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宝藏县城 触摸荆楚文化DNA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荆州古城核心景区宾阳楼。 (受访单位供图)

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杜鹃花进入盛开期,引来游客打卡。(受访单位供图)

千年古城荆州,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治世韬略与三国的铁马金戈隔空交响;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内,万件藏品无声讲述“东方药典”的传奇;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的青石板路,回响着黄麻起义的历史足音……4月14日上午,湖北日报联动荆州市荆州区、蕲春县、红安县和南漳县等四地融媒体中心,带领大家开启“慢游”模式,倾听历史的回响。

荆州区

品太岳文脉寻宾阳武魂

荆州古城,怎么玩?跟随主播镜头,带领网友沉浸式“云游”古城,一起来解锁荆州古城的新玩法。

直播首站聚焦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故居,这座严格参照史料复原的明清建筑群,是荆州市荆州区“楚文化”研学基地的核心载体。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张居正故居门前的这副对联,在荆州古城导游黄抗的解读下,成为直播的入题之笔。

“太岳是张居正的号,这位力推‘一条鞭法’的改革家,用一生践行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黄抗说。

现场通过AI技术复原张居正编撰《帝鉴图说》的场景,正是荆州区“科技+文旅”战略的缩影。

如今,荆州区推出“古城墙AR时空穿越”“AI定制解说”等服务,文旅大数据平台实时调度人流,使古城片区节假日拥堵指数较2022年同期下降37%。

宾阳楼所在的荆州古城墙,系中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城墙之一,近年来,通过“非遗展演+沉浸式夜游”活化利用,成功入选央视“文旅新地标”。

登上宾阳楼,主持人现场揭秘瓮城直角设计、悬眼火器孔等军事巧思。荆州古城上,现存近48万块明代文字砖上,都有工匠的名字。“物勒工名”这一古代质量追溯机制,与荆州区当前推动的“标准化景区服务”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荆州区作为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8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59亿元。2025年,全区目标接待游客突破98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向780亿元迈进,正加速向千亿级文旅产业冲刺。(湖北日报通讯员 苏艳妮 陈巧玲 吴申畅)

红安

长胜街里,红色印记历久弥新

踏上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长胜街,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光滑平整的石板路两旁,明清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青灰色的砖瓦与高高耸立的马头墙,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长胜街的建筑是明清徽派风格的典型代表,有近400年的历史。”红安县长胜街讲解员王川介绍说。

长胜街更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麻起义在这里燎原,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的油灯彻夜未熄,苏维埃银行的算盘仍在拨动着历史的算珠。

七里坪工会作为第一个苏维埃工会,在党的领导下,早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笔者走进七里坪工会旧址,看到堂内栩栩如生的蜡像,展示着人们忙碌的身影。

“工人们自制武器、妇女们制作衣物和军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革命,对黄麻起义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川说。

1930年9月设立的“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为南来北往的革命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介绍说,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行了货币,稳定了物价,活跃了商业。

长胜街不仅拥有八大革命遗址遗迹,还有许多充满趣味的角落。街道小店门口褪色的小人书、炭火铁锅里翻炒的沙土花生、现炸的绿豆粑,以及格外醒目的“饮咖”咖啡馆,都展现出长胜街独特的魅力。

“现在的长胜街,红色精神从未老去,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温暖着人间烟火。”当地居民卢和莲笑着说。(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玲莉)

南漳

以花引客 解锁“花经济”密码

曾闻子规鸟,又见杜鹃花。暮春初夏的四月,在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的荆山杜鹃园里,漫山遍野的杜鹃竞相绽放,引来众多游客,当地村民也依托这片花海,将颜值变现,走上致富路。

“杜鹃花开得很美,跟姐妹们相约一起过来,玩得很开心。”游客安玉说。

杜鹃园所在的报信坡,还是一方红色热土。杜鹃花,又名映山红。那些浸透在花瓣里的红色基因,已然化作漫山摇曳的“革命花语”。

襄阳唯美夕阳舞蹈队队长江爱玲告诉笔者,她们专门等到花开了过来,准备来拍一首《映山红》的舞曲,大家穿的都是红军的衣服,非常应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很漂亮,这一趟来得很值。

