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七夕”品牌 全力建功支点——郧西县培育“七夕文化”品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略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来源:十堰日报

近年来,郧西县立足得天独厚的七夕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公益性传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七夕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该县整合农文旅产品资源,倾力打造“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擦亮“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陕西最近的江南”等文旅品牌,让七夕文化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并以品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服务湖北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发展让七夕文化“火”起来

放河灯、做巧食、请七姐等传统民俗仪式,彰显七夕文化的独特魅力;虚拟数字代言人“牛郎”“织女”通过 AI技术实现跨次元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以文招商、以文兴旅、以文强农,文化品牌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自2010年8月16日首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举办以来,历经十五载的深耕细作,郧西县已将七夕文化节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事。十五年间,该县以天河为笔、以鹊桥为砚,书写七夕文化的浪漫长卷。如今,郧西七夕文化品牌已实现从民俗传承到文旅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 IP,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动能。

该县充分挖掘悠久文化底蕴、千年天子古渡、百年红色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该县将七夕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道路、桥梁等公共空间,打造“喜鹊长廊”“七夕故事长廊”“诗词街”等特色景观带,让七夕文化“火”起来。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精心打造四季主题游线路、乡村游主题线路,构建以13家国家 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120余处景点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体系,成功打造“迎客武当、晚留郧西”文旅中转枢纽,先后荣获“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健康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文化兴则产业活。该县充分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整合农文旅资源,推出“七夕美人茶”“七夕故柿”“七夕艾”等文创产品,培育相关产业企业110余家。改造完成老北街绿色低碳文化街区、王家坪红军巷,培植多元业态300余家,打造秦楚烧烤一条街、天河金街、牧羊山庄、小河夜市等16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对30家民宿实施“牛郎庄”“织女坊”“品牌店”品牌化改造,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上乘、服务优良的品牌旅游民宿。

今年“五一”前夕,该县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文旅商推介会,以“陕西最近的江南”为主题,通过“牛郎织女”IP形象展示、非遗技艺展演等形式,深化区域文旅合作。

近年来,该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品牌交流、展示、宣传等推广活动,积极推进文旅品牌、商业品牌、城市品牌“走出去”,有效提升郧西品牌的全国知名度。

七夕“鹊桥”让文化“活”起来

郧西县是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郧西七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以七夕文化为核心,以“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将七夕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创产品,让“七夕文化”看得见、能带走。

“‘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品牌 Logo融合祥云、弯月、牛郎织女等元素,将‘七夕文化’与‘郧西产品’相融,传递了郧西人的豪迈与底气。”湖北千喜汇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陈浩介绍,他们把喜鹊、牛郎、织女等七夕文化元素贯穿整个产品开发体系,已开发《三书六礼》婚俗系列、《七喜人生》城市商旅伴手礼盒系列等500余款产品。

为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该县打造了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集成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推广、非遗传承、创意开发、产业运营和咨询服务多项功能。馆内陈列的“喜上眉梢”主题灯具、喜鹊造型水杯、喜鹊造型 U形枕、织女绣丝巾等数百款产品,均深度融合七夕文化元素。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协同推广,这些产品有效传播七夕文化内涵,受到年轻消费群体青睐。该县还建有“郧西做东”生活超市、七夕主题驿站小木屋等线下体验空间,开设淘宝旗舰店、微信小程序商城及抖音直播间,构建起全域化、立体式的品牌传播矩阵。

“‘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公用品牌整合了区域资源优势,让我们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型。”该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用品牌授权本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使用,让公用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现已带动50余家企业、2800余户农户参与,研发生产500余款产品,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该县店子镇七里沟村金星艾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由该合作社开发的七夕艾叶茶、艾条、足浴包、艾布艺品等产品,畅销北京、湖南、广东等地。

为让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区域”,该县积极参加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极目楚天钟情湖北”房车露营展、十堰文旅春季推介会等活动,并在北京市平谷区、深圳市大湾区、陕西省西安市等地开展“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签订友好区域战略合作协议,让郧西文旅产品、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康养产品走出郧西、走向全国。

品牌效应让经济“旺”起来

品牌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到节假日,该县关防乡特色农产品门店里人头攒动,负责人陈炜忙得不亦乐乎。“政府搭建平台,公用品牌构建渠道,让我们的冷水米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扬。”陈炜介绍,其创办的楚有香自然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开发冷水米、紫薯挂面、芝麻香油等百余款特色产品。

