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举行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仪式。
清明节前夕,宜昌市开展2025年清明祭英烈暨烈士集中安葬仪式。
4月2日,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浠水县烈士陵园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
武汉市江夏区组织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祭扫,为烈士寻亲、迁葬,烈士遗属优待,英烈事迹宣讲……清明节前后,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围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清明祭英烈活动。
从城市到乡村、从老兵到孩童,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缅怀英雄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1 寻找志愿军烈士杨成林
“杨成林,男,湖北省利川县人,1951年11月牺牲,第68军203师609团战士,请社会各界积极提供线索,让烈士英魂归故里。”
清明节期间,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了1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寻亲线索。其中,这条线索涉及湖北。
得到线索后,利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迅速行动起来。
4月8日,在利川市柏杨坝镇栏堰村6组,68岁的村民杨成轩,拿出一支卷起的纸筒,小心翼翼地解开绳子、展开,一张边缘已有些破损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出现在眼前。证明书上写着:杨成林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证明书的落款为民政部,时间为1983年10月15日。
杨成轩介绍,杨成林是他未曾谋面的大哥。大哥当年牺牲时,他尚未出生。对大哥的记忆,都是从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回忆中得来的。
他还记得,最初家里保存的是一张“牺牲证明书”,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杨成林的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安葬地点等信息。1983年,民政部统一换发了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
随后,利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柏杨坝集镇找到了杨成林的妹妹、83岁的杨成英。
杨成英回忆,哥哥参军时,她才八九岁。她只记得,哥哥走的时候才成家,家里特意买来了他爱吃的麻圆和醪糟。有一天,她听到母亲和嫂嫂相继大哭,才知道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杨成英说,一次村里放电影,母亲只看了一会儿就哭着回了家,因为那是一部战争片。
为了核实烈士身份,利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查找《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八卷利川县分册,杨成林烈士的名字赫然在列。利川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利川人物志》第一卷,也记录了杨成林烈士的信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当时记录的信息显示,杨成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2团1连战士。与此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信息稍有出入。
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纪念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上报,早日让烈士英魂归故里。
每一位烈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4月3日,随县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仪式在随县烈士纪念园举行,首批17位散葬在乡镇的烈士被集中迁葬至这里。其中,就包括赵基梅烈士。
赵基梅牺牲前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兼江汉军区司令员,曾率部配合大别山主力部队开展反“围攻”斗争,带病坚持指挥作战,病逝时年仅38岁。赵基梅逝世后,中共中央致唁电称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的一大损失”。据悉,此次安葬的还有李彩奇等16位烈士,他们组织成立随县农民协会、总工会等组织,主办了“随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掀起了工农运动的高潮,创建农村根据地,用生命诠释忠诚与担当。
迁葬入园仪式中,全场人员整齐列队、肃立凝视。在《思念曲》深沉的旋律中,礼兵们迈着轻缓的正步,护送覆盖国旗的烈士棺椁缓缓入场。
参加仪式的人员以鞠躬、默哀的方式,向烈士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哀思。随后,现场人员缓步跟随礼兵,将烈士棺椁送至安葬区进行安葬。
2 社会各界致敬先烈
“飞龙腾起出麻城,乘马从戎一路升。起义黄麻初亮剑,挥师鄂豫早闻名……”清明节前夕,麻城市在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 诗词诵忠魂”主题活动。来自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的300名学生在王树声大将的墓前整齐排列,高声咏读《赞王树声大将》诗词,激昂的声音在陵园上空回荡,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
“麻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发源地……”学生们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的革命历史故事,被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集体祭扫仪式后,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在烈士纪念广场、王树声大将墓前、鄂豫皖红军发展史陈列馆门前,以朗诵革命诗词《赞王树声大将》《七律长征》等方式,致敬革命先烈。
“他们点燃星星之火,却倒在了苦苦探寻的路上,他们吹响革命号角,却只留下号角声,激励后辈坚强……”在现场,孩子们的这首《向先烈致敬》,激情高扬。朗诵中,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丁艺萱动情地说,之前,她从书本上认识了王二小、刘胡兰等英雄人物,这次来到烈士陵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树声、李硕勋等先辈的英雄事迹,深知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舍生忘死,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不负先辈嘱托。
