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十堰茅箭区火车站小学特色美育课程观察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先将画纸对折、画出一半的金顶图案,然后剪里面的装饰,最后剪外部的轮廓。”4月16日,在十堰茅箭区火车站小学,三(2)班的同学们拿起画纸和剪刀,在美术老师高曼的指导下,进行剪纸创作。

从2018年至今,这所小而美的学校以剪纸为纽带,将非遗技艺融入美育课堂,让千余名孩子在剪刀与红纸的交错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起学生的专注力与创造力。

开设剪纸课程的初心:

城郊学校的文化突围

走进学校,传统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剪纸、莲花造型的窗花、《二十四孝》长卷……宣传栏里、墙面、地砖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见剪纸作品。

“城乡接合部的孩子更需要精神富养。”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娜坦言,七年前学校决定开设剪纸课时,不少家长表示质疑:“学剪纸有啥用?不如多学数学、英语。”但王娜坚信,这项集审美、创造于一体的非遗技艺,正是“以美育人”的绝佳载体。

为了让课程落地,学校请来十堰市非遗“茅箭剪纸”传承人廖哲仁担任导师,每周三下午给三年级学生上两节剪纸课,七年来从未间断。

不过,仅靠一位传承人教学远远不够。王娜带着美术老师高曼拜师学艺,其他老师在两人的带动下也慢慢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全校30余名教师人人会剪纸,构建起“非遗传承人+学科教师”混编师资模式。

“剪纸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很大。”高曼介绍,不少三年级学生在初学剪纸时根本“坐不住”,经过一个月的系统训练,基本都能耐着性子完成作品。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从“坐不住”到“静得下来”的转变,彻底改变了“学剪纸不如学文化课”的偏见。

从“临摹”到“创造”:

一套课程的温度与智慧

“大家好,这里是剪翠工作坊剪纸作品展示厅,这幅作品是我校师生共同创作的‘三星堆套色剪纸’。”4月9日下午,该校六(1)班学生洪钰涵正在为到访的市柳林小学教职工讲解剪纸作品。这座2024年9月启用的展厅,陈列着师生创作的近千件剪纸作品。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展厅中央的“百蝶飞舞”——百余只红色剪纸蝴蝶悬吊半空,细线牵引下宛若振翅欲飞,构成高达3米的视觉奇观。

“这件作品由我校师生历时一个月完成。”洪钰涵告诉记者,出于对剪纸的喜爱,她在完成三年级阶段40节剪纸课程学习后加入校美术社团,继续精进剪纸技艺,现在能完成套色剪、制作日历、徽章等文创作品。

“40节课能让孩子们掌握剪纸技艺,但从临摹到创造还需要不断精进。”该校教学副校长黄传芬表示,为了让更多学生掌握剪纸技艺,学校创设了“五步教学法”:低年级学生主打欣赏作品,培养兴趣,三年级学生主攻临摹技法,打好基础,高年级学生主要创新作品,激发灵感。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还能在校园展示。

“剪纸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王娜展示着学生的作品集说,“孩子们参加收麦子劳动实践时,老师会拍下他们劳动的照片,这些影像随后成为剪纸创作的素材,孩子们通过观察劳动照片,提炼动态造型,通过剪纸再现丰收喜悦。”

亮亮的“剪纸人生”:

一个孩子的破茧之路

在剪翠工作坊作品展示台上,一幅封装好的《魔丸哪吒》剪纸作品格外吸睛,作者是亮亮(化名),一个曾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他的改变发生在跟美术老师高曼立下的“十件作品换专业剪刀”的约定后。

“当他攒够作品来兑换剪刀时,我们特意把他的作品装裱并展出。”高曼老师对此记忆犹新,那一刻亮亮的眼睛“唰”地亮了。更令老师们惊喜的是家访时的发现,他的床底纸箱变成了“剪纸宝库”,窗户上贴满原创窗花。“现在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放学都会准时回家创作,人也变勤快了。”亮亮父亲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六(1)班学生何夏怡、李张怡等联合创作的三星堆套色剪,让她们特别骄傲:“传统的三星堆青铜面具被我们用套色剪还原,阔嘴大耳、怒发冲冠的形象更加生动。”五(1)班学生黄俊平、朱芳泽创作的剪纸台历融入了十二生肖元素和武当文化元素,赋予文创作品新生机……剪纸让学生找到自信,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一把剪刀裁开传统文化的千年长卷,一方红纸铺就学子的成长通途,火车站小学的孩子们用剪纸艺术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梦想。

“未来我们计划引入 AI技术辅助学生设计剪纸作品,并将持续开发剪纸周边文创产品,让剪纸走出展台,走进生活。”校长王娜望着满墙的作品,目光灼灼。(十堰日报  记者 王聪骢 通讯员 李文靖)

