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墓的守护人①|邓家四代人94年默默守护“叶司号员”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3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编者按

在荆楚大地,红色是鲜明底色。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有一群红军墓的守墓人,他们接力守护着烈士英魂,几十年如一日。

清明追思,薪火长明。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他们初心不改,只为一句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英烈的敬重和追思,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事是清明时节最动人的篇章。

极目新闻开设“红军墓的守护人”专栏,让我们铭记历史,于缅怀中汲取奋进力量。

邓成发在清理“叶司号员”墓周边的杂草 通讯员供图

3月27日,63岁的邓成发带着两个儿子早早地来到“叶司号员”的墓地扫墓。94年来,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邓家四代因为一句承诺,接力守护“叶司号员”墓,从未间断。

这位“叶司号员”是谁,至今无人知晓。“有相关部门已经在调查,2024年5月‘叶司号员’墓被纳入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褒扬系统,被认定为红军墓。但是年代久远,资料也比较少,到底是哪位红军暂时还无法确定。”3月29日,2024年第三季度“湖北好人”邓成发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没有红军战士当年的牺牲,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革命的火种应该代代相传。

为照看红军墓

他从县里搬回村里

“红军墓现在离我家就300米。”邓成发是邓家第三代守墓人,他对极目新闻记者说,和老伴从保康县水泥厂退休后,本在县城居住,为了更方便守护红军墓,他几次跟老伴商量回堰塘村老屋居住,老伴拗不过他,最终修了新房,一直居住至今。

“我现在去红军墓多方便啊,随时都能去。”邓成发说,不只是清明节、春节,他经常去红军墓那边清理杂草、清扫落叶。祖辈们代代相传的“春节送灯、清明挂幡”嘱托,他一刻都没忘。小的时候,他总是跟着爷爷去祭扫,那时候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早已经深深地明白,这是一份对红军的承诺,更是对那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的敬意。

考虑到自己年岁渐长,2022年春节,邓成发将红军墓的故事告诉两个儿子邓正江和邓正海。“我现在还干得动,但是我还是想慢慢带着他们一起守好红军墓,这段历史不能忘。”邓成发说,守护“叶司号员”的墓地已经成为他们家族的一种传承、一种使命,儿子们知道此事都非常支持。

邓正江对极目新闻记者说,祖辈们的承诺,他和弟弟一定会继承下来,代代相传。

为一句嘱托

他的爷爷被敌人盯上

邓新银是邓成发的爷爷。为了守护“叶司号员”的墓地,他曾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侥幸逃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东躲西藏的日子。

在保康县历史中,有一场“高桥铺大捷”,发生地就在堰塘村。1931年夏,红三军七师政委李剑如率领30余人的先遣队来到保康,驻扎在堰塘村的一处半山腰。红军们昼伏夜出,饥餐露宿,邓新银还时常接济一些玉米红薯,双方就此结下深情厚谊。

1931年9月14日,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主力部队行进至离保康县城10多公里的高桥铺时,遭遇敌军阻击。这时,一名红军司号员冲到山顶吹响冲锋号,司号员倒下了,敌人的伏击点也暴露了。之后,贺龙军长临阵决断兵分两路,歼灭敌人两个团,史称“高桥铺大捷”。9月16日,红三军开拔,一位团长找到邓新银,请求他帮忙安葬司号员。邓新银当即答应。之后,邓新银拆掉自己的楼板做成了一口棺木,将遗体隐蔽地安葬于一处丛林间。

可这一秘密却被国民党反动派知晓,此后十余年,他们多次想抓捕邓新银泄愤。“据我父亲说,我爷爷那时候经常三五个月才回来一次,都是深夜到家,摸黑去后山一趟,天亮又走了。”邓成发回忆,他爷爷当时还从这位司号员身上找到一张纸条,“只能看到姓叶、出生于清光绪三十几年,其余都看不太清了。”

“春节送灯清明挂幡”

他家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邓新银堂堂正正回到堰塘村,每年的清明、春节,他都去给“叶司号员”扫墓。

1958年,邓新银身体每况愈下,他将红军墓的事情告诉了儿子邓长茂,嘱咐他“春节送灯、清明挂幡”,一定要把墓地守好。

1991年,邓长茂在弥留之际,又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子女。

近年来,邓家四代守护红军墓的故事被大家知晓,保康县老兵讲师团也把这段历史纳入宣讲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聆听。“希望红军墓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讲师团成员刘光宝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唐婷 宋溢涵

责任编辑:李欢

红军墓的守护人①|邓家四代人94年默默守护“叶司号员”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湖北文明网