小小明信片,寄托着无尽的哀思。
位于安陆市的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是今年获批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清明期间,陵园工作人员向前来祭扫的各界人士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纪念明信片。在明信片的背面,许多人写下肺腑之言,寄托哀思。
“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会好好学习,建设我们的国家。”在现场,来自孝感市航天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汪智琦写下这段话。
这些纪念明信片设计精美,正面印着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留出大片的空白,供大家书写。前来祭扫的群众在明信片上一笔一画地写下对烈士的无尽思念、对英雄英勇奉献的尊崇敬仰。在这个庄重而温情的场景里,小小明信片成为了情感传递的信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
青山埋忠骨,春风寄哀思。今年清明节期间,全省各地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襄阳市烈士陵园在园区内新设6处烈士陵园保护范围示意图,全方位展示陵园保护范围、保护级别,12处烈士纪念设施及烈士陵园相关的法规条款。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工作人员为前来祭扫的群众发放《湖北省英雄烈士保护条例》宣传册,讲解烈士陵园保护范围及相关法规条款,推动条例深入人心。
在宜昌市夷陵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开展“清明缅怀先烈丰功伟绩,续写时代奋进篇章”主题祭扫活动,全区退役军人代表、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及志愿者等90余人参与。他们通过举办仪式、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革命老区大悟县,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来到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擦拭墓碑公益活动。志愿者们携带清洁工具,对烈士陵园内的80余座烈士墓碑进行细致擦拭。他们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土,认真清理碑文上的青苔,并对墓碑周围枯枝落叶进行清扫。“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英雄的历史,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擦拭墓碑,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段峥嵘岁月,更加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退役军人志愿者张向阳动情地说。
3 关心关爱烈士遗属
“您身体怎么样,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我,让我感觉到温暖。”
清明节前夕,竹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城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到烈属曾广成家中走访慰问。慰问组一行与曾广成亲切交谈,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生活情况,并送去慰问品。
当日,慰问组先后走访了11户烈属家庭。每到一户,慰问组同烈属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家庭情况,嘱咐要保重身体,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感恩奋进,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慰问组还向烈属们介绍了近年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烈士褒扬、纪念设施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成效。通过走访慰问,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人与烈士遗属面对面,更加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让烈士遗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同样,在清明节前夕,荆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联合沙市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对中心城区部分烈属进行走访慰问。
慰问过程中,慰问小组为烈属送去慰问金以及米、油等生活物资,与他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及家庭实际困难,现场宣讲烈士褒扬及抚恤优待政策。在慰问现场,烈属章娅文对各级政府表示感谢,还即兴作诗一首表达心意:春阳喜鹊叫喳喳,党的关怀来我家。各级部门齐慰问,嘘寒问暖暖心花。
关心关爱烈士遗属,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4月7日,巴东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带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工作人员,及明德外国语学校、电信巴东分公司等拥军企业代表,前往烈属家中,开展“缅怀英烈·情暖三属”关爱慰问活动。
在谭先蓉老人家中,慰问组与她促膝长谈。谭先蓉深情讲述英雄的英勇过往,大家共同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慰问组还仔细询问老人的生活起居与身体状况,认真倾听诉求,收集对拥军优属工作的宝贵建议。随后,慰问组还前往官渡口镇东坡村、茶店子镇天保山村、沿渡河镇舒家槽村等地,为烈属谭德香、杨顺周、李传翠等家庭送上粮油、生活用品及慰问金。
今年以来,巴东县已累计走访慰问优抚对象260余人次,落实帮扶资金45万元。当地还广泛招募拥军企业,开通拥军公交专线,用心办好拥军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活动,在全县营造出尊崇军人、关爱“三属”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始终把关爱烈属作为重点工作,严格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通过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困难帮扶等方式,切实解决烈属的实际问题,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4 鲜活的思政课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革命先烈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永远铭记和追思。”清明节前夕,武汉市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卓刀泉街道办事处共同举办“‘新’声‘洪’亮”思政课堂暨“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实践活动,辖区退役军人、青少年、大学生代表等50余人来到李汉俊烈士墓祭扫,在缅怀革命先烈中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现场,来自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学生代表李向胜蓝说出这番话。
