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一,从文明的“民族性”特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守正创新中巩固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文明的民族性是指文明的原创性、地域性、连续性特征。一种文明的产生一定是基于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虽然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具有鲜明的文明“现代化”特质,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延续而来,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基因会不断地被激活为“现代的”文化形态,“现代的”文化形态也会不断地转化为“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的”文化形态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内核和外形,因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文明产物。

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文明产物,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巩固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我们懂得“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化解一些学科离开了西方话语体系,不知如何阐述学术观点的话语困境,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从文明的“现代性”特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破解了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迷思。

文明的“现代性”特征是指文明的先进性、进步性、科学性特征。不可否认,西方文明具有文明的现代化特征,西方社会在市场经济、程序民主、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明理论确实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成果,体现了文明的现代化特征。因而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有着“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西方文明等同于现代文明”的文明迷思。但西方文明是不是就像西方鼓吹的那样具有文明的普适性,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顶点和终点呢?随着人类文明的实践,我们看到西方现代文明也有他自身无法克服的文明弊病。我们知道,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现代化的最终价值追求应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西方现代文明是以资本为逻辑的,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发展的终极价值是利益,因而最终会把人变成金钱的奴隶,把人变为“单向度”的人、“异化”的人,产生自身无法克服的文明弊病,这种文明弊病被恩格斯视为“文明中的野蛮”。因而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就是要打破国际社会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明迷思。如何打破?

首先,我们要解构西方关于文明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文明理论确实在文明的早期探索上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但也有需要超越和扬弃的地方。在西方国家看来,文明的标志是文字,掌握冶金术,城市的出现,但南美洲印加文明没有文字,中美洲玛雅文明也没有掌握冶金术,同样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这说明西方的文明定义并不能涵盖人类所有的文明形态。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尤其是浙江良渚遗址的发掘出土,我们不仅还原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中国的文明定义。中国的文明定义打破了西方关于文明的标准,“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语),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交流互鉴。

其次,我们要解构西方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文明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和谐共生、交流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但西方社会长期鼓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等错误的文明主张,诋毁蔑视其他国家文明,这种自私狭隘的文明观很显然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因而,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打破国际社会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明迷思。

三,从文明的“世界性”特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为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了智慧力量。

文明的世界性特质是指文明具有普适性、超越性、共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以人类文明为参照系的,希望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作出哪些贡献呢?

首先为广大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明选择。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化”被等同于“现代化”,广大非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在西方现代化道路与自身历史传统之间做出唯一选择的困境。如果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舍弃自身传统与特色,但如果割舍自身历史传统与特色,就势必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境地,丧失民族精神独立,乃至民族政治独立。而中国式现代化这种赓续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为广大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文明选择,在保留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走上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中尤其是和平性和包容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共处,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为解决当下的种族冲突、地缘政治风险等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的文明智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身心合一”思想等都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人类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自身的身心和谐提供文明价值支撑,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中国贡献。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统一战线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周黎岩

责任编辑:李欢

推动文化繁荣 建设文化强国——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发表时间:2025-04-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刻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一,从文明的“民族性”特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守正创新中巩固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文明的民族性是指文明的原创性、地域性、连续性特征。一种文明的产生一定是基于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虽然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具有鲜明的文明“现代化”特质,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延续而来,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文化基因会不断地被激活为“现代的”文化形态,“现代的”文化形态也会不断地转化为“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的”文化形态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内核和外形,因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文明产物。

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两个结合”的文明产物,所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巩固民族文化主体性地位,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让我们懂得“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化解一些学科离开了西方话语体系,不知如何阐述学术观点的话语困境,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从文明的“现代性”特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破解了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迷思。

文明的“现代性”特征是指文明的先进性、进步性、科学性特征。不可否认,西方文明具有文明的现代化特征,西方社会在市场经济、程序民主、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明理论确实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成果,体现了文明的现代化特征。因而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一直有着“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西方文明等同于现代文明”的文明迷思。但西方文明是不是就像西方鼓吹的那样具有文明的普适性,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顶点和终点呢?随着人类文明的实践,我们看到西方现代文明也有他自身无法克服的文明弊病。我们知道,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文明归根结底是“人”的文明,现代化的最终价值追求应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西方现代文明是以资本为逻辑的,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发展的终极价值是利益,因而最终会把人变成金钱的奴隶,把人变为“单向度”的人、“异化”的人,产生自身无法克服的文明弊病,这种文明弊病被恩格斯视为“文明中的野蛮”。因而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就是要打破国际社会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明迷思。如何打破?

首先,我们要解构西方关于文明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文明理论确实在文明的早期探索上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但也有需要超越和扬弃的地方。在西方国家看来,文明的标志是文字,掌握冶金术,城市的出现,但南美洲印加文明没有文字,中美洲玛雅文明也没有掌握冶金术,同样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这说明西方的文明定义并不能涵盖人类所有的文明形态。近年来,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进,尤其是浙江良渚遗址的发掘出土,我们不仅还原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中国的文明定义。中国的文明定义打破了西方关于文明的标准,“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语),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交流互鉴。

其次,我们要解构西方的文明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文明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和谐共生、交流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但西方社会长期鼓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等错误的文明主张,诋毁蔑视其他国家文明,这种自私狭隘的文明观很显然不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因而,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打破国际社会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明迷思。

三,从文明的“世界性”特性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为世界文明百花园贡献了智慧力量。

文明的世界性特质是指文明具有普适性、超越性、共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以人类文明为参照系的,希望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作出哪些贡献呢?

首先为广大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明选择。由于长期以来“西方化”被等同于“现代化”,广大非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在西方现代化道路与自身历史传统之间做出唯一选择的困境。如果想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舍弃自身传统与特色,但如果割舍自身历史传统与特色,就势必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境地,丧失民族精神独立,乃至民族政治独立。而中国式现代化这种赓续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为广大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文明选择,在保留自己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走上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中尤其是和平性和包容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共处,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为解决当下的种族冲突、地缘政治风险等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的文明智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身心合一”思想等都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人类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自身的身心和谐提供文明价值支撑,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中国贡献。

(作者系随州市委党校统一战线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周黎岩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