编者按

在荆楚大地,红色是鲜明底色。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有一群红军墓的守墓人,他们接力守护着烈士英魂,几十年如一日。

清明追思,薪火长明。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他们初心不改,只为一句承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英烈的敬重和追思,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事是清明时节最动人的篇章。

极目新闻开设“红军墓的守护人”专栏,让我们铭记历史,于缅怀中汲取奋进力量。

邓成发在清理“叶司号员”墓周边的杂草 通讯员供图

3月27日,63岁的邓成发带着两个儿子早早地来到“叶司号员”的墓地扫墓。94年来,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邓家四代因为一句承诺,接力守护“叶司号员”墓,从未间断。

这位“叶司号员”是谁,至今无人知晓。“有相关部门已经在调查,2024年5月‘叶司号员’墓被纳入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褒扬系统,被认定为红军墓。但是年代久远,资料也比较少,到底是哪位红军暂时还无法确定。”3月29日,2024年第三季度“湖北好人”邓成发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没有红军战士当年的牺牲,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革命的火种应该代代相传。

为照看红军墓

他从县里搬回村里

“红军墓现在离我家就300米。”邓成发是邓家第三代守墓人,他对极目新闻记者说,和老伴从保康县水泥厂退休后,本在县城居住,为了更方便守护红军墓,他几次跟老伴商量回堰塘村老屋居住,老伴拗不过他,最终修了新房,一直居住至今。

“我现在去红军墓多方便啊,随时都能去。”邓成发说,不只是清明节、春节,他经常去红军墓那边清理杂草、清扫落叶。祖辈们代代相传的“春节送灯、清明挂幡”嘱托,他一刻都没忘。小的时候,他总是跟着爷爷去祭扫,那时候还不太明白其中的意义,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早已经深深地明白,这是一份对红军的承诺,更是对那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的敬意。

考虑到自己年岁渐长,2022年春节,邓成发将红军墓的故事告诉两个儿子邓正江和邓正海。“我现在还干得动,但是我还是想慢慢带着他们一起守好红军墓,这段历史不能忘。”邓成发说,守护“叶司号员”的墓地已经成为他们家族的一种传承、一种使命,儿子们知道此事都非常支持。

邓正江对极目新闻记者说,祖辈们的承诺,他和弟弟一定会继承下来,代代相传。

为一句嘱托

他的爷爷被敌人盯上

邓新银是邓成发的爷爷。为了守护“叶司号员”的墓地,他曾多次被国民党反动派盯上,侥幸逃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东躲西藏的日子。

在保康县历史中,有一场“高桥铺大捷”,发生地就在堰塘村。1931年夏,红三军七师政委李剑如率领30余人的先遣队来到保康,驻扎在堰塘村的一处半山腰。红军们昼伏夜出,饥餐露宿,邓新银还时常接济一些玉米红薯,双方就此结下深情厚谊。

1931年9月14日,贺龙军长率领红三军主力部队行进至离保康县城10多公里的高桥铺时,遭遇敌军阻击。这时,一名红军司号员冲到山顶吹响冲锋号,司号员倒下了,敌人的伏击点也暴露了。之后,贺龙军长临阵决断兵分两路,歼灭敌人两个团,史称“高桥铺大捷”。9月16日,红三军开拔,一位团长找到邓新银,请求他帮忙安葬司号员。邓新银当即答应。之后,邓新银拆掉自己的楼板做成了一口棺木,将遗体隐蔽地安葬于一处丛林间。

可这一秘密却被国民党反动派知晓,此后十余年,他们多次想抓捕邓新银泄愤。“据我父亲说,我爷爷那时候经常三五个月才回来一次,都是深夜到家,摸黑去后山一趟,天亮又走了。”邓成发回忆,他爷爷当时还从这位司号员身上找到一张纸条,“只能看到姓叶、出生于清光绪三十几年,其余都看不太清了。”

“春节送灯清明挂幡”

他家代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邓新银堂堂正正回到堰塘村,每年的清明、春节,他都去给“叶司号员”扫墓。

1958年,邓新银身体每况愈下,他将红军墓的事情告诉了儿子邓长茂,嘱咐他“春节送灯、清明挂幡”,一定要把墓地守好。

1991年,邓长茂在弥留之际,又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子女。

近年来,邓家四代守护红军墓的故事被大家知晓,保康县老兵讲师团也把这段历史纳入宣讲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聆听。“希望红军墓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讲师团成员刘光宝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晓梦 通讯员 唐婷 宋溢涵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