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下湾村万亩梨花竞相绽放,该村举办“梨花生态周”活动,吸引万余名游客来此赏花游玩。游客们行走在唐河之畔、梨树之间,身着唐装汉服打卡赏花,尽情体验花间的浪漫。
近年来,下湾村注重文明乡风建设,弘扬孝道文化,凝聚村民力量,吸引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引导村民持续改善村容村貌,调动村民参与庭院治理,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河堤议事谋发展
走进下湾村,道路宽敞平坦、庭院干净别致、处处鸟语花香,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该村还修建了亲水平台、亭台拱桥,村民们聚集在文化广场,熟练地使用各类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在下湾村村委会,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向记者展示了数年前的村居旧照。刘建介绍,当时村民房屋几乎都是红砖土瓦,柴火随意堆积,好多道路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下雨后变得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种不了多少田。有的地荒在那里,有的流转给别人,但价格很低。”刘建说。
看着其他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纷纷表示不能再继续下去。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村里的党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村里,来到河堤旁议事,围绕村里下一步如何发展征求意见。经过商讨,最终决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一道湾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唐河防洪堤外长约5公里的滩涂地种植梨树。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种植梨树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如今,该村种植梨树的村民已发展到近310户1100人,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该村产的“翠冠梨”,肉质细腻、汁液多、甜而不腻,市场供不应求。
刘建介绍,若按一棵梨树产梨30斤,每亩100棵梨树产量达3000斤,每斤按2元计算,比起种粮食,每亩滩涂地可增收3000元。
此外,村民们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挣钱。62岁的何秋英在忙完自家地里的活后,来到合作社务工——套袋、除草、打药、采果、包装、分摘。去年,何秋英多了8000元收入。
村里还专门修建“河堤议事亭”,定期召开“河堤议事会”,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坚持问需于民。大到道路整修、公用设施修建,小到沟渠清淤、农田管理,村民们都会聚集起来商量,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村民们的配合度更高了,合力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环境治理、农旅融合等方面释放出正能量。
弘扬孝道树新风
如今的下湾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开展移风易俗、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该村的重要课题。
2023年,下湾村党支部开展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河堤议事会、村民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经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以“孝亲文化”作为村风民俗转变的突破口,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4月2日,下湾村举办第十期“孝道大餐”活动,该村党员干部和热心村民组成志愿者队伍,为村里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当天,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享受免费理发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在该村“爱心食堂”,志愿者们积极准备朱集特色“大碗席”,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聊家常、观看文艺表演,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孝道大餐”活动传承了孝亲文化,让孝老爱亲在“和美下湾”蔚然成风。
在每期“孝道大餐”活动中,该村还将党务村务公开、政策理论宣讲、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融入其中。
下湾村持续举办“孝道大餐”活动,不仅激发了村民关心集体发展、乐于助人的积极性,还吸引了在外务工的村民反哺家乡,为家乡建设献智献力。
去年7月,受暴雨影响,唐河水位涨幅较大,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赶回村里参与护堤、抗洪救灾,不能回来的村民通过捐款捐物支持家乡。洪水退去后,有些田间作业道被冲毁,不少村民自掏腰包,租用挖掘机对被淹的道路进行修复、清淤。
今年“梨花生态周”活动期间,在襄阳城区打工的刘宗祥回到家乡当起志愿者,疏导交通、服务游客、维持秩序。
据了解,每逢村里大事,在外的村民都会赶回来出力。
以“孝”治村,既拓宽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渠道,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规民约助治理
清明假期,下湾村积极倡导文明祭祀,号召村民通过“折枝插柳”纪念先人,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易污染环境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俗,让清明节的纪念与缅怀更具温情与意义。
下湾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组织体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好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对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爱护环境卫生、塑造乡风文明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同时将“管评比”等相关活动制度化。
下湾村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培育文明好家风。结合农户日常表现,选出“最美五好家庭文明户”,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发挥邻里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引导群众见贤思齐。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榜样分享感悟,宣传先进模范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村民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下湾村还积极发动群众,采用“两类四分一评法”,对农户垃圾分类、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积分评比;推行“门前三保”,将通村道路、庭院绿化、公共厕所等交由群众管理维护,真正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良性互动。(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李爱民 李智)
