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包子传递的荆门温度——记“益善坊”爱心馒头店志愿者群体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示:从4个人到一群人,志愿服务,不计报酬,用爱心撑起馒头包子店,将盈利主要用于公益服务,帮助特困群体。他们,擦亮了“厚道荆门”的底色;他们,传递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志愿者正在店里做馒头。

3月23日凌晨,当东宝山的轮廓还浸在墨色中时,71岁的刘静珍已走出家门,前往中心城区白云大道中辰工贸段一家名为“益善坊”的小店。5时许,她和另外3名志愿者在这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洗手、和面、制作馅料……

这里没有老板的催促,也不计工时报酬,店里销售馒头、包子产生的利润,主要用于公益服务,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志愿者们每日在这里辛勤工作,用厚道品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

为筹公益经费,4位志愿者开起爱心店

“每个面团必须足2两。”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时华梅指着电子秤上显示的数字对记者说。50岁的她正剁着猪肉,案板咚咚作响。

虽然开店的目的是出于公益,但制作工艺和用料一点都不含糊:不用泡打粉,老面发酵8小时;菜馅选用新鲜食材;油盐精确到克……

“买包子馒头的顾客是在奉献爱心,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这份情义。”刘静珍麻利地捏着包子的褶皱,肉馅快撑破面皮。去年冬天,当她们把第一笼馒头送给一名独居老人时就定下原则:所有的包子、馒头都要经得起良心称量。

这里的4位志愿者平均年龄64岁,每个人都有着一段特别的志愿服务经历。

刘静珍,荆州水泥厂退休人员,年过七旬仍坚守在志愿服务一线;王南早,荆襄磷矿退休职工,67岁的“铁腰板”,新冠疫情时曾在高速公路卡口连续坚守42天;张芹,56岁,京山康泽眼科医院职工,五星志愿者,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时华梅,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每天驱车50公里,她的人生角色在母亲、秘书长、面点师间无缝切换。

“以前认为做志愿者就是摆拍,真正参与其中后反倒‘上瘾’了。”张芹抬起身来一边揉着腰,一边笑着向记者讲述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2019年,她被朋友带去参加志愿者组织的植树活动,从此开启公益之路。寒冬里,她在巡湖时劝回过轻生者;酷暑下,她给环卫工人送解暑汤;她还自费考取了急救证书,以便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提供帮助……

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张芹和几位志愿者都曾遇到过缺少经费的问题。为此,他们想到了开一家爱心馒头店,将利润拿来做公益,更好地帮助特殊困难群体。

爱心分店开张,盈利全部用于公益活动

2024年11月28日,位于中心城区白云大道的首家“益善坊”爱心馒头店开业,中辰工贸公司免费提供了场地。在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馒头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于是大家有了扩大规模的想法。

今年3月,时华梅的一位朋友表示,愿意以低价将康复医院对面的一间门面租给志愿者。不久,“益善坊”金虾路店开张。

3月23日一大早,当记者来到“益善坊”金虾路店时,90后志愿者吴佩荣已站在店门口开始了销售工作。店里没有设收款音响,一块手写板上写着三行字:老面馒头1元,肉包2元,每一口都是爱心接力。

“刚开始时每月销售额不到3000元,现在一个月的盈利能够帮助3个困难家庭。”时华梅掏出记账本,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字:今年1月,资助环卫工人馒头1400个;2月,为困难群众捐款400元;3月,为烈士墓修缮捐款500元;5月,计划给环卫站捐赠200套降温物资。

“我们也有成本,也需要赚钱,但前提是要赚得心安。”时华梅指着墙上公益活动的照片说,两家门店的盈利,已撑起了志愿者们组织的各类公益行动。

从4个人到一群人,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时华梅说,两家店开办以来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爱心企业免费提供场地,肉铺老板主动预留前胛肉……同时,随着“益善坊”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高峰时期,到两家店里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超过10人,他们有的帮厨,有的帮忙销售,有的帮忙做卫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忙完店里的工作,志愿者们还抽出时间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为城区环卫工人免费发放馒头,为社区独居老人免费送馒头上门……这些特殊群体被“益善坊”志愿者们的爱心所温暖,大家一致评价“免费馒头跟从市场上买来的一样实诚”。

从一家店到两家店,从4个人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群体,“益善坊”的志愿者们表示,将用长久的坚守,擦亮“厚道荆门”的底色,传递大爱荆门的温度。(荆门日报 记者 朱小明)

