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牢记嘱托建支点,南湖奋进三十年”主题纪念活动隆重启幕。作为湖北省“支点建设”基层实践的缩影,南湖街道以一场融合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盛会,再现了南湖花园城从“芦苇荡”迈向“幸福里”的奋斗历程。
开场舞。 记者 李燕摄
南湖街道前身为湖北省最大的民用机场,20世纪90年代转型为武汉首批大型商品房聚集区。三十年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力社区治理、民生提质,实现从“居住片区”向“治理样板”的跨越。
诗歌朗诵。 记者 李燕摄
舞蹈表演。 记者 李燕摄
舞蹈表演。 记者 李燕摄
舞蹈表演。 记者 李燕摄
社区红人张淑静直播。 记者 李燕摄
“机场变迁三十年,宁静、温馨、康乐、祥和的南湖花园城,创造出居住小区的多个第一!”活动现场,华锦社区诗歌朗诵《南湖从这里起飞》激情澎湃,紧紧围绕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拉开南湖三十年奋斗篇章。掌声中,百名党员群众共同启动“南湖记忆集锦”,机场旧日志、居民诗文与影像资料交错呈现。7个社区“一社一品”治理成果、“小哥驿站”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老年大学年均百场课程等服务项目,展现出南湖以志愿促发展、以民生强基础、以创新提效能的探索实践,生动勾勒出街道三十年发展脉络与温度。
表彰“记忆捕捉官”。 记者 李燕摄
南湖街道以“支点建设”为纲、以党建为轴,串联起一条基层治理创新链。庆典上,24位“记忆捕捉官”“记忆传承人”“记忆典藏家”作为代表上台领奖,他们中有参与机场搬迁的老党员,也有牵头社区“微更新”的新力量,见证街道从“安居”迈向“优居”的跨越式发展。
“长廊怀旧集市”人潮熙攘。 记者 李燕摄
爱心餐饮单位免费发放热干面。 记者 李燕摄
健康义诊。 记者 李燕摄
志愿者配钥匙。 记者 李燕摄
居民书写“南湖记忆”毛笔字。 记者 李燕摄
主舞台外,“长廊怀旧集市”人潮熙攘,怀旧、美食、服务、互动、打卡五大体验区精彩纷呈。爱心餐饮单位刘胖子家常菜免费发放热干面,中医义诊、口腔体检、磨刀、配钥匙、爱心义卖等便民服务贴心实用,桂花糕、糖画、冰糖葫芦等美食勾起儿时回忆,剪纸、航模、打卡立牌等特色活动让人沉浸其中,居民现场挥毫书写“南湖记忆”毛笔字即可参与抽奖赢取购物袋等暖心礼品。展区陈列着居民自发捐赠的旧电影票根、俱乐部门票、南湖花园城住户手册、烟标、粮票、书信、搪瓷杯碗等老物件,串联起三十载时光印记,讲述着南湖的“声影流年”。
南湖记忆——票证烟火。 记者 李燕摄
南湖居民提供的老票证。 通讯员供图
南湖记忆——机械年代。 记者 李燕摄
“我叫徐天飞,从名字就能看出,我和飞机有着不解之缘。”为纪念南湖机场搬迁30周年,82岁的徐天飞老人将精心制作的6架飞机模型在现场展出,寄托着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
徐天飞老人自制飞机模型。 记者 李燕摄
“南湖不仅优美宜居,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教师谢颖奇分享了自己近十年居住体验与感受,“三十年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邻里之间的温情。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守望相助,小家变大家,大家爱小家。”
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南湖老年大学见证了社区的成长,全年龄段教育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与学习需求,7个社区设有教学点,全职太太、在职居民积极参与,打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培训与文化熏陶,已成为南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提升了社区整体素养。“南湖大学13年间,从200余人发展到5600人次,设有170多个班、16支文艺团队,覆盖多个艺术门类。”75岁的校长李雨嘉精神矍铄,分享在南湖18年的感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治理故事,通过学习和熏陶,生活充满幸福。”
“南湖的发展变迁,是‘支点建设’战略在基层生根见效的生动缩影。”南湖街道负责人表示,目前街道已培育社会组织141家、志愿服务队126支,相关治理经验多次在全国交流推广。下一步,南湖将紧扣支点建设主线,加快推进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优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合影。 记者 李燕 摄
蓝图已绘,征程再启。未来南湖街道将以支点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实干为导向,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职能,在全街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繁荣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高品质民生发展保障支点建设,为“了不起的居民”幸福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奋力书写“富裕、幸福、美丽、平安”南湖的崭新篇章。(荆楚网 记者 李燕)
