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读书天,如果说一个人读一本书是一件私事,那么一群人,乃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将阅读作为一件顶顶要紧的事,就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公共文化景象,如同这春潮一般,氤氲蒸腾。
近日,“书香中国万里行”行至武汉。这里有长江奔流、樱雨缤纷,而阅读,以其无处不在、深入生活,正在成为武汉的一个文化招牌,并提供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方法论”。图书馆、书店,自是阅读重镇不提,在行走中可以看到,阅读的触角伸出学校与家门,读一本书,成为读一座城。
走出家门,社区是第一站。
武汉长墩堤社区“养娃有方·城市家庭书房”。书香中国万里行武汉站供图
位于东西湖区的长墩堤社区,有一家“养娃有方·城市家庭书房”。4月8日,20个5—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主讲老师田桂月的带领下,共读彼得·雷诺兹的经典绘本《点》。“随便画一个点或线,看它指引你去哪?”田桂月用书中的方法启发家长如何情绪稳定地接纳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梦想。
书房选址在居民区内,可辐射至周边大小物流园和工业园区。社区党委书记熊峰介绍,社区拿出6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设置了“三代同堂”阅读区、家庭教育绘本体验区和电子借阅区等,提供了一个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而田桂月最希望的就是,能够为每一个社区培养阅读推广人,通过社区带动所有亲子家庭都爱上阅读,真正实现全民阅读。
走出社区,城市更多的公共空间与阅读链接,成为图书馆的“分馆”。
始于1987年的江汉区“金桥”读书评书活动,从最初20余人的座谈会,发展至今已有几十万人参与。从2015年开始,在茶社、咖啡吧、健身房等生活休闲场所,一个个“金桥书吧”正在创建。书吧由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图书,发挥存量图书的作用,缓解图书馆面积不足的难题。
4月10日,位于汉口文体中心的金桥书院,湖北评书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岁高龄的何祚欢带来一场《江汉记忆与文化情怀》的讲座。在讲座开始前,老先生向我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阅读的“狂热”。当时的武胜路有着中南地区最大的新华书店,交通路有武汉书店一条街,从早到晚在书店门口,总能看到人们来买书、换书——何祚欢也是其中一员,“当时送朋友礼物,书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借人书,是一定要还的,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折页不要卷要用书签”……
同一天,在一处商业综合体的中庭,阅读推广志愿者以“一束微光穿千年”,将《凿壁借光》的典故娓娓道来,身穿传统服饰的孩子们,变身为追“光”阅读者,开启一场沉浸式阅读之旅。由江汉区图书馆和商场共同打造的盐屿城市书房,自2023年11月23日开放运营以来,全年无休,每日开放12小时的“超长待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图书馆的时间困境。
盐屿城市书房是武汉第一家建在商场里的城市书房,并与全市公共图书馆联网,通借通还。与其他阅读空间相比,这个130多平方米的空间并不算大,但也如“盐屿”的意涵:像盐一样必须,如岛一般宁静。书房为商场增添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商场为书房将顾客变为读者。书房年接待读者14万余人次,组织开展阅读活动近50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直抵基层。
除了社区、书院、商场,阅读这件事不囿于室内,还有“野心”走向广阔天地。
在武昌区昙华林山顶的古城墙下,“城墙读书会”今年1月启动以来,陆续举办了以百年粮道街、非遗、人工智能、楚服文化等为主题的读书会。每一期城墙读书会都选定一本主题书籍作为核心,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4月8日至5月5日,在武汉市的各新华书店、民营特色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地铁站,85个打卡点约你见字如晤,一场阅读打卡之旅正在进行。读书与行路,在武汉的春日中真正融为一体。
武汉“好读地铁”青春专列重现课本经典。书香中国万里行武汉站供图
覆盖武汉所有城区的地铁,可能是最庞大的一个阅读空间。早在2012年年底,武汉首条地铁2号线开通,全国首创的“地铁自助图书馆”就亮相21座地铁站。截至2023年,武汉地铁已拥有169座自助图书馆,流通书籍涵盖20多个种类。在地铁站,借还书是“基操”,扫码听书是常态,还有图书漂流、“丢书大作战”、亲子绘本共读等新形式,让交通大动脉也成为文化大动脉。
如果说地铁服务的多是市民,那么武汉也不想“放过”游客。4月8日晚,在“两江晴川”游轮上,500余名来自深圳的中学生,开启了长江研学之旅,船上的“长江书苑”成为孩子们争相留影的阅读打卡地。于2024年5月开张的“长江书苑”,是武汉首个建在长江游船上的城市书房,3000余册图书让“阅读+旅游”落地实践。一名学生说,“在长江游轮上阅读关于长江的书籍,而武汉长江大桥就在眼前,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
阅读当然不仅限于一个季节、一个城市。在武汉的这场全民阅读走访中,可以看到阅读最初的主体是人与书,现在还包括空间与活动,以及相关服务到位后自然形成的“氛围感”。
一座城市要打造全民阅读,往往图书是不缺的,空间是可以创造的,活动也是可以举办的。此时,以人为中心,从人的需求出发,让阅读真正融入生活、深入人心,可能是最难也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阅读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让阅读融入生活空间的“地理距离”,更是让阅读深入人心所向的“心理距离”。(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肖斌)