据了解,荆山杜鹃园是2014年开始打造的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园区,以种植杜鹃花为主,占地面积300多亩,花期在每年的3至5月,而4月中旬,是最佳观赏期。

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涂明杰说,在盛花期,村里平均每天都能接待五六千名游客,带动了附近五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每户能增收七八万元。

面对持续增长的人气,杜家沟村正加速配套设施升级,让家门口的“花经济”绽放出最大价值。(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玮 杨澳 刘江)

蕲春

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这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标,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医药爱好者前来朝圣。”医圣故里蕲春县蕲州镇的李时珍纪念馆外,资深讲解员石凯热情地向网友介绍。

建于1980年的李时珍纪念馆,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修建而成,纪念馆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四贤广场、本草碑刻长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六大部分组成。

这里,不仅展现了“药圣”李时珍的传奇人生,更让观众深入领略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0年李时珍纪念馆完成全面升级改造,新增“百草药园”生态景观,种植100余种本草植物,结合明代楼牌设计,营造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游览环境。

“我们特别设计了互动体验环节,比如让孩子们亲手制作艾条、辨识常见中药材等。”石凯在直播中介绍,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漫步在纪念馆内,观众通过直播镜头看到,纪念馆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各个角落,借助“哈啰李时珍”卡通形象,观众可开展沉浸式游园+游戏化打卡,用“故事场景+互动体验”既丰富了参观体验,又增强了互动性。

“这个哈啰李时珍文创的设计太有创意了!”主持人在直播中展示了一款以李时珍形象为原型设计的卡通形象,立即引发了线上观众的热议。

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仅今年春节期间,李时珍纪念馆就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湖北日报通讯员 梅益 刘安邦 刘易仪)

责任编辑:王炯

“慢”游宝藏县城 触摸荆楚文化DNA

发表时间:2025-04-15 来源:湖北文明网

荆州古城核心景区宾阳楼。 (受访单位供图)

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杜鹃花进入盛开期,引来游客打卡。(受访单位供图)

千年古城荆州,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治世韬略与三国的铁马金戈隔空交响;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内,万件藏品无声讲述“东方药典”的传奇;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的青石板路,回响着黄麻起义的历史足音……4月14日上午,湖北日报联动荆州市荆州区、蕲春县、红安县和南漳县等四地融媒体中心,带领大家开启“慢游”模式,倾听历史的回响。

荆州区

品太岳文脉寻宾阳武魂

荆州古城,怎么玩?跟随主播镜头,带领网友沉浸式“云游”古城,一起来解锁荆州古城的新玩法。

直播首站聚焦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故居,这座严格参照史料复原的明清建筑群,是荆州市荆州区“楚文化”研学基地的核心载体。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张居正故居门前的这副对联,在荆州古城导游黄抗的解读下,成为直播的入题之笔。

“太岳是张居正的号,这位力推‘一条鞭法’的改革家,用一生践行了‘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黄抗说。

现场通过AI技术复原张居正编撰《帝鉴图说》的场景,正是荆州区“科技+文旅”战略的缩影。

如今,荆州区推出“古城墙AR时空穿越”“AI定制解说”等服务,文旅大数据平台实时调度人流,使古城片区节假日拥堵指数较2022年同期下降37%。

宾阳楼所在的荆州古城墙,系中国南方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城墙之一,近年来,通过“非遗展演+沉浸式夜游”活化利用,成功入选央视“文旅新地标”。

登上宾阳楼,主持人现场揭秘瓮城直角设计、悬眼火器孔等军事巧思。荆州古城上,现存近48万块明代文字砖上,都有工匠的名字。“物勒工名”这一古代质量追溯机制,与荆州区当前推动的“标准化景区服务”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荆州区作为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8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59亿元。2025年,全区目标接待游客突破98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向780亿元迈进,正加速向千亿级文旅产业冲刺。(湖北日报通讯员 苏艳妮 陈巧玲 吴申畅)