责任编辑:王炯

剪纸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十堰茅箭区火车站小学特色美育课程观察

发表时间:2025-04-1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先将画纸对折、画出一半的金顶图案,然后剪里面的装饰,最后剪外部的轮廓。”4月16日,在十堰茅箭区火车站小学,三(2)班的同学们拿起画纸和剪刀,在美术老师高曼的指导下,进行剪纸创作。

从2018年至今,这所小而美的学校以剪纸为纽带,将非遗技艺融入美育课堂,让千余名孩子在剪刀与红纸的交错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起学生的专注力与创造力。

开设剪纸课程的初心:

城郊学校的文化突围

走进学校,传统二十四节气主题的剪纸、莲花造型的窗花、《二十四孝》长卷……宣传栏里、墙面、地砖上,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见剪纸作品。

“城乡接合部的孩子更需要精神富养。”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娜坦言,七年前学校决定开设剪纸课时,不少家长表示质疑:“学剪纸有啥用?不如多学数学、英语。”但王娜坚信,这项集审美、创造于一体的非遗技艺,正是“以美育人”的绝佳载体。

为了让课程落地,学校请来十堰市非遗“茅箭剪纸”传承人廖哲仁担任导师,每周三下午给三年级学生上两节剪纸课,七年来从未间断。

不过,仅靠一位传承人教学远远不够。王娜带着美术老师高曼拜师学艺,其他老师在两人的带动下也慢慢掌握了这门技艺。如今,全校30余名教师人人会剪纸,构建起“非遗传承人+学科教师”混编师资模式。

“剪纸给学生带来的变化很大。”高曼介绍,不少三年级学生在初学剪纸时根本“坐不住”,经过一个月的系统训练,基本都能耐着性子完成作品。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从“坐不住”到“静得下来”的转变,彻底改变了“学剪纸不如学文化课”的偏见。

从“临摹”到“创造”:

一套课程的温度与智慧

“大家好,这里是剪翠工作坊剪纸作品展示厅,这幅作品是我校师生共同创作的‘三星堆套色剪纸’。”4月9日下午,该校六(1)班学生洪钰涵正在为到访的市柳林小学教职工讲解剪纸作品。这座2024年9月启用的展厅,陈列着师生创作的近千件剪纸作品。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展厅中央的“百蝶飞舞”——百余只红色剪纸蝴蝶悬吊半空,细线牵引下宛若振翅欲飞,构成高达3米的视觉奇观。

“这件作品由我校师生历时一个月完成。”洪钰涵告诉记者,出于对剪纸的喜爱,她在完成三年级阶段40节剪纸课程学习后加入校美术社团,继续精进剪纸技艺,现在能完成套色剪、制作日历、徽章等文创作品。

“40节课能让孩子们掌握剪纸技艺,但从临摹到创造还需要不断精进。”该校教学副校长黄传芬表示,为了让更多学生掌握剪纸技艺,学校创设了“五步教学法”:低年级学生主打欣赏作品,培养兴趣,三年级学生主攻临摹技法,打好基础,高年级学生主要创新作品,激发灵感。学生中的优秀作品还能在校园展示。

“剪纸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艺传授,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王娜展示着学生的作品集说,“孩子们参加收麦子劳动实践时,老师会拍下他们劳动的照片,这些影像随后成为剪纸创作的素材,孩子们通过观察劳动照片,提炼动态造型,通过剪纸再现丰收喜悦。”

亮亮的“剪纸人生”:

一个孩子的破茧之路

在剪翠工作坊作品展示台上,一幅封装好的《魔丸哪吒》剪纸作品格外吸睛,作者是亮亮(化名),一个曾令老师头痛的“问题学生”。他的改变发生在跟美术老师高曼立下的“十件作品换专业剪刀”的约定后。

“当他攒够作品来兑换剪刀时,我们特意把他的作品装裱并展出。”高曼老师对此记忆犹新,那一刻亮亮的眼睛“唰”地亮了。更令老师们惊喜的是家访时的发现,他的床底纸箱变成了“剪纸宝库”,窗户上贴满原创窗花。“现在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放学都会准时回家创作,人也变勤快了。”亮亮父亲的话语里满是欣慰。

六(1)班学生何夏怡、李张怡等联合创作的三星堆套色剪,让她们特别骄傲:“传统的三星堆青铜面具被我们用套色剪还原,阔嘴大耳、怒发冲冠的形象更加生动。”五(1)班学生黄俊平、朱芳泽创作的剪纸台历融入了十二生肖元素和武当文化元素,赋予文创作品新生机……剪纸让学生找到自信,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一把剪刀裁开传统文化的千年长卷,一方红纸铺就学子的成长通途,火车站小学的孩子们用剪纸艺术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梦想。

“未来我们计划引入 AI技术辅助学生设计剪纸作品,并将持续开发剪纸周边文创产品,让剪纸走出展台,走进生活。”校长王娜望着满墙的作品,目光灼灼。(十堰日报  记者 王聪骢 通讯员 李文靖)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