“1920年初,李汉俊就和李大钊、陈独秀等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思政课上,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刘文远详细讲述着李汉俊烈士在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洪山区“最美退役军人”陈淑芬分享了自己脱下军装穿上白大褂,扎根社区一线,筹措资金建设东湖社区卫生服务站,把三甲医院资源带到居民家门口的故事。老兵柯金建分享了自己参加边境作战的经历,他说:“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当兵,保家卫国。”
卓刀泉小学六年级学生鞠思辰说:“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努力学好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更好地报效祖国。”
“在革命老兵的深情讲述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为了鲜活的、可触可感的精神源泉,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卓刀泉小学大队辅导员龙洋说,活动为学生带来了沉浸式教育和实践性感悟,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课。
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好的缅怀是传承。
清明节期间,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内,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手持扩音器,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抗日名将张自忠浴血奋战的壮烈故事。这是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联合宜城市实验小学、宜城市宋玉小学开展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家好!欢迎来到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自忠将军半身戎装像……”9岁的小小讲解员董浩蕴挺直脊背,手指向坐落在清水池之上的浮雕,眼神灼灼。他的声音清脆如铃,讲到动情处微微发颤,引得周围游客屏息凝神。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说:“孩子们的讲述非常精彩,内容充实,看到红色基因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感觉很欣慰。”
据了解,宜城市烈士纪念设施管理处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共培训了“小小讲解员”30余名。
11岁的冯天骏说:“通过担任‘小小讲解员’,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后,我会继续努力讲好英烈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实习生 李芷依)
(本版图片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
发表时间:2025-04-15 来源:湖北文明网
随县举行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仪式。
清明节前夕,宜昌市开展2025年清明祭英烈暨烈士集中安葬仪式。
4月2日,黄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浠水县烈士陵园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
武汉市江夏区组织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活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祭扫,为烈士寻亲、迁葬,烈士遗属优待,英烈事迹宣讲……清明节前后,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围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清明祭英烈活动。
从城市到乡村、从老兵到孩童,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缅怀英雄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1 寻找志愿军烈士杨成林
“杨成林,男,湖北省利川县人,1951年11月牺牲,第68军203师609团战士,请社会各界积极提供线索,让烈士英魂归故里。”
清明节期间,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了1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寻亲线索。其中,这条线索涉及湖北。
得到线索后,利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迅速行动起来。
4月8日,在利川市柏杨坝镇栏堰村6组,68岁的村民杨成轩,拿出一支卷起的纸筒,小心翼翼地解开绳子、展开,一张边缘已有些破损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出现在眼前。证明书上写着:杨成林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证明书的落款为民政部,时间为1983年10月15日。
杨成轩介绍,杨成林是他未曾谋面的大哥。大哥当年牺牲时,他尚未出生。对大哥的记忆,都是从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回忆中得来的。
他还记得,最初家里保存的是一张“牺牲证明书”,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杨成林的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安葬地点等信息。1983年,民政部统一换发了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
随后,利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柏杨坝集镇找到了杨成林的妹妹、83岁的杨成英。
杨成英回忆,哥哥参军时,她才八九岁。她只记得,哥哥走的时候才成家,家里特意买来了他爱吃的麻圆和醪糟。有一天,她听到母亲和嫂嫂相继大哭,才知道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杨成英说,一次村里放电影,母亲只看了一会儿就哭着回了家,因为那是一部战争片。
