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卢旺达留学生Mike Paul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员指导下,用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敲响《欢乐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湖北省博物馆“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新春特别演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填补我省在此领域的空白。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最好的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墓主是曾国一位名“乙”的国君。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这套举世闻名的音乐文物何以入选“世界记忆”,成为又一张亮丽的中国文化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3755字铭文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以青铜器作为载体,以铭文和声音互证的方式,二者共存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曾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北京知名专家冯光生介绍,这份档案文献遗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前,我国浩瀚的古文献中尚没有一部真正的音乐理论专著,曾侯乙编钟铭文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宫廷乐律文献。这些铭文突破以前所有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范式,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的共3755字,不仅记载了曾国的乐律体系,还包括当时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多个诸侯国,是一部先秦宫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

“曾侯乙编钟是数千年青铜乐钟经验和技术的总结,可谓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冯光生表示,这部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大量失传的音乐知识和实践因其被发现得以重新认知,其专业性远远超出了传世文献的记载。

全套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色优美、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打破了我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之说,让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七声音阶”系从希腊传入的论断不攻自破,从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出土地,一场刁钻的“大考”

当年曾侯乙墓发掘中,为全面采集编钟信息,进一步认识、研究、传播,考古工地指挥部决定:举办一场曾侯乙编钟音乐会。

1978年8月1日,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随州一个部队礼堂拉开帷幕。

这其实是一场刁钻的“大考”。“音乐专家们对演奏曲目精挑细选,包含了古今中外代表曲目。”冯光生回忆。

第一首,是人们最熟悉的《东方红》,响亮的钟声和清晰的旋律直入人心,引起强烈共鸣。随后,专家们成功演奏了古曲《楚商》、《国际歌》、美国电影插曲《一路平安》、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等。金声玉振,约2400年前的礼乐重器演奏现代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曾侯乙编钟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

冯光生说,这得益于它们普遍具有“一钟双音”的声音特征。“敲击单个编钟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且两个音之间相差3度。”古时工匠能通过耳测听音,不断打磨钟坯内壁,调整厚薄,改变音高,追求音色,从而形成完美的乐音体系,这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具备高超的音乐水准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这场音乐会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引起轰动。

从一出土,曾侯乙编钟就赢得了世界乐迷的喜爱。

“音乐万岁!” 帕瓦罗蒂动情应和

1979年9月,曾侯乙编钟进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一些海外华人有机会回到祖国,他们纷纷来到展厅一睹风采。

此时,国家文物局已着手组织复制编钟、复原编磬,至1983年初正式完成,并出国演奏。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天都有上十场演出,人流络绎不绝。”冯光生回忆,早春时节,天气犹寒,但场外时常排着长队,最多的一天观众达到了1万人!

在音乐之城德国科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东方古老乐器的风采,音乐家、音乐爱好者都被编钟的魅力深深感染,非常热情。

在美国波士顿,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到排练现场探望演奏人员,兴奋地交流,聆听演奏。

在北京,著名意大利音乐家帕瓦罗蒂慕名而来。在演奏他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时,他情不自禁地应和旋律,感慨“音乐万岁!”

世界上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会喜欢、赞叹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来,人们更多地是从体量、数量、工艺、装饰、声音等角度赞美它。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精神之光。”冯光生感叹,“这部公元前5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遗产,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是当今人类的共识。”

曾侯乙编钟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有近500万海内外观众来武汉一睹其芳容。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大国外交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古老的编钟,仍在续写着今天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海冰


责任编辑:王炯

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

发表时间:2025-04-1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卢旺达留学生Mike Paul在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员指导下,用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敲响《欢乐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湖北省博物馆“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新春特别演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宣布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填补我省在此领域的空白。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音乐性能最好的青铜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墓主是曾国一位名“乙”的国君。

4月17日,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这套举世闻名的音乐文物何以入选“世界记忆”,成为又一张亮丽的中国文化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3755字铭文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最为珍贵之处,在于其以青铜器作为载体,以铭文和声音互证的方式,二者共存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曾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北京知名专家冯光生介绍,这份档案文献遗产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前,我国浩瀚的古文献中尚没有一部真正的音乐理论专著,曾侯乙编钟铭文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宫廷乐律文献。这些铭文突破以前所有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范式,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的共3755字,不仅记载了曾国的乐律体系,还包括当时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多个诸侯国,是一部先秦宫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

“曾侯乙编钟是数千年青铜乐钟经验和技术的总结,可谓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巅峰。”冯光生表示,这部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大量失传的音乐知识和实践因其被发现得以重新认知,其专业性远远超出了传世文献的记载。

全套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色优美、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打破了我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之说,让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七声音阶”系从希腊传入的论断不攻自破,从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出土地,一场刁钻的“大考”

当年曾侯乙墓发掘中,为全面采集编钟信息,进一步认识、研究、传播,考古工地指挥部决定:举办一场曾侯乙编钟音乐会。

1978年8月1日,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在随州一个部队礼堂拉开帷幕。

这其实是一场刁钻的“大考”。“音乐专家们对演奏曲目精挑细选,包含了古今中外代表曲目。”冯光生回忆。

第一首,是人们最熟悉的《东方红》,响亮的钟声和清晰的旋律直入人心,引起强烈共鸣。随后,专家们成功演奏了古曲《楚商》、《国际歌》、美国电影插曲《一路平安》、中国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等。金声玉振,约2400年前的礼乐重器演奏现代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曾侯乙编钟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

冯光生说,这得益于它们普遍具有“一钟双音”的声音特征。“敲击单个编钟的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且两个音之间相差3度。”古时工匠能通过耳测听音,不断打磨钟坯内壁,调整厚薄,改变音高,追求音色,从而形成完美的乐音体系,这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具备高超的音乐水准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这场音乐会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向全国、全世界传播,引起轰动。

从一出土,曾侯乙编钟就赢得了世界乐迷的喜爱。

“音乐万岁!” 帕瓦罗蒂动情应和

1979年9月,曾侯乙编钟进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一些海外华人有机会回到祖国,他们纷纷来到展厅一睹风采。

此时,国家文物局已着手组织复制编钟、复原编磬,至1983年初正式完成,并出国演奏。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天都有上十场演出,人流络绎不绝。”冯光生回忆,早春时节,天气犹寒,但场外时常排着长队,最多的一天观众达到了1万人!

在音乐之城德国科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东方古老乐器的风采,音乐家、音乐爱好者都被编钟的魅力深深感染,非常热情。

在美国波士顿,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到排练现场探望演奏人员,兴奋地交流,聆听演奏。

在北京,著名意大利音乐家帕瓦罗蒂慕名而来。在演奏他的代表作《我的太阳》时,他情不自禁地应和旋律,感慨“音乐万岁!”

世界上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会喜欢、赞叹编钟。“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来,人们更多地是从体量、数量、工艺、装饰、声音等角度赞美它。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精神之光。”冯光生感叹,“这部公元前5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遗产,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是当今人类的共识。”

曾侯乙编钟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有近500万海内外观众来武汉一睹其芳容。

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近年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大国外交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古老的编钟,仍在续写着今天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海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