一天起,姜顺千夫妇便立下“不拒一人”的规矩:环卫工人可纳凉避寒、流浪汉能安心吃饭、独居老人常收到“爱心餐盒”。智障青年小倪连续十年到店,夫妻俩每日为他备好猪脚汤面,分文不取;盛夏送凉茶、寒冬递姜茶,环卫工人的疲惫在这里化作笑语;疫情期间,他们更是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搬运物资、协助排查。2020年寒冬,一位流浪老人捧着热汤泪眼婆娑:“这碗面,暖到心里了。”
姜记早餐店早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它见证过学子晨读的背影,听过老人絮叨的家常,抚慰过无数深夜加班者的饥肠。有人赊账后悄悄还钱,有人留下感谢纸条,更多人成了回头客。
姜顺千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武警部队当过兵、国企上过班,却在2001年下岗,一度陷入绝望。幸得友人相助,他辗转谋生,2011年带着妻子回乡盘下这个小店,用军人的自律与党员的担当,重新撑起了这个家。每天19时许入睡,24时起床备餐,2点准时营业——14年风雨无阻,炉火不熄。“在我最难的时候,有人拉了我一把。现在能帮一点是一点。”他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眼神坚定。
2023年4月的一天,街上一家店铺浓烟直冒,人们纷纷远离,正在做生意的姜顺千冲到店铺面前一边大喊“关掉电源”一边疏散顾客。事后爱人笑道:“别人都往外跑,你怎么往里面跑?”他说:“街里街坊,有事不能看着,应该去帮一下。”
如今,姜记的灯火依旧在凌晨点亮,炊烟袅袅中,一碗高汤面暖了胃,更暖了心。(鄂州日报 全媒体记者吴晓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