红安

长胜街里,红色印记历久弥新

踏上红安县七里坪镇的长胜街,仿佛进入了时光长廊。光滑平整的石板路两旁,明清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青灰色的砖瓦与高高耸立的马头墙,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韵味。

“长胜街的建筑是明清徽派风格的典型代表,有近400年的历史。”红安县长胜街讲解员王川介绍说。

长胜街更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麻起义在这里燎原,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的油灯彻夜未熄,苏维埃银行的算盘仍在拨动着历史的算珠。

七里坪工会作为第一个苏维埃工会,在党的领导下,早期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笔者走进七里坪工会旧址,看到堂内栩栩如生的蜡像,展示着人们忙碌的身影。

“工人们自制武器、妇女们制作衣物和军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革命,对黄麻起义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川说。

1930年9月设立的“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为南来北往的革命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红安县档案馆馆长辛向阳介绍说,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行了货币,稳定了物价,活跃了商业。

长胜街不仅拥有八大革命遗址遗迹,还有许多充满趣味的角落。街道小店门口褪色的小人书、炭火铁锅里翻炒的沙土花生、现炸的绿豆粑,以及格外醒目的“饮咖”咖啡馆,都展现出长胜街独特的魅力。

“现在的长胜街,红色精神从未老去,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温暖着人间烟火。”当地居民卢和莲笑着说。(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玲莉)

南漳

以花引客 解锁“花经济”密码

曾闻子规鸟,又见杜鹃花。暮春初夏的四月,在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的荆山杜鹃园里,漫山遍野的杜鹃竞相绽放,引来众多游客,当地村民也依托这片花海,将颜值变现,走上致富路。

“杜鹃花开得很美,跟姐妹们相约一起过来,玩得很开心。”游客安玉说。

杜鹃园所在的报信坡,还是一方红色热土。杜鹃花,又名映山红。那些浸透在花瓣里的红色基因,已然化作漫山摇曳的“革命花语”。

襄阳唯美夕阳舞蹈队队长江爱玲告诉笔者,她们专门等到花开了过来,准备来拍一首《映山红》的舞曲,大家穿的都是红军的衣服,非常应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很漂亮,这一趟来得很值。

据了解,荆山杜鹃园是2014年开始打造的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园区,以种植杜鹃花为主,占地面积300多亩,花期在每年的3至5月,而4月中旬,是最佳观赏期。

南漳县肖堰镇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涂明杰说,在盛花期,村里平均每天都能接待五六千名游客,带动了附近五户村民开办农家乐,每户能增收七八万元。

面对持续增长的人气,杜家沟村正加速配套设施升级,让家门口的“花经济”绽放出最大价值。(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玮 杨澳 刘江)

蕲春

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这里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地标,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医药爱好者前来朝圣。”医圣故里蕲春县蕲州镇的李时珍纪念馆外,资深讲解员石凯热情地向网友介绍。

建于1980年的李时珍纪念馆,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时珍墓修建而成,纪念馆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四贤广场、本草碑刻长廊、纪念馆、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六大部分组成。

这里,不仅展现了“药圣”李时珍的传奇人生,更让观众深入领略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0年李时珍纪念馆完成全面升级改造,新增“百草药园”生态景观,种植100余种本草植物,结合明代楼牌设计,营造历史与自然交融的游览环境。

“我们特别设计了互动体验环节,比如让孩子们亲手制作艾条、辨识常见中药材等。”石凯在直播中介绍,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漫步在纪念馆内,观众通过直播镜头看到,纪念馆巧妙地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各个角落,借助“哈啰李时珍”卡通形象,观众可开展沉浸式游园+游戏化打卡,用“故事场景+互动体验”既丰富了参观体验,又增强了互动性。

“这个哈啰李时珍文创的设计太有创意了!”主持人在直播中展示了一款以李时珍形象为原型设计的卡通形象,立即引发了线上观众的热议。

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仅今年春节期间,李时珍纪念馆就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湖北日报通讯员 梅益 刘安邦 刘易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