“过去品牌意识薄弱,产品识别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导致价格低廉,销量不高。”陈炜说,自接入公用品牌体系后,依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合作社产品成功打开省外市场,当年销售收入实现两倍增长,带动60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郧西县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培育出马头山羊、板桥豆干、神仙叶凉粉等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如何让这些“土特产”走出深山?公用品牌建设成为破题关键。

该县对18个乡镇(场、区)开展拉网式摸排,筛选出上津贡茶、祥辉魔芋、真武酒厂等11家企业30余款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审机制,配合市级主管部门完成家乡情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湖北大梁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机构年度抽检,产品合格率达100%。截至2024年底,该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35个,十堰真武酒业、秦楚关等品牌获评“十堰老字号”,一批“响当当”的品牌在郧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该县地理标志培育成效显著,郧西神仙叶、马头山羊、香椿、杜仲、山葡萄、黄姜6个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郧西香椿种植面积已扩展至12万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山羊存栏量达37万只,年出栏10万只,年产值达5亿元;建成山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825公顷,年产量1.5万吨左右,年产值60000万元。

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在七夕文化品牌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郧西、留在郧西、扎根郧西。该县通过“以文招商”的方式,每年吸引数亿元项目投资。奥维工业、中庸电力、诚友智慧农业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落户郧西。

在郧西精诚汽配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雕琢新能源汽车差速器壳体,产品直供奇瑞汽车生产体系;在湖北奥维工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全省独家生产的液化气调压器生产线高效运转;中庸电力(郧西)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发工作的倒计时牌指向省级重点实验室验收节点。

品牌是发展的强大引擎。该县锚定“2211”发展目标,重点培育生态文旅康养、新能源汽车数智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亿元倍增、十亿支撑、百亿冲刺”培育工程,加快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该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水资源,以品牌化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的双重突破,推动“七夕文化”品牌走向全国,并通过品牌的力量,为郧西“全力服务支点,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提供强劲动能。(十堰日报 记者冰客吴守全特约记者 邹景根徐光意 图片由郧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织女”在天河之畔放河灯。

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

郧西七夕广场。

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

七夕广场上的织女雕像。

大美郧西。

责任编辑:李欢

擦亮“七夕”品牌 全力建功支点——郧西县培育“七夕文化”品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纪略

发表时间:2025-05-12 来源:十堰日报

近年来,郧西县立足得天独厚的七夕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公益性传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七夕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该县整合农文旅产品资源,倾力打造“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擦亮“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陕西最近的江南”等文旅品牌,让七夕文化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并以品牌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服务湖北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发展让七夕文化“火”起来

放河灯、做巧食、请七姐等传统民俗仪式,彰显七夕文化的独特魅力;虚拟数字代言人“牛郎”“织女”通过 AI技术实现跨次元互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以文招商、以文兴旅、以文强农,文化品牌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自2010年8月16日首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举办以来,历经十五载的深耕细作,郧西县已将七夕文化节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事。十五年间,该县以天河为笔、以鹊桥为砚,书写七夕文化的浪漫长卷。如今,郧西七夕文化品牌已实现从民俗传承到文旅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塑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 IP,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动能。

该县充分挖掘悠久文化底蕴、千年天子古渡、百年红色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该县将七夕文化元素融入建筑、道路、桥梁等公共空间,打造“喜鹊长廊”“七夕故事长廊”“诗词街”等特色景观带,让七夕文化“火”起来。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精心打造四季主题游线路、乡村游主题线路,构建以13家国家 A级旅游景区为支撑,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120余处景点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体系,成功打造“迎客武当、晚留郧西”文旅中转枢纽,先后荣获“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中国健康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文化兴则产业活。该县充分挖掘七夕文化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整合农文旅资源,推出“七夕美人茶”“七夕故柿”“七夕艾”等文创产品,培育相关产业企业110余家。改造完成老北街绿色低碳文化街区、王家坪红军巷,培植多元业态300余家,打造秦楚烧烤一条街、天河金街、牧羊山庄、小河夜市等16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对30家民宿实施“牛郎庄”“织女坊”“品牌店”品牌化改造,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品质上乘、服务优良的品牌旅游民宿。

今年“五一”前夕,该县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文旅商推介会,以“陕西最近的江南”为主题,通过“牛郎织女”IP形象展示、非遗技艺展演等形式,深化区域文旅合作。

近年来,该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品牌交流、展示、宣传等推广活动,积极推进文旅品牌、商业品牌、城市品牌“走出去”,有效提升郧西品牌的全国知名度。

七夕“鹊桥”让文化“活”起来

郧西县是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是七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郧西七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以七夕文化为核心,以“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将七夕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创产品,让“七夕文化”看得见、能带走。

