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记者乘车从房县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蜿蜒山路的颠簸,抵达万峪河乡老人坪村。春日的阳光洒满山谷,溪畔老柳新芽初绽。这片土地,曾是贺龙率领红三军转战的红色热土,如今,烽火记忆与绿色产业交织,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老人坪村被绿水青山环抱,呈现出山水田园风光。
烽火淬魂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高地
“这是我的祖屋毛家大院,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人坪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周兴洪,副主席是我大伯毛顺福。”老人坪村村民毛天均告诉记者。
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在此建立老人坪乡苏维埃政府,周兴洪等7名红军战士为保卫政权壮烈牺牲。2021年,老人坪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烈士陵园经过精心修葺,烈士塔焕然一新,纪念馆内防守区、议事厅等场景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沿村内红色游览环线向东,松涛阵阵的中原突围革命烈士陵园肃穆庄严。1946年,王树声部8名战士在松林沟与敌军激战,血染青山。
2021年,陵园改造升级,新增的党史长廊与环形步道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每周都有党员义务扫墓,风雨无阻。”该村党支部书记洪波介绍,村里培养了两名金牌讲解员,毛天均等村民自发加入宣讲队伍,将红色故事从“展柜”讲到“田间”。
红色基因不仅镌刻于遗址,更融入村民生活。在该村文化大礼堂里,村民自编自演的舞台剧《松林沟战斗》场场爆满;河湾广场的“板凳会”上,老党员讲述战斗故事,年轻人听得入神。“红色文化是村子的魂。”万峪河乡宣传委员徐君基说。去年,老人坪村接待研学游客超1万人次,红色旅游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更让“老人坪”的名字走出深山。
产业生金
生态链上叩开共富门
登上村北坡,村民张明生正蹲在漆树下,仔细查看套种的黄精。“以前这块坡地因石头多,种植的庄稼难成活,收入低。如今管护漆树一天能挣100元,年底还有分红。”张明生说。2020年,该村集体引入房县生漆公司,将贫瘠荒地流转种植漆树,农户可选择“自管自销”或“合作社分红”模式。目前,全村漆树规模达500亩,林下经济也初见成效,黄精、天麻等中药材让山林效益倍增。
“产业振兴,关键在‘链’。”洪波扳着指头跟记者算起“三色账”——短期看“金色”烟叶与“白色”菌菇;中长期蓄力“绿色”漆树,村集体将闲置地统一流转,引入企业规模种植。“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拿薪金、入股分股金,村民成了‘三金农民’!”洪波笑着说。
在食用菌产业园,村民李大姐手脚麻利地分拣菌棒:“旺季每月能挣4000元。”产业链上,“五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赚薪金、入股分股金、订单收定金、集体发奖金)让村民腰包渐鼓,更让“万峪香菇”贴上“网红”标签。
路畅景美
夯基筑底焕新颜
红绿交融的振兴图景,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
路网升级是村民最津津乐道的改变。近年来,该村投入500余万元,将该村苏维埃纪念馆至万峪河乡集镇的6公里道路进行黑化改造,新修产业路、户院路6.7公里。“过去路坑坑洼洼,现在货车直通田头。”张明生指着沥青路说。道路畅通后,漆树苗、香菇外运效率倍增,游客车辆直达红色景点。
红色河湾广场成村庄“门面”。结合河道治理,疏通1.5公里河床,新建滚水坝、亲水台阶,打造1200平方米广场。洪波告诉记者,该村先后投入130万元进行绿化,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累计投入50万元改造污水管网,新建公厕、卫生厕所,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村。
行走在老人坪村,仿佛穿行在时空长廊,上一刻,革命战争的枪炮声还在耳畔回响,下一刻,欣欣向荣的产业新景又扑面而来。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在这里交织相融,绘就了一幅“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十堰日报 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杜达巍)
【短评】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叶楚榕
老人坪村,这个深藏大山的村落,红色血脉与绿色经济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红色,在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底色,更是发展的亮色。通过修缮革命遗址、创新红色教育,村民把家门口的“红色展柜”变为乡村旅游的“精神磁场”。产业链延伸、经营模式创新,因地制宜的智慧,让曾经的贫瘠土地实现“土里生金”。激活历史资源禀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就能让乡村振兴既有文化根脉,又有时代活力。