责任编辑:王炯

馒头包子传递的荆门温度——记“益善坊”爱心馒头店志愿者群体

发表时间:2025-03-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示:从4个人到一群人,志愿服务,不计报酬,用爱心撑起馒头包子店,将盈利主要用于公益服务,帮助特困群体。他们,擦亮了“厚道荆门”的底色;他们,传递了一座城市的温度。

志愿者正在店里做馒头。

3月23日凌晨,当东宝山的轮廓还浸在墨色中时,71岁的刘静珍已走出家门,前往中心城区白云大道中辰工贸段一家名为“益善坊”的小店。5时许,她和另外3名志愿者在这里开启了一天的工作:洗手、和面、制作馅料……

这里没有老板的催促,也不计工时报酬,店里销售馒头、包子产生的利润,主要用于公益服务,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志愿者们每日在这里辛勤工作,用厚道品质践行着志愿服务精神。

为筹公益经费,4位志愿者开起爱心店

“每个面团必须足2两。”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时华梅指着电子秤上显示的数字对记者说。50岁的她正剁着猪肉,案板咚咚作响。

虽然开店的目的是出于公益,但制作工艺和用料一点都不含糊:不用泡打粉,老面发酵8小时;菜馅选用新鲜食材;油盐精确到克……

“买包子馒头的顾客是在奉献爱心,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这份情义。”刘静珍麻利地捏着包子的褶皱,肉馅快撑破面皮。去年冬天,当她们把第一笼馒头送给一名独居老人时就定下原则:所有的包子、馒头都要经得起良心称量。

这里的4位志愿者平均年龄64岁,每个人都有着一段特别的志愿服务经历。

刘静珍,荆州水泥厂退休人员,年过七旬仍坚守在志愿服务一线;王南早,荆襄磷矿退休职工,67岁的“铁腰板”,新冠疫情时曾在高速公路卡口连续坚守42天;张芹,56岁,京山康泽眼科医院职工,五星志愿者,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时华梅,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每天驱车50公里,她的人生角色在母亲、秘书长、面点师间无缝切换。

“以前认为做志愿者就是摆拍,真正参与其中后反倒‘上瘾’了。”张芹抬起身来一边揉着腰,一边笑着向记者讲述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2019年,她被朋友带去参加志愿者组织的植树活动,从此开启公益之路。寒冬里,她在巡湖时劝回过轻生者;酷暑下,她给环卫工人送解暑汤;她还自费考取了急救证书,以便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提供帮助……

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张芹和几位志愿者都曾遇到过缺少经费的问题。为此,他们想到了开一家爱心馒头店,将利润拿来做公益,更好地帮助特殊困难群体。

爱心分店开张,盈利全部用于公益活动

2024年11月28日,位于中心城区白云大道的首家“益善坊”爱心馒头店开业,中辰工贸公司免费提供了场地。在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馒头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于是大家有了扩大规模的想法。

今年3月,时华梅的一位朋友表示,愿意以低价将康复医院对面的一间门面租给志愿者。不久,“益善坊”金虾路店开张。

3月23日一大早,当记者来到“益善坊”金虾路店时,90后志愿者吴佩荣已站在店门口开始了销售工作。店里没有设收款音响,一块手写板上写着三行字:老面馒头1元,肉包2元,每一口都是爱心接力。

“刚开始时每月销售额不到3000元,现在一个月的盈利能够帮助3个困难家庭。”时华梅掏出记账本,上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字:今年1月,资助环卫工人馒头1400个;2月,为困难群众捐款400元;3月,为烈士墓修缮捐款500元;5月,计划给环卫站捐赠200套降温物资。

“我们也有成本,也需要赚钱,但前提是要赚得心安。”时华梅指着墙上公益活动的照片说,两家门店的盈利,已撑起了志愿者们组织的各类公益行动。

从4个人到一群人,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时华梅说,两家店开办以来得到了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爱心企业免费提供场地,肉铺老板主动预留前胛肉……同时,随着“益善坊”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高峰时期,到两家店里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超过10人,他们有的帮厨,有的帮忙销售,有的帮忙做卫生,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忙完店里的工作,志愿者们还抽出时间不定期开展公益活动:为城区环卫工人免费发放馒头,为社区独居老人免费送馒头上门……这些特殊群体被“益善坊”志愿者们的爱心所温暖,大家一致评价“免费馒头跟从市场上买来的一样实诚”。

从一家店到两家店,从4个人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群体,“益善坊”的志愿者们表示,将用长久的坚守,擦亮“厚道荆门”的底色,传递大爱荆门的温度。(荆门日报 记者 朱小明)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