“‘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品牌 Logo融合祥云、弯月、牛郎织女等元素,将‘七夕文化’与‘郧西产品’相融,传递了郧西人的豪迈与底气。”湖北千喜汇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陈浩介绍,他们把喜鹊、牛郎、织女等七夕文化元素贯穿整个产品开发体系,已开发《三书六礼》婚俗系列、《七喜人生》城市商旅伴手礼盒系列等500余款产品。

为大力推广区域公用品牌,该县打造了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集成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推广、非遗传承、创意开发、产业运营和咨询服务多项功能。馆内陈列的“喜上眉梢”主题灯具、喜鹊造型水杯、喜鹊造型 U形枕、织女绣丝巾等数百款产品,均深度融合七夕文化元素。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协同推广,这些产品有效传播七夕文化内涵,受到年轻消费群体青睐。该县还建有“郧西做东”生活超市、七夕主题驿站小木屋等线下体验空间,开设淘宝旗舰店、微信小程序商城及抖音直播间,构建起全域化、立体式的品牌传播矩阵。

“‘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公用品牌整合了区域资源优势,让我们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型。”该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用品牌授权本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使用,让公用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增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现已带动50余家企业、2800余户农户参与,研发生产500余款产品,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该县店子镇七里沟村金星艾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由该合作社开发的七夕艾叶茶、艾条、足浴包、艾布艺品等产品,畅销北京、湖南、广东等地。

为让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区域”,该县积极参加世界大健康博览会、“极目楚天钟情湖北”房车露营展、十堰文旅春季推介会等活动,并在北京市平谷区、深圳市大湾区、陕西省西安市等地开展“南来北往·郧西做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会,签订友好区域战略合作协议,让郧西文旅产品、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康养产品走出郧西、走向全国。

品牌效应让经济“旺”起来

品牌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到节假日,该县关防乡特色农产品门店里人头攒动,负责人陈炜忙得不亦乐乎。“政府搭建平台,公用品牌构建渠道,让我们的冷水米等特色产品声名远扬。”陈炜介绍,其创办的楚有香自然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开发冷水米、紫薯挂面、芝麻香油等百余款特色产品。

“过去品牌意识薄弱,产品识别度不高,销售渠道单一,导致价格低廉,销量不高。”陈炜说,自接入公用品牌体系后,依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合作社产品成功打开省外市场,当年销售收入实现两倍增长,带动600余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郧西县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培育出马头山羊、板桥豆干、神仙叶凉粉等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特产品。如何让这些“土特产”走出深山?公用品牌建设成为破题关键。

该县对18个乡镇(场、区)开展拉网式摸排,筛选出上津贡茶、祥辉魔芋、真武酒厂等11家企业30余款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审机制,配合市级主管部门完成家乡情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湖北大梁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机构年度抽检,产品合格率达100%。截至2024年底,该县“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35个,十堰真武酒业、秦楚关等品牌获评“十堰老字号”,一批“响当当”的品牌在郧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该县地理标志培育成效显著,郧西神仙叶、马头山羊、香椿、杜仲、山葡萄、黄姜6个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郧西香椿种植面积已扩展至12万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山羊存栏量达37万只,年出栏10万只,年产值达5亿元;建成山葡萄标准化种植基地825公顷,年产量1.5万吨左右,年产值60000万元。

文化搭台,企业唱戏。在七夕文化品牌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郧西、留在郧西、扎根郧西。该县通过“以文招商”的方式,每年吸引数亿元项目投资。奥维工业、中庸电力、诚友智慧农业等一大批企业纷纷落户郧西。

在郧西精诚汽配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以0.01毫米精度雕琢新能源汽车差速器壳体,产品直供奇瑞汽车生产体系;在湖北奥维工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全省独家生产的液化气调压器生产线高效运转;中庸电力(郧西)集团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研发工作的倒计时牌指向省级重点实验室验收节点。

品牌是发展的强大引擎。该县锚定“2211”发展目标,重点培育生态文旅康养、新能源汽车数智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实施“亿元倍增、十亿支撑、百亿冲刺”培育工程,加快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该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山水资源,以品牌化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的双重突破,推动“七夕文化”品牌走向全国,并通过品牌的力量,为郧西“全力服务支点,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先行区”提供强劲动能。(十堰日报 记者冰客吴守全特约记者 邹景根徐光意 图片由郧西县委宣传部提供)

“织女”在天河之畔放河灯。

城关镇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

郧西七夕广场。

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

七夕广场上的织女雕像。

大美郧西。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