发表时间:2025-04-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下旬,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下湾村万亩梨花竞相绽放,该村举办“梨花生态周”活动,吸引万余名游客来此赏花游玩。游客们行走在唐河之畔、梨树之间,身着唐装汉服打卡赏花,尽情体验花间的浪漫。
近年来,下湾村注重文明乡风建设,弘扬孝道文化,凝聚村民力量,吸引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引导村民持续改善村容村貌,调动村民参与庭院治理,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河堤议事谋发展
走进下湾村,道路宽敞平坦、庭院干净别致、处处鸟语花香,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该村还修建了亲水平台、亭台拱桥,村民们聚集在文化广场,熟练地使用各类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在下湾村村委会,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向记者展示了数年前的村居旧照。刘建介绍,当时村民房屋几乎都是红砖土瓦,柴火随意堆积,好多道路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下雨后变得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迫于生计,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种不了多少田。有的地荒在那里,有的流转给别人,但价格很低。”刘建说。
看着其他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纷纷表示不能再继续下去。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村里的党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村里,来到河堤旁议事,围绕村里下一步如何发展征求意见。经过商讨,最终决定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一道湾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唐河防洪堤外长约5公里的滩涂地种植梨树。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种植梨树的积极性日益增强。如今,该村种植梨树的村民已发展到近310户1100人,种植面积达到1700余亩。该村产的“翠冠梨”,肉质细腻、汁液多、甜而不腻,市场供不应求。
刘建介绍,若按一棵梨树产梨30斤,每亩100棵梨树产量达3000斤,每斤按2元计算,比起种粮食,每亩滩涂地可增收3000元。
此外,村民们还可以在合作社上班挣钱。62岁的何秋英在忙完自家地里的活后,来到合作社务工——套袋、除草、打药、采果、包装、分摘。去年,何秋英多了8000元收入。
村里还专门修建“河堤议事亭”,定期召开“河堤议事会”,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坚持问需于民。大到道路整修、公用设施修建,小到沟渠清淤、农田管理,村民们都会聚集起来商量,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村民们的配合度更高了,合力在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环境治理、农旅融合等方面释放出正能量。
弘扬孝道树新风
如今的下湾村,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开展移风易俗、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成为该村的重要课题。
2023年,下湾村党支部开展入户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河堤议事会、村民理事会、乡贤议事会等。经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以“孝亲文化”作为村风民俗转变的突破口,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4月2日,下湾村举办第十期“孝道大餐”活动,该村党员干部和热心村民组成志愿者队伍,为村里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当天,全村65岁以上的老人齐聚一堂,享受免费理发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在该村“爱心食堂”,志愿者们积极准备朱集特色“大碗席”,为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聊家常、观看文艺表演,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孝道大餐”活动传承了孝亲文化,让孝老爱亲在“和美下湾”蔚然成风。
在每期“孝道大餐”活动中,该村还将党务村务公开、政策理论宣讲、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融入其中。
下湾村持续举办“孝道大餐”活动,不仅激发了村民关心集体发展、乐于助人的积极性,还吸引了在外务工的村民反哺家乡,为家乡建设献智献力。
去年7月,受暴雨影响,唐河水位涨幅较大,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赶回村里参与护堤、抗洪救灾,不能回来的村民通过捐款捐物支持家乡。洪水退去后,有些田间作业道被冲毁,不少村民自掏腰包,租用挖掘机对被淹的道路进行修复、清淤。
今年“梨花生态周”活动期间,在襄阳城区打工的刘宗祥回到家乡当起志愿者,疏导交通、服务游客、维持秩序。
据了解,每逢村里大事,在外的村民都会赶回来出力。
以“孝”治村,既拓宽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渠道,也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规民约助治理
清明假期,下湾村积极倡导文明祭祀,号召村民通过“折枝插柳”纪念先人,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易污染环境且存在安全隐患的旧俗,让清明节的纪念与缅怀更具温情与意义。
下湾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组织体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用好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对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爱护环境卫生、塑造乡风文明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同时将“管评比”等相关活动制度化。
下湾村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培育文明好家风。结合农户日常表现,选出“最美五好家庭文明户”,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等,发挥邻里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引导群众见贤思齐。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榜样分享感悟,宣传先进模范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村民争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下湾村还积极发动群众,采用“两类四分一评法”,对农户垃圾分类、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积分评比;推行“门前三保”,将通村道路、庭院绿化、公共厕所等交由群众管理维护,真正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支持者和推动者,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良性互动。(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李爱民 李智)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