发表时间:2025-04-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人间四月读书天,如果说一个人读一本书是一件私事,那么一群人,乃至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都将阅读作为一件顶顶要紧的事,就成了一个蔚为大观的公共文化景象,如同这春潮一般,氤氲蒸腾。
近日,“书香中国万里行”行至武汉。这里有长江奔流、樱雨缤纷,而阅读,以其无处不在、深入生活,正在成为武汉的一个文化招牌,并提供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方法论”。图书馆、书店,自是阅读重镇不提,在行走中可以看到,阅读的触角伸出学校与家门,读一本书,成为读一座城。
走出家门,社区是第一站。
武汉长墩堤社区“养娃有方·城市家庭书房”。书香中国万里行武汉站供图
位于东西湖区的长墩堤社区,有一家“养娃有方·城市家庭书房”。4月8日,20个5—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主讲老师田桂月的带领下,共读彼得·雷诺兹的经典绘本《点》。“随便画一个点或线,看它指引你去哪?”田桂月用书中的方法启发家长如何情绪稳定地接纳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梦想。
书房选址在居民区内,可辐射至周边大小物流园和工业园区。社区党委书记熊峰介绍,社区拿出60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设置了“三代同堂”阅读区、家庭教育绘本体验区和电子借阅区等,提供了一个集阅读、学习、交流于一体的公共空间。而田桂月最希望的就是,能够为每一个社区培养阅读推广人,通过社区带动所有亲子家庭都爱上阅读,真正实现全民阅读。
走出社区,城市更多的公共空间与阅读链接,成为图书馆的“分馆”。
始于1987年的江汉区“金桥”读书评书活动,从最初20余人的座谈会,发展至今已有几十万人参与。从2015年开始,在茶社、咖啡吧、健身房等生活休闲场所,一个个“金桥书吧”正在创建。书吧由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图书,发挥存量图书的作用,缓解图书馆面积不足的难题。
4月10日,位于汉口文体中心的金桥书院,湖北评书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4岁高龄的何祚欢带来一场《江汉记忆与文化情怀》的讲座。在讲座开始前,老先生向我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阅读的“狂热”。当时的武胜路有着中南地区最大的新华书店,交通路有武汉书店一条街,从早到晚在书店门口,总能看到人们来买书、换书——何祚欢也是其中一员,“当时送朋友礼物,书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借人书,是一定要还的,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折页不要卷要用书签”……
同一天,在一处商业综合体的中庭,阅读推广志愿者以“一束微光穿千年”,将《凿壁借光》的典故娓娓道来,身穿传统服饰的孩子们,变身为追“光”阅读者,开启一场沉浸式阅读之旅。由江汉区图书馆和商场共同打造的盐屿城市书房,自2023年11月23日开放运营以来,全年无休,每日开放12小时的“超长待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图书馆的时间困境。
盐屿城市书房是武汉第一家建在商场里的城市书房,并与全市公共图书馆联网,通借通还。与其他阅读空间相比,这个130多平方米的空间并不算大,但也如“盐屿”的意涵:像盐一样必须,如岛一般宁静。书房为商场增添书香气息和文化氛围,商场为书房将顾客变为读者。书房年接待读者14万余人次,组织开展阅读活动近50场,公共文化惠民服务直抵基层。
除了社区、书院、商场,阅读这件事不囿于室内,还有“野心”走向广阔天地。
在武昌区昙华林山顶的古城墙下,“城墙读书会”今年1月启动以来,陆续举办了以百年粮道街、非遗、人工智能、楚服文化等为主题的读书会。每一期城墙读书会都选定一本主题书籍作为核心,面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4月8日至5月5日,在武汉市的各新华书店、民营特色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地铁站,85个打卡点约你见字如晤,一场阅读打卡之旅正在进行。读书与行路,在武汉的春日中真正融为一体。
武汉“好读地铁”青春专列重现课本经典。书香中国万里行武汉站供图
覆盖武汉所有城区的地铁,可能是最庞大的一个阅读空间。早在2012年年底,武汉首条地铁2号线开通,全国首创的“地铁自助图书馆”就亮相21座地铁站。截至2023年,武汉地铁已拥有169座自助图书馆,流通书籍涵盖20多个种类。在地铁站,借还书是“基操”,扫码听书是常态,还有图书漂流、“丢书大作战”、亲子绘本共读等新形式,让交通大动脉也成为文化大动脉。
如果说地铁服务的多是市民,那么武汉也不想“放过”游客。4月8日晚,在“两江晴川”游轮上,500余名来自深圳的中学生,开启了长江研学之旅,船上的“长江书苑”成为孩子们争相留影的阅读打卡地。于2024年5月开张的“长江书苑”,是武汉首个建在长江游船上的城市书房,3000余册图书让“阅读+旅游”落地实践。一名学生说,“在长江游轮上阅读关于长江的书籍,而武汉长江大桥就在眼前,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
阅读当然不仅限于一个季节、一个城市。在武汉的这场全民阅读走访中,可以看到阅读最初的主体是人与书,现在还包括空间与活动,以及相关服务到位后自然形成的“氛围感”。
一座城市要打造全民阅读,往往图书是不缺的,空间是可以创造的,活动也是可以举办的。此时,以人为中心,从人的需求出发,让阅读真正融入生活、深入人心,可能是最难也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阅读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让阅读融入生活空间的“地理距离”,更是让阅读深入人心所向的“心理距离”。(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肖斌)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