为了核实烈士身份,利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查找《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第八卷利川县分册,杨成林烈士的名字赫然在列。利川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利川人物志》第一卷,也记录了杨成林烈士的信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当时记录的信息显示,杨成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602团1连战士。与此前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信息稍有出入。
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褒扬纪念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上报,早日让烈士英魂归故里。
每一位烈士,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4月3日,随县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仪式在随县烈士纪念园举行,首批17位散葬在乡镇的烈士被集中迁葬至这里。其中,就包括赵基梅烈士。
赵基梅牺牲前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司令员兼江汉军区司令员,曾率部配合大别山主力部队开展反“围攻”斗争,带病坚持指挥作战,病逝时年仅38岁。赵基梅逝世后,中共中央致唁电称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的一大损失”。据悉,此次安葬的还有李彩奇等16位烈士,他们组织成立随县农民协会、总工会等组织,主办了“随县农民运动讲习所”,掀起了工农运动的高潮,创建农村根据地,用生命诠释忠诚与担当。
迁葬入园仪式中,全场人员整齐列队、肃立凝视。在《思念曲》深沉的旋律中,礼兵们迈着轻缓的正步,护送覆盖国旗的烈士棺椁缓缓入场。
参加仪式的人员以鞠躬、默哀的方式,向烈士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哀思。随后,现场人员缓步跟随礼兵,将烈士棺椁送至安葬区进行安葬。
2 社会各界致敬先烈
“飞龙腾起出麻城,乘马从戎一路升。起义黄麻初亮剑,挥师鄂豫早闻名……”清明节前夕,麻城市在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 诗词诵忠魂”主题活动。来自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的300名学生在王树声大将的墓前整齐排列,高声咏读《赞王树声大将》诗词,激昂的声音在陵园上空回荡,孩子们以这样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
“麻城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发源地……”学生们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述的革命历史故事,被先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集体祭扫仪式后,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在烈士纪念广场、王树声大将墓前、鄂豫皖红军发展史陈列馆门前,以朗诵革命诗词《赞王树声大将》《七律长征》等方式,致敬革命先烈。
“他们点燃星星之火,却倒在了苦苦探寻的路上,他们吹响革命号角,却只留下号角声,激励后辈坚强……”在现场,孩子们的这首《向先烈致敬》,激情高扬。朗诵中,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丁艺萱动情地说,之前,她从书本上认识了王二小、刘胡兰等英雄人物,这次来到烈士陵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树声、李硕勋等先辈的英雄事迹,深知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舍生忘死,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要倍加珍惜,好好学习,不负先辈嘱托。
小小明信片,寄托着无尽的哀思。
位于安陆市的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是今年获批的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清明期间,陵园工作人员向前来祭扫的各界人士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纪念明信片。在明信片的背面,许多人写下肺腑之言,寄托哀思。
“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会好好学习,建设我们的国家。”在现场,来自孝感市航天小学的四年级学生汪智琦写下这段话。
这些纪念明信片设计精美,正面印着抗日烈士纪念碑,背面留出大片的空白,供大家书写。前来祭扫的群众在明信片上一笔一画地写下对烈士的无尽思念、对英雄英勇奉献的尊崇敬仰。在这个庄重而温情的场景里,小小明信片成为了情感传递的信使,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情感。
青山埋忠骨,春风寄哀思。今年清明节期间,全省各地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襄阳市烈士陵园在园区内新设6处烈士陵园保护范围示意图,全方位展示陵园保护范围、保护级别,12处烈士纪念设施及烈士陵园相关的法规条款。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织工作人员为前来祭扫的群众发放《湖北省英雄烈士保护条例》宣传册,讲解烈士陵园保护范围及相关法规条款,推动条例深入人心。
在宜昌市夷陵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开展“清明缅怀先烈丰功伟绩,续写时代奋进篇章”主题祭扫活动,全区退役军人代表、机关干部、中小学生及志愿者等90余人参与。他们通过举办仪式、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革命老区大悟县,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来到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擦拭墓碑公益活动。志愿者们携带清洁工具,对烈士陵园内的80余座烈士墓碑进行细致擦拭。他们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土,认真清理碑文上的青苔,并对墓碑周围枯枝落叶进行清扫。“每一块墓碑都是一段英雄的历史,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通过擦拭墓碑,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段峥嵘岁月,更加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退役军人志愿者张向阳动情地说。
3 关心关爱烈士遗属
“您身体怎么样,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我,让我感觉到温暖。”
清明节前夕,竹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城关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到烈属曾广成家中走访慰问。慰问组一行与曾广成亲切交谈,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生活情况,并送去慰问品。