发表时间:2025-04-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4月1日,记者乘车从房县县城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蜿蜒山路的颠簸,抵达万峪河乡老人坪村。春日的阳光洒满山谷,溪畔老柳新芽初绽。这片土地,曾是贺龙率领红三军转战的红色热土,如今,烽火记忆与绿色产业交织,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老人坪村被绿水青山环抱,呈现出山水田园风光。
烽火淬魂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高地
“这是我的祖屋毛家大院,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老人坪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周兴洪,副主席是我大伯毛顺福。”老人坪村村民毛天均告诉记者。
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在此建立老人坪乡苏维埃政府,周兴洪等7名红军战士为保卫政权壮烈牺牲。2021年,老人坪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烈士陵园经过精心修葺,烈士塔焕然一新,纪念馆内防守区、议事厅等场景再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沿村内红色游览环线向东,松涛阵阵的中原突围革命烈士陵园肃穆庄严。1946年,王树声部8名战士在松林沟与敌军激战,血染青山。
2021年,陵园改造升级,新增的党史长廊与环形步道串联起历史与现实。“每周都有党员义务扫墓,风雨无阻。”该村党支部书记洪波介绍,村里培养了两名金牌讲解员,毛天均等村民自发加入宣讲队伍,将红色故事从“展柜”讲到“田间”。
红色基因不仅镌刻于遗址,更融入村民生活。在该村文化大礼堂里,村民自编自演的舞台剧《松林沟战斗》场场爆满;河湾广场的“板凳会”上,老党员讲述战斗故事,年轻人听得入神。“红色文化是村子的魂。”万峪河乡宣传委员徐君基说。去年,老人坪村接待研学游客超1万人次,红色旅游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更让“老人坪”的名字走出深山。
产业生金
生态链上叩开共富门
登上村北坡,村民张明生正蹲在漆树下,仔细查看套种的黄精。“以前这块坡地因石头多,种植的庄稼难成活,收入低。如今管护漆树一天能挣100元,年底还有分红。”张明生说。2020年,该村集体引入房县生漆公司,将贫瘠荒地流转种植漆树,农户可选择“自管自销”或“合作社分红”模式。目前,全村漆树规模达500亩,林下经济也初见成效,黄精、天麻等中药材让山林效益倍增。
“产业振兴,关键在‘链’。”洪波扳着指头跟记者算起“三色账”——短期看“金色”烟叶与“白色”菌菇;中长期蓄力“绿色”漆树,村集体将闲置地统一流转,引入企业规模种植。“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拿薪金、入股分股金,村民成了‘三金农民’!”洪波笑着说。
在食用菌产业园,村民李大姐手脚麻利地分拣菌棒:“旺季每月能挣4000元。”产业链上,“五金”模式(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赚薪金、入股分股金、订单收定金、集体发奖金)让村民腰包渐鼓,更让“万峪香菇”贴上“网红”标签。
路畅景美
夯基筑底焕新颜
红绿交融的振兴图景,离不开基础设施支撑。
路网升级是村民最津津乐道的改变。近年来,该村投入500余万元,将该村苏维埃纪念馆至万峪河乡集镇的6公里道路进行黑化改造,新修产业路、户院路6.7公里。“过去路坑坑洼洼,现在货车直通田头。”张明生指着沥青路说。道路畅通后,漆树苗、香菇外运效率倍增,游客车辆直达红色景点。
红色河湾广场成村庄“门面”。结合河道治理,疏通1.5公里河床,新建滚水坝、亲水台阶,打造1200平方米广场。洪波告诉记者,该村先后投入130万元进行绿化,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累计投入50万元改造污水管网,新建公厕、卫生厕所,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村。
行走在老人坪村,仿佛穿行在时空长廊,上一刻,革命战争的枪炮声还在耳畔回响,下一刻,欣欣向荣的产业新景又扑面而来。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在这里交织相融,绘就了一幅“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十堰日报 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杜达巍)
【短评】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叶楚榕
老人坪村,这个深藏大山的村落,红色血脉与绿色经济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红色,在这里不仅是历史的底色,更是发展的亮色。通过修缮革命遗址、创新红色教育,村民把家门口的“红色展柜”变为乡村旅游的“精神磁场”。产业链延伸、经营模式创新,因地制宜的智慧,让曾经的贫瘠土地实现“土里生金”。激活历史资源禀赋,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就能让乡村振兴既有文化根脉,又有时代活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