发表时间:2025-04-16 来源:湖北文明网
4月15日,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牢记嘱托建支点,南湖奋进三十年”主题纪念活动隆重启幕。作为湖北省“支点建设”基层实践的缩影,南湖街道以一场融合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盛会,再现了南湖花园城从“芦苇荡”迈向“幸福里”的奋斗历程。
开场舞。 记者 李燕摄
南湖街道前身为湖北省最大的民用机场,20世纪90年代转型为武汉首批大型商品房聚集区。三十年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力社区治理、民生提质,实现从“居住片区”向“治理样板”的跨越。
诗歌朗诵。 记者 李燕摄
舞蹈表演。 记者 李燕摄
舞蹈表演。 记者 李燕摄
舞蹈表演。 记者 李燕摄
社区红人张淑静直播。 记者 李燕摄
“机场变迁三十年,宁静、温馨、康乐、祥和的南湖花园城,创造出居住小区的多个第一!”活动现场,华锦社区诗歌朗诵《南湖从这里起飞》激情澎湃,紧紧围绕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拉开南湖三十年奋斗篇章。掌声中,百名党员群众共同启动“南湖记忆集锦”,机场旧日志、居民诗文与影像资料交错呈现。7个社区“一社一品”治理成果、“小哥驿站”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老年大学年均百场课程等服务项目,展现出南湖以志愿促发展、以民生强基础、以创新提效能的探索实践,生动勾勒出街道三十年发展脉络与温度。
表彰“记忆捕捉官”。 记者 李燕摄
南湖街道以“支点建设”为纲、以党建为轴,串联起一条基层治理创新链。庆典上,24位“记忆捕捉官”“记忆传承人”“记忆典藏家”作为代表上台领奖,他们中有参与机场搬迁的老党员,也有牵头社区“微更新”的新力量,见证街道从“安居”迈向“优居”的跨越式发展。
“长廊怀旧集市”人潮熙攘。 记者 李燕摄
爱心餐饮单位免费发放热干面。 记者 李燕摄
健康义诊。 记者 李燕摄
志愿者配钥匙。 记者 李燕摄
居民书写“南湖记忆”毛笔字。 记者 李燕摄
主舞台外,“长廊怀旧集市”人潮熙攘,怀旧、美食、服务、互动、打卡五大体验区精彩纷呈。爱心餐饮单位刘胖子家常菜免费发放热干面,中医义诊、口腔体检、磨刀、配钥匙、爱心义卖等便民服务贴心实用,桂花糕、糖画、冰糖葫芦等美食勾起儿时回忆,剪纸、航模、打卡立牌等特色活动让人沉浸其中,居民现场挥毫书写“南湖记忆”毛笔字即可参与抽奖赢取购物袋等暖心礼品。展区陈列着居民自发捐赠的旧电影票根、俱乐部门票、南湖花园城住户手册、烟标、粮票、书信、搪瓷杯碗等老物件,串联起三十载时光印记,讲述着南湖的“声影流年”。
南湖记忆——票证烟火。 记者 李燕摄
南湖居民提供的老票证。 通讯员供图
南湖记忆——机械年代。 记者 李燕摄
“我叫徐天飞,从名字就能看出,我和飞机有着不解之缘。”为纪念南湖机场搬迁30周年,82岁的徐天飞老人将精心制作的6架飞机模型在现场展出,寄托着他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
徐天飞老人自制飞机模型。 记者 李燕摄
“南湖不仅优美宜居,更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教师谢颖奇分享了自己近十年居住体验与感受,“三十年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邻里之间的温情。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守望相助,小家变大家,大家爱小家。”
在基层党建引领下,南湖老年大学见证了社区的成长,全年龄段教育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与学习需求,7个社区设有教学点,全职太太、在职居民积极参与,打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培训与文化熏陶,已成为南湖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提升了社区整体素养。“南湖大学13年间,从200余人发展到5600人次,设有170多个班、16支文艺团队,覆盖多个艺术门类。”75岁的校长李雨嘉精神矍铄,分享在南湖18年的感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治理故事,通过学习和熏陶,生活充满幸福。”
“南湖的发展变迁,是‘支点建设’战略在基层生根见效的生动缩影。”南湖街道负责人表示,目前街道已培育社会组织141家、志愿服务队126支,相关治理经验多次在全国交流推广。下一步,南湖将紧扣支点建设主线,加快推进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优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合影。 记者 李燕 摄
蓝图已绘,征程再启。未来南湖街道将以支点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实干为导向,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职能,在全街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和文化繁荣等方面持续发力,以高品质民生发展保障支点建设,为“了不起的居民”幸福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奋力书写“富裕、幸福、美丽、平安”南湖的崭新篇章。(荆楚网 记者 李燕)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