当日,慰问组先后走访了11户烈属家庭。每到一户,慰问组同烈属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家庭情况,嘱咐要保重身体,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感恩奋进,齐心协力把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慰问组还向烈属们介绍了近年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烈士褒扬、纪念设施保护等方面的工作成效。通过走访慰问,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人与烈士遗属面对面,更加详细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让烈士遗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同样,在清明节前夕,荆州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联合沙市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对中心城区部分烈属进行走访慰问。
慰问过程中,慰问小组为烈属送去慰问金以及米、油等生活物资,与他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及家庭实际困难,现场宣讲烈士褒扬及抚恤优待政策。在慰问现场,烈属章娅文对各级政府表示感谢,还即兴作诗一首表达心意:春阳喜鹊叫喳喳,党的关怀来我家。各级部门齐慰问,嘘寒问暖暖心花。
关心关爱烈士遗属,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4月7日,巴东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带领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工作人员,及明德外国语学校、电信巴东分公司等拥军企业代表,前往烈属家中,开展“缅怀英烈·情暖三属”关爱慰问活动。
在谭先蓉老人家中,慰问组与她促膝长谈。谭先蓉深情讲述英雄的英勇过往,大家共同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慰问组还仔细询问老人的生活起居与身体状况,认真倾听诉求,收集对拥军优属工作的宝贵建议。随后,慰问组还前往官渡口镇东坡村、茶店子镇天保山村、沿渡河镇舒家槽村等地,为烈属谭德香、杨顺周、李传翠等家庭送上粮油、生活用品及慰问金。
今年以来,巴东县已累计走访慰问优抚对象260余人次,落实帮扶资金45万元。当地还广泛招募拥军企业,开通拥军公交专线,用心办好拥军实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活动,在全县营造出尊崇军人、关爱“三属”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始终把关爱烈属作为重点工作,严格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通过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困难帮扶等方式,切实解决烈属的实际问题,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
4 鲜活的思政课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革命先烈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永远铭记和追思。”清明节前夕,武汉市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卓刀泉街道办事处共同举办“‘新’声‘洪’亮”思政课堂暨“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实践活动,辖区退役军人、青少年、大学生代表等50余人来到李汉俊烈士墓祭扫,在缅怀革命先烈中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现场,来自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的学生代表李向胜蓝说出这番话。
“1920年初,李汉俊就和李大钊、陈独秀等着手组建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思政课上,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刘文远详细讲述着李汉俊烈士在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洪山区“最美退役军人”陈淑芬分享了自己脱下军装穿上白大褂,扎根社区一线,筹措资金建设东湖社区卫生服务站,把三甲医院资源带到居民家门口的故事。老兵柯金建分享了自己参加边境作战的经历,他说:“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当兵,保家卫国。”
卓刀泉小学六年级学生鞠思辰说:“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努力学好知识,练就过硬本领,更好地报效祖国。”
“在革命老兵的深情讲述中,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为了鲜活的、可触可感的精神源泉,让爱国主义教育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卓刀泉小学大队辅导员龙洋说,活动为学生带来了沉浸式教育和实践性感悟,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课。
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好的缅怀是传承。
清明节期间,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内,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手持扩音器,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抗日名将张自忠浴血奋战的壮烈故事。这是张自忠将军纪念馆联合宜城市实验小学、宜城市宋玉小学开展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大家好!欢迎来到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自忠将军半身戎装像……”9岁的小小讲解员董浩蕴挺直脊背,手指向坐落在清水池之上的浮雕,眼神灼灼。他的声音清脆如铃,讲到动情处微微发颤,引得周围游客屏息凝神。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说:“孩子们的讲述非常精彩,内容充实,看到红色基因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感觉很欣慰。”
据了解,宜城市烈士纪念设施管理处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共培训了“小小讲解员”30余名。
11岁的冯天骏说:“通过担任‘小小讲解员’,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后,我会继续努力讲好英烈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把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实习生 李芷依)
(本版图片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